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姚廣孝迴京
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 作者:白虎下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羅皚這次上門拜訪,可以說是滿載而歸,哼著小調離開了李景隆的庭院。
他跟李景隆商議好了,明天就備足這次所要交易的物資,到時候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李景隆望著羅皚離去的背影,眼眸裏露出不一樣的神色,嘴角上揚泛起微微笑意:“有意思、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他帶來的貼身隨從來福疑惑道:“ 少主、什麽有意思?”
李景隆擺擺手沒有多說些什麽,開口說話的人是他家自己府上的人,來福繼續問道:“少主、羅皚今天送的禮物,需要登記在冊嗎?”
他說話時的目光就沒離開過這些寶物,忍不住說道:“這些寶物都是羅皚送給少主的,是少主的東西,完全不用登記在冊。”
隨從是為自家少主好,如果把這些寶物登記在冊,那麽迴去以後要一並交給朝廷。
李景隆搖搖頭:“這次我出使占城,是朝廷的任命,不得私下截留任何物品。”
來福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少主說的是,是小的說錯話了,我們陛下最恨的就是貪官汙吏,發現貪官汙吏就誅九族……”
他說到最後的時候,忍不住打了一個激靈,完全被朱元璋的恐懼所支配。
在好的寶物,也沒有自己家少主的安危更重要,若是少主出了事,他們這些仆從沒有一個能逃得掉的。
不是掉腦袋就是被發配邊疆。
更何況、自己家少主非常富裕,什麽稀罕玩意搞不到,沒必要冒這麽大的危險。
這次一起出使占城的人員名單裏麵,有很多是朱元璋派遣的心腹,剛才羅皚送禮,根本瞞不住這些人。
端起茶杯喝茶的李景隆忽然又開口說道:“這些寶物別登記在冊。”
“啥?”來福一愣,少主怎麽忽然就改變想法呢。
“少主、這些寶物價值數萬白銀,甚至更高,若是陛下知道了,恐怕……”來福憂心忡忡的望著李景隆。
“哈哈……”李景隆笑了起來:“放心、本公子自有安排,你家公子不是目光短淺之人。”
來福雖然心裏還是擔憂,但也沒再多說些什麽,他對自己家少主還是了解的,不會犯傻。
李景隆看著血珊瑚和黑白大珍珠,越看越是喜歡,嘀嘀咕咕道:“送給表弟,表弟應該會很高興吧。”
沒錯、他沒有選擇登記在冊,是準備把這些寶物送給朱軒。
反正也落不在他手上,登記在冊的話也是進入國庫,最終被朱元璋送給朱軒。
還不如直由他接送給表弟,省下一道環節。
這樣表弟肯定會記他的好,而且是因為把寶物都送給了皇長孫,朱元璋知道了也不會多說一句話。
李景隆美滋滋的,就問你服不服?咱李景隆實在是太聰明了。
接下來的時間,李景隆宴請了占城國的貴族們,對於一個精明的商人,拉攏人脈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邊!
姚廣孝等人乘坐商船迴到了應天城,下船後就馬不停蹄的趕往楊家村。
“姚大師、這個方向好像是要出城啊?”馬車裏的張川山疑惑道。
眼看馬車穿過城區,就要從太平門出去了,他這下是坐不住了。
他們在城外莫愁湖碼頭上岸的,然後從石城門入城,入城以後穿過了整個城區,到了對麵的太平門,沒有入宮麵聖的意思。
就算是先安頓下來等著朱元璋召見,也應該在城內才對吧?
如今京城還沒有修建外郭城呢。
姚廣孝望著忐忑不安的兩人,笑著說道:“兩位別急,我們暫時不用進宮,貧僧帶你們去見一個重要之人。”
“還記得貧僧跟你們提起過的皇長孫嗎?我們現在去見的就是皇長孫。”
張川山和陳風對視一眼,雖然姚廣孝早就給他們提點過,以後要效忠死而複生的皇長孫朱雄英。
可是、皇長孫朱雄英畢竟才八歲大,八歲大的孩子能懂什麽。
即便是他們選擇效忠皇長孫朱雄英,也不急於一時吧,來到京城不等著朱元璋召見,先去拜見一個八歲大的孩子,像怎麽一迴事。
若是讓朱元璋知道了,以後給他們穿小鞋咋辦?
兩人見姚廣孝如此安排,也不再糾結,他們如今在朝中人生地不熟的,以後還需要姚廣孝罩著他們呢。
他倆這次可以說是相岔了,姚廣孝在朝中同樣沒有什麽人脈。
當然、也可以說沒有想岔,姚廣孝雖然還沒有什麽人脈,但他們跟著姚廣孝混的話,姚廣孝還真能罩著他們。
因為姚廣孝是跟著皇長孫朱雄英混的。
馬車一路疾馳,張川山和陳風都無心觀看京城的繁華,從太平門出來以後,就看到那些在城外暫時居住的難民。
張川山見此,忍不住說道:“姚大師、京城也有這麽多難民?看來大明北方的幹旱比我們知道的還要嚴重啊?”
他話裏的意思是,如今大明朝廷,比他們知道的還要困難,不然的話,也不至於有難民湧入到應天府。
姚廣孝淡然道:“你說的沒錯,北方各地的旱情確實嚴重,朝廷要支撐九邊大軍的花銷,要平定各地的叛亂,還要圍剿海上的倭寇,無論是哪一項,都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若是沒有這些開支,百姓的日子就會好過很多。”
呃!!!
張川山和陳風老臉一紅,姚廣孝雖然隻說起倭寇,這是在給他們兩人麵子。
因為大明水師,大明設立的衛所營,還是用來對付他們這些海盜的。
姚廣孝望著窗外生機勃勃的難民,這些難民早就沒了之前的麵黃肌瘦,他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知道這些年北方有多少地區幹旱嗎?知道有多少難民嗎?”
“這麽多難民需要賑濟,朝廷都支撐不住,陛下甚至動用了軍儲糧。”
“還好有我們大明的皇長孫在,教大家使用地籠捕魚,這才緩解了一些壓力。”
“如今逃到南方的難民,基本無需朝廷賑濟了,他們可以自行捕魚填飽肚子,還能把多餘的魚拿到城內換錢。”
“朝廷還組織人手捕魚,曬成魚幹往北方幹旱地區運送代替糧食用於賑災。”
陳風這時開口說道:“大明土地遼闊,既然北方多地連年幹旱,為何不把這些百姓都安置在南方,讓他們在南方安家落戶呢?”
他跟李景隆商議好了,明天就備足這次所要交易的物資,到時候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李景隆望著羅皚離去的背影,眼眸裏露出不一樣的神色,嘴角上揚泛起微微笑意:“有意思、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他帶來的貼身隨從來福疑惑道:“ 少主、什麽有意思?”
李景隆擺擺手沒有多說些什麽,開口說話的人是他家自己府上的人,來福繼續問道:“少主、羅皚今天送的禮物,需要登記在冊嗎?”
他說話時的目光就沒離開過這些寶物,忍不住說道:“這些寶物都是羅皚送給少主的,是少主的東西,完全不用登記在冊。”
隨從是為自家少主好,如果把這些寶物登記在冊,那麽迴去以後要一並交給朝廷。
李景隆搖搖頭:“這次我出使占城,是朝廷的任命,不得私下截留任何物品。”
來福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少主說的是,是小的說錯話了,我們陛下最恨的就是貪官汙吏,發現貪官汙吏就誅九族……”
他說到最後的時候,忍不住打了一個激靈,完全被朱元璋的恐懼所支配。
在好的寶物,也沒有自己家少主的安危更重要,若是少主出了事,他們這些仆從沒有一個能逃得掉的。
不是掉腦袋就是被發配邊疆。
更何況、自己家少主非常富裕,什麽稀罕玩意搞不到,沒必要冒這麽大的危險。
這次一起出使占城的人員名單裏麵,有很多是朱元璋派遣的心腹,剛才羅皚送禮,根本瞞不住這些人。
端起茶杯喝茶的李景隆忽然又開口說道:“這些寶物別登記在冊。”
“啥?”來福一愣,少主怎麽忽然就改變想法呢。
“少主、這些寶物價值數萬白銀,甚至更高,若是陛下知道了,恐怕……”來福憂心忡忡的望著李景隆。
“哈哈……”李景隆笑了起來:“放心、本公子自有安排,你家公子不是目光短淺之人。”
來福雖然心裏還是擔憂,但也沒再多說些什麽,他對自己家少主還是了解的,不會犯傻。
李景隆看著血珊瑚和黑白大珍珠,越看越是喜歡,嘀嘀咕咕道:“送給表弟,表弟應該會很高興吧。”
沒錯、他沒有選擇登記在冊,是準備把這些寶物送給朱軒。
反正也落不在他手上,登記在冊的話也是進入國庫,最終被朱元璋送給朱軒。
還不如直由他接送給表弟,省下一道環節。
這樣表弟肯定會記他的好,而且是因為把寶物都送給了皇長孫,朱元璋知道了也不會多說一句話。
李景隆美滋滋的,就問你服不服?咱李景隆實在是太聰明了。
接下來的時間,李景隆宴請了占城國的貴族們,對於一個精明的商人,拉攏人脈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邊!
姚廣孝等人乘坐商船迴到了應天城,下船後就馬不停蹄的趕往楊家村。
“姚大師、這個方向好像是要出城啊?”馬車裏的張川山疑惑道。
眼看馬車穿過城區,就要從太平門出去了,他這下是坐不住了。
他們在城外莫愁湖碼頭上岸的,然後從石城門入城,入城以後穿過了整個城區,到了對麵的太平門,沒有入宮麵聖的意思。
就算是先安頓下來等著朱元璋召見,也應該在城內才對吧?
如今京城還沒有修建外郭城呢。
姚廣孝望著忐忑不安的兩人,笑著說道:“兩位別急,我們暫時不用進宮,貧僧帶你們去見一個重要之人。”
“還記得貧僧跟你們提起過的皇長孫嗎?我們現在去見的就是皇長孫。”
張川山和陳風對視一眼,雖然姚廣孝早就給他們提點過,以後要效忠死而複生的皇長孫朱雄英。
可是、皇長孫朱雄英畢竟才八歲大,八歲大的孩子能懂什麽。
即便是他們選擇效忠皇長孫朱雄英,也不急於一時吧,來到京城不等著朱元璋召見,先去拜見一個八歲大的孩子,像怎麽一迴事。
若是讓朱元璋知道了,以後給他們穿小鞋咋辦?
兩人見姚廣孝如此安排,也不再糾結,他們如今在朝中人生地不熟的,以後還需要姚廣孝罩著他們呢。
他倆這次可以說是相岔了,姚廣孝在朝中同樣沒有什麽人脈。
當然、也可以說沒有想岔,姚廣孝雖然還沒有什麽人脈,但他們跟著姚廣孝混的話,姚廣孝還真能罩著他們。
因為姚廣孝是跟著皇長孫朱雄英混的。
馬車一路疾馳,張川山和陳風都無心觀看京城的繁華,從太平門出來以後,就看到那些在城外暫時居住的難民。
張川山見此,忍不住說道:“姚大師、京城也有這麽多難民?看來大明北方的幹旱比我們知道的還要嚴重啊?”
他話裏的意思是,如今大明朝廷,比他們知道的還要困難,不然的話,也不至於有難民湧入到應天府。
姚廣孝淡然道:“你說的沒錯,北方各地的旱情確實嚴重,朝廷要支撐九邊大軍的花銷,要平定各地的叛亂,還要圍剿海上的倭寇,無論是哪一項,都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若是沒有這些開支,百姓的日子就會好過很多。”
呃!!!
張川山和陳風老臉一紅,姚廣孝雖然隻說起倭寇,這是在給他們兩人麵子。
因為大明水師,大明設立的衛所營,還是用來對付他們這些海盜的。
姚廣孝望著窗外生機勃勃的難民,這些難民早就沒了之前的麵黃肌瘦,他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知道這些年北方有多少地區幹旱嗎?知道有多少難民嗎?”
“這麽多難民需要賑濟,朝廷都支撐不住,陛下甚至動用了軍儲糧。”
“還好有我們大明的皇長孫在,教大家使用地籠捕魚,這才緩解了一些壓力。”
“如今逃到南方的難民,基本無需朝廷賑濟了,他們可以自行捕魚填飽肚子,還能把多餘的魚拿到城內換錢。”
“朝廷還組織人手捕魚,曬成魚幹往北方幹旱地區運送代替糧食用於賑災。”
陳風這時開口說道:“大明土地遼闊,既然北方多地連年幹旱,為何不把這些百姓都安置在南方,讓他們在南方安家落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