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叔孫通
大華春秋,混在秦末一統天下 作者:喜歡貓的男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薜縣。
順著城門朝著西一直走,沿路上看到百姓們的生活還算是安逸,畢竟這裏還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大家都感覺戰爭離自己還很遠,所以看不出來有什麽緊張的氣氛在聚集。
趙暄他們一路上打聽著,在一條南北向的大街的最北側靠東邊找到了這位先生家。
小院不大,按現在說也就是一個標準的宅基地的大小,院牆也全是用的黃土磚疊砌而成,木質的大門上邊僅有一個小小的雨簷。門板看起來就是用的最普通的棗木所製,門上兩個青銅的門環,方才體現出這是個有家底的人家。
趙三上前輕輕的扣打著門環,裏邊傳出來一道較為蒼老的聲音:“誰在扣門?”
趙暄上前答道:“長者請告知叔孫先生,太行趙暄前來拜見叔孫先生”
“好!還請稍待,老朽為你稟報。”門裏的蒼老聲音再次問道。
趙暄等人在門外靜等片刻,隻見大門從裏邊分左右打開了,一名頭發已經花白的老者探出頭來,對著他們說到:“幾位,我家主人相請,隨我來吧。”說完一閃身將門讓開。
趙暄等人進入小院,但見裏邊靠北側有一小片田地,看上去已經種上作物,至於是什麽趙暄沒有看出來,南側是一排房間想來是這些個下人住的地方,穿過中間的月亮門進入內院,正房大門外,一名中年男子站在那裏,隻見他是一個身材矮小但精神飽滿的人,他的麵容獨特,擁有一副濃密的胡須,使他看起來更加成熟和有魅力。他的眼睛比眉毛還要長,這使得他的眼神更加犀利,充滿了洞察力。他的嘴巴雖然不是很大,但是牙齒整齊,微微露出一絲微笑,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趙暄上前對著這名中年男子施禮到,“小子趙暄見過叔孫先生。”
叔孫通不敢托大,拾級而下也給趙暄施了一禮,“叔孫通見過趙將軍,還請屋內敘話。”說完引著趙暄他們一起進了屋中。
分賓主落座後,叔孫通開口道:“管家,奉茶。”
那名老者出去準備茶水,叔孫通看著趙暄問道:“不知趙將軍來找在下何故?”
“暄聽聞先生為飽學之人,更是主動辭官而歸故裏,想必是感覺秦朝已經離亡國不遠,但已先生之學埋沒於鄉裏豈不可惜?”趙暄看著叔孫通說道。
“通不敢稱為飽學之人,僅是知道一些事事而已,趙將軍倒是謬讚了。至於辭官一事,卻是如將軍所言,秦之天下,終是二世而亡呀。朝中現在已經全是趙高黨徒把持。我辭官之前,趙高於花園之中牽出一鹿,問眾人可識得是何物。二世稱之為鹿,眾人齊看趙高,而趙高卻稱之為馬,下方眾人皆稱之為馬,而二世不敢做他聲,如此王朝如何不亡呀!!可惜始皇帝之雄才大略,最終卻是要亡於一寺人之手呀!!”叔孫通說著,不由得眼中含淚。
“先生果然是一至情至性之人呀。沒想到朝中竟然出現如此之事,怕是這天下要更亂起來了。哎,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呀!”趙暄也不由得跟著心情低落了下來。
“好一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將軍自是有匡扶宇內之心不成?”叔孫通聽到趙暄的這句話,心神一動,能夠說出這樣話來的人,想必定是一個要有大作為的人。
他辭官並不是要真老死於鄉裏,隻不過是想待價而沽,也想找到一個可以將畢生才華發揮出來的地方,或者是一明主。
天下紛亂之時,也是君臣綱紀等被破壞之時,儒家的那套東西在這亂世是沒有什麽作用的,隻有天下歸一之後需要定立新的規則的時候,儒家的東西才能夠發揮他的天然優勢。
“暄此次來就是想請先生出山助某,還請先生能夠答應?”趙暄站起來衝著叔孫通一施禮。
叔孫通沒有站起來迴禮,也沒有開口說話。
“不知先生有何顧慮?”趙暄開口問道。
“顧慮倒是沒有,隻是通想知道將軍將如何去爭這天下?又想為這天下做些什麽?”叔孫通看著趙暄緩緩的說道。
趙暄明白了這是他想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值得輔助的人,才會這樣來問的,於是他想了想道:“先生,這天下目前看起來秦朝勢力最大,兵力最強盛但卻已經是根基虛浮,外強中幹不久必亡。原六國之中目前是楚國勢力最大,所占地域最廣,其他諸國後期必會是以楚國為主,若是楚國能夠恢複天下一統之勢,則天下承平不會再有任何的戰爭,這也是暄所希望看到的。然而這些原六國的貴族們是不會想讓這天下再歸一統的,那樣他們的特權就會再一次的喪失,所以這個天下最終還會是封建之態,迴歸春秋戰國之時。”說完,趙暄喝了口茶,看著叔孫通的反應。
叔孫通沒想到這個年齒的趙暄能夠讓這天下的大勢看得如此的通透,而且字字在理,字字珠璣,更將這些個原六國之人的想法了解了個明明白白。他之所以能夠看出來畢竟閱曆與年齒在那裏,這個趙暄還真是個妖孽呀。
叔孫通的表現在趙暄眼裏看起來是正常的,沒辦法誰讓他才不到二十歲呀,再想想諸葛亮給劉備演說《隆中對》的時候也已經是二十六歲了,所以叔孫通用看怪物一樣的眼神看著他就很正常了。
趙暄接下來繼續說道:“但這天下民心已經不想在迴到那個紛亂的封建之時了,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現天下民心欲一統而不是封建,所以這六國已不得民心。另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沒有民心之所向,君主何來給養?何來軍隊?何來這特權?孔夫子也曾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暄理解此話為不應該擔心自己的貧窮和人數的多少,而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實現公平分配和國家的和諧穩定。”說完趙暄沒有再次說下去。
順著城門朝著西一直走,沿路上看到百姓們的生活還算是安逸,畢竟這裏還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大家都感覺戰爭離自己還很遠,所以看不出來有什麽緊張的氣氛在聚集。
趙暄他們一路上打聽著,在一條南北向的大街的最北側靠東邊找到了這位先生家。
小院不大,按現在說也就是一個標準的宅基地的大小,院牆也全是用的黃土磚疊砌而成,木質的大門上邊僅有一個小小的雨簷。門板看起來就是用的最普通的棗木所製,門上兩個青銅的門環,方才體現出這是個有家底的人家。
趙三上前輕輕的扣打著門環,裏邊傳出來一道較為蒼老的聲音:“誰在扣門?”
趙暄上前答道:“長者請告知叔孫先生,太行趙暄前來拜見叔孫先生”
“好!還請稍待,老朽為你稟報。”門裏的蒼老聲音再次問道。
趙暄等人在門外靜等片刻,隻見大門從裏邊分左右打開了,一名頭發已經花白的老者探出頭來,對著他們說到:“幾位,我家主人相請,隨我來吧。”說完一閃身將門讓開。
趙暄等人進入小院,但見裏邊靠北側有一小片田地,看上去已經種上作物,至於是什麽趙暄沒有看出來,南側是一排房間想來是這些個下人住的地方,穿過中間的月亮門進入內院,正房大門外,一名中年男子站在那裏,隻見他是一個身材矮小但精神飽滿的人,他的麵容獨特,擁有一副濃密的胡須,使他看起來更加成熟和有魅力。他的眼睛比眉毛還要長,這使得他的眼神更加犀利,充滿了洞察力。他的嘴巴雖然不是很大,但是牙齒整齊,微微露出一絲微笑,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趙暄上前對著這名中年男子施禮到,“小子趙暄見過叔孫先生。”
叔孫通不敢托大,拾級而下也給趙暄施了一禮,“叔孫通見過趙將軍,還請屋內敘話。”說完引著趙暄他們一起進了屋中。
分賓主落座後,叔孫通開口道:“管家,奉茶。”
那名老者出去準備茶水,叔孫通看著趙暄問道:“不知趙將軍來找在下何故?”
“暄聽聞先生為飽學之人,更是主動辭官而歸故裏,想必是感覺秦朝已經離亡國不遠,但已先生之學埋沒於鄉裏豈不可惜?”趙暄看著叔孫通說道。
“通不敢稱為飽學之人,僅是知道一些事事而已,趙將軍倒是謬讚了。至於辭官一事,卻是如將軍所言,秦之天下,終是二世而亡呀。朝中現在已經全是趙高黨徒把持。我辭官之前,趙高於花園之中牽出一鹿,問眾人可識得是何物。二世稱之為鹿,眾人齊看趙高,而趙高卻稱之為馬,下方眾人皆稱之為馬,而二世不敢做他聲,如此王朝如何不亡呀!!可惜始皇帝之雄才大略,最終卻是要亡於一寺人之手呀!!”叔孫通說著,不由得眼中含淚。
“先生果然是一至情至性之人呀。沒想到朝中竟然出現如此之事,怕是這天下要更亂起來了。哎,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呀!”趙暄也不由得跟著心情低落了下來。
“好一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將軍自是有匡扶宇內之心不成?”叔孫通聽到趙暄的這句話,心神一動,能夠說出這樣話來的人,想必定是一個要有大作為的人。
他辭官並不是要真老死於鄉裏,隻不過是想待價而沽,也想找到一個可以將畢生才華發揮出來的地方,或者是一明主。
天下紛亂之時,也是君臣綱紀等被破壞之時,儒家的那套東西在這亂世是沒有什麽作用的,隻有天下歸一之後需要定立新的規則的時候,儒家的東西才能夠發揮他的天然優勢。
“暄此次來就是想請先生出山助某,還請先生能夠答應?”趙暄站起來衝著叔孫通一施禮。
叔孫通沒有站起來迴禮,也沒有開口說話。
“不知先生有何顧慮?”趙暄開口問道。
“顧慮倒是沒有,隻是通想知道將軍將如何去爭這天下?又想為這天下做些什麽?”叔孫通看著趙暄緩緩的說道。
趙暄明白了這是他想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值得輔助的人,才會這樣來問的,於是他想了想道:“先生,這天下目前看起來秦朝勢力最大,兵力最強盛但卻已經是根基虛浮,外強中幹不久必亡。原六國之中目前是楚國勢力最大,所占地域最廣,其他諸國後期必會是以楚國為主,若是楚國能夠恢複天下一統之勢,則天下承平不會再有任何的戰爭,這也是暄所希望看到的。然而這些原六國的貴族們是不會想讓這天下再歸一統的,那樣他們的特權就會再一次的喪失,所以這個天下最終還會是封建之態,迴歸春秋戰國之時。”說完,趙暄喝了口茶,看著叔孫通的反應。
叔孫通沒想到這個年齒的趙暄能夠讓這天下的大勢看得如此的通透,而且字字在理,字字珠璣,更將這些個原六國之人的想法了解了個明明白白。他之所以能夠看出來畢竟閱曆與年齒在那裏,這個趙暄還真是個妖孽呀。
叔孫通的表現在趙暄眼裏看起來是正常的,沒辦法誰讓他才不到二十歲呀,再想想諸葛亮給劉備演說《隆中對》的時候也已經是二十六歲了,所以叔孫通用看怪物一樣的眼神看著他就很正常了。
趙暄接下來繼續說道:“但這天下民心已經不想在迴到那個紛亂的封建之時了,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現天下民心欲一統而不是封建,所以這六國已不得民心。另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沒有民心之所向,君主何來給養?何來軍隊?何來這特權?孔夫子也曾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暄理解此話為不應該擔心自己的貧窮和人數的多少,而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實現公平分配和國家的和諧穩定。”說完趙暄沒有再次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