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就是這樣認識了艾利亞教授。
他是一個5o多歲的猶太人,頭頂微禿,身材矮小,然而一雙眼睛,閃爍明亮,精光四射,看上去就是非常敏銳聰明的那一類型。他對任何事情的反應度都很快,說話度也很快,喜歡一邊說話一邊很快地打著各種手勢。他長於演講,說話很有感染力。
有時候,看到他,我會忍不住地想起列寧。
他們給人的感覺,真的很相像。
有時候,我也會想起《名偵探柯南》係列動畫片裏麵的那位阿笠博士。
事實上,艾利亞雖然最馳名的學術範圍是基礎天體物理學,但他主持的研究室,應用科技的明專利數量也頗為可觀。這一點,的確也是很像阿笠博士啊。
他為人幽默,舉止也很紳士,對文學頗有見地,業餘時間,他還喜歡寫詩歌和遊記。他甚至出版了一本關於歐洲古堡的文化掌故漫談,頗為暢銷,還上過暢銷書的排行榜。
他跟我說,他很喜歡東方文化。他甚至還跟著一個中國的樂師,在學習中國古琴的演奏。他覺得這種樂器,特別容易和他的內心,產生內外交融的那種美妙共鳴。
從那次談論過眼球和墨鏡之後,我還和艾利亞教授談論過有關眼球和墨鏡的問題。
我告訴艾利亞教授,中國禪宗的禪修師父,會常說一句話:“睜開眼睛就妄想紛飛,閉上眼睛就漆黑一片”。
禪師常常嗬斥弟子說:你們這幫人坐在那裏搞來搞去,無非都是在一個“黑漆桶”裏頭折騰!喝罵弟子“麵前有物,不見光明”。
艾利亞問:那個“擋住光明的黑漆桶”是什麽呢?
我說,我覺得,應該就是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結構。
當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世界依然存在,但我們因為隔著眼皮這個東西,隻能看到黑洞洞一片。
而當我們睜開眼睛的時候,情況也不見得好多少,因為是通過眼球這樣一個東西來看,所以我們也就隻能看到它在一個球形晶體裏麵的投影。
我們的思想意識我們的全部知識體係和事物的真相之間,隔著“一物”,這“一物”就是我們的感官結構的局限性。
而全知全能的全部秘密,就在於如何才能不陷落於這種結構的局限性當中。
艾利亞教授馬上說:“你的意思是,我們和馬同處一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在我們感官係統中的投影,和在馬感官係統中的投影,卻是大相徑庭的。世界在馬的眼中,完全是另外的樣子。”
我說:“嗯。在擁有一千隻複眼的蒼蠅眼中,世界的樣子和我們人類眼中的樣子,是非常不同的。難有共識。在蒼蠅眼中,我們也許是非生物,也許是星雲,也許是喜馬拉雅山,也許是一個食品倉庫。蒼蠅不會認同我們的宇宙觀,就像我們也不能認同它們的。”
艾利亞教授說:“東方人很早就這樣看待世界了嗎?”
我說:“是的。事實上,東方人不認為,我們和馬匹、我們和蒼蠅之外,還有一個什麽客觀的世界。”
艾利亞教授說:“沒有客觀?”
我說:“是的。所有的世界,皆是主觀。”
艾利亞說:“沒有物質?”
我說:“是的。沒有物質。世界,就是觀察者本身。”
艾利亞說:“你剛剛否定了二元對立。”
我說:“是的。”
艾利亞說:“你不是唯物主義者?你們中國人,不是都是唯物主義者嗎?”
我說:“您聽說過一句話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艾利亞說:“你聽說過量子物理學麽?”
我搖頭。我說:“它和傳統物理學,有區別嗎?”
艾利亞說:“你從來沒有學過,沒有接觸過量子物理學?”
我搖頭,說:“沒有。我第一次從您這裏聽說,還有這樣的前沿科學。”
他說:“也不算前沿了,量子力學可算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他說:“你剛說出了量子力學的核心觀點。”
我驚訝道:“啊?”
他說:“量子物理學從觀察研究微粒子的運動規律,得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顛覆傳統物理學的基礎:第一,自然界可能沒有偶然性,一切都是必然;第二,主觀改變,客觀隨之改變。也就是你剛剛所說的,很可能,沒有客觀。”
他說:“你剛說的那句話,花、葉、如來,東方人是什麽時候說的?”
我說:“25oo年前。”
他看著我說:“東方。”
我說:“東方還有一句話:原來退步是向前。”
艾利亞說:“玄妙。玄而又玄。”
(二)
後來的一個晚上,艾利亞還和我談過有關“弦假想”的事情。
由於我並不是一個科學家,所以對這種事情我不知道怎樣準確地描述,隻能講一點我聽懂了的,並且我也很感興趣的地方。
艾利亞當天對我說,這是一種比較新的有關宇宙本質的假設。
這種理論認為,宇宙可能根本就不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它很可能是由很多極小的、震動的弦和弦圈(?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詞)所組成的。
這種理論認為,盡管我們可能隻能感覺到自己生活在立體空間+時間的4維空間裏,但實際上可能存在著多達1o維的空間,就像佛教裏所說的“十方世界”。無法感知到的那另外六個維度,卷起或者壓縮在我們可見的四維空間中。
(當他提到壓縮的那個維度時,讓我想到佛教中所說的,芥子納須彌。將許多世界收縮於一顆芥子之中。)
而按照m理論,可能共存在11個維度,包括一個被稱為”重力“的維度。
那些不能感知到的精妙維度有可能融入某種無限的境地,並以光的形式展示出來。
老實說,當天艾利亞所說的很多東西我都沒有弄懂,但卻整體印象非常深刻。
我有強烈的感覺,他不是在論述現代物理學,而是像在詠頌某些古老的宗教經書。
但他的確就是在談論現代物理學,因為他就是靠這個吃飯的。
(三)
後來,在方達峰的圈子裏,艾利亞還介紹我認識了另一個名叫大衛的尖端物理學家。
他的表達幾乎和艾利亞一樣。
大衛所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不能忘記。他說:“如果我沒有理解錯,你那個想要起死迴生的,或者,想要熄滅死亡的,是想要穿越不可逆的宇宙屬性。”
他說:“我們隻是造物的一粒微塵,但我們卻相信自己能夠理解造物的全部。”
但是,我不認同他的說法。他怎麽能證明我們隻是造物的微塵,而非造物本身?
在夢境當中,我們也會以為自己隻是那個夢中世界芸芸眾生當中的一顆微塵,但是,事實真相是,那個世界都是我們夢出來的。全夢即世界,世界即我夢。
隻是,我忍住了,沒有和他繼續探討下去。畢竟,他是那麽有名望的科學家,而我,隻是個連天體物理學最基本的公式都看不懂的小白而已。
那天晚上,大衛讓我看了一樣稀奇的物事:一張哈勃望遠鏡拍迴來的星際空間的彩色照片。
大衛給我看的時候,沒有說明它是什麽。
他一直讓我猜測那是拍的什麽。
我就說了我的第一感覺。我說:“這看上去像是無限精密的顯微鏡下所看到的某種很底層的微觀世界。”
大衛聽了以後感到很吃驚。然後他告訴我這是什麽。
他說:“和你說的正好相反。這是很宏觀的東西。這是距離我們7ooo光年的老鷹座星雲的照片。”
他說:“這是7ooo年前在那裏生的事情。”
他說:“這張照片所拍攝的,是7ooo年前的那裏,一些新的星辰正從某種東西裏麵誕生的情況。”
他說:“那三根柱子一樣的星雲物質,我們叫它創造柱。星辰就在裏麵開始產生,就像人類的生命從另一種柱子裏麵開始產生。”
我從大衛手裏拿過那張照片反複地看著。那個創造柱的形象,的確很像人類男性的小弟弟。
這時,我聽到他說:“你剛剛雖然猜錯了,但你有一點很打動我,對我很有啟。”
我抬頭看著他。啊?我還能啟他?
他說:“你說,那是生在微觀世界的。你很可能也說中了。”
由於我的英語還沒有好到能夠在如此縱深的學科領域交流自如的程度,所以,我不知道當時聽到的那句話是否真是現在我用漢語來描繪的。
我想起之前在圖書館苦讀時,讀到過一本《宇宙全息論》。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結構都是完全一樣的。我們每個分子裏都有一個和外麵一模一樣的微觀宇宙。這樣層層套疊,重重無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曾說過:物質不存在,它們實際上是由意識生成的。
我也想起蘇格拉底的名言:“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
我們真的了解,世界是什麽樣子的嗎?
世界,真的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嗎?
我們自己,真的是我們自己以為的我們嗎?
我就是這樣認識了艾利亞教授。
他是一個5o多歲的猶太人,頭頂微禿,身材矮小,然而一雙眼睛,閃爍明亮,精光四射,看上去就是非常敏銳聰明的那一類型。他對任何事情的反應度都很快,說話度也很快,喜歡一邊說話一邊很快地打著各種手勢。他長於演講,說話很有感染力。
有時候,看到他,我會忍不住地想起列寧。
他們給人的感覺,真的很相像。
有時候,我也會想起《名偵探柯南》係列動畫片裏麵的那位阿笠博士。
事實上,艾利亞雖然最馳名的學術範圍是基礎天體物理學,但他主持的研究室,應用科技的明專利數量也頗為可觀。這一點,的確也是很像阿笠博士啊。
他為人幽默,舉止也很紳士,對文學頗有見地,業餘時間,他還喜歡寫詩歌和遊記。他甚至出版了一本關於歐洲古堡的文化掌故漫談,頗為暢銷,還上過暢銷書的排行榜。
他跟我說,他很喜歡東方文化。他甚至還跟著一個中國的樂師,在學習中國古琴的演奏。他覺得這種樂器,特別容易和他的內心,產生內外交融的那種美妙共鳴。
從那次談論過眼球和墨鏡之後,我還和艾利亞教授談論過有關眼球和墨鏡的問題。
我告訴艾利亞教授,中國禪宗的禪修師父,會常說一句話:“睜開眼睛就妄想紛飛,閉上眼睛就漆黑一片”。
禪師常常嗬斥弟子說:你們這幫人坐在那裏搞來搞去,無非都是在一個“黑漆桶”裏頭折騰!喝罵弟子“麵前有物,不見光明”。
艾利亞問:那個“擋住光明的黑漆桶”是什麽呢?
我說,我覺得,應該就是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結構。
當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世界依然存在,但我們因為隔著眼皮這個東西,隻能看到黑洞洞一片。
而當我們睜開眼睛的時候,情況也不見得好多少,因為是通過眼球這樣一個東西來看,所以我們也就隻能看到它在一個球形晶體裏麵的投影。
我們的思想意識我們的全部知識體係和事物的真相之間,隔著“一物”,這“一物”就是我們的感官結構的局限性。
而全知全能的全部秘密,就在於如何才能不陷落於這種結構的局限性當中。
艾利亞教授馬上說:“你的意思是,我們和馬同處一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在我們感官係統中的投影,和在馬感官係統中的投影,卻是大相徑庭的。世界在馬的眼中,完全是另外的樣子。”
我說:“嗯。在擁有一千隻複眼的蒼蠅眼中,世界的樣子和我們人類眼中的樣子,是非常不同的。難有共識。在蒼蠅眼中,我們也許是非生物,也許是星雲,也許是喜馬拉雅山,也許是一個食品倉庫。蒼蠅不會認同我們的宇宙觀,就像我們也不能認同它們的。”
艾利亞教授說:“東方人很早就這樣看待世界了嗎?”
我說:“是的。事實上,東方人不認為,我們和馬匹、我們和蒼蠅之外,還有一個什麽客觀的世界。”
艾利亞教授說:“沒有客觀?”
我說:“是的。所有的世界,皆是主觀。”
艾利亞說:“沒有物質?”
我說:“是的。沒有物質。世界,就是觀察者本身。”
艾利亞說:“你剛剛否定了二元對立。”
我說:“是的。”
艾利亞說:“你不是唯物主義者?你們中國人,不是都是唯物主義者嗎?”
我說:“您聽說過一句話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艾利亞說:“你聽說過量子物理學麽?”
我搖頭。我說:“它和傳統物理學,有區別嗎?”
艾利亞說:“你從來沒有學過,沒有接觸過量子物理學?”
我搖頭,說:“沒有。我第一次從您這裏聽說,還有這樣的前沿科學。”
他說:“也不算前沿了,量子力學可算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他說:“你剛說出了量子力學的核心觀點。”
我驚訝道:“啊?”
他說:“量子物理學從觀察研究微粒子的運動規律,得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顛覆傳統物理學的基礎:第一,自然界可能沒有偶然性,一切都是必然;第二,主觀改變,客觀隨之改變。也就是你剛剛所說的,很可能,沒有客觀。”
他說:“你剛說的那句話,花、葉、如來,東方人是什麽時候說的?”
我說:“25oo年前。”
他看著我說:“東方。”
我說:“東方還有一句話:原來退步是向前。”
艾利亞說:“玄妙。玄而又玄。”
(二)
後來的一個晚上,艾利亞還和我談過有關“弦假想”的事情。
由於我並不是一個科學家,所以對這種事情我不知道怎樣準確地描述,隻能講一點我聽懂了的,並且我也很感興趣的地方。
艾利亞當天對我說,這是一種比較新的有關宇宙本質的假設。
這種理論認為,宇宙可能根本就不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它很可能是由很多極小的、震動的弦和弦圈(?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詞)所組成的。
這種理論認為,盡管我們可能隻能感覺到自己生活在立體空間+時間的4維空間裏,但實際上可能存在著多達1o維的空間,就像佛教裏所說的“十方世界”。無法感知到的那另外六個維度,卷起或者壓縮在我們可見的四維空間中。
(當他提到壓縮的那個維度時,讓我想到佛教中所說的,芥子納須彌。將許多世界收縮於一顆芥子之中。)
而按照m理論,可能共存在11個維度,包括一個被稱為”重力“的維度。
那些不能感知到的精妙維度有可能融入某種無限的境地,並以光的形式展示出來。
老實說,當天艾利亞所說的很多東西我都沒有弄懂,但卻整體印象非常深刻。
我有強烈的感覺,他不是在論述現代物理學,而是像在詠頌某些古老的宗教經書。
但他的確就是在談論現代物理學,因為他就是靠這個吃飯的。
(三)
後來,在方達峰的圈子裏,艾利亞還介紹我認識了另一個名叫大衛的尖端物理學家。
他的表達幾乎和艾利亞一樣。
大衛所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不能忘記。他說:“如果我沒有理解錯,你那個想要起死迴生的,或者,想要熄滅死亡的,是想要穿越不可逆的宇宙屬性。”
他說:“我們隻是造物的一粒微塵,但我們卻相信自己能夠理解造物的全部。”
但是,我不認同他的說法。他怎麽能證明我們隻是造物的微塵,而非造物本身?
在夢境當中,我們也會以為自己隻是那個夢中世界芸芸眾生當中的一顆微塵,但是,事實真相是,那個世界都是我們夢出來的。全夢即世界,世界即我夢。
隻是,我忍住了,沒有和他繼續探討下去。畢竟,他是那麽有名望的科學家,而我,隻是個連天體物理學最基本的公式都看不懂的小白而已。
那天晚上,大衛讓我看了一樣稀奇的物事:一張哈勃望遠鏡拍迴來的星際空間的彩色照片。
大衛給我看的時候,沒有說明它是什麽。
他一直讓我猜測那是拍的什麽。
我就說了我的第一感覺。我說:“這看上去像是無限精密的顯微鏡下所看到的某種很底層的微觀世界。”
大衛聽了以後感到很吃驚。然後他告訴我這是什麽。
他說:“和你說的正好相反。這是很宏觀的東西。這是距離我們7ooo光年的老鷹座星雲的照片。”
他說:“這是7ooo年前在那裏生的事情。”
他說:“這張照片所拍攝的,是7ooo年前的那裏,一些新的星辰正從某種東西裏麵誕生的情況。”
他說:“那三根柱子一樣的星雲物質,我們叫它創造柱。星辰就在裏麵開始產生,就像人類的生命從另一種柱子裏麵開始產生。”
我從大衛手裏拿過那張照片反複地看著。那個創造柱的形象,的確很像人類男性的小弟弟。
這時,我聽到他說:“你剛剛雖然猜錯了,但你有一點很打動我,對我很有啟。”
我抬頭看著他。啊?我還能啟他?
他說:“你說,那是生在微觀世界的。你很可能也說中了。”
由於我的英語還沒有好到能夠在如此縱深的學科領域交流自如的程度,所以,我不知道當時聽到的那句話是否真是現在我用漢語來描繪的。
我想起之前在圖書館苦讀時,讀到過一本《宇宙全息論》。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結構都是完全一樣的。我們每個分子裏都有一個和外麵一模一樣的微觀宇宙。這樣層層套疊,重重無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曾說過:物質不存在,它們實際上是由意識生成的。
我也想起蘇格拉底的名言:“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
我們真的了解,世界是什麽樣子的嗎?
世界,真的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嗎?
我們自己,真的是我們自己以為的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