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節 學記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代人主持祭祀時,祭祀完畢將肉送人時,要說:把祭祀的福氣送給您。主持自家的祭祀,祭祀完畢將肉送人時,要說:送點好吃的請品嚐。如果是舉行祔祭和練祭,祭祀完畢送肺肉時,要說:我剛剛舉行了祔祭和練祭,特來告訴。凡是送肉給國君,主人要親自加以檢查審視,在東階南麵交給使者,麵向南再拜稽首禮來送使者處罰;使者完成使命迴來,主人又麵向南再拜稽首禮,來接受使者帶迴的君命。
致送肉的禮數是:如果是用太牢祭祀,那就送牛的左肩、臂、臑這個三個部位,每個部位折為三段,共九段。如果是用少牢祭祀,那就送羊的左肩,折為七段;如果是用一隻豬來祭祀,那就送豬的左肩,折為五段。
國家財政緊張時,車子就不要雕刻花紋,鎧甲也不用組縢作為裝飾,食器也不用刻鏤,有身份的人也不要穿絲鞋,馬也不經常喂穀物。
*********
(18)學記
《學記》寫作於戰國晚期,據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語言生動,係統而全麵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以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製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係統和全麵總結和概括了先秦華夏民族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學記》主張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和學的辯證關係。認為隻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麵的差距,隻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知識和經驗方麵的貧乏。看到差距,才能立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
《學記》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就是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麵發展。並之處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了教師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師的思想。
執政者發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就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並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置學校施行教育。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置學校施行教育。《尚書》中說:始終要以設置學校施行教育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尚書·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和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麵,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置學校施行教育,每25家的閭設置有學校叫做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歌,使他們一入學就產生要做官的感受;要學生按照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來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匣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誌願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他們什麽,以便他們能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該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官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誌,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內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水掃地、酬答賓客的知識,課內就學不好禮儀。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於對待所學的正課。
致送肉的禮數是:如果是用太牢祭祀,那就送牛的左肩、臂、臑這個三個部位,每個部位折為三段,共九段。如果是用少牢祭祀,那就送羊的左肩,折為七段;如果是用一隻豬來祭祀,那就送豬的左肩,折為五段。
國家財政緊張時,車子就不要雕刻花紋,鎧甲也不用組縢作為裝飾,食器也不用刻鏤,有身份的人也不要穿絲鞋,馬也不經常喂穀物。
*********
(18)學記
《學記》寫作於戰國晚期,據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語言生動,係統而全麵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以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製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係統和全麵總結和概括了先秦華夏民族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學記》主張課內和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和學的辯證關係。認為隻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麵的差距,隻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知識和經驗方麵的貧乏。看到差距,才能立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
《學記》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就是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麵發展。並之處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了教師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師的思想。
執政者發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聳動群眾的聽聞;如果他們接近賢明之士,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就可以聳動群眾的聽聞,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並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置學校施行教育。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置學校施行教育。《尚書》中說:始終要以設置學校施行教育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尚書·兌命》篇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和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麵,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置學校施行教育,每25家的閭設置有學校叫做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備有祭菜來祭祀先哲,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吟誦《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歌,使他們一入學就產生要做官的感受;要學生按照鼓聲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同時展示戒尺,來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匣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誌願去學習。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他們什麽,以便他們能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為學習應該循序漸進,不能越級。這七點,是施教順序的大綱。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教官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誌,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內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水掃地、酬答賓客的知識,課內就學不好禮儀。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於對待所學的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