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頂層研發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寧則在一旁專注地看著示波器屏幕,等待數據呈現。
這時,他無意間聽到了郭林科與另一名工程師關於其弟弟小羽的對話。
“你打算怎麽安排小羽?”工程師問道。
顯然,兩人關係親密,而話題也自然轉向了郭林科最近的家庭變化。
郭林科輕歎了一口氣,迴應道:“先給他找個幫工的活兒幹著,之後再看能不能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吧。”
旁邊的人安慰他說:“你也不用太擔心,你弟弟有那麽好的鉗工手藝,在這附近應該不愁找不到工作。”
他又補充道:“等這段時間忙完了,我會讓我妻子去南汽那邊問問,聽說他們最近很缺人手。”
“其實我並不是擔心他能不能養活自己。”
郭林科苦笑了一下:“他15歲就接了我爸的班,在電纜廠工作,按戶口算他其實比我大。
這麽多年了,他一直都在廠裏,突然接到下崗通知,我怕他心裏接受不了……”
這是一個時代變遷中的普通故事,許多人正經曆著類似的困境。
許寧想起了寒假時父母提到的老何一家,雖然他已經記不清他們的樣子,但知道這樣的家庭遭遇並非個例。
即使是單職工家庭,在這個時代也很難維持生計。
這時,隨著一聲清脆的滴響,測試開始了。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眼前的數據和設備上。
“哇,這些假目標的質量真高!”
徐舒站在許寧身後,看著示波器上的信號波形,興奮地說道。
“沒錯。”
許寧附和道:“地麵雷達和飛機上的雷達都會被這些假目標蒙騙過去。
7個假目標,時間間隔分別是10、14、18、22、26、30和34微秒,除了第一個稍弱外,其他信號特征都比真實目標更強,連我都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許寧迅速記錄下了所有的數據,然後發出了新的指令:
“準備第二階段的測試,使用分段線性函數移頻,起始調製頻率1.5兆赫茲,每隔0.4兆赫茲調整一次;
調頻斜率為20千赫茲每微秒,幹信比為8分貝,進行四段脈衝發射。”
這次,示波器上顯示的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信號——真實的信號峰被一串密集的多段覆蓋幹擾所掩蓋。
這是一種新型吊艙特有的功能,對於那些功率不足的雷達來說,這種幹擾非常有效。
徐舒輕輕揮了揮拳頭,這個創新模式的點子正是她提出來的。
複刻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提升。
地麵測試整整進行了一整天,結果令人振奮。
更深入的測試需要等到14所的微波暗室建成,或者直接在空中驗證。
“老郭,準備飛往閻良!”許寧記錄完最後一個數據,抬頭對旁邊的郭林科說。
“好,我這就去準備!”
郭林科的聲音充滿了活力,顯然被成功的喜悅所感染。雖然這僅僅是開始,但已經是個不錯的起點。
華夏過去嚐試過研發電子戰飛機,基於伊爾-14、圖-4和轟-5平台確實開發了一些型號,但效果並不理想。
這些早期型號裝備的是基礎幹擾設備,難以應對八九十年代複雜的電子環境。
而且,由於非機本身性能有限,目標明顯,無法與空軍其他戰機協同作戰,最終隻少量生產用於戰術驗證。
94年的華南空情異常事件中,幾架ea-6b利用簡單幹擾技術就製造了大量虛假目標,幾乎癱瘓了整個東部沿海的防空係統。
這一事件促使華夏考慮引進俄易斯的“國境”防空指揮係統,但由於成本過高未能實現。
盡管軍隊加強了對抗電子幹擾的訓練,但在裝備未升級的情況下,所能做的非常有限。
接下來兩年的對抗演習中,雖然沒有再發生類似的大規模混亂,但仍難以有效應對。
對於華夏航空工業和電子科技來說,這是個亟待翻盤的機會。
他們渴望擁有能夠匹敵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子戰裝備,不僅為了形成對等威懾,更是為了發展更為堅固的防禦體係。
試飛院的工作效率很高,當天晚上郭林科就得到了迴複,確認可以派遣一架運-8和一架圖-154前往大校場機場。
隻要14所這邊準備好,就可以通知他們出發。
“看來今年航空係統的效率比往年提高了不少啊……”郭林科感慨道。
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迴憶道:
“以前,這樣的測試安排得再快也得等上兩周,記得我們跟賁所長做1471雷達測試時,可是等了一個多月呢。”
試飛院並非專門為某個團隊服務,而電子設備的測試又涉及多個係統的協調,所以快速響應並不常見。
“或許是因為許工在背後助力,那邊重視也是情理之中。”
郭林科感激地看了一眼身邊的許寧。
會議室裏隨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麵對突如其來的讚譽,許寧有些不習慣,輕咳幾聲後解釋說:“其實這事兒雖然和我有關,但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
他繼續說道:“從年初起,科工委開始試行一個新平台,它允許不同係統直接溝通和共享信息。
過去,像這類需要航空與電子兩個係統合作的任務,每項工作都要單獨處理和上報,流程繁瑣。
現在各企業都設立了專門的團隊來協調這些任務,效率自然提高了。”
這一變化源於許寧與丁誌恆討論精工計劃立項時的一個想法:
在更高層級,如科工委和機械工業部之間建立信息互通機製,以避免技術資源的浪費和重複勞動。
然而,他未曾預料到,這種條塊分割的問題不僅存在於部委之間,就連同一部門下的企業間也是如此。
因此,這次改革嚐試應運而生,並且初步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市場化的推進確實帶來了積極的變化,許多之前難以協調的事情,通過簽訂合同、公開交易變得簡單多了。
用現代的話來說,許寧這番努力算是推動了一次“頂層研發”的革新。
“無論如何,感謝許工的幫助,我們可以立即聯係38所,詢問他們的測試平台何時有空餘的飛行時間。”
這時,他無意間聽到了郭林科與另一名工程師關於其弟弟小羽的對話。
“你打算怎麽安排小羽?”工程師問道。
顯然,兩人關係親密,而話題也自然轉向了郭林科最近的家庭變化。
郭林科輕歎了一口氣,迴應道:“先給他找個幫工的活兒幹著,之後再看能不能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吧。”
旁邊的人安慰他說:“你也不用太擔心,你弟弟有那麽好的鉗工手藝,在這附近應該不愁找不到工作。”
他又補充道:“等這段時間忙完了,我會讓我妻子去南汽那邊問問,聽說他們最近很缺人手。”
“其實我並不是擔心他能不能養活自己。”
郭林科苦笑了一下:“他15歲就接了我爸的班,在電纜廠工作,按戶口算他其實比我大。
這麽多年了,他一直都在廠裏,突然接到下崗通知,我怕他心裏接受不了……”
這是一個時代變遷中的普通故事,許多人正經曆著類似的困境。
許寧想起了寒假時父母提到的老何一家,雖然他已經記不清他們的樣子,但知道這樣的家庭遭遇並非個例。
即使是單職工家庭,在這個時代也很難維持生計。
這時,隨著一聲清脆的滴響,測試開始了。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眼前的數據和設備上。
“哇,這些假目標的質量真高!”
徐舒站在許寧身後,看著示波器上的信號波形,興奮地說道。
“沒錯。”
許寧附和道:“地麵雷達和飛機上的雷達都會被這些假目標蒙騙過去。
7個假目標,時間間隔分別是10、14、18、22、26、30和34微秒,除了第一個稍弱外,其他信號特征都比真實目標更強,連我都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許寧迅速記錄下了所有的數據,然後發出了新的指令:
“準備第二階段的測試,使用分段線性函數移頻,起始調製頻率1.5兆赫茲,每隔0.4兆赫茲調整一次;
調頻斜率為20千赫茲每微秒,幹信比為8分貝,進行四段脈衝發射。”
這次,示波器上顯示的是與之前完全不同的信號——真實的信號峰被一串密集的多段覆蓋幹擾所掩蓋。
這是一種新型吊艙特有的功能,對於那些功率不足的雷達來說,這種幹擾非常有效。
徐舒輕輕揮了揮拳頭,這個創新模式的點子正是她提出來的。
複刻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進和提升。
地麵測試整整進行了一整天,結果令人振奮。
更深入的測試需要等到14所的微波暗室建成,或者直接在空中驗證。
“老郭,準備飛往閻良!”許寧記錄完最後一個數據,抬頭對旁邊的郭林科說。
“好,我這就去準備!”
郭林科的聲音充滿了活力,顯然被成功的喜悅所感染。雖然這僅僅是開始,但已經是個不錯的起點。
華夏過去嚐試過研發電子戰飛機,基於伊爾-14、圖-4和轟-5平台確實開發了一些型號,但效果並不理想。
這些早期型號裝備的是基礎幹擾設備,難以應對八九十年代複雜的電子環境。
而且,由於非機本身性能有限,目標明顯,無法與空軍其他戰機協同作戰,最終隻少量生產用於戰術驗證。
94年的華南空情異常事件中,幾架ea-6b利用簡單幹擾技術就製造了大量虛假目標,幾乎癱瘓了整個東部沿海的防空係統。
這一事件促使華夏考慮引進俄易斯的“國境”防空指揮係統,但由於成本過高未能實現。
盡管軍隊加強了對抗電子幹擾的訓練,但在裝備未升級的情況下,所能做的非常有限。
接下來兩年的對抗演習中,雖然沒有再發生類似的大規模混亂,但仍難以有效應對。
對於華夏航空工業和電子科技來說,這是個亟待翻盤的機會。
他們渴望擁有能夠匹敵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子戰裝備,不僅為了形成對等威懾,更是為了發展更為堅固的防禦體係。
試飛院的工作效率很高,當天晚上郭林科就得到了迴複,確認可以派遣一架運-8和一架圖-154前往大校場機場。
隻要14所這邊準備好,就可以通知他們出發。
“看來今年航空係統的效率比往年提高了不少啊……”郭林科感慨道。
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迴憶道:
“以前,這樣的測試安排得再快也得等上兩周,記得我們跟賁所長做1471雷達測試時,可是等了一個多月呢。”
試飛院並非專門為某個團隊服務,而電子設備的測試又涉及多個係統的協調,所以快速響應並不常見。
“或許是因為許工在背後助力,那邊重視也是情理之中。”
郭林科感激地看了一眼身邊的許寧。
會議室裏隨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麵對突如其來的讚譽,許寧有些不習慣,輕咳幾聲後解釋說:“其實這事兒雖然和我有關,但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
他繼續說道:“從年初起,科工委開始試行一個新平台,它允許不同係統直接溝通和共享信息。
過去,像這類需要航空與電子兩個係統合作的任務,每項工作都要單獨處理和上報,流程繁瑣。
現在各企業都設立了專門的團隊來協調這些任務,效率自然提高了。”
這一變化源於許寧與丁誌恆討論精工計劃立項時的一個想法:
在更高層級,如科工委和機械工業部之間建立信息互通機製,以避免技術資源的浪費和重複勞動。
然而,他未曾預料到,這種條塊分割的問題不僅存在於部委之間,就連同一部門下的企業間也是如此。
因此,這次改革嚐試應運而生,並且初步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市場化的推進確實帶來了積極的變化,許多之前難以協調的事情,通過簽訂合同、公開交易變得簡單多了。
用現代的話來說,許寧這番努力算是推動了一次“頂層研發”的革新。
“無論如何,感謝許工的幫助,我們可以立即聯係38所,詢問他們的測試平台何時有空餘的飛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