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節 八種名食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糧而吃細糧;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沒有肉就吃不飽,所以要常備有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餓得快,每頓飯多做一份,以備零食;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要常吃珍美的食品;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住室中經常存有食品,無論他走到哪裏,隨身都備有飲食。人到了六十歲,做子女的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七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季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八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人到了九十歲,就要為其準備需要一天時間才能做好的喪葬用品;隻有絞紟衾冒這些東西做得快,所以死後再做也不遲。
人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到了六十歲飯沒有肉就吃不飽,到了七十歲沒有絲棉就會感到身上不暖,到了八十歲沒有人暖被窩就說不暖和,到了就是即便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五十歲以後可以拄杖在家,六十歲以後可以拄杖在鄉,七十歲以後可以拄杖在國都,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如果有事詢問,就應該派人到他家請教,還要帶上好吃的。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不在朝裏侍候;八十以後,天子要每月派人前去問安;九十歲以後,天子每天要派人送去食品。
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五十以後得到封爵,六十以後不親自向別人請教,七十以後就告老退休,遇到喪事隻要身穿孝服就行,其他禮數全免、夏、商、周三代的敬老宴,都要依據戶籍來核實參加宴會老人的年齡。家有八十歲以上老人的人,可以豁免家中一名成員的勞役;家有九十歲以上老人的人,可以豁免全家成員的勞役。盲人的待遇也是這樣。
隻要父母健在,兒子年齡再大也隻能站立在旁邊,不敢坐下。有虞氏在上庠設宴款待國老,在下庠設宴款待庶老。夏後氏在東序設宴款待國老,在西序設宴款待庶老。殷人在右學設宴款待國老,在左學設宴款待庶老。周人在東膠設宴款待國老,在虞庠設宴款待庶老。虞庠在王城的西郊。有虞氏的時代,祭祀時頭戴叫做皇的冠,養老時穿深衣。夏代,祭祀時頭戴叫收的冠,養老時穿燕衣。殷人祭祀時頭戴叫做冔的冠,養老時穿編衣。周人祭祀時戴冕,養老時穿玄衣。
曾子說:孝子的養老,首先在於使父母內心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旨意;其次才是言行循禮,使他們聽起來高興,看起來快樂,使他們起居安適,在飲食方麵盡心侍候周到,直到孝子死而後已。所謂終身孝敬父母,不是說終父母的一生,而是終孝子自己的一生。所以,雖然父母已經去世,但他們生前所愛的,自己也要愛;他們生前所敬的,自己也要敬;就是對他們喜歡的犬馬也都是如此對待,更何況對他們愛敬的人呢!
凡是舉行養老之禮,五帝時著重於效法他們,作為榜樣;三王時除了有效法的含義以外,還在養老典禮上請他們訓話。五帝時著重於效法他們,為了頤養往時的身心,就沒有設下乞言這個節目,隻是把他們的優良德行記載下來,成為敦厚之史。三王養老也效法老人們的德行,但在養老典禮臨近結束時要請他們訓話,留下寶貴意見,但這樣做也不是硬性強迫,而是隨老人們的自覺自願。三王也要把老人的善言厚德記錄下來,成為敦厚之史。
八珍之一的淳熬,它的做法是用稻米做成橄把,把煎過的肉醬攤在橄把上,再澆上油,這就是淳熬。八珍之二是淳母,它的做法類似淳熬,隻不過是用黍米粉做成餅,把煎過的肉醬攤在餅上,再澆上油,就成了淳母。八珍之三是炮豚,八珍之四是炮羊。
炮的製作過程是,先取來小豬或母羊,宰殺後淘淨內髒,把棗子塞進腹腔內,用蘆葦編成的苴把它裹起來,外麵再塗上一層摻有草桔的泥巴,然後放在火上烤,等到把泥巴烤幹,將泥巴剝掉,然後把手洗淨,把皮肉表麵上的一層薄膜搓掉。然後再取來稻米粉,加水拌成稀粥,敷在小豬身上,放在小鼎中用油來煎,小鼎中的油一定要淹掉小豬。然後用大鍋,燒開其中的水,將盛有小豬或羊肉幹的小鼎放在鍋內,注意不要讓水麵超過小鼎的高度,以免進水。這樣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不停火,將肉取出時就非常之爛,吃的時候再用醋和肉醬來調味。
人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到了六十歲飯沒有肉就吃不飽,到了七十歲沒有絲棉就會感到身上不暖,到了八十歲沒有人暖被窩就說不暖和,到了就是即便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五十歲以後可以拄杖在家,六十歲以後可以拄杖在鄉,七十歲以後可以拄杖在國都,八十歲以後可以拄杖上朝,九十歲以後,天子如果有事詢問,就應該派人到他家請教,還要帶上好吃的。大夫到了七十歲,就可以不在朝裏侍候;八十以後,天子要每月派人前去問安;九十歲以後,天子每天要派人送去食品。
平民到了五十歲就不服勞役,六十以後就不服兵役,七十以後就不再參與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以後就連祭祀喪葬這類重要的事也不參與了。五十以後得到封爵,六十以後不親自向別人請教,七十以後就告老退休,遇到喪事隻要身穿孝服就行,其他禮數全免、夏、商、周三代的敬老宴,都要依據戶籍來核實參加宴會老人的年齡。家有八十歲以上老人的人,可以豁免家中一名成員的勞役;家有九十歲以上老人的人,可以豁免全家成員的勞役。盲人的待遇也是這樣。
隻要父母健在,兒子年齡再大也隻能站立在旁邊,不敢坐下。有虞氏在上庠設宴款待國老,在下庠設宴款待庶老。夏後氏在東序設宴款待國老,在西序設宴款待庶老。殷人在右學設宴款待國老,在左學設宴款待庶老。周人在東膠設宴款待國老,在虞庠設宴款待庶老。虞庠在王城的西郊。有虞氏的時代,祭祀時頭戴叫做皇的冠,養老時穿深衣。夏代,祭祀時頭戴叫收的冠,養老時穿燕衣。殷人祭祀時頭戴叫做冔的冠,養老時穿編衣。周人祭祀時戴冕,養老時穿玄衣。
曾子說:孝子的養老,首先在於使父母內心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旨意;其次才是言行循禮,使他們聽起來高興,看起來快樂,使他們起居安適,在飲食方麵盡心侍候周到,直到孝子死而後已。所謂終身孝敬父母,不是說終父母的一生,而是終孝子自己的一生。所以,雖然父母已經去世,但他們生前所愛的,自己也要愛;他們生前所敬的,自己也要敬;就是對他們喜歡的犬馬也都是如此對待,更何況對他們愛敬的人呢!
凡是舉行養老之禮,五帝時著重於效法他們,作為榜樣;三王時除了有效法的含義以外,還在養老典禮上請他們訓話。五帝時著重於效法他們,為了頤養往時的身心,就沒有設下乞言這個節目,隻是把他們的優良德行記載下來,成為敦厚之史。三王養老也效法老人們的德行,但在養老典禮臨近結束時要請他們訓話,留下寶貴意見,但這樣做也不是硬性強迫,而是隨老人們的自覺自願。三王也要把老人的善言厚德記錄下來,成為敦厚之史。
八珍之一的淳熬,它的做法是用稻米做成橄把,把煎過的肉醬攤在橄把上,再澆上油,這就是淳熬。八珍之二是淳母,它的做法類似淳熬,隻不過是用黍米粉做成餅,把煎過的肉醬攤在餅上,再澆上油,就成了淳母。八珍之三是炮豚,八珍之四是炮羊。
炮的製作過程是,先取來小豬或母羊,宰殺後淘淨內髒,把棗子塞進腹腔內,用蘆葦編成的苴把它裹起來,外麵再塗上一層摻有草桔的泥巴,然後放在火上烤,等到把泥巴烤幹,將泥巴剝掉,然後把手洗淨,把皮肉表麵上的一層薄膜搓掉。然後再取來稻米粉,加水拌成稀粥,敷在小豬身上,放在小鼎中用油來煎,小鼎中的油一定要淹掉小豬。然後用大鍋,燒開其中的水,將盛有小豬或羊肉幹的小鼎放在鍋內,注意不要讓水麵超過小鼎的高度,以免進水。這樣連續加熱,三天三夜不停火,將肉取出時就非常之爛,吃的時候再用醋和肉醬來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