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短暫的南明
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作者:雲沐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聽到“短暫的南明”這個詞後感到十分疑惑,他心裏暗自琢磨:“難道在我大明朝滅亡之後,我的子孫後代也像南宋時期那樣建立了一個南明政權?可是,他們怎麽會如此短命呢?”他不禁陷入沉思,試圖迴憶起天幕曾經的盤點,但卻一無所獲。於是,他好奇地問:“這短暫到底是多久?”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占了北京,崇禎帝在眉
煤山自縊身亡,明朝就此覆滅。明朝的宗室和大部分文武大臣紛紛逃往南方。當時,淮河以南的地區名義上仍然隸屬於明朝。
1644年4月,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聯合,在山海關擊潰了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李自成戰敗後逃迴西安,而清朝則順利進入中原。
同年5月,鳳陽總督馬士英聯合江北四鎮的將領,在南京推舉明福王朱由崧為帝,即弘光帝,這也標誌著南明的正式建立。盡管國號依然為“明”,但曆史上將這個時期稱為南明。
此時的南明麵臨著來自清朝和闖王兩個方向的巨大壓力。朝廷中的大臣們寄望於通過聯虜平寇的策略,借助清朝的力量來消滅李自成的勢力。然而,南明朝廷內部卻無法團結一致,反而陷入無休止的黨爭之中。文武官員相互爭鬥、勾心鬥角,爭奪權力,導致國家陷入混亂。
更糟糕的是,原本應成為抵禦清朝入侵的中堅力量的史可法將軍,卻因政治鬥爭被排擠出朝廷。這樣的局勢使得南明政權搖搖欲墜,最終走向覆滅。)
朱元璋看著天幕勃然大怒,雙目赤紅對著天幕就破口大罵:“這群該死的文人,都快被異族奴役了,還腦袋裏鑽褲襠一個勁爭權奪利。還聯合那些異族人殺咱們漢人,你們讀聖人書籍讀狗上去了嗎?還是腦袋被驢踢了,咱辛辛苦苦才把那些異族打跑,你們這群酸儒又來咱麵前說知乎之也,咱看咱殺的還是太少了。”
下麵的李善長等人聽著朱元璋的話是額頭冷汗不斷,特別是感受到大殿上若有若無的殺意,有的人直接下昏了過去。就算當初陪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李善長都感覺自己身軀搖搖欲墜好像一葉孤舟陷入了海浪之中隨時會拍翻。
他們心裏麵對後世的文官大罵不已他們這是在坑他們啊,自己今天腦袋都不知道保的保不住。
(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起兵,討伐馬士英。此時的弘光政權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麵要應對左良玉號稱八十萬大軍的進攻,另一方麵還要抵擋清軍的大規模南下。1644年10月,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率領三十萬兵力攻入四川,明軍傷亡慘重。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
1645年4月,清軍大規模圍攻揚州,兵部尚書史可法帶領城中百姓奮起抵抗,但明朝將領們卻各自擁兵自重,持觀望態度。最終,揚州淪陷,史可法拒絕投降並被殺。清軍攻占揚州後,以不接受招安為由,下達了屠城令,城中的官兵和百姓幾乎全部遭受屠殺,這一事件被稱為“揚州十日”。
1645年5月15日,清軍進入南京,明軍紛紛投降。弘光帝朱由崧被俘獲,不久後被處決,享年四十歲。至此,弘光政權滅亡。
公元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流亡途中遭遇不幸,慘遭殺害。同年6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眾人的擁護下,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隆武,並自稱為隆武帝,由此隆武政權正式建立。與此同時,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被擁立為監國,魯監國政權應運而生。隆武帝朱聿鍵胸懷壯誌,一心想要振興國家。他積極治理朝政,堅決抵抗清軍南下,並多次收編李自成農民軍餘部,組織軍隊北伐。然而,由於軍隊主要依賴鄭芝龍、鄭成功父子,而鄭芝龍卻隻考慮自身利益,無心對抗清軍,導致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魯王朱以海為了爭奪正統地位,與隆武帝之間產生矛盾,雙方相互消耗,使得南明政權內部陷入分裂狀態。到了1646年9月29日,隆武帝朱聿鍵無視群臣勸阻,親自率領數千士兵出征,但此時鄭芝龍早已暗中投降清軍,使得清軍得以長驅直入,直逼福建。
隆武帝在逃跑途中被清軍所殺,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他的兒子鄭成功選擇退守金門,並堅決拒絕投降清朝。此後,鄭成功開始在沿海地區廣泛招募士兵、收集失散的部隊並募集兵力。
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死後,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朱由榔被擁立為皇帝,即永曆帝。永曆政權正式建立。同年,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被擁立為皇帝,建立了紹武政權。然而,這個政權僅存在了短短四十餘天,便與永曆政權相互攻擊和征伐。此時,清軍趁虛而入,攻占了廣州,朱聿鐭最終選擇自殺,紹武政權宣告滅亡。
1647年,大西政權的領袖張獻忠因為部下的叛變而遭受重創,導致清軍攻破了他的大本營。張獻忠身受重傷,最終不幸離世。張獻忠死後,大西政權的將領孫可望等人率領軍隊南下,並與永曆帝聯手共同抵抗清朝。同年,桂王朱常瀛向各路大軍表達了不願意偏安一隅的決心,他開始積極準備收複失地。
僅僅半年時間,福建多地就被成功收複,清朝在福建的統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然而,就在明朝複興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南明朝廷內部的爭鬥再次爆發。一些人企圖架空朱一海,以獲取實際權力。他們排斥異己、殘害忠良、擅自殺害大臣,導致魯堅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幅下降。之前攻占的地區又被清軍奪迴。
1651年,清軍攻破舟山,魯王朱以海逃往金門,並被迫取消了建國的名號。最終,他在金門病逝。1652年春天,清軍大規模進攻貴州和川南。李定國發起反擊,率領八萬大軍出征廣西,攻克桂林,繼而攻入湖南和廣東。清廷的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李定國又在杭州擊敗了清朝王爺尼堪,這場戰役被稱為“兩撅明王”。
兩撅明王天下震動,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爆發了。孫可望嫉妒李定國的功勞和地位,陰謀策劃殺害他。雙方開始不斷互相攻擊,戰爭一觸即發。
1657年,孫可望親自率領10萬大軍,向李定國的3萬人發起進攻。但是,由於許多將領不願意參與內戰,紛紛倒戈相向,孫可望的10萬大軍瞬間崩潰。這場內戰讓抗清力量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1658年,孫可望叛變投降清朝,清軍趁機占領了貴州和廣西。這使得明朝的形勢變得更加危急。
1659年,清軍分三路南下,永曆帝在十二月被迫逃往緬甸。明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而在另一邊,鄭成功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他曾先後進行了三次北伐,但都遭到了清軍的重創。盡管如此,他仍然堅持抵抗,希望能夠恢複明朝的統治。
鄭成功決定攻下台灣, 3月23日 ,鄭成功親率大軍, 從金門攻打台灣的荷蘭侵略者。 鄭成功采取正麵進攻加圍困封鎖的策略, 繼沉了戰艦科克倫號 ,捕獲小艇三艘 ,戰敗的荷蘭軍開始倉皇逃跑 。在被圍困近九個月後,荷蘭殖民者因彈盡糧絕、大勢已去,不得不選擇投降。雙方代表簽訂《鄭和協議》,鄭成功終於如願以償地收複了台灣。
收複台灣後,鄭成功將其視為抗清的一個長久基地,希望能夠以此為據點,繼續與清朝對抗。為了實現反清複明的心願,他開始傾盡全力著手各方麵的建設,包括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等,致力於把台灣打造成一個繁榮的地方。
然而,命運無常,鄭成功在台灣僅僅待了一年便與世長辭。他的離去給鄭氏家族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讓台灣的局勢變得撲朔迷離。此後,由於鄭氏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清朝的不斷攻打,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最終選擇了向清朝投降。至此,明鄭政權宣告滅亡。
與此同時,1662年,吳三桂率領軍隊進入緬甸,將永曆帝朱由榔押解迴了雲南。不久之後,永曆帝朱由榔被絞死,南明政權也隨之覆滅。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占了北京,崇禎帝在眉
煤山自縊身亡,明朝就此覆滅。明朝的宗室和大部分文武大臣紛紛逃往南方。當時,淮河以南的地區名義上仍然隸屬於明朝。
1644年4月,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率領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聯合,在山海關擊潰了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李自成戰敗後逃迴西安,而清朝則順利進入中原。
同年5月,鳳陽總督馬士英聯合江北四鎮的將領,在南京推舉明福王朱由崧為帝,即弘光帝,這也標誌著南明的正式建立。盡管國號依然為“明”,但曆史上將這個時期稱為南明。
此時的南明麵臨著來自清朝和闖王兩個方向的巨大壓力。朝廷中的大臣們寄望於通過聯虜平寇的策略,借助清朝的力量來消滅李自成的勢力。然而,南明朝廷內部卻無法團結一致,反而陷入無休止的黨爭之中。文武官員相互爭鬥、勾心鬥角,爭奪權力,導致國家陷入混亂。
更糟糕的是,原本應成為抵禦清朝入侵的中堅力量的史可法將軍,卻因政治鬥爭被排擠出朝廷。這樣的局勢使得南明政權搖搖欲墜,最終走向覆滅。)
朱元璋看著天幕勃然大怒,雙目赤紅對著天幕就破口大罵:“這群該死的文人,都快被異族奴役了,還腦袋裏鑽褲襠一個勁爭權奪利。還聯合那些異族人殺咱們漢人,你們讀聖人書籍讀狗上去了嗎?還是腦袋被驢踢了,咱辛辛苦苦才把那些異族打跑,你們這群酸儒又來咱麵前說知乎之也,咱看咱殺的還是太少了。”
下麵的李善長等人聽著朱元璋的話是額頭冷汗不斷,特別是感受到大殿上若有若無的殺意,有的人直接下昏了過去。就算當初陪朱元璋打下江山的李善長都感覺自己身軀搖搖欲墜好像一葉孤舟陷入了海浪之中隨時會拍翻。
他們心裏麵對後世的文官大罵不已他們這是在坑他們啊,自己今天腦袋都不知道保的保不住。
(寧南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起兵,討伐馬士英。此時的弘光政權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麵要應對左良玉號稱八十萬大軍的進攻,另一方麵還要抵擋清軍的大規模南下。1644年10月,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率領三十萬兵力攻入四川,明軍傷亡慘重。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
1645年4月,清軍大規模圍攻揚州,兵部尚書史可法帶領城中百姓奮起抵抗,但明朝將領們卻各自擁兵自重,持觀望態度。最終,揚州淪陷,史可法拒絕投降並被殺。清軍攻占揚州後,以不接受招安為由,下達了屠城令,城中的官兵和百姓幾乎全部遭受屠殺,這一事件被稱為“揚州十日”。
1645年5月15日,清軍進入南京,明軍紛紛投降。弘光帝朱由崧被俘獲,不久後被處決,享年四十歲。至此,弘光政權滅亡。
公元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流亡途中遭遇不幸,慘遭殺害。同年6月,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眾人的擁護下,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隆武,並自稱為隆武帝,由此隆武政權正式建立。與此同時,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被擁立為監國,魯監國政權應運而生。隆武帝朱聿鍵胸懷壯誌,一心想要振興國家。他積極治理朝政,堅決抵抗清軍南下,並多次收編李自成農民軍餘部,組織軍隊北伐。然而,由於軍隊主要依賴鄭芝龍、鄭成功父子,而鄭芝龍卻隻考慮自身利益,無心對抗清軍,導致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魯王朱以海為了爭奪正統地位,與隆武帝之間產生矛盾,雙方相互消耗,使得南明政權內部陷入分裂狀態。到了1646年9月29日,隆武帝朱聿鍵無視群臣勸阻,親自率領數千士兵出征,但此時鄭芝龍早已暗中投降清軍,使得清軍得以長驅直入,直逼福建。
隆武帝在逃跑途中被清軍所殺,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他的兒子鄭成功選擇退守金門,並堅決拒絕投降清朝。此後,鄭成功開始在沿海地區廣泛招募士兵、收集失散的部隊並募集兵力。
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死後,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朱由榔被擁立為皇帝,即永曆帝。永曆政權正式建立。同年,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被擁立為皇帝,建立了紹武政權。然而,這個政權僅存在了短短四十餘天,便與永曆政權相互攻擊和征伐。此時,清軍趁虛而入,攻占了廣州,朱聿鐭最終選擇自殺,紹武政權宣告滅亡。
1647年,大西政權的領袖張獻忠因為部下的叛變而遭受重創,導致清軍攻破了他的大本營。張獻忠身受重傷,最終不幸離世。張獻忠死後,大西政權的將領孫可望等人率領軍隊南下,並與永曆帝聯手共同抵抗清朝。同年,桂王朱常瀛向各路大軍表達了不願意偏安一隅的決心,他開始積極準備收複失地。
僅僅半年時間,福建多地就被成功收複,清朝在福建的統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然而,就在明朝複興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南明朝廷內部的爭鬥再次爆發。一些人企圖架空朱一海,以獲取實際權力。他們排斥異己、殘害忠良、擅自殺害大臣,導致魯堅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幅下降。之前攻占的地區又被清軍奪迴。
1651年,清軍攻破舟山,魯王朱以海逃往金門,並被迫取消了建國的名號。最終,他在金門病逝。1652年春天,清軍大規模進攻貴州和川南。李定國發起反擊,率領八萬大軍出征廣西,攻克桂林,繼而攻入湖南和廣東。清廷的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李定國又在杭州擊敗了清朝王爺尼堪,這場戰役被稱為“兩撅明王”。
兩撅明王天下震動,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爆發了。孫可望嫉妒李定國的功勞和地位,陰謀策劃殺害他。雙方開始不斷互相攻擊,戰爭一觸即發。
1657年,孫可望親自率領10萬大軍,向李定國的3萬人發起進攻。但是,由於許多將領不願意參與內戰,紛紛倒戈相向,孫可望的10萬大軍瞬間崩潰。這場內戰讓抗清力量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1658年,孫可望叛變投降清朝,清軍趁機占領了貴州和廣西。這使得明朝的形勢變得更加危急。
1659年,清軍分三路南下,永曆帝在十二月被迫逃往緬甸。明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而在另一邊,鄭成功也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他曾先後進行了三次北伐,但都遭到了清軍的重創。盡管如此,他仍然堅持抵抗,希望能夠恢複明朝的統治。
鄭成功決定攻下台灣, 3月23日 ,鄭成功親率大軍, 從金門攻打台灣的荷蘭侵略者。 鄭成功采取正麵進攻加圍困封鎖的策略, 繼沉了戰艦科克倫號 ,捕獲小艇三艘 ,戰敗的荷蘭軍開始倉皇逃跑 。在被圍困近九個月後,荷蘭殖民者因彈盡糧絕、大勢已去,不得不選擇投降。雙方代表簽訂《鄭和協議》,鄭成功終於如願以償地收複了台灣。
收複台灣後,鄭成功將其視為抗清的一個長久基地,希望能夠以此為據點,繼續與清朝對抗。為了實現反清複明的心願,他開始傾盡全力著手各方麵的建設,包括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等,致力於把台灣打造成一個繁榮的地方。
然而,命運無常,鄭成功在台灣僅僅待了一年便與世長辭。他的離去給鄭氏家族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讓台灣的局勢變得撲朔迷離。此後,由於鄭氏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清朝的不斷攻打,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最終選擇了向清朝投降。至此,明鄭政權宣告滅亡。
與此同時,1662年,吳三桂率領軍隊進入緬甸,將永曆帝朱由榔押解迴了雲南。不久之後,永曆帝朱由榔被絞死,南明政權也隨之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