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節 古時候出兵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聽老聃說過:天子駕崩,國君去世,則是由太祝把群廟的神主統統取來藏到太祖的廟裏,這是禮當如此的。等到下葬並且舉行了卒哭的祭祀以後,再把群廟之主送迴各自的廟裏。國君逃難出奔,太宰就將群廟的神主取來同行,這也是禮當如此的。諸侯在太祖廟裏合祭群廟的神主,就讓太祝把其餘四廟的神主迎來。凡是迎送神主出廟入廟,一定要清道戒嚴。這是老聃說的。
曾子又問道:古時候出兵,如果沒有遷廟之主可以同行,那將用什麽神主呢?孔子迴答說:用神主的命令。曾子不懂,就又問道:什麽叫做神主的命令?孔子答道:天子、諸侯在出行之前,一定要用幣帛皮圭作為供品向祖廟父廟舉行告祭,祭祀完畢,就恭恭敬敬地將這些捧出,裝到齋車上帶著同行。每到一個休息的地方,先祭奠這些幣圭,然後才敢休息。迴來以後,要在祖廟舉行告至的祭祀。祭祀之後,把這些作為“主命”的幣圭收集起來,藏到堂下的兩個台階之間,然後走出來。這樣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子遊問道:為慈母掛孝,規格就和為生母掛孝一樣,禮是這樣規定的嗎?孔子答道:這不符合禮的規定。古時候,男孩子的教育,在外邊有師傅,在家內有慈母,他們是奉君命教育孩子的,沒有理由為他們掛孝。從前,魯昭公幼年喪母,有個慈母待他很好,等到這個慈母死了,昭公於心不忍,要為她掛孝。有關的人就向昭公報告說:按照古時候的禮節,對慈母不須掛孝而現在您要為之掛孝,那是違背古禮和擾亂國法。如果您堅持這樣辦,那麽,我們將把這件事記入史冊來傳給後世,這樣依賴損失可就大了,恐怕還是不要這樣辦為好。昭公辯解說:古時候天子也有平常戴著練冠表示為他的生母掛孝的。昭公不忍心不掛孝,於是就頭戴練冠為慈母掛孝。為慈母掛孝,是從魯昭公開始的。
曾子問道:眾多諸侯一同朝見天子,已經進入太廟的門,但未能把朝見之禮進行到底,不得不中途廢除,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孔子答道:四種。曾子說:請問是哪四種?孔子答道:太廟失火,日食,王後去世,大雨淋濕衣服而有失儀容,在這四種情況下就停止行禮。如果所有諸侯都在場而發生日食,那就要跟隨天子去救日,救的時候,哪一方的諸侯就穿哪一方顏色的衣服和拿著對方的武器;如果是太廟失火,也要跟隨天子救火,但在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麵沒有要求。
曾子又問道:諸侯互相訪問,主人已經把客人禮讓進門,但未能按程序進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廢,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孔子答道:六種。曾子說:請問哪六種?孔子答道:天子駕崩,太廟失火,日食,王後去世,國君夫人去世,大禹淋濕衣服而造成儀容不整,遇到這六種情況,就得中止行禮。曾子又問道:天子宗廟的祭祀,天地的祭祀,七祀的祭祀,各項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這時如果天子突然駕崩,或者王後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祭祀停止進行。
曾子又問道:如果正在祭祀的時候而發生了日食,或者太廟失火,祭祀還要不要繼續進行呢?孔子答道:在這種情況下,要簡化程序,趕快進行。如果犧牲已經被牽來但尚未殺死,祭祀就應該停止。天子駕崩,靈柩沒有進入殯宮之前,不舉行五祀的祭祀,等到靈柩已經遷入殯宮,然後舉行祭祀。但祭祀的程序要簡化。屍入席之後,吃了三口飯,此後就不再勸吃;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在漱過口之後也不再迴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結束。自出殯到葬後反哭期間,不可以舉行五祀的祭祀。葬後雖然可以進行,但也要簡化程序,進行到主人向祝者獻酒就算結束。
曾子問道:諸侯的祭祀社稷,所有的禮器已經擺設停當,這時忽然聽到天子駕崩、王後去世、國內去世、國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該怎麽辦?孔子答道:祭祀立刻停止。從剛去世到死者入棺後停柩待葬,從出殯到喪主捧著神主迴來哭泣,這期間祭祀和不祭祀,如何讓祭祀,都遵循天子在這種情況下的做法。
曾子問道:大夫的宗廟祭祀,各種祭品都已經準備妥當,但卻不能進行到底,以至於中途廢掉,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那些?孔子答道:原因有9種。曾子又問:請問哪9種原因?孔子答道:天子駕崩,王後去世,國君去世,國君夫人去世,國君的太廟失火,日食,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這九種情況,祭祀就要停止。至於外族親屬去世,凡是齊衰以下的人,祭祀都可以繼續進行,但也應該簡化程序。
具體地說:外喪屬於齊衰親屬的人,在祭祀時,屍走入房室內,吃了三口飯,便不再勸他繼續吃,吃完,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漱口後便不再迴敬,進行到這節目就應該結束;大門以外的喪事屬於大功之親的,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上屍迴敬主人酒的節目;外喪屬於小功、緦麻之親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到主人、主婦、賓長向屍獻酒為止。在這個問題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緦麻之親在祭祀時去世,祭祀也應該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祀的祖先和死者已經沒有喪服關係,那麽祭祀可以照常進行。
曾子又問道:古時候出兵,如果沒有遷廟之主可以同行,那將用什麽神主呢?孔子迴答說:用神主的命令。曾子不懂,就又問道:什麽叫做神主的命令?孔子答道:天子、諸侯在出行之前,一定要用幣帛皮圭作為供品向祖廟父廟舉行告祭,祭祀完畢,就恭恭敬敬地將這些捧出,裝到齋車上帶著同行。每到一個休息的地方,先祭奠這些幣圭,然後才敢休息。迴來以後,要在祖廟舉行告至的祭祀。祭祀之後,把這些作為“主命”的幣圭收集起來,藏到堂下的兩個台階之間,然後走出來。這樣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子遊問道:為慈母掛孝,規格就和為生母掛孝一樣,禮是這樣規定的嗎?孔子答道:這不符合禮的規定。古時候,男孩子的教育,在外邊有師傅,在家內有慈母,他們是奉君命教育孩子的,沒有理由為他們掛孝。從前,魯昭公幼年喪母,有個慈母待他很好,等到這個慈母死了,昭公於心不忍,要為她掛孝。有關的人就向昭公報告說:按照古時候的禮節,對慈母不須掛孝而現在您要為之掛孝,那是違背古禮和擾亂國法。如果您堅持這樣辦,那麽,我們將把這件事記入史冊來傳給後世,這樣依賴損失可就大了,恐怕還是不要這樣辦為好。昭公辯解說:古時候天子也有平常戴著練冠表示為他的生母掛孝的。昭公不忍心不掛孝,於是就頭戴練冠為慈母掛孝。為慈母掛孝,是從魯昭公開始的。
曾子問道:眾多諸侯一同朝見天子,已經進入太廟的門,但未能把朝見之禮進行到底,不得不中途廢除,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孔子答道:四種。曾子說:請問是哪四種?孔子答道:太廟失火,日食,王後去世,大雨淋濕衣服而有失儀容,在這四種情況下就停止行禮。如果所有諸侯都在場而發生日食,那就要跟隨天子去救日,救的時候,哪一方的諸侯就穿哪一方顏色的衣服和拿著對方的武器;如果是太廟失火,也要跟隨天子救火,但在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麵沒有要求。
曾子又問道:諸侯互相訪問,主人已經把客人禮讓進門,但未能按程序進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廢,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孔子答道:六種。曾子說:請問哪六種?孔子答道:天子駕崩,太廟失火,日食,王後去世,國君夫人去世,大禹淋濕衣服而造成儀容不整,遇到這六種情況,就得中止行禮。曾子又問道:天子宗廟的祭祀,天地的祭祀,七祀的祭祀,各項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這時如果天子突然駕崩,或者王後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祭祀停止進行。
曾子又問道:如果正在祭祀的時候而發生了日食,或者太廟失火,祭祀還要不要繼續進行呢?孔子答道:在這種情況下,要簡化程序,趕快進行。如果犧牲已經被牽來但尚未殺死,祭祀就應該停止。天子駕崩,靈柩沒有進入殯宮之前,不舉行五祀的祭祀,等到靈柩已經遷入殯宮,然後舉行祭祀。但祭祀的程序要簡化。屍入席之後,吃了三口飯,此後就不再勸吃;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在漱過口之後也不再迴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結束。自出殯到葬後反哭期間,不可以舉行五祀的祭祀。葬後雖然可以進行,但也要簡化程序,進行到主人向祝者獻酒就算結束。
曾子問道:諸侯的祭祀社稷,所有的禮器已經擺設停當,這時忽然聽到天子駕崩、王後去世、國內去世、國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該怎麽辦?孔子答道:祭祀立刻停止。從剛去世到死者入棺後停柩待葬,從出殯到喪主捧著神主迴來哭泣,這期間祭祀和不祭祀,如何讓祭祀,都遵循天子在這種情況下的做法。
曾子問道:大夫的宗廟祭祀,各種祭品都已經準備妥當,但卻不能進行到底,以至於中途廢掉,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那些?孔子答道:原因有9種。曾子又問:請問哪9種原因?孔子答道:天子駕崩,王後去世,國君去世,國君夫人去世,國君的太廟失火,日食,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這九種情況,祭祀就要停止。至於外族親屬去世,凡是齊衰以下的人,祭祀都可以繼續進行,但也應該簡化程序。
具體地說:外喪屬於齊衰親屬的人,在祭祀時,屍走入房室內,吃了三口飯,便不再勸他繼續吃,吃完,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漱口後便不再迴敬,進行到這節目就應該結束;大門以外的喪事屬於大功之親的,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上屍迴敬主人酒的節目;外喪屬於小功、緦麻之親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到主人、主婦、賓長向屍獻酒為止。在這個問題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緦麻之親在祭祀時去世,祭祀也應該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祀的祖先和死者已經沒有喪服關係,那麽祭祀可以照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