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 踐行孔子之道就是幸福生活之道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子貢向孔子請教問題時說道:夫子,您感覺子張和子夏兩個人誰更優秀一些呢?孔子迴答:子張過分,子夏不足。子貢接著問:那麽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迴答: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談論用人的問題,他看著顏迴說:用我呢,我就去做;不用我呢,我就隱藏起來,能做到這樣的隻有我和顏迴了吧!子路問孔子:夫子,如果讓您統帥三軍去打仗,那麽您願意和誰一起共事呢?孔子迴答:赤手空拳就和老虎博鬥,不用船隻就直接過河,這樣的一介武夫,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共事的。我願意共事的人,是那種在麵臨任務時就變得恐懼謹慎,善於謀略最終又能完成任務的人。
孔子這麽評價顏迴:顏迴這個人,他從不把怒氣牽扯到別人身上,也從不犯同樣的錯誤,他的心思可以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短時間內堅持仁德而已。顏迴的品質高尚,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屋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他卻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好學的樂趣,顏迴的品質多高尚啊!
魯哀公問宰我:你感覺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麽樹的木頭做呀?宰我迴答:夏朝用的是鬆樹,商朝用的是柏樹,周朝用的是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顫栗。孔子聽到此事後對宰我說:已經做過的事情也就不要再提了,已經完成的事情也就不用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也就不必再追究了。宰我大白天在孔子那裏偷懶睡覺,孔子看到後無奈地說:腐朽的木頭是不能再拿來雕刻的了,用糞土壘的牆壁是無法再進行粉刷的了,對於宰我這個人,我責備他還有什麽用呢?起初,我對於人的看法,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的看法,是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我這裏,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十一)關於孔門弟子言行的。有子說:平時在家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出來為官後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呀!禮的應用,應該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寶貴之處就在這裏;但無論大事小事隻顧按照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了;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製和諧,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還說:做人,講的信用應該要符合義的標準,隻有符合義的標準的話才能去實行;平時待人恭敬而符合禮的標準,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這樣也就值得尊敬了。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做到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做到按時複習了?謹慎地對待父母的過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就會使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也是善良的。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了卻好像還很空虛;被人侵犯了卻從來都不計較,我以前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君子,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解釋: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麵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君子了。士不可以不誌向遠大,意誌剛強,因為他肩負著重擔,路途遙遠。把實行仁道作為自己的任務,這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它需要士人奮鬥終生,死了以後才可以罷手,是一條很遙遠的路。
曾子還說:君子用文章和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君子思考的問題,從來都不會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陽膚在做典獄官的時候,曾經向曾子請教過該怎樣做官的問題;曾子告訴他:在上位的人如果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楚他們的情況,就應該憐憫他們,而不是自鳴得意。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時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時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時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子夏說:我聽說過一句話,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隻要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平時對人恭敬而又合乎禮的規定,那麽天下人就都會成為自己的兄弟,又何愁自己沒有兄弟呢?子遊說:一個人,事奉君主時如果太過煩瑣,就會遭到侮辱;對待朋友時如果太過煩瑣,就會被疏遠。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和月食,他犯了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了錯誤,人們都會仰望他。子張說: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既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
*********
以上,就是我們對《論語》的內容進行的分類說明了,主要分為:做人,君子的人格塑造,治國,道德,修養,處世,教學,詩禮樂,以及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論。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才使得《論語》流芳百世;老子一生清靜無為,才使得《道德經》登頂中國哲學之巔峰。可見,真正的好東西都是樸素的,不需要過多地解析和引申。因為引申多了,免不了就會變得片麵,使真理跑偏。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在對待古代先哲們的智慧時都隻是懷著闡述的態度,從來都不加入自己的演繹;那麽我們後人在學習《論語》時,最好的、最深刻的學習方法是什麽呢?我的個人觀點是:最好不要加入太多關於“我”的成分,不然的話,不但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本《論語》了。因為真理是客觀存在的,放在哪裏都是屢試不爽的。我們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生活實際去理解《論語》,悟出來的道理一定是正確的,但一定是不全麵的。因為我們會一直進步,隨著我們經曆得越來越多,悟出來的道理同樣也會越來越多,但是大道之源依然是大道之源。把《論語》視為客觀存在的真理,用它的精神去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真得這麽做了,我們慢慢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
孔子這麽評價顏迴:顏迴這個人,他從不把怒氣牽扯到別人身上,也從不犯同樣的錯誤,他的心思可以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短時間內堅持仁德而已。顏迴的品質高尚,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屋子裏,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他卻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好學的樂趣,顏迴的品質多高尚啊!
魯哀公問宰我:你感覺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麽樹的木頭做呀?宰我迴答:夏朝用的是鬆樹,商朝用的是柏樹,周朝用的是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顫栗。孔子聽到此事後對宰我說:已經做過的事情也就不要再提了,已經完成的事情也就不用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也就不必再追究了。宰我大白天在孔子那裏偷懶睡覺,孔子看到後無奈地說:腐朽的木頭是不能再拿來雕刻的了,用糞土壘的牆壁是無法再進行粉刷的了,對於宰我這個人,我責備他還有什麽用呢?起初,我對於人的看法,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的看法,是聽了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我這裏,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十一)關於孔門弟子言行的。有子說:平時在家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出來為官後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呀!禮的應用,應該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寶貴之處就在這裏;但無論大事小事隻顧按照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了;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製和諧,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還說:做人,講的信用應該要符合義的標準,隻有符合義的標準的話才能去實行;平時待人恭敬而符合禮的標準,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這樣也就值得尊敬了。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時是不是做到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做到按時複習了?謹慎地對待父母的過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就會使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也是善良的。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有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了卻好像還很空虛;被人侵犯了卻從來都不計較,我以前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君子,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解釋: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托付給他,麵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君子了。士不可以不誌向遠大,意誌剛強,因為他肩負著重擔,路途遙遠。把實行仁道作為自己的任務,這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它需要士人奮鬥終生,死了以後才可以罷手,是一條很遙遠的路。
曾子還說:君子用文章和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君子思考的問題,從來都不會超出自己的職位範圍。陽膚在做典獄官的時候,曾經向曾子請教過該怎樣做官的問題;曾子告訴他:在上位的人如果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楚他們的情況,就應該憐憫他們,而不是自鳴得意。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時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時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時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子夏說:我聽說過一句話,叫“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隻要對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平時對人恭敬而又合乎禮的規定,那麽天下人就都會成為自己的兄弟,又何愁自己沒有兄弟呢?子遊說:一個人,事奉君主時如果太過煩瑣,就會遭到侮辱;對待朋友時如果太過煩瑣,就會被疏遠。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和月食,他犯了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了錯誤,人們都會仰望他。子張說: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既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
*********
以上,就是我們對《論語》的內容進行的分類說明了,主要分為:做人,君子的人格塑造,治國,道德,修養,處世,教學,詩禮樂,以及孔子弟子的一些言論。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才使得《論語》流芳百世;老子一生清靜無為,才使得《道德經》登頂中國哲學之巔峰。可見,真正的好東西都是樸素的,不需要過多地解析和引申。因為引申多了,免不了就會變得片麵,使真理跑偏。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在對待古代先哲們的智慧時都隻是懷著闡述的態度,從來都不加入自己的演繹;那麽我們後人在學習《論語》時,最好的、最深刻的學習方法是什麽呢?我的個人觀點是:最好不要加入太多關於“我”的成分,不然的話,不但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本《論語》了。因為真理是客觀存在的,放在哪裏都是屢試不爽的。我們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生活實際去理解《論語》,悟出來的道理一定是正確的,但一定是不全麵的。因為我們會一直進步,隨著我們經曆得越來越多,悟出來的道理同樣也會越來越多,但是大道之源依然是大道之源。把《論語》視為客觀存在的真理,用它的精神去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如果真得這麽做了,我們慢慢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