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摧枯拉朽
瘋批武大郎,開局大戰潘金蓮 作者:笑再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叔夜和梁知孝這段時日忙瘋了。
這倆人是馬不停蹄,就像一台日夜不停瘋狂運轉的機器,在江南各地不斷轉場。
而這台機器的燃料,就是各地世家大族的血!而且是一滴都沒給留!
那些世家大族不是為了彰顯自己底蘊深厚,喜歡修家譜嗎?
這下好了,按照名單畫紅叉,一個也別他媽想跑!
不過這倆人也是真心煎熬。
張叔夜是殺人殺的手早就軟了,這些罪大惡極的家夥該死不假,可也都是這個時代的精英啊!
你想想在北宋末年那個時代,華夏的識字率有多少?
這些大家族的成員可大多都是讀過書的,誰知道那滾滾的人頭裏有沒有本該名留千古的“某某八大家”?!
而且這位本性忠義剛直的老人憂慮的還要更深一層。
古話說:君不正臣投他國,父不慈兒走他鄉。
這些讀書人若是叛出新生的大武朝,為敵國出謀劃策該怎麽辦?
哪怕隻出了一個漢時中行悅那般的人物,也都是中原的巨大威脅啊!
為此他還專門給武從文上了密奏,直言不諱的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結果武從文隻迴了八個字----不怕,他們沒地方去!
看著這句白的不能再白的大白話,張叔夜先是哭笑不得,聽說陛下的文采可是非凡啊,曾經做出過多首傳唱大江南北的千古佳作。
這裏插一句哈,“傳唱”倆字絕不是比喻,古代的詞都是配曲的,包括嶽飛那首殺氣凜凜的《滿江紅》,都是能唱出來的。
可下一刻,張叔夜便倏然心驚,他突然想明白了一個問題。
中原的讀書人投靠異族,之所以會造成那麽大的威脅,靠的是什麽?
會寫字?有才華?懂謀略?
別尼瑪扯淡了,中原這種人才多了,也沒見個個都成為國家棟梁。
真相是知識和武力的結合!
北方異族彪悍善戰,社會治理水平卻很落後,最大的原因就是除了極個別的高級貴族,其他人全他媽都是文盲。
沒文化就意味著信息傳遞效率低。
比如橫掃歐亞的蒙古人,崛起之初為了準確傳遞軍令,都會把軍令內容編成歌謠,還得挑好幾個記性好的士兵唱熟了一起出發。
這要是識字率高,直接一封信就他娘的都搞定了。
而一旦有大批識字的中原漢人成了漢奸,就會很大程度上彌補這個缺陷。
所以武力是基礎,知識是武力發揮的倍增器!
可現在基礎不存在了啊!
大遼?
早亡了!
金國?
也滅了!
那些想當漢奸的家夥要去投誰?
西夏?
別尼瑪搞笑了!
別說如今戰力強悍的武家軍,就是曾經的宋軍,如果沒有某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狗屁倒灶,也早把那蛋大的地兒給滅他媽好幾遍了!
至於南邊的大理、交趾【今越南北部】,武力太弱,隻是仗著太過遙遠、路途不暢才能勉強保持獨立。
西邊的吐蕃?
嗬嗬,先看看那幫子想當漢奸的家夥,能不能適應高原環境吧!
再聯想到這些時日裏,自己查抄的大批錢糧日夜不停的運向北方......
張叔夜明白了,原來陛下不是要享樂,而是要再發動一場滅國大戰,連最後一點兒念想都不給想當漢奸的家夥留!
西夏......要進入倒計時了......
至於梁知孝,這廝的鬱悶原因就很簡單了,完全是出於一個貪官的本能,每天過手金山銀山卻丁點兒也落不進自己兜裏,他難受啊!
張叔夜猜的沒錯,武從文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西夏,而且是速滅。
西北二路決不能繼續成為華夏持續失血的傷口!
不過這次他沒打算親自出手,得給手下臣子表現和鍛煉的機會啊。
事實證明,嶽飛和韓世忠在兩淮和江南打得就不錯嘛。
而武從文自己,還得繼續坐鎮江南,他要做的事情還遠遠沒完呢!
......
逃到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劉延慶父子,最近日子過得很舒心。
看著明確表態支持自己的各地大族每日都在增加,這爺倆不禁暗笑武從文如今真是飄了,居然在尚未占據整個江南的情況下,就做出那般自毀根基的蠢事!
難道他不知道這長江以南到底是誰做主嗎?
斷了那些世家大族投降的路,這股最強大的勢力可就全歸了自己了!
沒準兒老劉家還能仿效臨安秦、董,也在洪州搞一個小朝廷出來。
甚至過一過建國稱帝的癮也未可知......
於是這爺倆一邊日夜不停的招兵買馬,一邊聯絡南邊的隆武朝廷和西蜀的永曆朝廷,試圖重建三家聯盟。
而那兩邊顯然也都收到了臨安方麵的消息,治下那些原本和中樞齷齪不斷的世家大族,也同樣空前團結了起來,勢力每天都在加強。
再加上江南西路【大致為今江西地區】、閩越和蜀地的險要地形,即便姓武的發大軍來攻,父子倆也有信心抵擋得住!
可惜他們還是老腦筋、舊思維,根本想不到武從文正在做的事情一旦成了,就是降維打擊。
......
華夏元年十月初六,皇後潘金蓮終於為武從文誕下了嫡長子,取名武冉,寓意新生的大武朝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陽。
這麽重要的日子,武從文並沒有趕迴汴梁陪在潘金蓮身邊,而是繼續留在臨安坐鎮。
一個月後,為慶賀皇長子出生,武從文下詔普天同慶。
隻不過具體措施不是慣用的大赦天下,而是正式在江南開始實施均田製。
這下那些僥幸沒被張、梁二人抓住把柄的江南世家大族,算是徹徹底底死了心,原來新皇根本沒有打算放過任何人!
可他們此時再想反抗卻是已經晚了。
經過兩個多月的清洗,原本連成一片的江南世族已經被割得支離破碎,在地理上成為了一塊塊互不相鄰的孤島。
其實均田製早就開始實行了,像蘇州陸家那樣的倒黴蛋兒,被抄家滅族後空出的土地,總不能荒著吧?
早就分給那些蔭戶和佃戶了。
這些得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土地的百姓,對新皇崇拜到了什麽程度呢?
隻要武從文發一句話,他們可以毫不猶豫的去死!
武從文說要打誰,就算是女人也會拎起刀上陣!
別覺得誇張,看看另一個時空裏,完成土改後的東北地區吧,東北野戰軍在短短兩年時間裏拉起了多少隊伍?
遼沈戰役開始時,東野總兵力103萬!
其中主力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加3個騎兵師,共54個師,約70萬人!
而且那些還沒分到地的百姓,看著就在隔壁的鄰居村已經過上了好日子,他們心裏會怎麽想?
繼續為地主老財賣命?
開尼瑪什麽玩笑!不主動“造反”都是因為還想再等等朝廷的政策!
所以那些還沒被清算的江南世族手裏還有多少人?
每家百十號時代供養的家丁罷了,哪他媽還有反抗的餘地?!
因此均田令一出,各地的反抗,哦不,根本不能算是“反抗”,充其量也就是零星的“掙紮”,絕大部分就自動灰飛煙滅了。
那些早就盼得眼都紅了的窮苦百姓,都沒等到正規軍出場,就將這些祖祖輩輩騎在自己脖子上拉屎的“主家”殺了個一幹二淨!
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摧枯拉朽!
朝廷最大的工作量就是丈量田畝、統計人口、挨個分田!
特別說明一點,武從文實際要推行的是均田,而不是對所有富戶趕盡殺絕。
那些肯主動放棄土地,隻保留家族商業板塊的江南大族,他是持保護態度的。
比如臨安城裏的史家......
這倆人是馬不停蹄,就像一台日夜不停瘋狂運轉的機器,在江南各地不斷轉場。
而這台機器的燃料,就是各地世家大族的血!而且是一滴都沒給留!
那些世家大族不是為了彰顯自己底蘊深厚,喜歡修家譜嗎?
這下好了,按照名單畫紅叉,一個也別他媽想跑!
不過這倆人也是真心煎熬。
張叔夜是殺人殺的手早就軟了,這些罪大惡極的家夥該死不假,可也都是這個時代的精英啊!
你想想在北宋末年那個時代,華夏的識字率有多少?
這些大家族的成員可大多都是讀過書的,誰知道那滾滾的人頭裏有沒有本該名留千古的“某某八大家”?!
而且這位本性忠義剛直的老人憂慮的還要更深一層。
古話說:君不正臣投他國,父不慈兒走他鄉。
這些讀書人若是叛出新生的大武朝,為敵國出謀劃策該怎麽辦?
哪怕隻出了一個漢時中行悅那般的人物,也都是中原的巨大威脅啊!
為此他還專門給武從文上了密奏,直言不諱的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結果武從文隻迴了八個字----不怕,他們沒地方去!
看著這句白的不能再白的大白話,張叔夜先是哭笑不得,聽說陛下的文采可是非凡啊,曾經做出過多首傳唱大江南北的千古佳作。
這裏插一句哈,“傳唱”倆字絕不是比喻,古代的詞都是配曲的,包括嶽飛那首殺氣凜凜的《滿江紅》,都是能唱出來的。
可下一刻,張叔夜便倏然心驚,他突然想明白了一個問題。
中原的讀書人投靠異族,之所以會造成那麽大的威脅,靠的是什麽?
會寫字?有才華?懂謀略?
別尼瑪扯淡了,中原這種人才多了,也沒見個個都成為國家棟梁。
真相是知識和武力的結合!
北方異族彪悍善戰,社會治理水平卻很落後,最大的原因就是除了極個別的高級貴族,其他人全他媽都是文盲。
沒文化就意味著信息傳遞效率低。
比如橫掃歐亞的蒙古人,崛起之初為了準確傳遞軍令,都會把軍令內容編成歌謠,還得挑好幾個記性好的士兵唱熟了一起出發。
這要是識字率高,直接一封信就他娘的都搞定了。
而一旦有大批識字的中原漢人成了漢奸,就會很大程度上彌補這個缺陷。
所以武力是基礎,知識是武力發揮的倍增器!
可現在基礎不存在了啊!
大遼?
早亡了!
金國?
也滅了!
那些想當漢奸的家夥要去投誰?
西夏?
別尼瑪搞笑了!
別說如今戰力強悍的武家軍,就是曾經的宋軍,如果沒有某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狗屁倒灶,也早把那蛋大的地兒給滅他媽好幾遍了!
至於南邊的大理、交趾【今越南北部】,武力太弱,隻是仗著太過遙遠、路途不暢才能勉強保持獨立。
西邊的吐蕃?
嗬嗬,先看看那幫子想當漢奸的家夥,能不能適應高原環境吧!
再聯想到這些時日裏,自己查抄的大批錢糧日夜不停的運向北方......
張叔夜明白了,原來陛下不是要享樂,而是要再發動一場滅國大戰,連最後一點兒念想都不給想當漢奸的家夥留!
西夏......要進入倒計時了......
至於梁知孝,這廝的鬱悶原因就很簡單了,完全是出於一個貪官的本能,每天過手金山銀山卻丁點兒也落不進自己兜裏,他難受啊!
張叔夜猜的沒錯,武從文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西夏,而且是速滅。
西北二路決不能繼續成為華夏持續失血的傷口!
不過這次他沒打算親自出手,得給手下臣子表現和鍛煉的機會啊。
事實證明,嶽飛和韓世忠在兩淮和江南打得就不錯嘛。
而武從文自己,還得繼續坐鎮江南,他要做的事情還遠遠沒完呢!
......
逃到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劉延慶父子,最近日子過得很舒心。
看著明確表態支持自己的各地大族每日都在增加,這爺倆不禁暗笑武從文如今真是飄了,居然在尚未占據整個江南的情況下,就做出那般自毀根基的蠢事!
難道他不知道這長江以南到底是誰做主嗎?
斷了那些世家大族投降的路,這股最強大的勢力可就全歸了自己了!
沒準兒老劉家還能仿效臨安秦、董,也在洪州搞一個小朝廷出來。
甚至過一過建國稱帝的癮也未可知......
於是這爺倆一邊日夜不停的招兵買馬,一邊聯絡南邊的隆武朝廷和西蜀的永曆朝廷,試圖重建三家聯盟。
而那兩邊顯然也都收到了臨安方麵的消息,治下那些原本和中樞齷齪不斷的世家大族,也同樣空前團結了起來,勢力每天都在加強。
再加上江南西路【大致為今江西地區】、閩越和蜀地的險要地形,即便姓武的發大軍來攻,父子倆也有信心抵擋得住!
可惜他們還是老腦筋、舊思維,根本想不到武從文正在做的事情一旦成了,就是降維打擊。
......
華夏元年十月初六,皇後潘金蓮終於為武從文誕下了嫡長子,取名武冉,寓意新生的大武朝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陽。
這麽重要的日子,武從文並沒有趕迴汴梁陪在潘金蓮身邊,而是繼續留在臨安坐鎮。
一個月後,為慶賀皇長子出生,武從文下詔普天同慶。
隻不過具體措施不是慣用的大赦天下,而是正式在江南開始實施均田製。
這下那些僥幸沒被張、梁二人抓住把柄的江南世家大族,算是徹徹底底死了心,原來新皇根本沒有打算放過任何人!
可他們此時再想反抗卻是已經晚了。
經過兩個多月的清洗,原本連成一片的江南世族已經被割得支離破碎,在地理上成為了一塊塊互不相鄰的孤島。
其實均田製早就開始實行了,像蘇州陸家那樣的倒黴蛋兒,被抄家滅族後空出的土地,總不能荒著吧?
早就分給那些蔭戶和佃戶了。
這些得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土地的百姓,對新皇崇拜到了什麽程度呢?
隻要武從文發一句話,他們可以毫不猶豫的去死!
武從文說要打誰,就算是女人也會拎起刀上陣!
別覺得誇張,看看另一個時空裏,完成土改後的東北地區吧,東北野戰軍在短短兩年時間裏拉起了多少隊伍?
遼沈戰役開始時,東野總兵力103萬!
其中主力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加3個騎兵師,共54個師,約70萬人!
而且那些還沒分到地的百姓,看著就在隔壁的鄰居村已經過上了好日子,他們心裏會怎麽想?
繼續為地主老財賣命?
開尼瑪什麽玩笑!不主動“造反”都是因為還想再等等朝廷的政策!
所以那些還沒被清算的江南世族手裏還有多少人?
每家百十號時代供養的家丁罷了,哪他媽還有反抗的餘地?!
因此均田令一出,各地的反抗,哦不,根本不能算是“反抗”,充其量也就是零星的“掙紮”,絕大部分就自動灰飛煙滅了。
那些早就盼得眼都紅了的窮苦百姓,都沒等到正規軍出場,就將這些祖祖輩輩騎在自己脖子上拉屎的“主家”殺了個一幹二淨!
總結下來就是四個字----摧枯拉朽!
朝廷最大的工作量就是丈量田畝、統計人口、挨個分田!
特別說明一點,武從文實際要推行的是均田,而不是對所有富戶趕盡殺絕。
那些肯主動放棄土地,隻保留家族商業板塊的江南大族,他是持保護態度的。
比如臨安城裏的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