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孔子的治國理念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珍惜花開時候的絢麗奪目,也要珍惜紛紛花落時候的從容自如。我們的一生,都經曆了太多,總有一些事會留在心頭;等我們老的時候,可以慢慢迴憶。當我們含笑對視的時候,雙眸裏閃現著風雨同路的攜手曆程。
月半彎,雲墨染,一抹相思,輕繾綣;桃花畔,柳葉纏,淡淡離愁,淡淡憂,何處是盡頭。一筆明鏡秋霜,二抹積塵軒窗,三唱人已老,秋將涼。突然發現,越是美景,越斷腸,別後一身傷。
*********
寫完《論語》中關於人格塑造的內容之後,下麵我們來寫一些《論語》中關於治國安邦的東西。宋朝初期的宰相趙普說過關於“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意思大概是:臣一生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過去的時候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要用半部《論語》來輔助陛下,以使天下太平。可見,《論語》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性。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一)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齊景公問孔子該怎樣治國時,孔子說: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必須要像個父親,兒子必須要像個兒子。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倫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階級社會裏,不論處於什麽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
那麽,孔子為什麽要強調用人倫綱常來治理國家呢?孔子在迴答子路的問題時作了說明,子路向孔子請教道:衛國國君等待著老師去治理他們的國政,老師您打算先從哪方麵入手呢?孔子迴答:首先應該先把名分確立了。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了。當然,孔子也認為,重視人倫綱常的作用時也不能脫離禮讓。孔子說:用禮讓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麽問題了,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在這裏,禮讓成為了維係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
(二)治國的前提在於君主要嚴於律己。孔子說: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的正身,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國政時就不會有什麽困難了;如果自己都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就無法治理了。孔子還以舜為例來說明君主要嚴於律己的重要性。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隻有舜了吧?他做了些什麽呢?他隻是莊嚴端莊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這裏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在治國方麵除了要行為端莊之外,還應該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係,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沒有足夠的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有足夠的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麽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按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可見,治理好國家對君主的要求應是全方位多方麵的。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曆代聖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平。莊重就不會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可以使喚人了。
(三)治國的基本方法是:選才,富國,育人,立法。孔子認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秀的人才。使人人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赦免小的過錯,重用賢人。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眾。有一次,冉有為孔子駕車一同去衛國,孔子感歎道:衛國的人口真多呀!冉有問孔子:一個國家人口已經夠多了,那國君還需要再做些什麽呢?孔子迴答:使他們富起來。冉有接著問:百姓富了以後還要做些什麽呢?孔子迴答:對他們進行教化。
在這裏,孔子強調在衛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裏,要想治理好它,首先要讓他們先富起來,然後使他們再好好地接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另外,孔子還特別重視法製對國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有一次顏迴向孔子請教該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告訴他: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佞人太危險。孔子借鑒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這裏孔子不僅強調了法製對於治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四)治國的基本原則是:講究誠信,愛護人民。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且要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能愛護官吏臣僚,役使老百姓應該在農閑的時候,不要耽誤了農時。隻有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係。
我們來為《論語》做一下總結吧!《論語》從多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時至今日,它仍然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價值。事實上,作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現代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孔子的許多思想都是我們當代人的精神楷模。這說明了古代思想家的一些觀點主張與我們今天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我們在學習孔子的時候,重點在於吸收他的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論語》,確實是一部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國學經典!
月半彎,雲墨染,一抹相思,輕繾綣;桃花畔,柳葉纏,淡淡離愁,淡淡憂,何處是盡頭。一筆明鏡秋霜,二抹積塵軒窗,三唱人已老,秋將涼。突然發現,越是美景,越斷腸,別後一身傷。
*********
寫完《論語》中關於人格塑造的內容之後,下麵我們來寫一些《論語》中關於治國安邦的東西。宋朝初期的宰相趙普說過關於“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意思大概是:臣一生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過去的時候臣以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臣要用半部《論語》來輔助陛下,以使天下太平。可見,《論語》對於治國安邦的重要性。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一)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齊景公問孔子該怎樣治國時,孔子說: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必須要像個父親,兒子必須要像個兒子。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倫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階級社會裏,不論處於什麽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
那麽,孔子為什麽要強調用人倫綱常來治理國家呢?孔子在迴答子路的問題時作了說明,子路向孔子請教道:衛國國君等待著老師去治理他們的國政,老師您打算先從哪方麵入手呢?孔子迴答:首先應該先把名分確立了。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了。當然,孔子也認為,重視人倫綱常的作用時也不能脫離禮讓。孔子說:用禮讓的精神來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麽問題了,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在這裏,禮讓成為了維係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
(二)治國的前提在於君主要嚴於律己。孔子說: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的正身,嚴格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國政時就不會有什麽困難了;如果自己都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就無法治理了。孔子還以舜為例來說明君主要嚴於律己的重要性。孔子說:能夠無所作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隻有舜了吧?他做了些什麽呢?他隻是莊嚴端莊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罷了。這裏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在治國方麵除了要行為端莊之外,還應該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係,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孔子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沒有足夠的仁德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有足夠的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麽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按照禮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可見,治理好國家對君主的要求應是全方位多方麵的。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曆代聖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平。莊重就不會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可以使喚人了。
(三)治國的基本方法是:選才,富國,育人,立法。孔子認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秀的人才。使人人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赦免小的過錯,重用賢人。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眾。有一次,冉有為孔子駕車一同去衛國,孔子感歎道:衛國的人口真多呀!冉有問孔子:一個國家人口已經夠多了,那國君還需要再做些什麽呢?孔子迴答:使他們富起來。冉有接著問:百姓富了以後還要做些什麽呢?孔子迴答:對他們進行教化。
在這裏,孔子強調在衛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裏,要想治理好它,首先要讓他們先富起來,然後使他們再好好地接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另外,孔子還特別重視法製對國家治理的重要作用。有一次顏迴向孔子請教該怎樣治理國家,孔子告訴他: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佞人太危險。孔子借鑒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這裏孔子不僅強調了法製對於治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四)治國的基本原則是:講究誠信,愛護人民。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且要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能愛護官吏臣僚,役使老百姓應該在農閑的時候,不要耽誤了農時。隻有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係。
我們來為《論語》做一下總結吧!《論語》從多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時至今日,它仍然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價值。事實上,作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現代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孔子的許多思想都是我們當代人的精神楷模。這說明了古代思想家的一些觀點主張與我們今天的思想是非常接近的。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我們在學習孔子的時候,重點在於吸收他的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論語》,確實是一部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