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節 《禮記》目錄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以上3段內容是對小康大同的描述,這種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產生於中國的2000年前,是極為可貴的曆史資料。再次,《大學》和《中庸》、《學記》3篇分別記載了許多合理的經濟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學》和《中庸》原本屬於《禮記》中的兩篇,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將2篇單獨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從宋朝到清朝的六七百年間,成為青年學子入仕應考的必讀書。
《大學》中說道:生財有方法、規律可循,這就是幹活的要多,吃飯的要少,生產效率要高點,消費速度要慢點,那麽財富就永遠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別人,贏得好的名聲,不仁的人寧可要財富,不要好的名聲,沒有聽說過國君愛好仁而臣下卻不愛好義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愛好義而事情卻辦不成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不把國家府庫和財富當作自己的財富而加以愛護的。
這是儒家理財的經典論述,也是古代財政經濟學的寶貴遺產。《中庸》中則記載了孔子的話語: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以叔孫通為代表的漢初儒生們,在結合漢初實際為漢家王朝製儀、製禮的同時,他們還摘取先秦儒家禮學思想的遺文、遺說,撰寫了一大批禮學論文,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禮學巨著——《禮記》。在《禮記》中,漢儒們不僅編出了一張從治理國家、求學問道一直到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個方麵精細周密的禮儀網絡,而且還從宇宙觀、人性論、曆史觀的哲學高度對禮的起源、禮的作用等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可以說,《禮記》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走向成熟。
《禮記》一共49篇,它的目錄是:
曲禮上、曲禮下、檀弓上、檀弓下、王製、月令、曾子問
文王世子、禮運、禮器、效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
喪服小記、大傳、少儀、學記、樂記、雜記上、雜記下
喪大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
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奔喪、問喪
服問、間傳、三年問、深衣、投壺、儒行、大學、
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製
好了,我們來欣賞一下精彩的《禮記》吧!
2.《禮記》全文欣賞
(1)《曲禮上》
《曲禮》是組成《禮記》的一部分,曲是細小的雜事,禮是行為的準則規範,曲禮指的是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
《曲禮》上說:一個有地位的人,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莊重嚴肅若有所思的樣子,說話要態度安詳,句句在理。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傲慢之心不可以產生,**不可以放縱無拘束,誌氣不可以自滿,享樂不可以無度。
對於道德、才能勝過自己的人,要親近和尊敬他,畏懼並愛戴他。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以隻知道他的優點,而不知道他的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以隻知道他的缺點,而不知道他的優點。自己有了積蓄,要分給貧窮的人,居安思危,能夠及時改變處境。
麵對財物,不可苟且占為己有;麵對危急,不可以苟且逃避。在小事上爭訟,不可以求勝;分配財物,不可以求多。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以裝懂,對自己已經搞懂的東西,迴答別人時,要歸功於師友,不可以占據成為自己的功勞。
至於坐的樣子,要像祭祀時的屍那樣端重;立的樣子要像齋戒時的人那樣恭敬。禮節要合適,出使時要順應當地的風俗。
所謂禮,是用來確定任何人之間關係的遠近,判斷事情的是或者不是,分別事情的何時應當相同何時應當相異,明辨事情的得禮或者失禮。按照禮說話,不要隨便取得別人的喜歡,不可以說做不到的話。按照禮,做事不能超過自己的身份,不能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隨便和人套近乎。
涵養自己的德行,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為合乎忠信,言語合乎仁義,這才是禮的實質。按照禮,聽說過招致賢人是要用他的德行來影響教化,沒聽說過招致賢人隻是要他當塊招牌而已。按照禮,聽說過有學生主動來到師門拜師學藝的規矩,沒有聽說過老師反而到學生住處去施教的。
道德仁義這四個抽象的概念,沒有禮就落不到實處;教育訓導,整飭民俗,沒有禮就會顧此失彼;區別爭訟的是非曲直,沒有禮就無法判斷;君臣、上下、夫子、兄弟的名分,沒有禮就無法確定。學習做官的本領和學習六藝,如果弟子侍奉老師無禮,師生之情就不會親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將帥的治軍,官員的到任履行職務,沒有禮就無法體現威嚴;求福的禱告,謝神的祠堂,以及常規的種種祭祀,供給鬼神的祭品都有規定,不按照禮數來做,就顯得內心不誠,外貌不莊。
《大學》中說道:生財有方法、規律可循,這就是幹活的要多,吃飯的要少,生產效率要高點,消費速度要慢點,那麽財富就永遠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別人,贏得好的名聲,不仁的人寧可要財富,不要好的名聲,沒有聽說過國君愛好仁而臣下卻不愛好義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愛好義而事情卻辦不成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不把國家府庫和財富當作自己的財富而加以愛護的。
這是儒家理財的經典論述,也是古代財政經濟學的寶貴遺產。《中庸》中則記載了孔子的話語: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
以叔孫通為代表的漢初儒生們,在結合漢初實際為漢家王朝製儀、製禮的同時,他們還摘取先秦儒家禮學思想的遺文、遺說,撰寫了一大批禮學論文,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禮學巨著——《禮記》。在《禮記》中,漢儒們不僅編出了一張從治理國家、求學問道一直到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個方麵精細周密的禮儀網絡,而且還從宇宙觀、人性論、曆史觀的哲學高度對禮的起源、禮的作用等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可以說,《禮記》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走向成熟。
《禮記》一共49篇,它的目錄是:
曲禮上、曲禮下、檀弓上、檀弓下、王製、月令、曾子問
文王世子、禮運、禮器、效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
喪服小記、大傳、少儀、學記、樂記、雜記上、雜記下
喪大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
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奔喪、問喪
服問、間傳、三年問、深衣、投壺、儒行、大學、
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製
好了,我們來欣賞一下精彩的《禮記》吧!
2.《禮記》全文欣賞
(1)《曲禮上》
《曲禮》是組成《禮記》的一部分,曲是細小的雜事,禮是行為的準則規範,曲禮指的是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
《曲禮》上說:一個有地位的人,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莊重嚴肅若有所思的樣子,說話要態度安詳,句句在理。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傲慢之心不可以產生,**不可以放縱無拘束,誌氣不可以自滿,享樂不可以無度。
對於道德、才能勝過自己的人,要親近和尊敬他,畏懼並愛戴他。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以隻知道他的優點,而不知道他的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以隻知道他的缺點,而不知道他的優點。自己有了積蓄,要分給貧窮的人,居安思危,能夠及時改變處境。
麵對財物,不可苟且占為己有;麵對危急,不可以苟且逃避。在小事上爭訟,不可以求勝;分配財物,不可以求多。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以裝懂,對自己已經搞懂的東西,迴答別人時,要歸功於師友,不可以占據成為自己的功勞。
至於坐的樣子,要像祭祀時的屍那樣端重;立的樣子要像齋戒時的人那樣恭敬。禮節要合適,出使時要順應當地的風俗。
所謂禮,是用來確定任何人之間關係的遠近,判斷事情的是或者不是,分別事情的何時應當相同何時應當相異,明辨事情的得禮或者失禮。按照禮說話,不要隨便取得別人的喜歡,不可以說做不到的話。按照禮,做事不能超過自己的身份,不能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隨便和人套近乎。
涵養自己的德行,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為合乎忠信,言語合乎仁義,這才是禮的實質。按照禮,聽說過招致賢人是要用他的德行來影響教化,沒聽說過招致賢人隻是要他當塊招牌而已。按照禮,聽說過有學生主動來到師門拜師學藝的規矩,沒有聽說過老師反而到學生住處去施教的。
道德仁義這四個抽象的概念,沒有禮就落不到實處;教育訓導,整飭民俗,沒有禮就會顧此失彼;區別爭訟的是非曲直,沒有禮就無法判斷;君臣、上下、夫子、兄弟的名分,沒有禮就無法確定。學習做官的本領和學習六藝,如果弟子侍奉老師無禮,師生之情就不會親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將帥的治軍,官員的到任履行職務,沒有禮就無法體現威嚴;求福的禱告,謝神的祠堂,以及常規的種種祭祀,供給鬼神的祭品都有規定,不按照禮數來做,就顯得內心不誠,外貌不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