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ai人工智能2
曆史王朝崛起短視頻引領工業革命 作者:熊貓吳小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77章 ai人工智能2
“步進計算器有點像汽車的裏程表,他有一連串可以轉動的齒,每個齒輪有十個齒,代表數字0-9。”
“1822年,一種新型的機器設計——差分機被發明了出來。它能更好的提高乘法速度和改進對數表等數字表的精確度。”
“而後,數字女王阿達洛芙萊斯則為該分析機編寫了曆史上首款電腦程序。”
“巴貝奇分析機後來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雛形。阿達的算法則被認為是最早的程序和軟件。”
“鷹醬憲法規定每十年便要普查一次人口,然而人口劇增,1890年的人口普查按照常規辦法則需要13年才能完成。”
“鷹醬政府找到赫爾曼何樂禮,希望他能發明一個機器來提高人口普查的速度。所以世界上第一台打孔卡片製表機發明了出來。”
“打孔卡片製表機采用了電動機械來驅動,其結構類似萊布尼茨的步進計算器。但不同的是它采用電動結構來連接其他組件。”
“在此之前,所有的機器都是采用發條,或者蒸汽動力。打孔卡片製表機的發明意味著電能驅動機器的時代來臨。”
“這個發明讓原本需要13年才能完成的人口普查隻需要2年便能完成。”
“隨後,有更多的機構和公司需要定製計算器來完成他們的工作。政府和公司也從中看到了新的價值和商機。”
“赫爾曼何樂禮在此時成立一家指標機器公司。該公司後來與其他機械製造商合並,成為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ibm公司。”
大明時空節點。
應天府故宮。
“萊布尼茨我記得天幕提到過兩次,是數學方麵的大師,也發明了微積分吧。想不到在這些發明創造方麵也能有作為。”
朱標感慨天才就是天才,內心也渴望大明什麽時候能出現這樣的天才。
不過目前沒可能,但他堅信隨著教育的持續重視,未來一定會人才井噴的。
“工業發展後,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學者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做研究,自然會有誕生這樣的人才。”
李善長認為社會發展進步後,隻要朝廷一直重視教育,那麽結果肯定會是一個良性的。
“在那個時候他們就能做出這麽精密的齒輪器械,工業的威力果然不同凡響。”
朱元璋看著步進計算器的內部結構,不禁感慨萬千良多。
他是想到了大明在沒有進行工業化的時候,是很難製作出這樣的器械。
而如今想要照著這個結構複製出步進計算器應該是不難的。
“咱們其實以前也能製作出來,缺的是有這些天才想法的人。”
朱標想到了症結所在,心裏也是慶幸天幕突然出現,這像是當頭一棒,將大明喚醒。
“看來所有的機械還都是為方便計算而發明創造的,由此可見咱們也會麵對龐大的計算量。”
胡惟庸從目前的情況來分析,已經是清楚大明對大量快速計算的工具需求是一日比一日強烈。
疆域的擴張,人口的暴增,各種統計數據都是要為其後的政策給予數據支持。所以大量的數學問題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
“確實如此,像後世的計算機,咱們不要妄想擁有,但這些計算工具咱們是可以研究製造的。”
薛祥身為工部尚書,自然清楚大明目前的製造能力,所以他也有信心能將天幕上的計算工具複刻出來。
“電腦程序是什麽意思?”
朱元璋對此沒有一點概念。
“或許是計算機需要正常運行,就需要有一個框架指引,它不是人腦,需要人賦予它一個規則或者說一個運行邏輯吧。”
朱標也隻能根據自己的猜測給出一個解釋,雖然沒有見過計算機,但被天幕熏陶那麽久,腦子也變得更加的靈活。
“所以人工智能就是給計算機賦予了像人一樣的功能,他能自己給自己一個運行的邏輯?”
胡惟庸腦洞大開,自己都覺得這個想法太誇張了,難不成機器真的能有智慧?
“說到人口普查,咱們的統計同樣是比較頭疼的問題。”
朱元璋皺起了眉頭。
人口普查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關係著朝廷很多政策的實行。
層層上報的戶籍人數也有虛假,特別是現在涉及到了一些農村的財政補貼問題,水分肯定是有的。
而通過土地和糧食消耗等等計算也是不準確。
“鷹醬發明的這個打孔卡片製表機看來不是短時間能弄出來的。這是電力驅動的。而且看起來也很複雜。”
李善長見到朱元璋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意思。
“看來這些發明都是因為需求而誕生的,咱們研究院是不是也可以根據需求來製定一些研究方向?”
朱標見到行行業業的發展催生了很多計算器後,不禁想到這也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一些手段。
“可以的,研究院雖然工作很多,但是很多任務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期間給予一些其它任務也不是不行。”
薛祥當下便應允了下來。
“所以這個ibm公司就是計算機行業的巨頭?”
天幕用了鼎鼎大名來形容,朱元璋立刻知道這個公司不一般了。
他想著原先也隻是一個普通的公司,但是其壯大的過程可能是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或許也可以說計算機的發展促進了它的誕生。
由此他覺得朝廷是否也可以專注某一領域來成立一些公司,看是否也可以催生技術的爆發。
當下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後,眾人認為可行,也就接著討論其可行性。
天幕繼續播放。
“20世紀中期,世界人口增長翻倍,全球貿易和運輸更加精密,工程和科學計算的複雜度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因此人類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計算工具來應對越來越複雜的計算。”
“第一個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是大英的巨人一號。最初它是用來破解德意誌的通信加密密碼的。”
“這是第一個可以編程的計算機。到了1946年時,鷹醬軍方為了滿足計算彈道而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了。”
“這台計算機使用了支真空管,是一個重達28噸的龐然大物。這台計算機的問世表明了電子計算機的時代到來了。”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一個全新的計算機時代來臨了。”
“晶體管的物理性特別複雜,涉及了量子力學。簡單來說,晶體管的製造需要半導體材料。”
“半導體材料才能製造出更小更便宜的計算機。就像1957年ibm公司製造的608就是第一台完全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
“3000個晶體管能讓它每秒執行4500次加法和80次左右的除法。”
“如今,計算機裏的晶體管小於50納米,而一張紙的厚度大概能容納10萬納米。”
“晶體管不僅小,而且超級快。每秒可切換上百萬次,並且能工作幾十年。”
“即便如此,麵對越來越強大的計算需求,人類仍然還在開發更為加強大的計算機。”
“步進計算器有點像汽車的裏程表,他有一連串可以轉動的齒,每個齒輪有十個齒,代表數字0-9。”
“1822年,一種新型的機器設計——差分機被發明了出來。它能更好的提高乘法速度和改進對數表等數字表的精確度。”
“而後,數字女王阿達洛芙萊斯則為該分析機編寫了曆史上首款電腦程序。”
“巴貝奇分析機後來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雛形。阿達的算法則被認為是最早的程序和軟件。”
“鷹醬憲法規定每十年便要普查一次人口,然而人口劇增,1890年的人口普查按照常規辦法則需要13年才能完成。”
“鷹醬政府找到赫爾曼何樂禮,希望他能發明一個機器來提高人口普查的速度。所以世界上第一台打孔卡片製表機發明了出來。”
“打孔卡片製表機采用了電動機械來驅動,其結構類似萊布尼茨的步進計算器。但不同的是它采用電動結構來連接其他組件。”
“在此之前,所有的機器都是采用發條,或者蒸汽動力。打孔卡片製表機的發明意味著電能驅動機器的時代來臨。”
“這個發明讓原本需要13年才能完成的人口普查隻需要2年便能完成。”
“隨後,有更多的機構和公司需要定製計算器來完成他們的工作。政府和公司也從中看到了新的價值和商機。”
“赫爾曼何樂禮在此時成立一家指標機器公司。該公司後來與其他機械製造商合並,成為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ibm公司。”
大明時空節點。
應天府故宮。
“萊布尼茨我記得天幕提到過兩次,是數學方麵的大師,也發明了微積分吧。想不到在這些發明創造方麵也能有作為。”
朱標感慨天才就是天才,內心也渴望大明什麽時候能出現這樣的天才。
不過目前沒可能,但他堅信隨著教育的持續重視,未來一定會人才井噴的。
“工業發展後,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學者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做研究,自然會有誕生這樣的人才。”
李善長認為社會發展進步後,隻要朝廷一直重視教育,那麽結果肯定會是一個良性的。
“在那個時候他們就能做出這麽精密的齒輪器械,工業的威力果然不同凡響。”
朱元璋看著步進計算器的內部結構,不禁感慨萬千良多。
他是想到了大明在沒有進行工業化的時候,是很難製作出這樣的器械。
而如今想要照著這個結構複製出步進計算器應該是不難的。
“咱們其實以前也能製作出來,缺的是有這些天才想法的人。”
朱標想到了症結所在,心裏也是慶幸天幕突然出現,這像是當頭一棒,將大明喚醒。
“看來所有的機械還都是為方便計算而發明創造的,由此可見咱們也會麵對龐大的計算量。”
胡惟庸從目前的情況來分析,已經是清楚大明對大量快速計算的工具需求是一日比一日強烈。
疆域的擴張,人口的暴增,各種統計數據都是要為其後的政策給予數據支持。所以大量的數學問題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
“確實如此,像後世的計算機,咱們不要妄想擁有,但這些計算工具咱們是可以研究製造的。”
薛祥身為工部尚書,自然清楚大明目前的製造能力,所以他也有信心能將天幕上的計算工具複刻出來。
“電腦程序是什麽意思?”
朱元璋對此沒有一點概念。
“或許是計算機需要正常運行,就需要有一個框架指引,它不是人腦,需要人賦予它一個規則或者說一個運行邏輯吧。”
朱標也隻能根據自己的猜測給出一個解釋,雖然沒有見過計算機,但被天幕熏陶那麽久,腦子也變得更加的靈活。
“所以人工智能就是給計算機賦予了像人一樣的功能,他能自己給自己一個運行的邏輯?”
胡惟庸腦洞大開,自己都覺得這個想法太誇張了,難不成機器真的能有智慧?
“說到人口普查,咱們的統計同樣是比較頭疼的問題。”
朱元璋皺起了眉頭。
人口普查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關係著朝廷很多政策的實行。
層層上報的戶籍人數也有虛假,特別是現在涉及到了一些農村的財政補貼問題,水分肯定是有的。
而通過土地和糧食消耗等等計算也是不準確。
“鷹醬發明的這個打孔卡片製表機看來不是短時間能弄出來的。這是電力驅動的。而且看起來也很複雜。”
李善長見到朱元璋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意思。
“看來這些發明都是因為需求而誕生的,咱們研究院是不是也可以根據需求來製定一些研究方向?”
朱標見到行行業業的發展催生了很多計算器後,不禁想到這也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一些手段。
“可以的,研究院雖然工作很多,但是很多任務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研究,期間給予一些其它任務也不是不行。”
薛祥當下便應允了下來。
“所以這個ibm公司就是計算機行業的巨頭?”
天幕用了鼎鼎大名來形容,朱元璋立刻知道這個公司不一般了。
他想著原先也隻是一個普通的公司,但是其壯大的過程可能是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或許也可以說計算機的發展促進了它的誕生。
由此他覺得朝廷是否也可以專注某一領域來成立一些公司,看是否也可以催生技術的爆發。
當下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後,眾人認為可行,也就接著討論其可行性。
天幕繼續播放。
“20世紀中期,世界人口增長翻倍,全球貿易和運輸更加精密,工程和科學計算的複雜度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因此人類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計算工具來應對越來越複雜的計算。”
“第一個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是大英的巨人一號。最初它是用來破解德意誌的通信加密密碼的。”
“這是第一個可以編程的計算機。到了1946年時,鷹醬軍方為了滿足計算彈道而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了。”
“這台計算機使用了支真空管,是一個重達28噸的龐然大物。這台計算機的問世表明了電子計算機的時代到來了。”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一個全新的計算機時代來臨了。”
“晶體管的物理性特別複雜,涉及了量子力學。簡單來說,晶體管的製造需要半導體材料。”
“半導體材料才能製造出更小更便宜的計算機。就像1957年ibm公司製造的608就是第一台完全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
“3000個晶體管能讓它每秒執行4500次加法和80次左右的除法。”
“如今,計算機裏的晶體管小於50納米,而一張紙的厚度大概能容納10萬納米。”
“晶體管不僅小,而且超級快。每秒可切換上百萬次,並且能工作幾十年。”
“即便如此,麵對越來越強大的計算需求,人類仍然還在開發更為加強大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