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道衍與姚廣孝
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 作者:白虎下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著朱軒對姚廣孝的吹噓,朱元璋和劉三吾死死的盯著姚廣孝,怎麽看這個禿驢也沒有那麽優秀吧。
“軒少爺、你會不會看錯了?”劉三吾振振有詞的勸說道:“軒少爺恐怕不知道和尚的德行,他也最是喜歡蠱惑人心。”
“千萬不能讓他們慈祥的外表給騙了,俗話說得好,頭上無毛、最會蠱惑。”
劉三吾說完忽然反應過來,瞳孔放大眼裏滿是恐懼的望向朱元璋,他剛才怎麽把這茬給忘了呢,朱元璋以前也當過和尚,他剛才說的話,豈不是在內涵朱元璋?
朱元璋也不在意劉三吾說了什麽,他當初之所以去寺廟當和尚,也隻不過說為了不被餓死。
“大孫、劉三吾說的沒錯,這些和尚平時說話打禪機,聽得雲裏霧裏的,其實就是在忽悠人,你可別被這禿驢給騙了。”
朱元璋語重心長的看著朱軒,他可不想大孫被和尚蠱惑,萬一大孫出家當和尚了可咋辦。
姚廣孝心裏那叫一個鬱悶,貧僧還一句話都沒說呢,你們就叭叭的說個不停,貧僧不要麵子的嗎?
“朱老爺、劉先生,你們此言差矣,自從追隨軒少爺以後,我已經不再是道衍和尚,而是姚廣孝……”姚廣孝一臉慈悲的笑著說道。
道衍和尚?姚廣孝?
朱元璋他們明顯一愣,“道衍”是出家人的法號,而“姚廣孝”則是他的俗家名字。
姚廣孝已經表明了心意,他此時不再是出家的和尚,而是還俗的姚廣孝。
兩則的區別很大,和尚隻能吃齋念佛,不能參與朝政。
朱元璋也不可能讓和尚參與朝政的,而現在姚廣孝恢複俗家名字,也就代表他要入朝為官。
朱元璋開始正視起眼前的和尚,他發現這個和尚不簡單。
妖裏妖氣的。
劉三吾迴想起最近跟姚廣孝接觸的點點滴滴,似乎、這個和尚負責去招安海島上的潰軍,有很大的成功幾率。
主要是這和尚一點都不慈悲,而且有點陰森。
“軒少爺、去招安那些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殘部,也不是什麽人都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身份。”
“不然的話就沒有誠意,那些人如何會相信洪武爺能對他們既往不咎。”劉三吾提出了一個建議。
他說的這個問題確實很大,派一個阿貓阿狗去,人家掄起大刀就是一刀子下去,連求饒的機會都不給你。
朱元璋讚同的點點頭:“李善長如何?李善長才華橫溢,胸有謀略,如果是李善長負責去招安,也能顯示出朝廷的誠意,而且他的計謀也能加大招安成功的幾率。”
李善長?
朱軒當然知道此人了,在曆史上都有濃重的墨筆,朱元璋能成功趕走韃虜,可以說李善長功不可沒。
李善長出生滁州地主之家,當初朱元璋平定滁州之後,李善長頗有眼光,看出朱元璋能成大事,於是毛遂自薦投靠了朱元璋。
打仗需要什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朱元璋出身貧苦,哪有錢財糧草啊。
而朱元璋又不可能去盤剝壓榨百姓,畢竟百姓都餓的起義造反了,誰家裏能有餘糧。
想要得到糧草,隻能從那些地主,官紳世家財閥入手。
可是、想要從他們口袋裏掏錢掏糧,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些人有錢有糧,隨時能招募百姓與之對抗。
曆朝曆代,有見過那個起義的幹對地主,官紳世家動手的嗎?
闖王李自成算一個,可他最終的結局呢?
而李善長本就出生地主家庭,在當地又頗有威望,征集糧草他最為合適。
這就叫用魔法打敗魔法。
李善長提出過很多策略,比如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在朱元璋北伐期間,李善長留守南京,保障了大軍的軍餉糧草供應。
不黑不吹,朱元璋能趕走韃虜,李善長功不可沒,能媲美漢朝的蕭何。
如果不是皇長孫朱雄英和馬皇後的離世,導致後來的朱元璋性情大變,朱元璋也不會處死已經七十六歲的李善長。
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麽胡惟庸案的那幾年,朱元璋為什麽不直接弄死李善長。
“李善長不行。”朱軒立馬否決道:“洪武爺剛解決掉胡惟庸一脈,現在的李善長已經龜縮起來,為的就是想安享晚年。”
“如果他出麵招安了那些張士誠和陳友諒殘部,他的名聲會越來響,身處官場有的時候是身不由己的。”
“到時候、他又會被人給推出來,必定會觸及洪武爺的底線,最後落得一個身死道消的結局。”
“他死不死倒是無所謂,但是、會給洪武爺又增加一個屠殺功臣,沒有心胸的名聲。”
這!!!
朱元璋頓時沉默了,自從他把胡惟庸和他的黨羽誅滅以後,李善長一直都很低調。
他也看得出來,李善長沒有太大的權勢欲望了,隻想安享晚年,保他們一家繁榮昌盛下去。
如果他現在重用李善長,把招安張士誠和陳友諒殘部的重任交給李善長,到時候李善長就身不由己,那些淮西勳貴一脈必定會把他推起來。
就好比李世民為什麽發動宣武門之變,並非李世民一定要反,而是跟著他的那些人,如程咬金,長孫無極、侯君集等等,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必須把李世民推出來。
淮西勳貴雖然不會讓李善長謀反,但是、如果淮西勳貴一家獨大,到時候大明危矣,一個個會盤剝壓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強硬吞並土地。
這些是朱元璋不願看到的。
也是李善長精明之處。
朱軒繼續說道:“姚廣孝去負責招安,也並非沒有名頭,他是天界寺的和尚,本就是官僧,天界寺管理天下寺廟,外國的國王或者使臣都需要去天界寺學習朝儀,才能拜見洪武爺,足以見得,天界寺在洪武爺心裏的分量。”
“加上洪武爺早年當過和尚這層關係,派姚廣孝去招安,那些人也能感受到洪武爺的誠意。”
“不是我吹,李善長雖然有智慧有謀略,拋去他地主身份,又是淮西一脈的人,李善長還真鬥不過姚廣孝。”
“如果當年姚廣孝在張士誠或者陳友諒的陣營,鹿死誰手還不一定,結局未必是洪武爺獲勝。”
嘶!
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驚詫道:“大孫、你是不是太高看姚廣孝了,要知道當年幫洪武爺出謀劃策的,可不止李善長,還有劉伯溫呢。”
“劉伯溫的才華比之李善長還要勝上一籌,如果不是劉伯溫一開始瞧不上泥腿子出生的洪武爺,洪武爺多次邀請他才勉強應召,他早就是國公爺了,也不會隻封他一個——誠意伯。”
“軒少爺、你會不會看錯了?”劉三吾振振有詞的勸說道:“軒少爺恐怕不知道和尚的德行,他也最是喜歡蠱惑人心。”
“千萬不能讓他們慈祥的外表給騙了,俗話說得好,頭上無毛、最會蠱惑。”
劉三吾說完忽然反應過來,瞳孔放大眼裏滿是恐懼的望向朱元璋,他剛才怎麽把這茬給忘了呢,朱元璋以前也當過和尚,他剛才說的話,豈不是在內涵朱元璋?
朱元璋也不在意劉三吾說了什麽,他當初之所以去寺廟當和尚,也隻不過說為了不被餓死。
“大孫、劉三吾說的沒錯,這些和尚平時說話打禪機,聽得雲裏霧裏的,其實就是在忽悠人,你可別被這禿驢給騙了。”
朱元璋語重心長的看著朱軒,他可不想大孫被和尚蠱惑,萬一大孫出家當和尚了可咋辦。
姚廣孝心裏那叫一個鬱悶,貧僧還一句話都沒說呢,你們就叭叭的說個不停,貧僧不要麵子的嗎?
“朱老爺、劉先生,你們此言差矣,自從追隨軒少爺以後,我已經不再是道衍和尚,而是姚廣孝……”姚廣孝一臉慈悲的笑著說道。
道衍和尚?姚廣孝?
朱元璋他們明顯一愣,“道衍”是出家人的法號,而“姚廣孝”則是他的俗家名字。
姚廣孝已經表明了心意,他此時不再是出家的和尚,而是還俗的姚廣孝。
兩則的區別很大,和尚隻能吃齋念佛,不能參與朝政。
朱元璋也不可能讓和尚參與朝政的,而現在姚廣孝恢複俗家名字,也就代表他要入朝為官。
朱元璋開始正視起眼前的和尚,他發現這個和尚不簡單。
妖裏妖氣的。
劉三吾迴想起最近跟姚廣孝接觸的點點滴滴,似乎、這個和尚負責去招安海島上的潰軍,有很大的成功幾率。
主要是這和尚一點都不慈悲,而且有點陰森。
“軒少爺、去招安那些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殘部,也不是什麽人都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身份。”
“不然的話就沒有誠意,那些人如何會相信洪武爺能對他們既往不咎。”劉三吾提出了一個建議。
他說的這個問題確實很大,派一個阿貓阿狗去,人家掄起大刀就是一刀子下去,連求饒的機會都不給你。
朱元璋讚同的點點頭:“李善長如何?李善長才華橫溢,胸有謀略,如果是李善長負責去招安,也能顯示出朝廷的誠意,而且他的計謀也能加大招安成功的幾率。”
李善長?
朱軒當然知道此人了,在曆史上都有濃重的墨筆,朱元璋能成功趕走韃虜,可以說李善長功不可沒。
李善長出生滁州地主之家,當初朱元璋平定滁州之後,李善長頗有眼光,看出朱元璋能成大事,於是毛遂自薦投靠了朱元璋。
打仗需要什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朱元璋出身貧苦,哪有錢財糧草啊。
而朱元璋又不可能去盤剝壓榨百姓,畢竟百姓都餓的起義造反了,誰家裏能有餘糧。
想要得到糧草,隻能從那些地主,官紳世家財閥入手。
可是、想要從他們口袋裏掏錢掏糧,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些人有錢有糧,隨時能招募百姓與之對抗。
曆朝曆代,有見過那個起義的幹對地主,官紳世家動手的嗎?
闖王李自成算一個,可他最終的結局呢?
而李善長本就出生地主家庭,在當地又頗有威望,征集糧草他最為合適。
這就叫用魔法打敗魔法。
李善長提出過很多策略,比如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在朱元璋北伐期間,李善長留守南京,保障了大軍的軍餉糧草供應。
不黑不吹,朱元璋能趕走韃虜,李善長功不可沒,能媲美漢朝的蕭何。
如果不是皇長孫朱雄英和馬皇後的離世,導致後來的朱元璋性情大變,朱元璋也不會處死已經七十六歲的李善長。
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麽胡惟庸案的那幾年,朱元璋為什麽不直接弄死李善長。
“李善長不行。”朱軒立馬否決道:“洪武爺剛解決掉胡惟庸一脈,現在的李善長已經龜縮起來,為的就是想安享晚年。”
“如果他出麵招安了那些張士誠和陳友諒殘部,他的名聲會越來響,身處官場有的時候是身不由己的。”
“到時候、他又會被人給推出來,必定會觸及洪武爺的底線,最後落得一個身死道消的結局。”
“他死不死倒是無所謂,但是、會給洪武爺又增加一個屠殺功臣,沒有心胸的名聲。”
這!!!
朱元璋頓時沉默了,自從他把胡惟庸和他的黨羽誅滅以後,李善長一直都很低調。
他也看得出來,李善長沒有太大的權勢欲望了,隻想安享晚年,保他們一家繁榮昌盛下去。
如果他現在重用李善長,把招安張士誠和陳友諒殘部的重任交給李善長,到時候李善長就身不由己,那些淮西勳貴一脈必定會把他推起來。
就好比李世民為什麽發動宣武門之變,並非李世民一定要反,而是跟著他的那些人,如程咬金,長孫無極、侯君集等等,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必須把李世民推出來。
淮西勳貴雖然不會讓李善長謀反,但是、如果淮西勳貴一家獨大,到時候大明危矣,一個個會盤剝壓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強硬吞並土地。
這些是朱元璋不願看到的。
也是李善長精明之處。
朱軒繼續說道:“姚廣孝去負責招安,也並非沒有名頭,他是天界寺的和尚,本就是官僧,天界寺管理天下寺廟,外國的國王或者使臣都需要去天界寺學習朝儀,才能拜見洪武爺,足以見得,天界寺在洪武爺心裏的分量。”
“加上洪武爺早年當過和尚這層關係,派姚廣孝去招安,那些人也能感受到洪武爺的誠意。”
“不是我吹,李善長雖然有智慧有謀略,拋去他地主身份,又是淮西一脈的人,李善長還真鬥不過姚廣孝。”
“如果當年姚廣孝在張士誠或者陳友諒的陣營,鹿死誰手還不一定,結局未必是洪武爺獲勝。”
嘶!
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驚詫道:“大孫、你是不是太高看姚廣孝了,要知道當年幫洪武爺出謀劃策的,可不止李善長,還有劉伯溫呢。”
“劉伯溫的才華比之李善長還要勝上一籌,如果不是劉伯溫一開始瞧不上泥腿子出生的洪武爺,洪武爺多次邀請他才勉強應召,他早就是國公爺了,也不會隻封他一個——誠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