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氣候與糧食3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溫暖的氣候使得大唐物產極大豐富。國力自然空前強盛。”
“大唐時期,吐蕃和西域的溫度濕度都達到曆史最高水平。就像今天的毛烏素沙漠在那個時候號稱塞上江南。年均降水量超過500毫米。”
“西域綠洲中的農產品就能養活西域數36國數萬人。而臨近的羅布泊在大唐的時候更是擁有非常完整的生態體係和超大內陸淡水湖泊。”
“這種適宜的氣候甚至也催生出了需要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和親的吐蕃。”
“根據古籍記載推測。那個時候的溫度也就比現在高兩度左右。然而就是這兩度的區別讓吐蕃成了可以和大唐扳手腕的實力派。”
“300年後,隨著大唐末期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吐蕃和大唐一起煙消雲散。降雨量的減少,讓整個西域徹底沙化,成了死亡的代名詞。”
“到了大宋中期,冷空氣已經越過了秦嶺到達了南方。公元1111年,四季如春的太湖全部結冰,甚至冰麵能行駛馬車。”
“從那時候開始。臨安幾乎年年下雪。基本上要延續到春末夏初。”
“以溫暖著稱的南方都如此寒冷,更別提北方了。連年的降雪逼得北方遊牧民族不得不南下拓展生存空間。”
“最終便是遊牧民族南下,摧毀了大宋。不得不說氣候問題對王朝的影響確實很大。”
大唐時空節點。
長安太極宮。
小冰河的極端氣候讓李世民等人看得心驚肉跳。
但隋唐處於氣候迴暖的話又讓眾人甚覺慶幸。
“以前咱們也沒有研究過氣候的原因,看來靠天吃飯隻是百姓的說法,咱們一個王朝還得靠氣候吃飯啊。”
杜如晦想到南北朝時期的亂世就不禁覺得大唐國運昌隆。
“既然有老天爺幫忙,如今還有天幕這個啟示,咱們不能超越原先的盛唐那就是失敗至極。”
李世民不忘給眾人施加壓力。
“吐蕃,陛下,吐蕃也會崛起。咱們要加快上高原的進度了。”
李孝恭看到吐蕃和西域的氣候都是曆史最好的時期後,突然出聲喊道。
眾人聞言都驚覺到了這一點。
“迅速通知李靖,加快編練適應高原氣候的軍隊,等軍隊成型後立刻拿下吐蕃。”
李世民當機立斷的做出決定。因為他看到吐蕃後來竟然發展到要自己拿公主去和親的實力。
這怎麽能行?大明都打出了不和親不納貢的招牌。
他李二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卻要去送公主和親。他此刻感覺臉都被打腫了。
此時的李靖已經拿下了吐穀渾,將整個柴達木盆地納入了安西都護府的統治下。
也正好在編練高原作戰的新軍。原先做的計劃也是等成軍後拿下吐蕃。
隻是如今李世民感覺臉上無光,這計劃大概率是要提前了。
“西域這邊拿下了也要給出一個具體的發展計劃,這次一定是要有有節製,有序的開發。否則那毛烏素到後世就又成了沙漠。”
長孫無忌突然提出朝廷對西域開發的計劃。
眾人也是想到了之前視頻中提到的毛烏素沙漠。對這個提議也是肯定居多。
“塞外江南變沙漠固然有氣候的原因,但咱們過度放牧和開墾肯定也是推手之一。這點確實要提升警惕。”
李世民點頭讚同。不能無休止的向土地索取,這隻是對後代的糧食安全不負責。
“按這個氣候情況來說,咱們對西域沙漠的治理也該提上日程了。既然老天爺都幫忙,咱們定能事半功倍。”
房玄齡看著畫麵上西域綠洲的肥美水草,又聯想到後世的幹枯沙化,不禁有些心痛。
“這倒是之前沒有想到的,治沙工程開啟的話也更能讓西域民眾歸心,這不僅利在當代,而且功在千秋。”
長孫無忌拍掌讚同。
“三百年後又是小冰河,咱們怎麽算都有兩百年以上的時間改造,應該足夠了。”
房玄齡很有信心的說道。
“小冰河一到,糧食減產,北方更是無法生存。難怪後來大宋要麵對幾波的遊牧民族。確實也不容易。”
李世民見到畫麵上,大宋時期太湖千裏冰封的畫麵感慨出聲。
“契丹之後來個女真,而後又來個更強大的蒙古。遊牧民族天生向往中原,在這樣惡劣的氣候之下,更是想拚命南下。”
李孝恭想想那畫麵都皺眉。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北方年年屯兵的所耗費的軍費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更別說還有那個歲幣納貢,這或許就是大宋才能支撐得住吧。
“偏偏大宋還能做到咱華夏曆史上最有錢的王朝。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
房玄齡掌管著國家的經濟,當然清楚其中的艱辛,所以他也想到了這一點。
“所以後世華夏網友們說,有錢不武裝自己,留著去賠款嗎?”
李世民剛剛還為和親的事感覺丟了麵子,所以此時也是惡狠狠的說道。
“有什麽辦法,他們走了個重文輕武的路子。腿瘸了一隻,怎麽能走得快走得穩?”
長孫無忌覺得很遺憾,或許不這樣大宋有可能延續華夏的輝煌。
“不過要說這事,好像咱們大唐也有原因。若非後麵這些不孝子孫瞎搞,也不至於讓大宋畏首畏尾。”
李世民想到安史之亂後,武人亂國的種種慘象。
一時間,所有人都感覺感慨良多。
天幕繼續播放。
“第四次小冰河時期。就是我們熟知的明末清初,持續了近百年的時間。”
“嘉靖二十一年就是典型的無夏之年,燕京六月下雪,八月開始過冬。”
“寒流在明末達到了巔峰,明末的廣粵珠江三角洲一帶連年遭遇暴雪襲擊。”
“據史書記載,1454年整個江南連續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雪。”
“此外根據廣粵通誌的記載,1506年冬天,瓊州府的雪有幾尺厚,瓊州府就是今天的海南。”
“像南方很少見過下雪的朋友,海南下雪是什麽概念?”
“氣溫劇烈下降導致的並不僅僅是降雪。對於北方中原地區來說,更加恐怖的是旱災。”
“因為低溫降低了暖濕氣流的活動性,帶有水汽的季風難以惠及中原地區。而大明滅亡的時候也正是小冰河時期最冷的時候。”
“那時候的中原地區,早就沒了漢唐的溫暖濕潤,取而代之的是嚴重的沙化土地,就像黃土高原再無一絲綠色。”
“土地的沙化導致了無法耕種,糧食的絕收就催生了造反。本就外患當前的大明再遭內亂,滅亡便是理所當然。”
“大唐時期,吐蕃和西域的溫度濕度都達到曆史最高水平。就像今天的毛烏素沙漠在那個時候號稱塞上江南。年均降水量超過500毫米。”
“西域綠洲中的農產品就能養活西域數36國數萬人。而臨近的羅布泊在大唐的時候更是擁有非常完整的生態體係和超大內陸淡水湖泊。”
“這種適宜的氣候甚至也催生出了需要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和親的吐蕃。”
“根據古籍記載推測。那個時候的溫度也就比現在高兩度左右。然而就是這兩度的區別讓吐蕃成了可以和大唐扳手腕的實力派。”
“300年後,隨著大唐末期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吐蕃和大唐一起煙消雲散。降雨量的減少,讓整個西域徹底沙化,成了死亡的代名詞。”
“到了大宋中期,冷空氣已經越過了秦嶺到達了南方。公元1111年,四季如春的太湖全部結冰,甚至冰麵能行駛馬車。”
“從那時候開始。臨安幾乎年年下雪。基本上要延續到春末夏初。”
“以溫暖著稱的南方都如此寒冷,更別提北方了。連年的降雪逼得北方遊牧民族不得不南下拓展生存空間。”
“最終便是遊牧民族南下,摧毀了大宋。不得不說氣候問題對王朝的影響確實很大。”
大唐時空節點。
長安太極宮。
小冰河的極端氣候讓李世民等人看得心驚肉跳。
但隋唐處於氣候迴暖的話又讓眾人甚覺慶幸。
“以前咱們也沒有研究過氣候的原因,看來靠天吃飯隻是百姓的說法,咱們一個王朝還得靠氣候吃飯啊。”
杜如晦想到南北朝時期的亂世就不禁覺得大唐國運昌隆。
“既然有老天爺幫忙,如今還有天幕這個啟示,咱們不能超越原先的盛唐那就是失敗至極。”
李世民不忘給眾人施加壓力。
“吐蕃,陛下,吐蕃也會崛起。咱們要加快上高原的進度了。”
李孝恭看到吐蕃和西域的氣候都是曆史最好的時期後,突然出聲喊道。
眾人聞言都驚覺到了這一點。
“迅速通知李靖,加快編練適應高原氣候的軍隊,等軍隊成型後立刻拿下吐蕃。”
李世民當機立斷的做出決定。因為他看到吐蕃後來竟然發展到要自己拿公主去和親的實力。
這怎麽能行?大明都打出了不和親不納貢的招牌。
他李二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卻要去送公主和親。他此刻感覺臉都被打腫了。
此時的李靖已經拿下了吐穀渾,將整個柴達木盆地納入了安西都護府的統治下。
也正好在編練高原作戰的新軍。原先做的計劃也是等成軍後拿下吐蕃。
隻是如今李世民感覺臉上無光,這計劃大概率是要提前了。
“西域這邊拿下了也要給出一個具體的發展計劃,這次一定是要有有節製,有序的開發。否則那毛烏素到後世就又成了沙漠。”
長孫無忌突然提出朝廷對西域開發的計劃。
眾人也是想到了之前視頻中提到的毛烏素沙漠。對這個提議也是肯定居多。
“塞外江南變沙漠固然有氣候的原因,但咱們過度放牧和開墾肯定也是推手之一。這點確實要提升警惕。”
李世民點頭讚同。不能無休止的向土地索取,這隻是對後代的糧食安全不負責。
“按這個氣候情況來說,咱們對西域沙漠的治理也該提上日程了。既然老天爺都幫忙,咱們定能事半功倍。”
房玄齡看著畫麵上西域綠洲的肥美水草,又聯想到後世的幹枯沙化,不禁有些心痛。
“這倒是之前沒有想到的,治沙工程開啟的話也更能讓西域民眾歸心,這不僅利在當代,而且功在千秋。”
長孫無忌拍掌讚同。
“三百年後又是小冰河,咱們怎麽算都有兩百年以上的時間改造,應該足夠了。”
房玄齡很有信心的說道。
“小冰河一到,糧食減產,北方更是無法生存。難怪後來大宋要麵對幾波的遊牧民族。確實也不容易。”
李世民見到畫麵上,大宋時期太湖千裏冰封的畫麵感慨出聲。
“契丹之後來個女真,而後又來個更強大的蒙古。遊牧民族天生向往中原,在這樣惡劣的氣候之下,更是想拚命南下。”
李孝恭想想那畫麵都皺眉。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北方年年屯兵的所耗費的軍費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更別說還有那個歲幣納貢,這或許就是大宋才能支撐得住吧。
“偏偏大宋還能做到咱華夏曆史上最有錢的王朝。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
房玄齡掌管著國家的經濟,當然清楚其中的艱辛,所以他也想到了這一點。
“所以後世華夏網友們說,有錢不武裝自己,留著去賠款嗎?”
李世民剛剛還為和親的事感覺丟了麵子,所以此時也是惡狠狠的說道。
“有什麽辦法,他們走了個重文輕武的路子。腿瘸了一隻,怎麽能走得快走得穩?”
長孫無忌覺得很遺憾,或許不這樣大宋有可能延續華夏的輝煌。
“不過要說這事,好像咱們大唐也有原因。若非後麵這些不孝子孫瞎搞,也不至於讓大宋畏首畏尾。”
李世民想到安史之亂後,武人亂國的種種慘象。
一時間,所有人都感覺感慨良多。
天幕繼續播放。
“第四次小冰河時期。就是我們熟知的明末清初,持續了近百年的時間。”
“嘉靖二十一年就是典型的無夏之年,燕京六月下雪,八月開始過冬。”
“寒流在明末達到了巔峰,明末的廣粵珠江三角洲一帶連年遭遇暴雪襲擊。”
“據史書記載,1454年整個江南連續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雪。”
“此外根據廣粵通誌的記載,1506年冬天,瓊州府的雪有幾尺厚,瓊州府就是今天的海南。”
“像南方很少見過下雪的朋友,海南下雪是什麽概念?”
“氣溫劇烈下降導致的並不僅僅是降雪。對於北方中原地區來說,更加恐怖的是旱災。”
“因為低溫降低了暖濕氣流的活動性,帶有水汽的季風難以惠及中原地區。而大明滅亡的時候也正是小冰河時期最冷的時候。”
“那時候的中原地區,早就沒了漢唐的溫暖濕潤,取而代之的是嚴重的沙化土地,就像黃土高原再無一絲綠色。”
“土地的沙化導致了無法耕種,糧食的絕收就催生了造反。本就外患當前的大明再遭內亂,滅亡便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