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劉三吾和李善長爭辯
大明嫡長孫:老朱家的團寵 作者:白虎下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考四書五經,也就是所謂的八股取士,根本得不到人才。”朱軒這時開口說道。
把陶器安排下去的李善長,這時恰好走了過來,他聽到朱朱這些話頓時就不樂意了。
他乃士族出身,自幼學習的就是四書五經,如今在皇長孫這裏,卻是被貶低的一文不值,他能高興才怪。
“小少爺、此話差矣,四書乃孔子的(論語),曾參的(大學)、子思的(中庸)、孟子的(的孟子),都是儒家經典。”
“而五經則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儒學,包括(詩)、(書)、(禮儀)、(春秋)五部作品。”
“四書五經集儒學之大成,天下讀書人讀的都是四書五經,曆朝曆代的官員也是學習了四書五經,才能治理好政務。”
“難道曆朝曆代的官員都不是人才嗎?若是沒有他們治理政務,天下早就亂了。”
朱軒聽到這些就頭疼,但他也不好給李善長臉色,畢竟都是一個快七十歲的老人了,自幼學習的就是四書五經。
如今自己對四書五經不待見,對方有意見也正常。
徐妙錦點著小腦袋附和道:“李管家說的不錯,讀書人學的就是四書五經,科舉不考四書五經還能考啥啊?”
李善長這時扭頭看向劉三吾,用眼神示意劉三吾開口,劉三吾雖然沒有出仕,但也是有名的大儒。
隻見劉三吾看了看李善長,糾結片刻之後 ,沉吟道:“老夫站小少爺這邊。”
啥???
李善長懵逼了,好家夥……你可是有名的大儒啊,以你的才學都能進入大本堂教導諸位皇子了。
隻要你開口,國子監都要用八抬大轎去迎你。
可現在、你瞧瞧你說的是什麽糊塗話。
李善長隻覺得,他們這些讀書人裏出現了叛徒。
劉三吾看向李善長繼續說道:“李管家最近雖然也抽時間學習小學課文,但學習的時間不長,每天學習的時間也不多。”
“因此、到目前為止,也隻掌握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
“而老夫學習的時間比較久,且每天都有時間學習,如今都快把小學課文知識都掌握了。”
“從最近學習到的知識,老夫對小少爺曾經說過的話,深以為然。”
“隻會吟詩作賦的讀書人,如何治理好一方?隻懂四書五經的人,如何治療好一方?”
“他們懂什麽時候農耕,懂氣候的變化嗎……”
“他們什麽都不懂,隻知道死讀書,隻知道四書五經那些固有的知識。”
劉三吾說著頓了頓,繼續說道:“小少爺有一句話說的好,物盡其用,肚子裏有多少知識做多少事。”
“想要治理好一方,不是靠四書五經就行的。”
李善長還是不服道:“會耕種有什麽用?農民都會耕種,他們就能治療好一方嗎?”
劉三吾也來了脾氣:“如果連耕種都不懂,他知道百姓每年的產量嗎?”
“懂農耕雖然不一定會治療一方,但連農耕都不懂的人,他又拿什麽治療好一方。”
“當然、老夫隻是舉例,比如工部的官員,如果都隻會四書五經,他們能勝任這份工作嗎?”
“更何況、小學課文可不僅僅隻有學習生物(農業)這門知識,還有很多科目的,非常全麵。”
“小少爺還說了,小學以後還有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大學三年,後麵還可以繼續研究學問。”
“李管家、你也見識過小學知識的厲害,你可以想象得到,後麵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所學的知識,究竟是多麽高深。”
“就拿小少爺研究的香皂,還有水動力、製作玻璃,神奇的望遠鏡,能飛天的熱氣球等等……這些那一樣是從四書五經上學來的?”
這……
李善長徹底啞口無言了,他雖然隻掌握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但他不得不承認,這些知識非常實用。
那麽後麵的知識,豈不是更加……
朱元璋暗暗點了點頭,他就說嘛,為什麽曆朝曆代,國朝越到後麵越落敗。
現在看來,跟讀書人學的知識不無關係。
開國之初,國家有能力的皇帝震懾,當官的都還比較有能力,能做實事。
可到了後麵,當官的都是一些隻會四書五經,沒有能力且又貪得無厭之人。
這樣的人做官,不亡國才怪呢。
如果朝廷選拔官員,都能選出懂行且有才能的人擔任,國家不強才怪呢。
“都不用爭論了,這些事情咱已經上奏給了洪武爺,洪武爺本就不想重開科舉,開了科舉也選不出有用之人。”
“洪武爺說了,等咱大孫的那些小學知識推廣全國以後,到時候再開科舉,先緩解一下朝廷用人困難的問題。”
“之後的話,看情況而定,也許要念完高中才能參加科舉出仕,甚至是大學畢業考試以後才能出仕。”
聞言、李善長他們一愣,即便是小學畢業,那也至少要六年以後才會重開科舉了。
朱元璋也是很無奈,如今讀書人少,且讀書人都是士族豪紳,還大部分在江南。
江南士族又從中阻撓,開科舉跟沒開科舉沒有兩樣。
他現在隻能等全國各地興辦學院,免費入學,這樣百姓家的孩子才有機會學習,到時候就不會受製於士族了。
也能打破士族對權利的壟斷。
一行人一邊聊天一邊走,很快就來到了距離村子千米之外的地方,這裏以前荒蕪一片,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咦!大孫、這座窯爐是做什麽用的?何時又新建了一座工坊?”朱元璋抬頭看著一個大煙囪好奇道。
朱軒神秘一笑:“爺爺、這是水泥廠,這可是基建寶貝。”
“水泥……”
眾人微微一怔,馮勝忍不住道:“水和泥不就和稀泥嗎?這還用建工坊?不對……是那個叫啥水泥廠的。”
李善長撇撇嘴調侃道:“宋國公,你就知道和稀泥,不知道燒陶器和瓷器也要和泥巴嗎?”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家小少爺的新建了一個燒陶器或者瓷器的廠?”
聞言、馮勝好像覺得很有道理的樣子,可又感覺哪裏怪怪的。
朱元璋插嘴道:“或許沒那麽簡單,你們可別忘了,咱大孫說的是好寶貝。”
“如果隻是陶器和瓷器,稱得上好寶貝嗎?不說粗糙的陶器,就拿瓷器來說,朝廷在各地的官窯,燒製的瓷器那個不是精美的精品,咱大孫何必浪費時間自己燒製,咱大孫有的是賺錢的法子,沒必要浪費在這方麵。”
把陶器安排下去的李善長,這時恰好走了過來,他聽到朱朱這些話頓時就不樂意了。
他乃士族出身,自幼學習的就是四書五經,如今在皇長孫這裏,卻是被貶低的一文不值,他能高興才怪。
“小少爺、此話差矣,四書乃孔子的(論語),曾參的(大學)、子思的(中庸)、孟子的(的孟子),都是儒家經典。”
“而五經則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儒學,包括(詩)、(書)、(禮儀)、(春秋)五部作品。”
“四書五經集儒學之大成,天下讀書人讀的都是四書五經,曆朝曆代的官員也是學習了四書五經,才能治理好政務。”
“難道曆朝曆代的官員都不是人才嗎?若是沒有他們治理政務,天下早就亂了。”
朱軒聽到這些就頭疼,但他也不好給李善長臉色,畢竟都是一個快七十歲的老人了,自幼學習的就是四書五經。
如今自己對四書五經不待見,對方有意見也正常。
徐妙錦點著小腦袋附和道:“李管家說的不錯,讀書人學的就是四書五經,科舉不考四書五經還能考啥啊?”
李善長這時扭頭看向劉三吾,用眼神示意劉三吾開口,劉三吾雖然沒有出仕,但也是有名的大儒。
隻見劉三吾看了看李善長,糾結片刻之後 ,沉吟道:“老夫站小少爺這邊。”
啥???
李善長懵逼了,好家夥……你可是有名的大儒啊,以你的才學都能進入大本堂教導諸位皇子了。
隻要你開口,國子監都要用八抬大轎去迎你。
可現在、你瞧瞧你說的是什麽糊塗話。
李善長隻覺得,他們這些讀書人裏出現了叛徒。
劉三吾看向李善長繼續說道:“李管家最近雖然也抽時間學習小學課文,但學習的時間不長,每天學習的時間也不多。”
“因此、到目前為止,也隻掌握了小學一年級的課文。”
“而老夫學習的時間比較久,且每天都有時間學習,如今都快把小學課文知識都掌握了。”
“從最近學習到的知識,老夫對小少爺曾經說過的話,深以為然。”
“隻會吟詩作賦的讀書人,如何治理好一方?隻懂四書五經的人,如何治療好一方?”
“他們懂什麽時候農耕,懂氣候的變化嗎……”
“他們什麽都不懂,隻知道死讀書,隻知道四書五經那些固有的知識。”
劉三吾說著頓了頓,繼續說道:“小少爺有一句話說的好,物盡其用,肚子裏有多少知識做多少事。”
“想要治理好一方,不是靠四書五經就行的。”
李善長還是不服道:“會耕種有什麽用?農民都會耕種,他們就能治療好一方嗎?”
劉三吾也來了脾氣:“如果連耕種都不懂,他知道百姓每年的產量嗎?”
“懂農耕雖然不一定會治療一方,但連農耕都不懂的人,他又拿什麽治療好一方。”
“當然、老夫隻是舉例,比如工部的官員,如果都隻會四書五經,他們能勝任這份工作嗎?”
“更何況、小學課文可不僅僅隻有學習生物(農業)這門知識,還有很多科目的,非常全麵。”
“小少爺還說了,小學以後還有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大學三年,後麵還可以繼續研究學問。”
“李管家、你也見識過小學知識的厲害,你可以想象得到,後麵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所學的知識,究竟是多麽高深。”
“就拿小少爺研究的香皂,還有水動力、製作玻璃,神奇的望遠鏡,能飛天的熱氣球等等……這些那一樣是從四書五經上學來的?”
這……
李善長徹底啞口無言了,他雖然隻掌握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但他不得不承認,這些知識非常實用。
那麽後麵的知識,豈不是更加……
朱元璋暗暗點了點頭,他就說嘛,為什麽曆朝曆代,國朝越到後麵越落敗。
現在看來,跟讀書人學的知識不無關係。
開國之初,國家有能力的皇帝震懾,當官的都還比較有能力,能做實事。
可到了後麵,當官的都是一些隻會四書五經,沒有能力且又貪得無厭之人。
這樣的人做官,不亡國才怪呢。
如果朝廷選拔官員,都能選出懂行且有才能的人擔任,國家不強才怪呢。
“都不用爭論了,這些事情咱已經上奏給了洪武爺,洪武爺本就不想重開科舉,開了科舉也選不出有用之人。”
“洪武爺說了,等咱大孫的那些小學知識推廣全國以後,到時候再開科舉,先緩解一下朝廷用人困難的問題。”
“之後的話,看情況而定,也許要念完高中才能參加科舉出仕,甚至是大學畢業考試以後才能出仕。”
聞言、李善長他們一愣,即便是小學畢業,那也至少要六年以後才會重開科舉了。
朱元璋也是很無奈,如今讀書人少,且讀書人都是士族豪紳,還大部分在江南。
江南士族又從中阻撓,開科舉跟沒開科舉沒有兩樣。
他現在隻能等全國各地興辦學院,免費入學,這樣百姓家的孩子才有機會學習,到時候就不會受製於士族了。
也能打破士族對權利的壟斷。
一行人一邊聊天一邊走,很快就來到了距離村子千米之外的地方,這裏以前荒蕪一片,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咦!大孫、這座窯爐是做什麽用的?何時又新建了一座工坊?”朱元璋抬頭看著一個大煙囪好奇道。
朱軒神秘一笑:“爺爺、這是水泥廠,這可是基建寶貝。”
“水泥……”
眾人微微一怔,馮勝忍不住道:“水和泥不就和稀泥嗎?這還用建工坊?不對……是那個叫啥水泥廠的。”
李善長撇撇嘴調侃道:“宋國公,你就知道和稀泥,不知道燒陶器和瓷器也要和泥巴嗎?”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家小少爺的新建了一個燒陶器或者瓷器的廠?”
聞言、馮勝好像覺得很有道理的樣子,可又感覺哪裏怪怪的。
朱元璋插嘴道:“或許沒那麽簡單,你們可別忘了,咱大孫說的是好寶貝。”
“如果隻是陶器和瓷器,稱得上好寶貝嗎?不說粗糙的陶器,就拿瓷器來說,朝廷在各地的官窯,燒製的瓷器那個不是精美的精品,咱大孫何必浪費時間自己燒製,咱大孫有的是賺錢的法子,沒必要浪費在這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