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節 用心理解孝道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的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按時複習了?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需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且要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又能做到愛護官吏臣僚,使喚老百姓時不要耽誤他們的農時。弟子在父母跟前的時候,就要好好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聽從師長的話,言行謹慎,誠實可信,盡量地少說話;學會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如果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再學學文獻知識了。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時能夠盡心盡力,服侍君主時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時能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口頭上說沒有學習過,那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孔子說:君子,不莊重了就會沒有尊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做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說:居於上位的人如果能謹慎地對待父母的離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老百姓自然會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子貢:夫子每到一個國家,就會很快知道這一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訪人打聽知道的,還是各國的國君拿自己國家的政事來諮詢他,親自告訴他的呢?子貢迴答:夫子之所以知道每一個國家的政事,不是他有心問的,也不是國君無緣無故和他講的。夫子的內心充滿了仁德,在他的言行中也處處得以體現;他的容貌和語氣溫和厚重,沒有絲毫粗暴的成分;善良直爽,從來都不矯揉造作;恭敬莊重,從不敢怠慢他人;勤儉節製,沒有半點放縱的時候;禮讓謙遜,從來都沒有驕傲過。有這樣的外表和德行,各國的國君都發自內心地敬佩他、信任他,願意把自己國家的政事拿來和他討論。所以夫子才會知道各國的政事,而且這樣得到的一個國家的情況和普通遍訪得到的信息自然是不一樣的。
當一個人的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這時候就需要觀察他的誌向;等他父親死後,就得考察他的行為了,如果此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堅持不加改變的話,那麽就可以說這個人盡到孝了。有子說:禮的應用,應該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但是,如果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照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會行不通了;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行的。
有子說:講的信用要符合義的標準,符合義的標準的信用才能躬身去實行;待人恭敬而又符合禮的要求,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這樣也就值得尊敬了。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服,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時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孔子感歎道:我不怕別人不了解我,我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貢向孔子請教:一個人貧窮而能做到不諂媚,富有而能做到不驕傲自大,請問夫子,您感覺這樣的人怎麽樣?孔子迴答:這樣就算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然貧窮卻樂於向道,雖然富裕而又好禮於人。子貢聽後認真思索了一會兒,接著問:那麽對待這樣的人,《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孔子笑著說:子貢你真聰明!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和你好好地談論一下《詩經》了。
(二)《為政篇》
《為政篇》包括24小章。這一篇的主要內容涉及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的進一步闡述。
孔子說:周朝賢明的君主是用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的,最後的結果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詩經》三百篇,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純正”。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罰來約束百姓,百姓隻會求得免於犯罪受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自然會守規矩了。
我十五歲的時候立誌於學習,三十歲的時候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懂得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地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耳,七十歲的時候能隨心所欲地做事情而不越出規矩。孟懿子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孝,孔子迴答: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的時候,孔子和樊遲說:孟孫問我什麽是孝,我迴答他孝就是不要違背禮;樊遲聽後不解地問道:不要違背禮是什麽意思呢?孔子迴答: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的要求去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照禮的要求去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告訴他:對待父母,我們要特別地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子遊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孝,孔子迴答: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算是犬馬,現在也是能夠得到飼養的;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麽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麽區別呢?子夏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孝,孔子迴答: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僅僅是父母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做,有了酒飯,兒女讓父母吃,這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盡到孝。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時能夠盡心盡力,服侍君主時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時能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口頭上說沒有學習過,那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孔子說:君子,不莊重了就會沒有尊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做人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說:居於上位的人如果能謹慎地對待父母的離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老百姓自然會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子貢:夫子每到一個國家,就會很快知道這一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訪人打聽知道的,還是各國的國君拿自己國家的政事來諮詢他,親自告訴他的呢?子貢迴答:夫子之所以知道每一個國家的政事,不是他有心問的,也不是國君無緣無故和他講的。夫子的內心充滿了仁德,在他的言行中也處處得以體現;他的容貌和語氣溫和厚重,沒有絲毫粗暴的成分;善良直爽,從來都不矯揉造作;恭敬莊重,從不敢怠慢他人;勤儉節製,沒有半點放縱的時候;禮讓謙遜,從來都沒有驕傲過。有這樣的外表和德行,各國的國君都發自內心地敬佩他、信任他,願意把自己國家的政事拿來和他討論。所以夫子才會知道各國的政事,而且這樣得到的一個國家的情況和普通遍訪得到的信息自然是不一樣的。
當一個人的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這時候就需要觀察他的誌向;等他父親死後,就得考察他的行為了,如果此人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堅持不加改變的話,那麽就可以說這個人盡到孝了。有子說:禮的應用,應該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但是,如果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照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會行不通了;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行的。
有子說:講的信用要符合義的標準,符合義的標準的信用才能躬身去實行;待人恭敬而又符合禮的要求,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這樣也就值得尊敬了。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服,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時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孔子感歎道:我不怕別人不了解我,我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貢向孔子請教:一個人貧窮而能做到不諂媚,富有而能做到不驕傲自大,請問夫子,您感覺這樣的人怎麽樣?孔子迴答:這樣就算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然貧窮卻樂於向道,雖然富裕而又好禮於人。子貢聽後認真思索了一會兒,接著問:那麽對待這樣的人,《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孔子笑著說:子貢你真聰明!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和你好好地談論一下《詩經》了。
(二)《為政篇》
《為政篇》包括24小章。這一篇的主要內容涉及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的進一步闡述。
孔子說:周朝賢明的君主是用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的,最後的結果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詩經》三百篇,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純正”。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罰來約束百姓,百姓隻會求得免於犯罪受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自然會守規矩了。
我十五歲的時候立誌於學習,三十歲的時候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懂得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地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耳,七十歲的時候能隨心所欲地做事情而不越出規矩。孟懿子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孝,孔子迴答: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的時候,孔子和樊遲說:孟孫問我什麽是孝,我迴答他孝就是不要違背禮;樊遲聽後不解地問道:不要違背禮是什麽意思呢?孔子迴答: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的要求去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照禮的要求去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告訴他:對待父母,我們要特別地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子遊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孝,孔子迴答: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算是犬馬,現在也是能夠得到飼養的;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麽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麽區別呢?子夏向孔子請教什麽是孝,孔子迴答: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僅僅是父母有了事情,兒女替父母做,有了酒飯,兒女讓父母吃,這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盡到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