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過於天真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話間,他們走進了一個角落裏的車間,這是昨天沒有參觀到的地方。
“這裏就是我們生產的起點——鑄造區,也是最需要老師傅精心照料的地方之一。”
“鑄造區包括生產保障室、生產管理室、熔化車間、造型車間、砂芯車間、清理車間……”
撇開個人品質不談,林緒確實有能力,在二十年後,絕對是個頂級產品經理。他對生產知識了如指掌,還能巧妙地處理一些細節問題。
懂技術和管理的人,想要糊弄那些略知一二的準內行人,實在是輕而易舉。
許寧幾乎確信,按照今天的流程操作下來,最終產品的合格率會非常不理想。
當大家進入車間時,工頻爐裏已經裝滿了從衝天爐產出的鐵水。
許寧指著那鐵水問道:“這鐵水可以直接用來澆鑄了嗎?”
林緒搖了搖頭答道:“還要添加一些合金來調整鐵水成分。”
顯然,許寧的這個問題反映了他對細節是一知半解的,而這樣的表現完全符合林緒的預期:
對基礎知識有所了解,但對於具體的生產工藝並不熟悉。
“高頻爐的操作相對簡單,即便是新員工隻要按手冊操作也能掌握。我們去參觀後麵的部分吧。”
話音剛落,一名工人從隔壁車間急匆匆地跑來。
“射芯機出現故障,維修班組已經在處理了,請注意維持工頻爐的功率,別讓溫度降下來!”林緒的表情瞬間變得嚴肅。
“許總請放心,這類小故障通常不會造成太大損失,最多耽誤30到40分鍾。今天值班的維修團隊經驗豐富,應該能更快解決問題。”
盡管如此,作為參觀者的許寧並未表現出過多情緒,隻是示意林緒繼續前行。
在砂芯車間,一群經驗豐富的老工人正圍在一設備旁進行搶修。
“是什麽原因導致故障?”
有人解釋說是因為一個軸承卡死,但幸好及時停機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隻需清理並重新上油即可恢複正常生產。
正如林緒所說,這並非大問題,在25分鍾後生產就恢複了正常。
“看來老師傅們的技術還是值得信賴的。”許寧看著噴砂機說道。
林緒無奈地迴應:“這些老師傅在廠裏工作了十幾二十年,他們對廠子感情深厚,是真正的骨幹力量。
但是……這樣下去也不是長久之計,我無法每天都在現場監督他們。”
這次短暫的故障排除過程雖然看起來順利,但許寧注意到了一些操作上的不合理之處,比如預修工作的覆蓋麵不夠全麵。
正如林廠長所言,僅有好的管理辦法還不夠,關鍵在於人的執行。
而在心底,許寧補充了一句:“問題是出在你這個廠長身上”。
軸承清理不徹底的問題,本來在開工前就應該發現並解決。
就像最後簡單的上油步驟,維修工隻是草率地往油壺裏加新油到合適的液位就完事了。
但是,在410廠,標準操作是要用新油完全替換舊油,以防止舊油中的汙染物損害設備。
在同一車間內,用於運輸砂料的皮帶機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其轉動和驅動部分幾乎被廢砂掩埋了一半。
今天沒有出現故障隻能說是運氣好。當整個鑄造生產區磕磕絆絆完成流程,把15個成品鑄件送到最終檢驗時,已是下午。
這種生產效率實在讓人擔憂。檢驗結果顯示,15個成品中有6個不符合要求。60%的合格率確實不高。
有的鑄件內部存在超標縮孔或縮鬆現象,有的熱變形過大,還有清砂不徹底的問題。
這些問題正如林緒昨天所說的一樣。雖然能夠生產出來,但基本是依賴手工方式硬撐。
問題很多,即使排除故意破壞的因素,一些工人(包括老工人)的操作習慣也很差。
此外,還有一些被林緒歸結為“體製僵化”的問題實際上是技術上的缺陷,比如溫度控製不當。
想要僅憑經驗來保證質量,低合格率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再加上許多新設備因被標記為“報廢”,不得不使用老舊甚至非標準設備,這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許寧對此心中有數。
站在一旁的林緒看著眼前的15個零件,雖然表情嚴肅,內心卻十分得意。
這樣的表現不僅使這筆生意告吹,而且許寧迴去報告後,兵器工業總公司恐怕也會放棄收購這家公司的念頭。
至於他自己,隻要工廠還歸江城地方管理,他就穩如泰山。
實際上,許寧很想看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堅持下單,林緒會有什麽反應。
但這顯然不現實。
“林廠長,不是我挑剔,而是我們的生產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許寧顯得很為難。
“總之……還是能生產的。”
林緒表麵上看起來很緊張,生怕失去這筆生意:
“而且許總,我是實誠人,不喜歡弄虛作假,您去其他企業看看,他們說得好聽,實際生產還不如我們呢。”
說到這裏,他稍作停頓,臉上顯露出沉重的表情:
“實不相瞞,要是廠子再找不到出路,連銀行利息都支付不起的話,就隻能按市裏的指示,作為不良資產處理掉了。”
“處理掉?我記得林廠長您昨天提到,兵器工業那邊不是沒有後續了麽?”
心裏有了對策的他,配合著對方的話語。
“唉!兵器工業也是老國企,除了規模大,在管理上能比我們好到哪去?這麽大的攤子,他們肯定也覺得棘手。”
見事情發展至此,林緒放鬆下來,開始和許寧聊些與生產無關的話題,
“但如果今年底還沒有其他國企願意接手我們,按規定就可以麵向社會尋求轉變。
如果上麵能提供一些補貼,我認為還是會有敢於嚐試的老板願意接手的。”
“民營企業活力足,總認為自己接手後能讓企業重生……”
許寧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過於天真,對以林緒為代表的這類人缺乏全麵了解。
原本他認為這種表麵上資不抵債的企業可能會以遠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出售。
“這裏就是我們生產的起點——鑄造區,也是最需要老師傅精心照料的地方之一。”
“鑄造區包括生產保障室、生產管理室、熔化車間、造型車間、砂芯車間、清理車間……”
撇開個人品質不談,林緒確實有能力,在二十年後,絕對是個頂級產品經理。他對生產知識了如指掌,還能巧妙地處理一些細節問題。
懂技術和管理的人,想要糊弄那些略知一二的準內行人,實在是輕而易舉。
許寧幾乎確信,按照今天的流程操作下來,最終產品的合格率會非常不理想。
當大家進入車間時,工頻爐裏已經裝滿了從衝天爐產出的鐵水。
許寧指著那鐵水問道:“這鐵水可以直接用來澆鑄了嗎?”
林緒搖了搖頭答道:“還要添加一些合金來調整鐵水成分。”
顯然,許寧的這個問題反映了他對細節是一知半解的,而這樣的表現完全符合林緒的預期:
對基礎知識有所了解,但對於具體的生產工藝並不熟悉。
“高頻爐的操作相對簡單,即便是新員工隻要按手冊操作也能掌握。我們去參觀後麵的部分吧。”
話音剛落,一名工人從隔壁車間急匆匆地跑來。
“射芯機出現故障,維修班組已經在處理了,請注意維持工頻爐的功率,別讓溫度降下來!”林緒的表情瞬間變得嚴肅。
“許總請放心,這類小故障通常不會造成太大損失,最多耽誤30到40分鍾。今天值班的維修團隊經驗豐富,應該能更快解決問題。”
盡管如此,作為參觀者的許寧並未表現出過多情緒,隻是示意林緒繼續前行。
在砂芯車間,一群經驗豐富的老工人正圍在一設備旁進行搶修。
“是什麽原因導致故障?”
有人解釋說是因為一個軸承卡死,但幸好及時停機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隻需清理並重新上油即可恢複正常生產。
正如林緒所說,這並非大問題,在25分鍾後生產就恢複了正常。
“看來老師傅們的技術還是值得信賴的。”許寧看著噴砂機說道。
林緒無奈地迴應:“這些老師傅在廠裏工作了十幾二十年,他們對廠子感情深厚,是真正的骨幹力量。
但是……這樣下去也不是長久之計,我無法每天都在現場監督他們。”
這次短暫的故障排除過程雖然看起來順利,但許寧注意到了一些操作上的不合理之處,比如預修工作的覆蓋麵不夠全麵。
正如林廠長所言,僅有好的管理辦法還不夠,關鍵在於人的執行。
而在心底,許寧補充了一句:“問題是出在你這個廠長身上”。
軸承清理不徹底的問題,本來在開工前就應該發現並解決。
就像最後簡單的上油步驟,維修工隻是草率地往油壺裏加新油到合適的液位就完事了。
但是,在410廠,標準操作是要用新油完全替換舊油,以防止舊油中的汙染物損害設備。
在同一車間內,用於運輸砂料的皮帶機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其轉動和驅動部分幾乎被廢砂掩埋了一半。
今天沒有出現故障隻能說是運氣好。當整個鑄造生產區磕磕絆絆完成流程,把15個成品鑄件送到最終檢驗時,已是下午。
這種生產效率實在讓人擔憂。檢驗結果顯示,15個成品中有6個不符合要求。60%的合格率確實不高。
有的鑄件內部存在超標縮孔或縮鬆現象,有的熱變形過大,還有清砂不徹底的問題。
這些問題正如林緒昨天所說的一樣。雖然能夠生產出來,但基本是依賴手工方式硬撐。
問題很多,即使排除故意破壞的因素,一些工人(包括老工人)的操作習慣也很差。
此外,還有一些被林緒歸結為“體製僵化”的問題實際上是技術上的缺陷,比如溫度控製不當。
想要僅憑經驗來保證質量,低合格率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再加上許多新設備因被標記為“報廢”,不得不使用老舊甚至非標準設備,這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許寧對此心中有數。
站在一旁的林緒看著眼前的15個零件,雖然表情嚴肅,內心卻十分得意。
這樣的表現不僅使這筆生意告吹,而且許寧迴去報告後,兵器工業總公司恐怕也會放棄收購這家公司的念頭。
至於他自己,隻要工廠還歸江城地方管理,他就穩如泰山。
實際上,許寧很想看看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堅持下單,林緒會有什麽反應。
但這顯然不現實。
“林廠長,不是我挑剔,而是我們的生產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許寧顯得很為難。
“總之……還是能生產的。”
林緒表麵上看起來很緊張,生怕失去這筆生意:
“而且許總,我是實誠人,不喜歡弄虛作假,您去其他企業看看,他們說得好聽,實際生產還不如我們呢。”
說到這裏,他稍作停頓,臉上顯露出沉重的表情:
“實不相瞞,要是廠子再找不到出路,連銀行利息都支付不起的話,就隻能按市裏的指示,作為不良資產處理掉了。”
“處理掉?我記得林廠長您昨天提到,兵器工業那邊不是沒有後續了麽?”
心裏有了對策的他,配合著對方的話語。
“唉!兵器工業也是老國企,除了規模大,在管理上能比我們好到哪去?這麽大的攤子,他們肯定也覺得棘手。”
見事情發展至此,林緒放鬆下來,開始和許寧聊些與生產無關的話題,
“但如果今年底還沒有其他國企願意接手我們,按規定就可以麵向社會尋求轉變。
如果上麵能提供一些補貼,我認為還是會有敢於嚐試的老板願意接手的。”
“民營企業活力足,總認為自己接手後能讓企業重生……”
許寧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過於天真,對以林緒為代表的這類人缺乏全麵了解。
原本他認為這種表麵上資不抵債的企業可能會以遠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