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一切為了種地5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黃土高原這塊地,是僅次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華夏第三大高原。東西1000多公裏,南北750公裏。總麵積達到63.5萬平方公裏。”
“麵積如此廣闊,已經超越了華夏平原麵積總和的一半。黃土平均厚度50-80米,土壤比較肥沃。不用來種地,著實可惜了。”
“這個想法,不是我們現在才有,自大秦開始,中原所有王朝都在這塊地上進行農田開墾。”
“同時也導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挺好的資源,因為治理能力的問題沒有開發出應有的價值。”
“而今天的黃土高原,以占全國不足5%的水源和7%的穀物播種麵積,生產了全國約8%的糧食總產量。”
“這裏也是國家重要的牛羊菜果薯藥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有近一半的優質農產品向外輸出。並且已經列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的戰略後備區。”
“未來規劃目標是集中打造五大片區,4000萬畝黃土高原旱作糧倉。增加糧食80億斤以上。”
“其實,這還不算狠,更狠的是和這片不受待見的黃土高原要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業也許很多人覺得陌生,但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要高於基本農田的,高在哪裏呢?”
“集中成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害能力強,機械化作業程度高。”
“把這些詞和幹旱荒蕪的黃土高原聯係起來,是不是感覺不可思議。”
大宋時空節點。
開封府垂拱殿。
終於拿迴了燕雲,整個大宋舉國歡騰,如今遼國退守東北,隨著天氣降溫,大宋也停下了腳步。
下一次的軍事行動要等到明年以後。大宋的重心開始迴到國內。
趙匡胤等人也開始了梳理內政,以及規劃後續的工業建設。
而此時天幕播放這個視頻,那麽農業的建設同樣被提上了日程。
如今大宋民間的經濟已經非常繁榮,天幕上播出後世的各種食物後,也讓朝廷看到了改善民生的方向。
增加食品種類和產量就成了農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而後世黃土高原的改造讓趙匡胤等人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此時的黃土高原已經逐漸失去了覆蓋的植被,荒涼無比。
後世的梯田項目讓他們看到了改造的希望。
“即便沒有後世的工業機械,但就是用人力去改造咱們也不能放棄啊。”
6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讓所有人都紅了眼。以前是沒人想過,也沒人認為幹得成。
現在天幕已經明確的告訴了他們,這事能成,隻要你會去幹。
“咱們工業一直會發展,現在沒有機械,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工部這邊可以先安排人去研究。咱們就是用蒸汽機也要先造出這種可以推土的機器。”
趙普雄心勃勃的推動著黃土高原的改造計劃。
“發動民間力量呢?如果改造出來的良田歸個人所有?”
趙匡胤提出自己的想法。畢竟天幕上說了這裏的土壤都很肥沃,不愁種不出東西。
“我覺得可行,但朝廷改造配套的修建水利工程。”
劉熙古也認可發動民間的力量,但是朝廷肯定得為後續的發展提供便利。
“那裏這麽高,水怎麽上得去呢?”
高懷德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
眾人聽後不禁犯愁了,這可是個大問題,沒水發展農業是天方夜譚。即便是旱地也不能完全缺水啊。
黃土高原在後世產出了全國8%的糧食總產量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後世的糧食總產量那是個天文數字,即便是8%,大宋全國的產量都比不上。
這麽大的一塊蛋糕,卻沒辦法開發。趙匡胤頭皮都撓下來了。
“有5%的水源,說明並不是所有地方都缺水嘛。咱們可以先派人去現場勘察,就近有水源的地方就能開發。”
趙普突然想到了這一點,興奮的說道。
“對啊,咱們現在的能力也做不到全麵開發,先改造有水源的地方,同時也組織力量在這些地方植樹造林,保護水土。”
趙匡胤一拍大腿,這事能成。
“咱們之前不是研究出了自來水管嗎?小麵積的用水就能用水管輸送上去嘛。”
劉熙古此時又想到了汴京城剛剛完工的自來水管網。這樣一來,自來水管的工廠又能有大訂單了。
一通合計下來,眾人出謀劃策,便定下了黃土高原的局部改造計劃。
“羊菜果薯藥,這裏還可以發展這些行業,並不是單一的糧食作物。顯然多方麵的發展才能長久。”
見到天幕提起這些農產品後,趙匡胤腦子裏都在籌劃改造後的黃土高原同樣可以形成一大片畜牧種植區。
“這個薯應該是之前提過美洲的紅薯吧。咱們派出去探路的船隊不知道有沒有找到地方。”
高懷疑德見到紅薯後,想到了之前的遠航探險的船隊。
“應該能找到吧,開著最先進的海船,拿著世界地圖,用著最先進的指南針。找不到那就是能力有問題。”
趙匡胤絲毫不客氣的說道。
眾人聽他如此說,當然也能理解。
“官家,黃土高原大有可為,後世竟然能將這裏定為高標準農田,首先就說明這裏有基礎。咱們不一定要達到高標準,能達到基本農田就行。”
劉熙古看著高標準農田的幾個指標後,也是有自知之明。
“這話沒錯,首先得土地要是好地才能對它有更高的要求。前麵也說了,這裏土質肥沃。咱們也要有信心打造出一個產糧區。起碼也得恢複以往的塞上江南。”
趙匡胤此時是很有信心,因為他相信華夏人對於種地的熱情。
天幕繼續播放。
“建國後,我們靠著人挖肩扛,修出了八萬多座水庫,640萬多座塘壩,千年洪患黃淮河被治理得服服帖帖。”
“今天,在甘省這片不毛之地的黃土高原上修出42萬畝高標準農田,也就不算什麽新鮮事了。”
“理解了高標準農田是什麽,也就理解了甘省所創造的農業奇跡有多麽的不可思議了。”
“理解了華夏人對種地的偏執,也就能理解為什麽要在黃土高原上花費巨大的財政支出了。”
“對於我們這個有5000年農耕史的大國而言,對農業的投入曆來都是大手筆,而且也不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
“糧食對我們來說,也不是生意,每一個華夏人都能理解,糧食背後的價值遠超金錢能衡量的範疇。”
“華夏人為了種地,今天能從黃土高原上拿到42萬畝高標準農田,明天說要把青藏高原炸出50公裏寬的口子,我也不會稀奇。”
“畢竟960萬平方公裏全部改造成糧倉,對於14億華夏人來說,人均也才隻有10畝地。”
“人家鷹醬3-4億人口,人均都有8畝地,咱們人均10畝多嗎?”
“麵積如此廣闊,已經超越了華夏平原麵積總和的一半。黃土平均厚度50-80米,土壤比較肥沃。不用來種地,著實可惜了。”
“這個想法,不是我們現在才有,自大秦開始,中原所有王朝都在這塊地上進行農田開墾。”
“同時也導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挺好的資源,因為治理能力的問題沒有開發出應有的價值。”
“而今天的黃土高原,以占全國不足5%的水源和7%的穀物播種麵積,生產了全國約8%的糧食總產量。”
“這裏也是國家重要的牛羊菜果薯藥特色農業生產基地。有近一半的優質農產品向外輸出。並且已經列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的戰略後備區。”
“未來規劃目標是集中打造五大片區,4000萬畝黃土高原旱作糧倉。增加糧食80億斤以上。”
“其實,這還不算狠,更狠的是和這片不受待見的黃土高原要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業也許很多人覺得陌生,但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要高於基本農田的,高在哪裏呢?”
“集中成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害能力強,機械化作業程度高。”
“把這些詞和幹旱荒蕪的黃土高原聯係起來,是不是感覺不可思議。”
大宋時空節點。
開封府垂拱殿。
終於拿迴了燕雲,整個大宋舉國歡騰,如今遼國退守東北,隨著天氣降溫,大宋也停下了腳步。
下一次的軍事行動要等到明年以後。大宋的重心開始迴到國內。
趙匡胤等人也開始了梳理內政,以及規劃後續的工業建設。
而此時天幕播放這個視頻,那麽農業的建設同樣被提上了日程。
如今大宋民間的經濟已經非常繁榮,天幕上播出後世的各種食物後,也讓朝廷看到了改善民生的方向。
增加食品種類和產量就成了農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
而後世黃土高原的改造讓趙匡胤等人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此時的黃土高原已經逐漸失去了覆蓋的植被,荒涼無比。
後世的梯田項目讓他們看到了改造的希望。
“即便沒有後世的工業機械,但就是用人力去改造咱們也不能放棄啊。”
63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讓所有人都紅了眼。以前是沒人想過,也沒人認為幹得成。
現在天幕已經明確的告訴了他們,這事能成,隻要你會去幹。
“咱們工業一直會發展,現在沒有機械,不代表以後也沒有,工部這邊可以先安排人去研究。咱們就是用蒸汽機也要先造出這種可以推土的機器。”
趙普雄心勃勃的推動著黃土高原的改造計劃。
“發動民間力量呢?如果改造出來的良田歸個人所有?”
趙匡胤提出自己的想法。畢竟天幕上說了這裏的土壤都很肥沃,不愁種不出東西。
“我覺得可行,但朝廷改造配套的修建水利工程。”
劉熙古也認可發動民間的力量,但是朝廷肯定得為後續的發展提供便利。
“那裏這麽高,水怎麽上得去呢?”
高懷德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
眾人聽後不禁犯愁了,這可是個大問題,沒水發展農業是天方夜譚。即便是旱地也不能完全缺水啊。
黃土高原在後世產出了全國8%的糧食總產量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後世的糧食總產量那是個天文數字,即便是8%,大宋全國的產量都比不上。
這麽大的一塊蛋糕,卻沒辦法開發。趙匡胤頭皮都撓下來了。
“有5%的水源,說明並不是所有地方都缺水嘛。咱們可以先派人去現場勘察,就近有水源的地方就能開發。”
趙普突然想到了這一點,興奮的說道。
“對啊,咱們現在的能力也做不到全麵開發,先改造有水源的地方,同時也組織力量在這些地方植樹造林,保護水土。”
趙匡胤一拍大腿,這事能成。
“咱們之前不是研究出了自來水管嗎?小麵積的用水就能用水管輸送上去嘛。”
劉熙古此時又想到了汴京城剛剛完工的自來水管網。這樣一來,自來水管的工廠又能有大訂單了。
一通合計下來,眾人出謀劃策,便定下了黃土高原的局部改造計劃。
“羊菜果薯藥,這裏還可以發展這些行業,並不是單一的糧食作物。顯然多方麵的發展才能長久。”
見到天幕提起這些農產品後,趙匡胤腦子裏都在籌劃改造後的黃土高原同樣可以形成一大片畜牧種植區。
“這個薯應該是之前提過美洲的紅薯吧。咱們派出去探路的船隊不知道有沒有找到地方。”
高懷疑德見到紅薯後,想到了之前的遠航探險的船隊。
“應該能找到吧,開著最先進的海船,拿著世界地圖,用著最先進的指南針。找不到那就是能力有問題。”
趙匡胤絲毫不客氣的說道。
眾人聽他如此說,當然也能理解。
“官家,黃土高原大有可為,後世竟然能將這裏定為高標準農田,首先就說明這裏有基礎。咱們不一定要達到高標準,能達到基本農田就行。”
劉熙古看著高標準農田的幾個指標後,也是有自知之明。
“這話沒錯,首先得土地要是好地才能對它有更高的要求。前麵也說了,這裏土質肥沃。咱們也要有信心打造出一個產糧區。起碼也得恢複以往的塞上江南。”
趙匡胤此時是很有信心,因為他相信華夏人對於種地的熱情。
天幕繼續播放。
“建國後,我們靠著人挖肩扛,修出了八萬多座水庫,640萬多座塘壩,千年洪患黃淮河被治理得服服帖帖。”
“今天,在甘省這片不毛之地的黃土高原上修出42萬畝高標準農田,也就不算什麽新鮮事了。”
“理解了高標準農田是什麽,也就理解了甘省所創造的農業奇跡有多麽的不可思議了。”
“理解了華夏人對種地的偏執,也就能理解為什麽要在黃土高原上花費巨大的財政支出了。”
“對於我們這個有5000年農耕史的大國而言,對農業的投入曆來都是大手筆,而且也不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
“糧食對我們來說,也不是生意,每一個華夏人都能理解,糧食背後的價值遠超金錢能衡量的範疇。”
“華夏人為了種地,今天能從黃土高原上拿到42萬畝高標準農田,明天說要把青藏高原炸出50公裏寬的口子,我也不會稀奇。”
“畢竟960萬平方公裏全部改造成糧倉,對於14億華夏人來說,人均也才隻有10畝地。”
“人家鷹醬3-4億人口,人均都有8畝地,咱們人均10畝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