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木匠皇帝朱由校
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作者:雲沐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啟不死,明朝不滅”,這是一句流傳已久的說法。這位不愛江山愛木工的文盲皇帝,到底有什麽過人之處呢?竟然能夠在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情況下,將大明王朝維持下去,直到他死後的十七年才覆滅。而他那令人惋惜的意外溺水早亡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穿越時空,迴到那個動蕩的時代,揭開這段塵封的曆史,探尋這位被皇位耽誤了的好木匠——明熹宗朱由校短暫而傳奇的一生。)
朱元璋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天空中的天幕破口大罵:“木匠皇帝,朱老四你這個臭丘八!你他娘的是什麽基因啊?怎麽生出來的後代一個比一個奇葩!我真是越看越生氣,恨不得現在就上去抽死你!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該為了那一哆嗦,我就應該直接把你射到牆上去!”
一旁的朱棣看著自家老爹心裏麵腹誹,朱元璋你個臭要飯的,就你那樣還跟爸我射牆上,你看我娘會不會把你抽牆上扣都扣不出來。
(公元1605年,朱由校誕生於世。他身為皇太子朱常洛的長子,亦是萬曆皇帝的長孫,身份尊貴無比,未來更是注定要繼承大統。然而,這位皇長孫的童年生活卻充滿了無盡的恐懼與不安。這一切皆因他的父親朱常洛極不受萬曆皇帝待見,整日生活在驚恐之中,時刻擔憂著太子之位會被剝奪。
不僅如此,朱常洛自身對兒子們也並不上心,再加上萬曆皇帝的冷漠態度,導致朱由校始終未能獲得前往內閣讀書、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朱常洛特別鍾愛選侍李氏,但李選侍並無子嗣,於是將自己僅有的兩個兒子——朱由校和朱由檢送給她撫養。然而,這個李選侍並非善良之輩,憑借著太子的寵愛,竟然殘忍地虐待朱由校的生母至死,並對朱由校和朱由檢兩兄弟時常打罵有加。
如果說朱由檢的運氣稍微好一些,很快就被送到了別宮撫養;而朱由校,則成為了李選侍眼中的一塊肥肉,她將其視為自己未來飛黃騰達的重要籌碼,緊緊地抓在手中不肯放手。在這樣一種爹不疼、娘不愛,甚至連宮女都敢欺負他的環境下,年幼的朱由校隻能從乳母客氏以及大太監李進忠那裏尋求到一絲溫暖與關愛。
說起這李進忠,其實他本名叫魏忠賢,為人狡黠陰險,但卻很有能力。他曾經伺候過朱由校的生母王選侍,後來因為犯錯被貶出宮廷。不過,當朱由校登上皇位之後,魏忠賢又重新迴到了宮廷,並得到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魏忠賢。
由於朱由校的童年時期並未接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因此他將自己所有的天賦都傾注在了木工技藝之上。他不僅擅長使用刀具、斧頭、丹青、油漆等工具,還能夠建造亭台樓閣,製造簡單的機械裝置。他親手打造的床榻、書架等家具,無不裝飾得五彩繽紛,精美絕倫,令人驚歎不已。即便是當時最出色的工匠,見到這些作品後,也不禁自愧不如。
不僅如此,朱由校還改變了傳統床板笨重難以移動的缺點,親自動手研究、設計圖紙、鋸木釘釘,成功製作出了便於移動的折疊床。此外,朱由校對宮殿和庭院的建築也表現出濃厚興趣。他經常自行設計建築公式和藍圖,並在工匠施工期間,興致勃勃地親臨現場觀賞和指導。如果朱由校僅僅是一名普通宗室,那麽他的木工愛好或許並無大礙,但不幸的是,他偏偏成為了皇帝。公元1620年,在位長達48年的明神宗去世,一直生活在恐懼中的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皇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僅僅過了27天,朱常洛便離奇去世,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年僅16歲的朱由校因此成為了新的皇位繼承人。
然而正當群臣準備迎接朱由校登基即位時,卻發現李選侍將皇太子朱由校挾持,霸占乾清宮不肯搬出去,想逼迫群臣將她封為太後,甚至還想垂簾聽政,這引發了當時朝中東林黨的極大不滿。其中,楊漣更是挺身而出,聯合朝中大臣和太監王安闖進乾清宮,逼迫李選氏遷居仁壽殿。李選是迫於壓力,隻得無奈離開。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移宮案。
在東林黨的擁護下,朱由校登基做了皇帝,定年號天啟。由於護駕有功,自命清流的東林黨得以把持朝政,史稱重政迎朝。可諷刺的是,就在天啟元年,後金先後攻陷了沈陽、遼陽等軍事重鎮,緊接著西南土司佘崇明趁機以出兵增援遼東的名義,在重慶集結軍隊後攻占了重慶,並圍攻成都,叛軍多達數萬。
出了這麽大的亂子,此時的東林黨卻忙著推卸責任、互相扯皮,這讓天啟皇帝充分認清了他們的嘴臉,知道這幫人著實不那麽可靠。但令他非常無奈的是,身邊沒有一個自己人,連自己身邊太監首領王安也和東林黨的關係非常曖昧。能信任的人隻有從小撫養他長大的奶媽客氏,後來在客氏的推薦下,發現一個叫魏忠賢的太監精明能幹,於是朱由校準備扶持他為親信。
天啟元年五月,在東林黨的授意下,朱由校任命王安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按照常規流程,王安必須照例假意的推辭一下再接受,結果讓王安哭笑不得的是,皇帝竟然批準了他的推辭,改任魏忠賢。從此,東林黨遭到了閹黨的無情打壓。
明朝天啟年間,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全國範圍內災禍連連,災荒不斷,北方的後金更是虎視眈眈,覬覦著大明的江山。此時,朝廷的財政狀況愈發艱難,而老百姓們又因為天災導致莊稼歉收,生活苦不堪言。
麵對如此困境,天啟皇帝和魏忠賢決定采取措施,向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們收取商業稅,並進一步加大對地主的剝削力度。然而,東林黨作為工商階級和地主的代表,要想推行這項政策,其難度可想而知。不過,天啟皇帝並不在意這些,盡管他清楚魏忠賢故意殘害忠良、鏟除異己,做了許多缺德的壞事,但他仍然選擇視而不見。隻要能夠成功征稅,同時不增加百姓的負擔,他就心滿意足了。
天啟皇帝始終秉持著太祖朱元璋流傳下來的理念:寧可讓官員們日子難過,也絕對不能讓百姓受苦。因此,國家的庫房逐漸充實起來。此外,天啟皇帝在軍事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極具戰略眼光。他善於用人,尤其是對邊關的戰士格外重視。)
朱元璋看著天幕早已沒有一開始看到天幕氣的發抖的樣子,反而還是一臉高傲道:“不愧是咱的子孫啊,做的好啊。就那群讀書人給她們一點好臉色就要騎你頭上,要咱看他還是太心軟了。放咱洪武朝直就剝皮充草,九族全消。”
下方聽到朱元璋話的大臣心裏麵是叫苦不迭啊,咱們苦啊,讀了一輩子書,最後到了一個屠夫手下做事,動不動九族全滅。真的是苦啊,看著天幕之上後世的那些大臣他們是一臉羨慕啊,他們也沒想怎麽樣,就是想還一個好領導啊,別動不動九族全消。
(在天啟二年,後金軍隊攻陷了軍事重鎮廣陵。當時,明朝麵臨著嚴重的內部問題和外部威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天啟皇帝采取了攘外安內的策略,並任命了一些能幹的大臣來負責抵禦外敵和處理國內事務。其中包括孫承宗、袁崇煥等人。他們在遼東地區建立了堅固的防線,並成功地抵禦了後金的入侵。此外,天啟皇帝還拿出了自己結婚時準備的100萬兩銀子作為軍費,以支持遼東戰事。這一係列措施使得明朝在三年內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局勢,沒有與後金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然而,在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領六萬大軍攻打寧遠城,但遭到了袁崇煥的頑強抵抗。袁崇煥利用紅衣大炮等先進武器,成功地擊退了後金軍隊。這次勝利被稱為“寧遠大捷”,極大地振奮了明朝軍民的士氣。隨後,皇太極接替努爾哈赤成為後金領袖。他再次對寧遠發動攻擊,但同樣遭遇失敗,損失慘重。此後,皇太極變得謹慎起來,多年不敢輕易進攻明朝。可惜的是,僅僅兩個月後,天啟皇帝突然去世,年僅23歲。他在臨終前將皇位傳給了他的弟弟朱由檢,並告訴朱由檢,魏忠賢雖然是宦官,但非常有能力,可以委以重任。然而,朱由檢並沒有聽從哥哥的遺言,繼位後不久便鏟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結束了宦官專權的局麵。但與此同時,明朝也陷入了新的困境。由於失去了魏忠賢的支持,朝廷內部出現了權力真空,導致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在這種情況下,明朝逐漸走向衰落。直到最後,王國才發出了“文臣誤國,個個可殺”的感慨,表達了對明朝滅亡的無奈和悲憤。
朱由校的死亡像是一場鬧劇,他也是落水,而且情況和朱厚照幾乎一模一樣,都是玩著玩著就突然落水,然後被撈起來後就生病了,最後沒撐過幾天就毫無懸念地駕崩了。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仿佛是提前彩排好的一樣,簡直就是複製了朱厚照的死亡流程。然而,這真的僅僅是一場意外嗎?許多人認為,朱由校是被魏忠賢和客氏聯手害死的,但這種說法存在一些問題。事實上,朱由校的死對於魏忠賢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可以說,最不希望朱由校死去的人可能就是魏忠賢了。)
“放肆,竟然敢傷害咱的子孫,咱要把他們全部剝皮。”朱元璋看著天幕勃然大怒。
朱元璋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天空中的天幕破口大罵:“木匠皇帝,朱老四你這個臭丘八!你他娘的是什麽基因啊?怎麽生出來的後代一個比一個奇葩!我真是越看越生氣,恨不得現在就上去抽死你!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該為了那一哆嗦,我就應該直接把你射到牆上去!”
一旁的朱棣看著自家老爹心裏麵腹誹,朱元璋你個臭要飯的,就你那樣還跟爸我射牆上,你看我娘會不會把你抽牆上扣都扣不出來。
(公元1605年,朱由校誕生於世。他身為皇太子朱常洛的長子,亦是萬曆皇帝的長孫,身份尊貴無比,未來更是注定要繼承大統。然而,這位皇長孫的童年生活卻充滿了無盡的恐懼與不安。這一切皆因他的父親朱常洛極不受萬曆皇帝待見,整日生活在驚恐之中,時刻擔憂著太子之位會被剝奪。
不僅如此,朱常洛自身對兒子們也並不上心,再加上萬曆皇帝的冷漠態度,導致朱由校始終未能獲得前往內閣讀書、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朱常洛特別鍾愛選侍李氏,但李選侍並無子嗣,於是將自己僅有的兩個兒子——朱由校和朱由檢送給她撫養。然而,這個李選侍並非善良之輩,憑借著太子的寵愛,竟然殘忍地虐待朱由校的生母至死,並對朱由校和朱由檢兩兄弟時常打罵有加。
如果說朱由檢的運氣稍微好一些,很快就被送到了別宮撫養;而朱由校,則成為了李選侍眼中的一塊肥肉,她將其視為自己未來飛黃騰達的重要籌碼,緊緊地抓在手中不肯放手。在這樣一種爹不疼、娘不愛,甚至連宮女都敢欺負他的環境下,年幼的朱由校隻能從乳母客氏以及大太監李進忠那裏尋求到一絲溫暖與關愛。
說起這李進忠,其實他本名叫魏忠賢,為人狡黠陰險,但卻很有能力。他曾經伺候過朱由校的生母王選侍,後來因為犯錯被貶出宮廷。不過,當朱由校登上皇位之後,魏忠賢又重新迴到了宮廷,並得到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魏忠賢。
由於朱由校的童年時期並未接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因此他將自己所有的天賦都傾注在了木工技藝之上。他不僅擅長使用刀具、斧頭、丹青、油漆等工具,還能夠建造亭台樓閣,製造簡單的機械裝置。他親手打造的床榻、書架等家具,無不裝飾得五彩繽紛,精美絕倫,令人驚歎不已。即便是當時最出色的工匠,見到這些作品後,也不禁自愧不如。
不僅如此,朱由校還改變了傳統床板笨重難以移動的缺點,親自動手研究、設計圖紙、鋸木釘釘,成功製作出了便於移動的折疊床。此外,朱由校對宮殿和庭院的建築也表現出濃厚興趣。他經常自行設計建築公式和藍圖,並在工匠施工期間,興致勃勃地親臨現場觀賞和指導。如果朱由校僅僅是一名普通宗室,那麽他的木工愛好或許並無大礙,但不幸的是,他偏偏成為了皇帝。公元1620年,在位長達48年的明神宗去世,一直生活在恐懼中的太子朱常洛終於登上皇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僅僅過了27天,朱常洛便離奇去世,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年僅16歲的朱由校因此成為了新的皇位繼承人。
然而正當群臣準備迎接朱由校登基即位時,卻發現李選侍將皇太子朱由校挾持,霸占乾清宮不肯搬出去,想逼迫群臣將她封為太後,甚至還想垂簾聽政,這引發了當時朝中東林黨的極大不滿。其中,楊漣更是挺身而出,聯合朝中大臣和太監王安闖進乾清宮,逼迫李選氏遷居仁壽殿。李選是迫於壓力,隻得無奈離開。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移宮案。
在東林黨的擁護下,朱由校登基做了皇帝,定年號天啟。由於護駕有功,自命清流的東林黨得以把持朝政,史稱重政迎朝。可諷刺的是,就在天啟元年,後金先後攻陷了沈陽、遼陽等軍事重鎮,緊接著西南土司佘崇明趁機以出兵增援遼東的名義,在重慶集結軍隊後攻占了重慶,並圍攻成都,叛軍多達數萬。
出了這麽大的亂子,此時的東林黨卻忙著推卸責任、互相扯皮,這讓天啟皇帝充分認清了他們的嘴臉,知道這幫人著實不那麽可靠。但令他非常無奈的是,身邊沒有一個自己人,連自己身邊太監首領王安也和東林黨的關係非常曖昧。能信任的人隻有從小撫養他長大的奶媽客氏,後來在客氏的推薦下,發現一個叫魏忠賢的太監精明能幹,於是朱由校準備扶持他為親信。
天啟元年五月,在東林黨的授意下,朱由校任命王安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按照常規流程,王安必須照例假意的推辭一下再接受,結果讓王安哭笑不得的是,皇帝竟然批準了他的推辭,改任魏忠賢。從此,東林黨遭到了閹黨的無情打壓。
明朝天啟年間,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全國範圍內災禍連連,災荒不斷,北方的後金更是虎視眈眈,覬覦著大明的江山。此時,朝廷的財政狀況愈發艱難,而老百姓們又因為天災導致莊稼歉收,生活苦不堪言。
麵對如此困境,天啟皇帝和魏忠賢決定采取措施,向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們收取商業稅,並進一步加大對地主的剝削力度。然而,東林黨作為工商階級和地主的代表,要想推行這項政策,其難度可想而知。不過,天啟皇帝並不在意這些,盡管他清楚魏忠賢故意殘害忠良、鏟除異己,做了許多缺德的壞事,但他仍然選擇視而不見。隻要能夠成功征稅,同時不增加百姓的負擔,他就心滿意足了。
天啟皇帝始終秉持著太祖朱元璋流傳下來的理念:寧可讓官員們日子難過,也絕對不能讓百姓受苦。因此,國家的庫房逐漸充實起來。此外,天啟皇帝在軍事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極具戰略眼光。他善於用人,尤其是對邊關的戰士格外重視。)
朱元璋看著天幕早已沒有一開始看到天幕氣的發抖的樣子,反而還是一臉高傲道:“不愧是咱的子孫啊,做的好啊。就那群讀書人給她們一點好臉色就要騎你頭上,要咱看他還是太心軟了。放咱洪武朝直就剝皮充草,九族全消。”
下方聽到朱元璋話的大臣心裏麵是叫苦不迭啊,咱們苦啊,讀了一輩子書,最後到了一個屠夫手下做事,動不動九族全滅。真的是苦啊,看著天幕之上後世的那些大臣他們是一臉羨慕啊,他們也沒想怎麽樣,就是想還一個好領導啊,別動不動九族全消。
(在天啟二年,後金軍隊攻陷了軍事重鎮廣陵。當時,明朝麵臨著嚴重的內部問題和外部威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天啟皇帝采取了攘外安內的策略,並任命了一些能幹的大臣來負責抵禦外敵和處理國內事務。其中包括孫承宗、袁崇煥等人。他們在遼東地區建立了堅固的防線,並成功地抵禦了後金的入侵。此外,天啟皇帝還拿出了自己結婚時準備的100萬兩銀子作為軍費,以支持遼東戰事。這一係列措施使得明朝在三年內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局勢,沒有與後金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然而,在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領六萬大軍攻打寧遠城,但遭到了袁崇煥的頑強抵抗。袁崇煥利用紅衣大炮等先進武器,成功地擊退了後金軍隊。這次勝利被稱為“寧遠大捷”,極大地振奮了明朝軍民的士氣。隨後,皇太極接替努爾哈赤成為後金領袖。他再次對寧遠發動攻擊,但同樣遭遇失敗,損失慘重。此後,皇太極變得謹慎起來,多年不敢輕易進攻明朝。可惜的是,僅僅兩個月後,天啟皇帝突然去世,年僅23歲。他在臨終前將皇位傳給了他的弟弟朱由檢,並告訴朱由檢,魏忠賢雖然是宦官,但非常有能力,可以委以重任。然而,朱由檢並沒有聽從哥哥的遺言,繼位後不久便鏟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結束了宦官專權的局麵。但與此同時,明朝也陷入了新的困境。由於失去了魏忠賢的支持,朝廷內部出現了權力真空,導致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在這種情況下,明朝逐漸走向衰落。直到最後,王國才發出了“文臣誤國,個個可殺”的感慨,表達了對明朝滅亡的無奈和悲憤。
朱由校的死亡像是一場鬧劇,他也是落水,而且情況和朱厚照幾乎一模一樣,都是玩著玩著就突然落水,然後被撈起來後就生病了,最後沒撐過幾天就毫無懸念地駕崩了。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仿佛是提前彩排好的一樣,簡直就是複製了朱厚照的死亡流程。然而,這真的僅僅是一場意外嗎?許多人認為,朱由校是被魏忠賢和客氏聯手害死的,但這種說法存在一些問題。事實上,朱由校的死對於魏忠賢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可以說,最不希望朱由校死去的人可能就是魏忠賢了。)
“放肆,竟然敢傷害咱的子孫,咱要把他們全部剝皮。”朱元璋看著天幕勃然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