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錢學森7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59章 錢學森7
“當時我們從老蘇采購了兩枚p-2導彈,這是華夏人第一次接觸到完整的火箭係統。導彈研發以此進入實質性的階段。”
“1959年1059導彈正式立項。當時的條件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甚至原材料都極度匱乏。橡膠,不鏽鋼管,鋁板等等都缺。”
“我們也沒有大型鑽孔壓力機,車床。隻能徒手焊接。”
“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新華夏科學家們,吃著食堂的大鍋飯,手裏的設備破爛不堪,麵對老蘇在技術上的刻意隱瞞,麵對老蘇專家撤迴的艱難處境。”
“他們還是在1960年將東風一號運到了戈壁灘。在這片土地上,曾蝕刻著2000年前霍去病北擊匈奴的壯誌與驍勇。”
“2000年後,在這片土地上,記錄下了華夏的火箭夢想。也承載了華夏的國防利器一次次的升空。”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東風-za核導彈點火升空,兩彈結合,試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華夏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響徹太空。”
“2003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神舟5號送入太空,華夏航天員第一次出現在太空中。”
“錢學森的努力推動了新華夏兩彈一星從無到有,錢學森也見證了華夏的航空航天夢。”
“2015年12月31日,華夏人民子弟兵火箭軍正式成立。它正是60年前錢學森在黑板上勾勒的偉大藍圖。”
大秦時空節點。
鹹陽宮。
“天上飛的設備都需要風洞實驗數據,所以錢學森才期待郭永懷的迴歸吧。”
尉繚覺得錢學森果然有著未雨綢繆,高瞻遠矚的眼光格局。
因為後世的風洞技術遙遙領先西方,或許當時錢學森他們也想不到打下的基礎,未來能結出這麽豐碩的果實。
“這個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應該就是為導彈而生的。想想他們那個時候的艱辛條件,能將鎮國神器弄出來,是很不容易啊。”
嬴政覺得大秦如今的條件比之後世或許都會好上很多。
最起碼大秦不會缺財力,而如今也開啟了全麵工業化的時代,隨著各種理論知識的普及傳播以及研究,未來人才湧現後,整個社會的進程將會大踏步前進。
“確實如此,不過好在能從老蘇這裏弄到兩枚導彈,如此一來,有實物可以參照研究,以錢學森他們的智慧肯定是事半功倍。”
馮去疾絲毫不用質疑這一點,因為東風一號的發射剛剛才看過。
“橡膠是什麽?還有鋁板,不鏽鋼,這些東西也夠咱們去研究了。”
嬴政又看到了新材料,立刻興趣就起來了。
“橡膠這東西我記得講石油這期視頻裏有說過,石油通過化學方法可以提煉出橡膠。”
李斯看到橡膠就想起了以往的視頻。
“看來這東西又不是能輕易弄出來的,涉及到化工行業就不一般。”
尉繚想到化肥的生產,那種複雜程度就不是現在的大秦能有想法的。
“先研究著吧。不管現在能不能弄出來,起碼先要有這方麵的研究,也算為以後打好基礎。”
嬴政從來不會放棄任何新東西的研究,無非就是花費一些人力和財力。
萬一搞出來了,那可能對大秦的整個工業化都會有影響。
“看這些設備,應該就是機械加工的,我們也有類似的車床,不過效率不高而已。”
李斯想到以往去工廠視察的時候,曾經也看到過加工機械部件的這種機床。
“這個方向也要大力培養,看來工業是離不開這些加工機床。等電力被研究出來後,這個焊接也需要讓人去研究。”
嬴政覺得對科研的重視一點都不能放鬆,其重要性越是隨著工業發展,就越是重要。
如今大秦的研究院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機構,四方安寧後,大量的資金也被投入到研究院裏。
墨家工匠也拋棄了以往的思想,開始大量的培養人才。
所以嬴政對未來的大秦是非常有信心的,天幕上看過的東西,隻要時間足夠,相信大秦都能研究出來。
“說實話,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做到了所有能做的。無愧於偉大這兩個字。”
馮去疾看到了一枚枚火箭導彈升空,也看到了錢學森他們當時的生活與研究環境。
這一瞬間,他太有感觸了。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觸動。
“這些都見證了後世的導彈火箭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一切都離不開錢學森的付出。鷹醬怕是做夢都想不到錢學森迴國後會直接將華夏的腰杆立了起來。”
嬴政長長的舒了一口氣,看著天幕上的火箭升空,內心裏凝聚了一股激動之情,
“時隔60年,火箭軍終於由黑板上的設想而成為了真實存在的一個軍種。有他們在,任何時候華夏都能有後手。這才是民族生存的最後底牌。”
屠睢身為軍人,立刻就知道這個軍種就是戰略部隊。可以不出手,但不能沒有。
天幕繼續播放。
“風起於青萍之末,早在1935年7月,《浙江青年》上就刊登了一則滿是化學方程式晦澀難懂的文章,作者是24歲的錢學森,文章的標題——火箭。”
“火箭一文的開頭,錢學森寫到:我們在交通器具上的發展由一天走不到60裏的牛馬車,到一小時飛奔200多裏的流線型火車。”
“我們由擼搖的船隻發展到化學動力的郵輪。現在是天空的時代。”
“杜格拉斯飛機可以一小時飛行600裏,所以人們喊出我們征服天空了。”
“但是,月球和藍星的距離呢?火星和藍星的距離呢?太陽和藍星的距離呢?”
“錢學森用散文的方式抒發著對科學的狂想,在文章的最後,錢學森闡述了火箭為什麽能升空,不同的燃料有什麽區別,火箭應該是什麽結構,以及研究人員該如何著手,做什麽工作。”
“此時再迴頭看錢學森去留學後寫下的學術研究,《火箭發動機的理想循環》,《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計算》,《火箭的理想效率的計算》,《比熱為常數的推力公式》,《通過連續脈衝推進的探空火箭飛行分析》,《有攻角旋轉體的超聲速繞流》,《可壓縮流體的二維亞聲速流動》,《噴氣推進》,《工程控製論》。”
“1935年後未來的20年將發生的一切,都已經在火箭這篇文章中生根發芽。”
“當時我們從老蘇采購了兩枚p-2導彈,這是華夏人第一次接觸到完整的火箭係統。導彈研發以此進入實質性的階段。”
“1959年1059導彈正式立項。當時的條件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甚至原材料都極度匱乏。橡膠,不鏽鋼管,鋁板等等都缺。”
“我們也沒有大型鑽孔壓力機,車床。隻能徒手焊接。”
“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新華夏科學家們,吃著食堂的大鍋飯,手裏的設備破爛不堪,麵對老蘇在技術上的刻意隱瞞,麵對老蘇專家撤迴的艱難處境。”
“他們還是在1960年將東風一號運到了戈壁灘。在這片土地上,曾蝕刻著2000年前霍去病北擊匈奴的壯誌與驍勇。”
“2000年後,在這片土地上,記錄下了華夏的火箭夢想。也承載了華夏的國防利器一次次的升空。”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東風-za核導彈點火升空,兩彈結合,試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華夏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響徹太空。”
“2003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神舟5號送入太空,華夏航天員第一次出現在太空中。”
“錢學森的努力推動了新華夏兩彈一星從無到有,錢學森也見證了華夏的航空航天夢。”
“2015年12月31日,華夏人民子弟兵火箭軍正式成立。它正是60年前錢學森在黑板上勾勒的偉大藍圖。”
大秦時空節點。
鹹陽宮。
“天上飛的設備都需要風洞實驗數據,所以錢學森才期待郭永懷的迴歸吧。”
尉繚覺得錢學森果然有著未雨綢繆,高瞻遠矚的眼光格局。
因為後世的風洞技術遙遙領先西方,或許當時錢學森他們也想不到打下的基礎,未來能結出這麽豐碩的果實。
“這個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應該就是為導彈而生的。想想他們那個時候的艱辛條件,能將鎮國神器弄出來,是很不容易啊。”
嬴政覺得大秦如今的條件比之後世或許都會好上很多。
最起碼大秦不會缺財力,而如今也開啟了全麵工業化的時代,隨著各種理論知識的普及傳播以及研究,未來人才湧現後,整個社會的進程將會大踏步前進。
“確實如此,不過好在能從老蘇這裏弄到兩枚導彈,如此一來,有實物可以參照研究,以錢學森他們的智慧肯定是事半功倍。”
馮去疾絲毫不用質疑這一點,因為東風一號的發射剛剛才看過。
“橡膠是什麽?還有鋁板,不鏽鋼,這些東西也夠咱們去研究了。”
嬴政又看到了新材料,立刻興趣就起來了。
“橡膠這東西我記得講石油這期視頻裏有說過,石油通過化學方法可以提煉出橡膠。”
李斯看到橡膠就想起了以往的視頻。
“看來這東西又不是能輕易弄出來的,涉及到化工行業就不一般。”
尉繚想到化肥的生產,那種複雜程度就不是現在的大秦能有想法的。
“先研究著吧。不管現在能不能弄出來,起碼先要有這方麵的研究,也算為以後打好基礎。”
嬴政從來不會放棄任何新東西的研究,無非就是花費一些人力和財力。
萬一搞出來了,那可能對大秦的整個工業化都會有影響。
“看這些設備,應該就是機械加工的,我們也有類似的車床,不過效率不高而已。”
李斯想到以往去工廠視察的時候,曾經也看到過加工機械部件的這種機床。
“這個方向也要大力培養,看來工業是離不開這些加工機床。等電力被研究出來後,這個焊接也需要讓人去研究。”
嬴政覺得對科研的重視一點都不能放鬆,其重要性越是隨著工業發展,就越是重要。
如今大秦的研究院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機構,四方安寧後,大量的資金也被投入到研究院裏。
墨家工匠也拋棄了以往的思想,開始大量的培養人才。
所以嬴政對未來的大秦是非常有信心的,天幕上看過的東西,隻要時間足夠,相信大秦都能研究出來。
“說實話,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做到了所有能做的。無愧於偉大這兩個字。”
馮去疾看到了一枚枚火箭導彈升空,也看到了錢學森他們當時的生活與研究環境。
這一瞬間,他太有感觸了。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觸動。
“這些都見證了後世的導彈火箭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一切都離不開錢學森的付出。鷹醬怕是做夢都想不到錢學森迴國後會直接將華夏的腰杆立了起來。”
嬴政長長的舒了一口氣,看著天幕上的火箭升空,內心裏凝聚了一股激動之情,
“時隔60年,火箭軍終於由黑板上的設想而成為了真實存在的一個軍種。有他們在,任何時候華夏都能有後手。這才是民族生存的最後底牌。”
屠睢身為軍人,立刻就知道這個軍種就是戰略部隊。可以不出手,但不能沒有。
天幕繼續播放。
“風起於青萍之末,早在1935年7月,《浙江青年》上就刊登了一則滿是化學方程式晦澀難懂的文章,作者是24歲的錢學森,文章的標題——火箭。”
“火箭一文的開頭,錢學森寫到:我們在交通器具上的發展由一天走不到60裏的牛馬車,到一小時飛奔200多裏的流線型火車。”
“我們由擼搖的船隻發展到化學動力的郵輪。現在是天空的時代。”
“杜格拉斯飛機可以一小時飛行600裏,所以人們喊出我們征服天空了。”
“但是,月球和藍星的距離呢?火星和藍星的距離呢?太陽和藍星的距離呢?”
“錢學森用散文的方式抒發著對科學的狂想,在文章的最後,錢學森闡述了火箭為什麽能升空,不同的燃料有什麽區別,火箭應該是什麽結構,以及研究人員該如何著手,做什麽工作。”
“此時再迴頭看錢學森去留學後寫下的學術研究,《火箭發動機的理想循環》,《發動機燃燒室的溫度計算》,《火箭的理想效率的計算》,《比熱為常數的推力公式》,《通過連續脈衝推進的探空火箭飛行分析》,《有攻角旋轉體的超聲速繞流》,《可壓縮流體的二維亞聲速流動》,《噴氣推進》,《工程控製論》。”
“1935年後未來的20年將發生的一切,都已經在火箭這篇文章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