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佼佼者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簡短而有力的動員後,會議室裏鴉雀無聲。
眾人對“製電磁權”這個新鮮詞匯感到好奇,但很快就理解了它的意義——就如同控製天空和海洋一樣,掌控戰場上的電磁信號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過去,我們在這一領域一直處於劣勢,幾乎沒有反擊的機會。
但現在“殲轟電7”將是我們反擊的先鋒!
任務分配完畢,團隊成員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許寧之前並未參與殲轟7的改進工作,姚美玲主動承擔起向他匯報項目進度的任務。
由於殲轟7並非全新研發,機體內部空間有限,無法容納更多的電子裝備。
改造的主要挑戰在於非機經過多年高強度使用後的結構變形。
如果按照原始研發圖紙製造新的部件,反而可能無法安裝。這是舊飛機翻新時常見的問題,解決起來比製造新機更加耗時。
在1997年,工程師們隻能依靠手工測量和老工匠的經驗來應對這些問題。
此外,早期研發的殲轟7沒有考慮電子戰的需求,導致內部布線和電源研發不夠靈活。
為了適應新的電子係統,姚美玲的團隊不得不讓多個子係統共用電源線和地線。
“關於空間的問題,我們可以移除一些不必要的設備,確保至少能安裝被動雷達接收天線。”許寧說道。
對於殲轟電7而言,首要目標是執行防空壓製任務,類似於f-16cj的角色,而更專業的電子戰機則留待未來基於殲11平台的新研發。
在改進方案中,被動雷達的信號接收天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組件。
麵對質疑:“這設備真的必要嗎?”
姚美玲和唐長鴻站在殲轟7旁,一臉困惑。飛機上怎會有不必要的裝備?
“比如機炮。”
許寧邊說邊走到飛機右側,輕拍那門雙管23毫米機炮。
“為適應新天線,我們需要在機頭安裝平板縫隙天線,這意味著還需兩根天線分別覆蓋上下半球。”
他接著解釋道:“頂部我們可以稍微改動垂尾研發,底部則利用原有機炮位置。”
實際上,後來幾款電子戰機也采用了類似方案。
隨著時代進步與近距格鬥導彈的發展,機炮的應用場景已大幅減少。
至於讓電子戰飛機參與近距離空戰,更是無人敢想。
“移除機炮會不會削弱作戰力?”唐長鴻擔憂道。
這不僅是航空工業的問題,還關乎空軍訓練體係。
九十年代末期,空軍訓練方式較為僵化,甚至有些教條。
例如今年初的新戰法演訓就需要全軍動員,這是無奈之舉,因為空軍整體訓練水平亟待提升。
在這個大部分戰鬥機尚未實現導彈化、超視距作戰能力極為有限的時代,機炮仍是許多部隊的主要或唯一作戰手段。
因此,訓練大綱中機炮對空對地射擊占據重要地位。
取消機炮意味著需要重新製定訓練標準或將其作為新型飛機類別,獨立製定訓練大綱;
進而影響考核製度及人事工作,遠非簡單一句“沒有機炮就不練了”所能解決。
“咱們得看得遠一點,畢竟現在不是70年代了。導彈技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而且電子戰飛機不適合進行近距離格鬥。”
許寧明白其中的複雜性,隨著航空作戰環境日益複雜,訓練和組織方式也必須隨之靈活調整。
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可以暫時將這架唯一的飛機編入北海艦隊的運8特種機隊列中。
唐長鴻站在飛機旁沉思,他意識到許寧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海空軍確實在探索新的戰術和訓練方法。
更重要的是,目前確實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殲轟7的研發特點使得起落架艙位於機身內部,這樣雖然能騰出機翼空間裝載大型武器,但也占用了大量機體空間,幾乎找不到額外的空間來改裝。
如果不拆除機炮,就隻能犧牲機腹中線的掛架,但這更加棘手。
因此,唐長鴻最終同意了許寧的提議:“好吧,按照你的方案改。”
他還提出了供電係統的改進計劃:
為電子戰吊艙預留的3\/7號掛架和雷達係統將共用一個發動機上的115v\/400hz交流電源;
而其他設備則使用獨立電源,以防止電子戰設備功率波動對其他係統造成幹擾。
此外,供電網絡將采用雙線製和屏蔽措施,確保各子係統的控製電纜都經過良好屏蔽,並且每隔50厘米安裝接地線,以保證最佳的接地性能。
這些都是許寧基於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來的寶貴建議。
工程領域的許多問題,若無前輩指導,往往需要通過試錯來學習。
例如,他曾參與的一個項目中,無源幹擾投放器與有源幹擾發射係統最初共享同一電源,在特定條件下導致了誤射誘餌彈的問題;
這個問題一度困擾著項目團隊,直到發現是由於公共電源內阻耦合造成的。
在許寧的經驗指導下,殲轟電7的改造工作進展順利。
距離成為真正的“野鼬鼠”——一種專門用於摧毀敵方防空係統的飛機——僅剩下最後一步:
裝備反輻射導彈。過去,華夏使用的典型反輻射導彈包括kh31p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鷹擊91。
這枚導彈的射程超過150公裏,速度達到3.5馬赫,攜帶著100公斤的巨大彈頭。
即便目標雷達在檢測到威脅後關閉並試圖逃離,導彈僅靠接近爆炸的衝擊力也能將其摧毀。
它是反輻射導彈家族中的佼佼者。
然而,這款導彈並非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
它依賴於一種華夏目前尚未能自主製造的一體化衝壓發動機。
因此,這不是一個可以迅速研發和投入生產的項目。
之前,在鼎新基地進行空對空導彈打靶測試時;
許寧在慶功宴上與機電二局的技術人員討論過,考慮利用霹靂11導彈較為粗壯的彈體研發一款輕型反輻射導彈。
由於空對麵武器可以從高處發射,具有重力優勢,且不需要像空對空導彈那樣追求極高速度;
所以可以采用燃燒較慢的推進劑,從而增加射程,遠遠超過霹靂11的30公裏。
眾人對“製電磁權”這個新鮮詞匯感到好奇,但很快就理解了它的意義——就如同控製天空和海洋一樣,掌控戰場上的電磁信號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過去,我們在這一領域一直處於劣勢,幾乎沒有反擊的機會。
但現在“殲轟電7”將是我們反擊的先鋒!
任務分配完畢,團隊成員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許寧之前並未參與殲轟7的改進工作,姚美玲主動承擔起向他匯報項目進度的任務。
由於殲轟7並非全新研發,機體內部空間有限,無法容納更多的電子裝備。
改造的主要挑戰在於非機經過多年高強度使用後的結構變形。
如果按照原始研發圖紙製造新的部件,反而可能無法安裝。這是舊飛機翻新時常見的問題,解決起來比製造新機更加耗時。
在1997年,工程師們隻能依靠手工測量和老工匠的經驗來應對這些問題。
此外,早期研發的殲轟7沒有考慮電子戰的需求,導致內部布線和電源研發不夠靈活。
為了適應新的電子係統,姚美玲的團隊不得不讓多個子係統共用電源線和地線。
“關於空間的問題,我們可以移除一些不必要的設備,確保至少能安裝被動雷達接收天線。”許寧說道。
對於殲轟電7而言,首要目標是執行防空壓製任務,類似於f-16cj的角色,而更專業的電子戰機則留待未來基於殲11平台的新研發。
在改進方案中,被動雷達的信號接收天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組件。
麵對質疑:“這設備真的必要嗎?”
姚美玲和唐長鴻站在殲轟7旁,一臉困惑。飛機上怎會有不必要的裝備?
“比如機炮。”
許寧邊說邊走到飛機右側,輕拍那門雙管23毫米機炮。
“為適應新天線,我們需要在機頭安裝平板縫隙天線,這意味著還需兩根天線分別覆蓋上下半球。”
他接著解釋道:“頂部我們可以稍微改動垂尾研發,底部則利用原有機炮位置。”
實際上,後來幾款電子戰機也采用了類似方案。
隨著時代進步與近距格鬥導彈的發展,機炮的應用場景已大幅減少。
至於讓電子戰飛機參與近距離空戰,更是無人敢想。
“移除機炮會不會削弱作戰力?”唐長鴻擔憂道。
這不僅是航空工業的問題,還關乎空軍訓練體係。
九十年代末期,空軍訓練方式較為僵化,甚至有些教條。
例如今年初的新戰法演訓就需要全軍動員,這是無奈之舉,因為空軍整體訓練水平亟待提升。
在這個大部分戰鬥機尚未實現導彈化、超視距作戰能力極為有限的時代,機炮仍是許多部隊的主要或唯一作戰手段。
因此,訓練大綱中機炮對空對地射擊占據重要地位。
取消機炮意味著需要重新製定訓練標準或將其作為新型飛機類別,獨立製定訓練大綱;
進而影響考核製度及人事工作,遠非簡單一句“沒有機炮就不練了”所能解決。
“咱們得看得遠一點,畢竟現在不是70年代了。導彈技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而且電子戰飛機不適合進行近距離格鬥。”
許寧明白其中的複雜性,隨著航空作戰環境日益複雜,訓練和組織方式也必須隨之靈活調整。
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可以暫時將這架唯一的飛機編入北海艦隊的運8特種機隊列中。
唐長鴻站在飛機旁沉思,他意識到許寧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海空軍確實在探索新的戰術和訓練方法。
更重要的是,目前確實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殲轟7的研發特點使得起落架艙位於機身內部,這樣雖然能騰出機翼空間裝載大型武器,但也占用了大量機體空間,幾乎找不到額外的空間來改裝。
如果不拆除機炮,就隻能犧牲機腹中線的掛架,但這更加棘手。
因此,唐長鴻最終同意了許寧的提議:“好吧,按照你的方案改。”
他還提出了供電係統的改進計劃:
為電子戰吊艙預留的3\/7號掛架和雷達係統將共用一個發動機上的115v\/400hz交流電源;
而其他設備則使用獨立電源,以防止電子戰設備功率波動對其他係統造成幹擾。
此外,供電網絡將采用雙線製和屏蔽措施,確保各子係統的控製電纜都經過良好屏蔽,並且每隔50厘米安裝接地線,以保證最佳的接地性能。
這些都是許寧基於多年工作經驗總結出來的寶貴建議。
工程領域的許多問題,若無前輩指導,往往需要通過試錯來學習。
例如,他曾參與的一個項目中,無源幹擾投放器與有源幹擾發射係統最初共享同一電源,在特定條件下導致了誤射誘餌彈的問題;
這個問題一度困擾著項目團隊,直到發現是由於公共電源內阻耦合造成的。
在許寧的經驗指導下,殲轟電7的改造工作進展順利。
距離成為真正的“野鼬鼠”——一種專門用於摧毀敵方防空係統的飛機——僅剩下最後一步:
裝備反輻射導彈。過去,華夏使用的典型反輻射導彈包括kh31p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鷹擊91。
這枚導彈的射程超過150公裏,速度達到3.5馬赫,攜帶著100公斤的巨大彈頭。
即便目標雷達在檢測到威脅後關閉並試圖逃離,導彈僅靠接近爆炸的衝擊力也能將其摧毀。
它是反輻射導彈家族中的佼佼者。
然而,這款導彈並非表麵上看起來那麽簡單。
它依賴於一種華夏目前尚未能自主製造的一體化衝壓發動機。
因此,這不是一個可以迅速研發和投入生產的項目。
之前,在鼎新基地進行空對空導彈打靶測試時;
許寧在慶功宴上與機電二局的技術人員討論過,考慮利用霹靂11導彈較為粗壯的彈體研發一款輕型反輻射導彈。
由於空對麵武器可以從高處發射,具有重力優勢,且不需要像空對空導彈那樣追求極高速度;
所以可以采用燃燒較慢的推進劑,從而增加射程,遠遠超過霹靂11的30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