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吾王!”丁猛一瘸一拐地出列,遞上奏疏道,“今已查明黃黨餘孽人眾,奏請君上定奪。”
一旁的黃門郎接過奏疏,遞到國君麵前。
“念。”國君擺擺手道。
黃門郎攤開奏疏,開始大聲念誦其中內容。
眾人聽著,無不心驚。
奏疏內容很長,起初倒也還好,吹捧一番國君的英明神武,又肯定了他對政變功臣的封賞。
也是從這段內容中,方選得知劉閔也被封了萬戶侯,夏風和夏雷霆都被封為子爵。而作為司寇的丁猛,也獲得了兩千戶的增邑。
“難怪這老登工作積極性這麽高。”方選心道,“屁股上還滲血呢,在侯府喝完酒還能迴司寇府辦公,原來是漲工資了。”
黃門郎繼續宣讀,奏疏中的內容開始顯露殺機。
先是羅列了黃家主要人物的數百條罪狀,大的有什麽陰養死士,私藏兵甲,逾越禮製,裏通外國等等,小的有強占民間田宅,奸汙良家女子,縱容門客欺行霸市等等。
凡是能想到的罪狀,黃家人幾乎人手犯了一遍,而且奏疏中明確記錄了具體時間、地點、人物、證據等等。
總而言之,黃家人萬死不謝其罪。
之後便是黃家餘黨的姓名,林林總總列了有上千人,其中不乏此刻就在朝堂上的官員,之前一直與黃家過往深厚,此時聽了奏疏內容,無不是汗如雨下。
見此情形,方選意識到事情過於擴大化了,於是打算開口勸諫。
“不必念了。”國君擺手阻止了黃門郎。
“三黃罪大惡極,夷三族,抄沒家產。”國君冷冷說道,“其餘人等,盡皆赦免。”
“謝主隆恩!”一眾朝臣跪倒拜謝。
此時方選反應過來,這倆人是在打配合啊。先由丁猛列出名單,震懾住朝臣,然後國君出麵赦免,便能使眾人感激涕零。
小小年紀,就能如此熟稔權術之道,孺子可教啊。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黃門郎又喊了一聲。
方選正要開口,又被人搶先。
丁猛再次出列,說道:“微臣有奏!此次剿除黃賊,方大人功不可沒,理應厚賞!”
“以方大人之功勞,可封伯爵!”一名中年男子出列建議。
方選認得這人,是宗正府令,理論而言,方選作為宗室子弟,得歸他管。
他這麽一開口,其餘人朝臣也都紛紛附議。
“寡人賜你國姓如何?”國君出言詢問。
眾人聞言,立即聽出其中意味,上一個被賜姓的是北海郡公劉鐸的祖先,在大西國,賜國姓意味著至少要封個侯爵。
這次是從龍之功,封個幾千戶的侯爵確實不過分。但方選不太想改名,來的時候用的是丁威的肉身,好不容易改迴自己的名字,這再改豈不成三姓家奴了。
於是急忙下拜,堅辭不受,理由也很簡單,首先就說這次撥亂反正的功勞主要是劉定邊等人,他不應該受太高的封賞,而且他現在還年輕,以後立了新功再賞也不遲,最後才說自己不願改姓,因為自從流落到大西國,時刻懷念故鄉與父母,如果改了姓,父母知道一定會傷心雲雲。
國君聽罷,連聲稱讚方選孝順,改姓之事也不好再提,於是又問:“愛卿可有婚配?”
“可別亂點鴛鴦譜了。”方選知道國君這是打算給他賜婚,於是急忙稟報,“微臣已有婚約在身,乃是奮威郡丞範文懷之女。”
“如此甚好。”國君一拍手掌,轉頭便下令,賜一套宅邸給方選,並且讓宗正府盡快派人去奮威郡迎親。
“哎呀,這麽突然嗎?”方選心中暗喜,總算可以把範瑾娶過門了。
於是急忙下拜謝恩。
朝會進入下一階段,黃門郎繼續喊話:“有事起奏……”
“微臣有奏!”方選急忙起身,生怕又被人搶先。
“愛卿何事?”國君詢問。
“此前黃信做大,皆因吏製粗疏,無人製衡權奸,為今之計,當改良吏製,方可避免再生禍患。”方選遞上奏疏,“微臣苦思一夜,寫下改良之策,還請君上過目。”
國君點頭,示意黃門郎朗讀奏疏。
內容無非就是改組官吏架構,采取三省六部製,至於開科取士,廢除世卿世祿這些,方選並沒有提到,畢竟改革要一步一步來,一開始改太猛不是什麽好事。
黃門郎讀完內容,國君起身問道:“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眾朝臣紛紛出言,表示支持改革,畢竟剛才方選也說了,這是限製權奸用的,誰要是反對的話,擺明就是想成為下一個黃信。
國君見狀,臉上露出笑意,於是當庭宣布,采取方選在奏疏中提出的新製度,在宮城正殿旁邊取三座偏殿,分別用於三省的辦公。
同時遷司農府為戶部,司空府為工部,司馬府為兵部,司寇府為刑部,太常府為禮部,撤銷司徒府,原有架構並入戶部,官署由新成立的吏部接手。
原有的衛尉府改為五城兵馬司,隻負責京師治安與城防,禁軍指揮權則移交兵部。原有的宗正府和少府保留,歸入戶部下轄。
由於三個部門降低了級別,為了平衡和安撫,三位掌管會被調入三省,保證其個人的原有級別。
至此,原有的九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六部九卿,九名官員直屬國君領導,形成一君九相的格局。
而朝中和地方官員,從六部到各地郡縣主官,都由吏部負責管轄,如此一來,國君可以直接過問官員任免,做到最大程度的集權。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就看它能否在短時間內動員全國範圍內的一切力量。眼下準備對外用兵,就必須盡快梳理政務和吏製。
不同的時代適用不同的製度,而眼前這個農耕時代,君主集權是首選。
這一點,也正好投國君所好。
為了盡快推進,國君在諫議大夫和尚書令的基礎上,又給方選加了吏部尚書銜,讓他負責朝中吏治。
一番部署過後,黃門郎繼續喊話。
此時太常寺少卿出列,稟稱越國使者已等待多日,應盡早麵見商談。
由於國師身體不好,所以很少上朝,平時的工作也是少卿負責。
接見越國使者一事,昨天就已經定下了,現在走個過場,國君好下令讓太常寺著手辦理。
眼見時候不早,朝會內容也接近尾聲,國君便宣布退朝。走之前,方選讓各個部門盡快整理出官員名冊,拿到戶部報備,有需要補缺的,也一並告知。
眾人各自迴府吃了午飯,之後匆匆前往各自官署,命人張貼告示,該換牌匾自是不提,最緊要的是把司徒府先空出來,讓給新建的吏部。
方選飯後來到司徒府時,見人員和文書都已搬走,隻剩下一些家具。
新官上任,他得先組建幕僚團隊,否則一個光杆司令也忙不過來。於是派人貼出告示,吏部招攬人才,凡是讀過書識字的人,都可以到吏部報名,經過甄別後會賦予相應官職,出了自薦,也可推薦人才,不管是誰,隻要推薦人才到吏部被錄取,都會重重有賞。
告示貼出去以後,倒是引來了不少人圍觀,方選坐在堂上,心裏做著天下英才入我榖中的美夢,卻始終不見有人進來。
“哎,奇了怪了。”方選出門查看,見告示下確實圍著許多人。
上前一打聽,才知道告示內容太過超前,人民群眾壓根不敢相信。
換做以前,普通人是沒機會做官的。朝廷裏的高官都是世卿世祿,中低層則是權貴們互相推薦,平民一輩子也沒機會走進朝堂。
現在突然天上掉餡餅,竟然沒有一人相信。
“既然沒人信,那我得想個點子啊。”方選心想。
一旁的黃門郎接過奏疏,遞到國君麵前。
“念。”國君擺擺手道。
黃門郎攤開奏疏,開始大聲念誦其中內容。
眾人聽著,無不心驚。
奏疏內容很長,起初倒也還好,吹捧一番國君的英明神武,又肯定了他對政變功臣的封賞。
也是從這段內容中,方選得知劉閔也被封了萬戶侯,夏風和夏雷霆都被封為子爵。而作為司寇的丁猛,也獲得了兩千戶的增邑。
“難怪這老登工作積極性這麽高。”方選心道,“屁股上還滲血呢,在侯府喝完酒還能迴司寇府辦公,原來是漲工資了。”
黃門郎繼續宣讀,奏疏中的內容開始顯露殺機。
先是羅列了黃家主要人物的數百條罪狀,大的有什麽陰養死士,私藏兵甲,逾越禮製,裏通外國等等,小的有強占民間田宅,奸汙良家女子,縱容門客欺行霸市等等。
凡是能想到的罪狀,黃家人幾乎人手犯了一遍,而且奏疏中明確記錄了具體時間、地點、人物、證據等等。
總而言之,黃家人萬死不謝其罪。
之後便是黃家餘黨的姓名,林林總總列了有上千人,其中不乏此刻就在朝堂上的官員,之前一直與黃家過往深厚,此時聽了奏疏內容,無不是汗如雨下。
見此情形,方選意識到事情過於擴大化了,於是打算開口勸諫。
“不必念了。”國君擺手阻止了黃門郎。
“三黃罪大惡極,夷三族,抄沒家產。”國君冷冷說道,“其餘人等,盡皆赦免。”
“謝主隆恩!”一眾朝臣跪倒拜謝。
此時方選反應過來,這倆人是在打配合啊。先由丁猛列出名單,震懾住朝臣,然後國君出麵赦免,便能使眾人感激涕零。
小小年紀,就能如此熟稔權術之道,孺子可教啊。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黃門郎又喊了一聲。
方選正要開口,又被人搶先。
丁猛再次出列,說道:“微臣有奏!此次剿除黃賊,方大人功不可沒,理應厚賞!”
“以方大人之功勞,可封伯爵!”一名中年男子出列建議。
方選認得這人,是宗正府令,理論而言,方選作為宗室子弟,得歸他管。
他這麽一開口,其餘人朝臣也都紛紛附議。
“寡人賜你國姓如何?”國君出言詢問。
眾人聞言,立即聽出其中意味,上一個被賜姓的是北海郡公劉鐸的祖先,在大西國,賜國姓意味著至少要封個侯爵。
這次是從龍之功,封個幾千戶的侯爵確實不過分。但方選不太想改名,來的時候用的是丁威的肉身,好不容易改迴自己的名字,這再改豈不成三姓家奴了。
於是急忙下拜,堅辭不受,理由也很簡單,首先就說這次撥亂反正的功勞主要是劉定邊等人,他不應該受太高的封賞,而且他現在還年輕,以後立了新功再賞也不遲,最後才說自己不願改姓,因為自從流落到大西國,時刻懷念故鄉與父母,如果改了姓,父母知道一定會傷心雲雲。
國君聽罷,連聲稱讚方選孝順,改姓之事也不好再提,於是又問:“愛卿可有婚配?”
“可別亂點鴛鴦譜了。”方選知道國君這是打算給他賜婚,於是急忙稟報,“微臣已有婚約在身,乃是奮威郡丞範文懷之女。”
“如此甚好。”國君一拍手掌,轉頭便下令,賜一套宅邸給方選,並且讓宗正府盡快派人去奮威郡迎親。
“哎呀,這麽突然嗎?”方選心中暗喜,總算可以把範瑾娶過門了。
於是急忙下拜謝恩。
朝會進入下一階段,黃門郎繼續喊話:“有事起奏……”
“微臣有奏!”方選急忙起身,生怕又被人搶先。
“愛卿何事?”國君詢問。
“此前黃信做大,皆因吏製粗疏,無人製衡權奸,為今之計,當改良吏製,方可避免再生禍患。”方選遞上奏疏,“微臣苦思一夜,寫下改良之策,還請君上過目。”
國君點頭,示意黃門郎朗讀奏疏。
內容無非就是改組官吏架構,采取三省六部製,至於開科取士,廢除世卿世祿這些,方選並沒有提到,畢竟改革要一步一步來,一開始改太猛不是什麽好事。
黃門郎讀完內容,國君起身問道:“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眾朝臣紛紛出言,表示支持改革,畢竟剛才方選也說了,這是限製權奸用的,誰要是反對的話,擺明就是想成為下一個黃信。
國君見狀,臉上露出笑意,於是當庭宣布,采取方選在奏疏中提出的新製度,在宮城正殿旁邊取三座偏殿,分別用於三省的辦公。
同時遷司農府為戶部,司空府為工部,司馬府為兵部,司寇府為刑部,太常府為禮部,撤銷司徒府,原有架構並入戶部,官署由新成立的吏部接手。
原有的衛尉府改為五城兵馬司,隻負責京師治安與城防,禁軍指揮權則移交兵部。原有的宗正府和少府保留,歸入戶部下轄。
由於三個部門降低了級別,為了平衡和安撫,三位掌管會被調入三省,保證其個人的原有級別。
至此,原有的九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六部九卿,九名官員直屬國君領導,形成一君九相的格局。
而朝中和地方官員,從六部到各地郡縣主官,都由吏部負責管轄,如此一來,國君可以直接過問官員任免,做到最大程度的集權。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就看它能否在短時間內動員全國範圍內的一切力量。眼下準備對外用兵,就必須盡快梳理政務和吏製。
不同的時代適用不同的製度,而眼前這個農耕時代,君主集權是首選。
這一點,也正好投國君所好。
為了盡快推進,國君在諫議大夫和尚書令的基礎上,又給方選加了吏部尚書銜,讓他負責朝中吏治。
一番部署過後,黃門郎繼續喊話。
此時太常寺少卿出列,稟稱越國使者已等待多日,應盡早麵見商談。
由於國師身體不好,所以很少上朝,平時的工作也是少卿負責。
接見越國使者一事,昨天就已經定下了,現在走個過場,國君好下令讓太常寺著手辦理。
眼見時候不早,朝會內容也接近尾聲,國君便宣布退朝。走之前,方選讓各個部門盡快整理出官員名冊,拿到戶部報備,有需要補缺的,也一並告知。
眾人各自迴府吃了午飯,之後匆匆前往各自官署,命人張貼告示,該換牌匾自是不提,最緊要的是把司徒府先空出來,讓給新建的吏部。
方選飯後來到司徒府時,見人員和文書都已搬走,隻剩下一些家具。
新官上任,他得先組建幕僚團隊,否則一個光杆司令也忙不過來。於是派人貼出告示,吏部招攬人才,凡是讀過書識字的人,都可以到吏部報名,經過甄別後會賦予相應官職,出了自薦,也可推薦人才,不管是誰,隻要推薦人才到吏部被錄取,都會重重有賞。
告示貼出去以後,倒是引來了不少人圍觀,方選坐在堂上,心裏做著天下英才入我榖中的美夢,卻始終不見有人進來。
“哎,奇了怪了。”方選出門查看,見告示下確實圍著許多人。
上前一打聽,才知道告示內容太過超前,人民群眾壓根不敢相信。
換做以前,普通人是沒機會做官的。朝廷裏的高官都是世卿世祿,中低層則是權貴們互相推薦,平民一輩子也沒機會走進朝堂。
現在突然天上掉餡餅,竟然沒有一人相信。
“既然沒人信,那我得想個點子啊。”方選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