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製造船艦的事交付鄭平後,鄭成功迴到船艦上。
在船上待了幾天,這幾天水師每天都要派水鬼冒著寒冬潛入水底,刮掉船隻航行多日導致底部粘著的浮生物、貝類等,好減輕重量、恢複航速。
這些日子來,鄭成功派出的探子將近段時間的消息都匯報過來了。
自從鄭芝龍被清朝軟禁後,南方本就錯綜複雜的局麵頓時產生了一係列變化。
首先稱霸東南沿海的鄭氏集團分裂了,當中實力派的施福、黃廷、施郎等在征南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的招降下,率十名總兵、十一萬三千士卒歸附了清朝。
本就反對降清的人在清軍反耳,將鄭芝龍被誆騙挾往北京的情況,更使他們心懷疑懼,堅定起兵抗清。
可惜失去鄭芝龍,加上鄭成功此時的威望不足,造成鄭氏集團的反清勢力群龍無首。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將領一時分崩離析,自尋出路。
鄭芝龍的老部將林察在福州即將失守時率兵保護隆武帝的弟弟續封唐王朱聿鍵乘船逃往廣州,在廣州成立紹武政權。
鄭家集團的旁係鄭彩鄭聯兩兄弟掌控著廈門的軍政大權,擁兵七萬,當中水師有四萬餘人,大小船艦四百多艘。
他們兩兄弟看到滿清如此對待鄭芝龍,不敢投靠滿清,又看到隆武去世,於是決定擁立魯王朱以海,準備效仿鄭芝龍的事跡。
鄭芝龍的三弟鄭鴻達考慮再三帶著上萬兵馬決定暫時依附鄭成功,四弟鄭芝莞帶著幾千士兵投靠了鄭彩。
麵對清軍的威脅,在鄭鴻達的穿針引線下,鄭成功、鄭鴻逵、鄭彩、鄭聯等人組成了鄭家聯盟軍。
鄭家聯盟軍組建了,雖然軍力加起來怕不下十萬,隻是鄭成功對這個聯盟軍不抱太高希望。
鄭氏集團的直係勢力鄭成功、鄭鴻達在鄭芝龍投靠清朝後,實力大損,兵力和地盤都比不上旁係勢力的鄭彩、鄭聯。
況且鄭成功打的旗號是已被清軍俘殺的隆武帝,而鄭彩、鄭聯、楊耿等人在隆武死後,轉而改奉魯監國。
正統之爭,讓鄭家本就不穩的盟約更加脆弱。
鄭成功對鄭家聯盟不報希望,靠人不由靠己。
趁現在清軍還不重視自己,要抓緊時間發展,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行。
鄭芝龍掌控福建多年,鄭家大公子這個名頭現在還有點用,鄭成功決定再去勸說一下那些福建沿海那些不肯降清的人。
鄭成功讓林習山統領船艦,在船隻維修好後去金門,他自己帶著五百士卒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最終募集了兩千多散兵,這極大的緩解了鄭成功兵力不足的問題。
1646年十二月末,鄭成功帶著募集的士兵終於迴到了金門!
來到荒蕪的金門,鄭成功為了安頓百姓,可是忙地團團轉。
為了能籠絡人心,鄭成功決定每戶給銀三兩,十戶給牛一頭。同時組織軍隊建造房子幫助百姓過冬,安排親衛幫民族老弱病殘的百姓挑水砍柴。
這一係列的舉動頓時贏得了遷移百姓的稱讚和擁護,漸漸地因為遷移過來,導致的不滿聲消失了。
安頓好百姓,鄭成功開始了起兵反清的準備。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為了取得大義,鄭成功假借隆武帝的遺詔,自命為大將軍。同時令人擬檄文,派士兵馳報沿海各地不滿韃子統治的原大明文武官員。
檄文寫道:“成功謹以隆武遺詔布告天下:韃子欺天罔地,滅國弑君;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遺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泄公憤;匡扶明室,拯救黎明。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看到鄭成功發出的檄文,原隆武大學士路振飛,吏部尚書曾櫻、忠振伯洪旭、忠臣伯張進、忠靖伯陳輝等90多人都響應鄭成功的檄文,陸續來到了金門。
1646年農曆臘月初一,烈嶼鄉上空錦旗飛揚。
鄭成功令人宰牛殺馬,設立祭奠。
鄭成功領著眾人向明太祖朱元璋牌位行禮畢,然後掛孝遙祭了在定州殉國的隆武皇帝和曾皇後。
祭奠完,鄭成功巡視了會場的眾人後,說道:“各位英雄豪傑,能不畏艱辛前來為國出力,實乃大明之幸。現今韃子兵多勢眾,我等如不能團結一心,難免被那韃子各個擊破。有道是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在此危亡時刻,更應該需要一個盟主,領導我們反清複明。”
林習山立馬喝到:“你乃隆武帝賜封的忠孝伯,又是遺詔所任命的大將軍。你不當這個盟主,誰有這個資格當這個盟主。”
鄭成功忙搖搖頭說道:“此言差矣,我今日隻一心想反清複明,實無心要謀次位。今日林將軍卻讓我坐這盟主之位,豈不惹天下英雄恥笑。”
來的這些人,除了幾個文官,其他的武將那個不是原鄭芝龍的手下。忠振伯洪旭當即喝到:“大將軍,此國難之時,正需要你出力之時,你何必推辭!”
忠臣伯張進、忠靖伯陳輝幾個人頓時唿應道:“正是,正是,你不做,誰敢做。大將軍無須推辭!”
金門是鄭成功的地盤,大軍的糧草也需要他來支援,再加上他有著所謂的“遺詔”大義,其他知道這個盟主的位置隻能是他來坐了,於是也跟著勸他。
鄭成功假裝推辭不過地說道:“承蒙各位錯愛,嚴明隻能勉為其難的擔此重任。本番乃明朝之臣子,縞素應然;實中興之將佐,披肝無地。翼諸英傑共伸大義。”
參會的文武官員齊拱手喊道,“將軍大義,棄家而顧天下,願舍身以求匡扶大明。我等不才,願追隨將軍,供其驅使。”
就這樣,鄭成功打著隆武皇帝的旗號,扯起了“反清複明”的大旗,用“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在金門誓師反清。這次大會讓鄭成功的名聲開始在閩粵、江浙地區傳播。同時也引來了兩個英雄。
一個是海登東園人,姓甘,名輝,字子謙,父母早喪,家貧如洗。自小習槍棒,為人重義任俠,好打抱不平,因此遭族長迫害,流浪於漳州、石碼、海澄等地,不敢久居鄉裏。聽聞鄭成功起兵反清,故來投靠。
另一個平和強鄉人,姓黃,名梧,字文成。弓馬熟嫻,武藝精通。本為平和縣差役,但他“饒智勇,喜任俠”,聽聞鄭成功的名聲,也起來投靠。看到他們來投靠,鄭成功大喜,委任了甘輝和黃悟為衛指揮使。
在船上待了幾天,這幾天水師每天都要派水鬼冒著寒冬潛入水底,刮掉船隻航行多日導致底部粘著的浮生物、貝類等,好減輕重量、恢複航速。
這些日子來,鄭成功派出的探子將近段時間的消息都匯報過來了。
自從鄭芝龍被清朝軟禁後,南方本就錯綜複雜的局麵頓時產生了一係列變化。
首先稱霸東南沿海的鄭氏集團分裂了,當中實力派的施福、黃廷、施郎等在征南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的招降下,率十名總兵、十一萬三千士卒歸附了清朝。
本就反對降清的人在清軍反耳,將鄭芝龍被誆騙挾往北京的情況,更使他們心懷疑懼,堅定起兵抗清。
可惜失去鄭芝龍,加上鄭成功此時的威望不足,造成鄭氏集團的反清勢力群龍無首。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將領一時分崩離析,自尋出路。
鄭芝龍的老部將林察在福州即將失守時率兵保護隆武帝的弟弟續封唐王朱聿鍵乘船逃往廣州,在廣州成立紹武政權。
鄭家集團的旁係鄭彩鄭聯兩兄弟掌控著廈門的軍政大權,擁兵七萬,當中水師有四萬餘人,大小船艦四百多艘。
他們兩兄弟看到滿清如此對待鄭芝龍,不敢投靠滿清,又看到隆武去世,於是決定擁立魯王朱以海,準備效仿鄭芝龍的事跡。
鄭芝龍的三弟鄭鴻達考慮再三帶著上萬兵馬決定暫時依附鄭成功,四弟鄭芝莞帶著幾千士兵投靠了鄭彩。
麵對清軍的威脅,在鄭鴻達的穿針引線下,鄭成功、鄭鴻逵、鄭彩、鄭聯等人組成了鄭家聯盟軍。
鄭家聯盟軍組建了,雖然軍力加起來怕不下十萬,隻是鄭成功對這個聯盟軍不抱太高希望。
鄭氏集團的直係勢力鄭成功、鄭鴻達在鄭芝龍投靠清朝後,實力大損,兵力和地盤都比不上旁係勢力的鄭彩、鄭聯。
況且鄭成功打的旗號是已被清軍俘殺的隆武帝,而鄭彩、鄭聯、楊耿等人在隆武死後,轉而改奉魯監國。
正統之爭,讓鄭家本就不穩的盟約更加脆弱。
鄭成功對鄭家聯盟不報希望,靠人不由靠己。
趁現在清軍還不重視自己,要抓緊時間發展,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行。
鄭芝龍掌控福建多年,鄭家大公子這個名頭現在還有點用,鄭成功決定再去勸說一下那些福建沿海那些不肯降清的人。
鄭成功讓林習山統領船艦,在船隻維修好後去金門,他自己帶著五百士卒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最終募集了兩千多散兵,這極大的緩解了鄭成功兵力不足的問題。
1646年十二月末,鄭成功帶著募集的士兵終於迴到了金門!
來到荒蕪的金門,鄭成功為了安頓百姓,可是忙地團團轉。
為了能籠絡人心,鄭成功決定每戶給銀三兩,十戶給牛一頭。同時組織軍隊建造房子幫助百姓過冬,安排親衛幫民族老弱病殘的百姓挑水砍柴。
這一係列的舉動頓時贏得了遷移百姓的稱讚和擁護,漸漸地因為遷移過來,導致的不滿聲消失了。
安頓好百姓,鄭成功開始了起兵反清的準備。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為了取得大義,鄭成功假借隆武帝的遺詔,自命為大將軍。同時令人擬檄文,派士兵馳報沿海各地不滿韃子統治的原大明文武官員。
檄文寫道:“成功謹以隆武遺詔布告天下:韃子欺天罔地,滅國弑君;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遺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泄公憤;匡扶明室,拯救黎明。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看到鄭成功發出的檄文,原隆武大學士路振飛,吏部尚書曾櫻、忠振伯洪旭、忠臣伯張進、忠靖伯陳輝等90多人都響應鄭成功的檄文,陸續來到了金門。
1646年農曆臘月初一,烈嶼鄉上空錦旗飛揚。
鄭成功令人宰牛殺馬,設立祭奠。
鄭成功領著眾人向明太祖朱元璋牌位行禮畢,然後掛孝遙祭了在定州殉國的隆武皇帝和曾皇後。
祭奠完,鄭成功巡視了會場的眾人後,說道:“各位英雄豪傑,能不畏艱辛前來為國出力,實乃大明之幸。現今韃子兵多勢眾,我等如不能團結一心,難免被那韃子各個擊破。有道是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在此危亡時刻,更應該需要一個盟主,領導我們反清複明。”
林習山立馬喝到:“你乃隆武帝賜封的忠孝伯,又是遺詔所任命的大將軍。你不當這個盟主,誰有這個資格當這個盟主。”
鄭成功忙搖搖頭說道:“此言差矣,我今日隻一心想反清複明,實無心要謀次位。今日林將軍卻讓我坐這盟主之位,豈不惹天下英雄恥笑。”
來的這些人,除了幾個文官,其他的武將那個不是原鄭芝龍的手下。忠振伯洪旭當即喝到:“大將軍,此國難之時,正需要你出力之時,你何必推辭!”
忠臣伯張進、忠靖伯陳輝幾個人頓時唿應道:“正是,正是,你不做,誰敢做。大將軍無須推辭!”
金門是鄭成功的地盤,大軍的糧草也需要他來支援,再加上他有著所謂的“遺詔”大義,其他知道這個盟主的位置隻能是他來坐了,於是也跟著勸他。
鄭成功假裝推辭不過地說道:“承蒙各位錯愛,嚴明隻能勉為其難的擔此重任。本番乃明朝之臣子,縞素應然;實中興之將佐,披肝無地。翼諸英傑共伸大義。”
參會的文武官員齊拱手喊道,“將軍大義,棄家而顧天下,願舍身以求匡扶大明。我等不才,願追隨將軍,供其驅使。”
就這樣,鄭成功打著隆武皇帝的旗號,扯起了“反清複明”的大旗,用“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在金門誓師反清。這次大會讓鄭成功的名聲開始在閩粵、江浙地區傳播。同時也引來了兩個英雄。
一個是海登東園人,姓甘,名輝,字子謙,父母早喪,家貧如洗。自小習槍棒,為人重義任俠,好打抱不平,因此遭族長迫害,流浪於漳州、石碼、海澄等地,不敢久居鄉裏。聽聞鄭成功起兵反清,故來投靠。
另一個平和強鄉人,姓黃,名梧,字文成。弓馬熟嫻,武藝精通。本為平和縣差役,但他“饒智勇,喜任俠”,聽聞鄭成功的名聲,也起來投靠。看到他們來投靠,鄭成功大喜,委任了甘輝和黃悟為衛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