第308章 絕非魯莽行事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觀眾席上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但很快被一位長者揮手製止了。
“請大家安靜,不要打擾技術團隊。”
指揮室內再次恢複了寧靜。
“發動機狀況如何?”
試飛指揮員的聲音略顯緊張。他曾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試飛員,在因年齡限製停飛前參與過殲-8b型號的測試飛行,深知保持推力穩定的重要性。
剛才的加速過程太迅速了。
“報告指揮塔,我已經突破音速,現在高度米,發動機各項指標均表現良好。”
付正國的聲音沉穩中帶著掩飾不住的激動:“飛機響應更加靈敏,而且在這個高度下推力更強,速度提升非常快!”
盡管每次試飛前都會進行詳盡的簡報會來介紹飛機的各項理論參數,但是實際操作與模擬結果往往存在差異,很多性能難以通過數據準確描述。
因此,試飛員提供的信息總是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
正當大家還在消化這一消息時,04號原型機已經達到了新的裏程碑。
“當前高度米,指示空速1850公裏\/小時。”
這意味著它已經超過了1.5倍音速。
雖然整個試飛過程中地麵雷達都在追蹤,但它隻能提供地速數據;對於非行員來說,更重要的是空速。
因此,通常情況下,飛行員的報告被視為最準確的信息來源。
在更先進的試飛係統中,地麵可以實時監測到更多細節,但在當時,詳細的飛行數據需要等到飛機安全返迴後才能獲取。
此時此刻,付正國駕駛著飛機快速攀升,速度表上的數字已經達到2480公裏\/小時,並且還在迅速增長。
這架飛機之前也達到過類似的速度,但那時想要進一步加速變得極其困難。
“高度米,指示空速2590公裏\/小時。”
這個成績等同於老式殲-8戰鬥機的最大理論升限和速度。
在任何一架飛機上,速度和高度這兩個指標都無法同時達到極限。04號原型機顯然還有很大的潛力未被挖掘。
“請求繼續試飛!”
付正國終於感受到了真正的截擊機性能。
這個要求讓塔台指揮員遲疑了片刻。雖然這次飛行不是正式的首飛,但畢竟剛換裝了全新的動力係統,目的是測試渦噴14發動機在實際飛行中的表現。
按理說,首次飛行不應該過於激進,更何況還有領導在場監督。
目前飛機已經達到了兩萬米的高度,以2.2馬赫的速度飛行,這已經超出了原定計劃。
根據付正國的反饋,當前狀態對於這架飛機來說遠非極限;而且之前的地麵及空中測試也表明,確實存在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短暫思考後,指揮員看向身後的楊知書與許寧尋求意見。
“先檢查一下當前條件下飛機各係統的運行狀況。”
楊知書建議道,特別強調了發動機供電穩定性的重要性。
戰鬥機需要大量電能來支持其功能,在極限狀態下,如果發動機供電不足,則可能影響整體性能。
這個問題直到許寧重生時都困擾著f-35戰鬥機。因此,若供電穩定,說明發動機工作良好。
很快,指令傳達給了空中的付正國。
作為全狀態原型機,04號配備了先進的1471g雷達。
相較於殲8b上的208a單脈衝雷達,它不僅性能更優,還首次具備了理論上的下視能力,能夠引導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執行超視距打擊任務。
不過,這也意味著開啟雷達將消耗更多電力。
雷達啟動,自檢順利通過。在兩萬米高空開啟雷達,除非有特定目標,否則什麽也探測不到。
但隻要雷達能正常運行,至少證明電源係統沒有問題。
許寧和楊知書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與他們親自研發測試的飛機結構和動力係統不同,電科14所研發的1471係列雷達是一個不確定因素。
然而,這次雷達能夠在如此高的高度上成功完成自檢,表明其基礎是可靠的。
至於霹靂11空對空導彈——實際上,機載武器並不屬於八三工程的一部分。
但是,考慮到當前情況,確實存在“有機無彈”的可能性。不過這些都是將來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重要的是逐步推進試飛工作。
“繼續試飛可以,但最高速度不得超過2900公裏\/小時。”
許寧向塔台指揮官低聲說道。根據他對換裝發動機後的殲8-3性能模擬計算,限製飛機最大速度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發動機,而是機體本身。
超音速飛行時,與空氣摩擦會導致機體表麵溫度升高,從而影響材料強度。
對於以鋁合金為主的殲8-3而言,2.5馬赫已經是安全極限了。若想超越這一界限,則需大幅改進機體材料。
例如,米格25使用了特殊的鋼材,使其滿載重量接近一輛坦克;
而sr-71則采用了大量鈦合金,雖然解決了速度問題,但也帶來了其他技術挑戰。
總之,對於麵向未來的殲8-3來說,在不考慮成本和技術障礙的情況下,也沒有必要為了突破2.5馬赫付出過多努力。
當付正國駕駛著飛機達到2800公裏\/小時的速度時,儀表盤上的數字開始緩慢變化。
此時,他已處於22,500米高空,稀薄的大氣讓飛機停止了攀升。由於陽光無法充分散射,天空從蔚藍逐漸轉變為深邃的黑色。
“當前速度2890公裏\/小時,準備減速並降低高度。”
如果選擇犧牲速度換取更高海拔的話,理論上可以達到24,000米左右,但這不是今天的任務。
加力飛行耗油驚人,機內燃油已不足以支撐他繼續這樣揮霍。他有勇氣,但絕非魯莽行事。
……
原本待在塔台、不參與指揮的人員,此刻都聚集到了停機坪附近。
隨行的攝影師們紛紛架起各式攝影設備,對準了跑道。
約莫十幾分鍾後,04號機那修長的身影終於出現在天際,緩緩下降,接近跑道。
由於采用了許寧研發的新式機翼,飛機的進近速度明顯減緩,顯得更加穩健。
後輪首先觸地,橡膠與跑道接觸瞬間冒出青煙,並伴隨著刺耳的摩擦聲。
緊接著,減速傘打開,幫助飛機最終平穩停靠於跑道盡頭。
“請大家安靜,不要打擾技術團隊。”
指揮室內再次恢複了寧靜。
“發動機狀況如何?”
試飛指揮員的聲音略顯緊張。他曾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試飛員,在因年齡限製停飛前參與過殲-8b型號的測試飛行,深知保持推力穩定的重要性。
剛才的加速過程太迅速了。
“報告指揮塔,我已經突破音速,現在高度米,發動機各項指標均表現良好。”
付正國的聲音沉穩中帶著掩飾不住的激動:“飛機響應更加靈敏,而且在這個高度下推力更強,速度提升非常快!”
盡管每次試飛前都會進行詳盡的簡報會來介紹飛機的各項理論參數,但是實際操作與模擬結果往往存在差異,很多性能難以通過數據準確描述。
因此,試飛員提供的信息總是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
正當大家還在消化這一消息時,04號原型機已經達到了新的裏程碑。
“當前高度米,指示空速1850公裏\/小時。”
這意味著它已經超過了1.5倍音速。
雖然整個試飛過程中地麵雷達都在追蹤,但它隻能提供地速數據;對於非行員來說,更重要的是空速。
因此,通常情況下,飛行員的報告被視為最準確的信息來源。
在更先進的試飛係統中,地麵可以實時監測到更多細節,但在當時,詳細的飛行數據需要等到飛機安全返迴後才能獲取。
此時此刻,付正國駕駛著飛機快速攀升,速度表上的數字已經達到2480公裏\/小時,並且還在迅速增長。
這架飛機之前也達到過類似的速度,但那時想要進一步加速變得極其困難。
“高度米,指示空速2590公裏\/小時。”
這個成績等同於老式殲-8戰鬥機的最大理論升限和速度。
在任何一架飛機上,速度和高度這兩個指標都無法同時達到極限。04號原型機顯然還有很大的潛力未被挖掘。
“請求繼續試飛!”
付正國終於感受到了真正的截擊機性能。
這個要求讓塔台指揮員遲疑了片刻。雖然這次飛行不是正式的首飛,但畢竟剛換裝了全新的動力係統,目的是測試渦噴14發動機在實際飛行中的表現。
按理說,首次飛行不應該過於激進,更何況還有領導在場監督。
目前飛機已經達到了兩萬米的高度,以2.2馬赫的速度飛行,這已經超出了原定計劃。
根據付正國的反饋,當前狀態對於這架飛機來說遠非極限;而且之前的地麵及空中測試也表明,確實存在進一步探索的空間。
短暫思考後,指揮員看向身後的楊知書與許寧尋求意見。
“先檢查一下當前條件下飛機各係統的運行狀況。”
楊知書建議道,特別強調了發動機供電穩定性的重要性。
戰鬥機需要大量電能來支持其功能,在極限狀態下,如果發動機供電不足,則可能影響整體性能。
這個問題直到許寧重生時都困擾著f-35戰鬥機。因此,若供電穩定,說明發動機工作良好。
很快,指令傳達給了空中的付正國。
作為全狀態原型機,04號配備了先進的1471g雷達。
相較於殲8b上的208a單脈衝雷達,它不僅性能更優,還首次具備了理論上的下視能力,能夠引導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執行超視距打擊任務。
不過,這也意味著開啟雷達將消耗更多電力。
雷達啟動,自檢順利通過。在兩萬米高空開啟雷達,除非有特定目標,否則什麽也探測不到。
但隻要雷達能正常運行,至少證明電源係統沒有問題。
許寧和楊知書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與他們親自研發測試的飛機結構和動力係統不同,電科14所研發的1471係列雷達是一個不確定因素。
然而,這次雷達能夠在如此高的高度上成功完成自檢,表明其基礎是可靠的。
至於霹靂11空對空導彈——實際上,機載武器並不屬於八三工程的一部分。
但是,考慮到當前情況,確實存在“有機無彈”的可能性。不過這些都是將來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重要的是逐步推進試飛工作。
“繼續試飛可以,但最高速度不得超過2900公裏\/小時。”
許寧向塔台指揮官低聲說道。根據他對換裝發動機後的殲8-3性能模擬計算,限製飛機最大速度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發動機,而是機體本身。
超音速飛行時,與空氣摩擦會導致機體表麵溫度升高,從而影響材料強度。
對於以鋁合金為主的殲8-3而言,2.5馬赫已經是安全極限了。若想超越這一界限,則需大幅改進機體材料。
例如,米格25使用了特殊的鋼材,使其滿載重量接近一輛坦克;
而sr-71則采用了大量鈦合金,雖然解決了速度問題,但也帶來了其他技術挑戰。
總之,對於麵向未來的殲8-3來說,在不考慮成本和技術障礙的情況下,也沒有必要為了突破2.5馬赫付出過多努力。
當付正國駕駛著飛機達到2800公裏\/小時的速度時,儀表盤上的數字開始緩慢變化。
此時,他已處於22,500米高空,稀薄的大氣讓飛機停止了攀升。由於陽光無法充分散射,天空從蔚藍逐漸轉變為深邃的黑色。
“當前速度2890公裏\/小時,準備減速並降低高度。”
如果選擇犧牲速度換取更高海拔的話,理論上可以達到24,000米左右,但這不是今天的任務。
加力飛行耗油驚人,機內燃油已不足以支撐他繼續這樣揮霍。他有勇氣,但絕非魯莽行事。
……
原本待在塔台、不參與指揮的人員,此刻都聚集到了停機坪附近。
隨行的攝影師們紛紛架起各式攝影設備,對準了跑道。
約莫十幾分鍾後,04號機那修長的身影終於出現在天際,緩緩下降,接近跑道。
由於采用了許寧研發的新式機翼,飛機的進近速度明顯減緩,顯得更加穩健。
後輪首先觸地,橡膠與跑道接觸瞬間冒出青煙,並伴隨著刺耳的摩擦聲。
緊接著,減速傘打開,幫助飛機最終平穩停靠於跑道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