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節 樂教的三個方麵
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 作者:歸來如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荀子曾對禮樂關係有過深刻的論述。《樂記》繼承和展了這一思想,把禮和樂的關係論述得更加辯證、完善。由於樂具有如此特殊的作用,因此,《樂記》一再強調統治者要利用樂來教化人民,弘揚禮教,以樂治國。
《樂記》認為,樂對人的感情、性格、意誌等有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必將擴展到人的心理的各個方麵,從而對人的道德品質生作用。音,都是出於人心;而比音高級的樂,是和社會倫理相通的。凡是邪惡之聲影響到人,人身上的邪惡之氣就與之唿應;邪惡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於是淫樂就產生了。凡是純正之聲影響於人,人身上的純正之氣就與之唿應;純正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於是和樂就產生了。
這種影響是雙向的,一個人內心的道德品質,可以從樂中反映出來。德,是人性的端;樂,是由德開放出來的花朵。樂是用來表現德行的,觀察諸侯的舞隊,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樂是道德品質之花。不僅如此,樂對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都能起到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麵表現為樂能製欲。人的感情和欲望有時會合天理出衝突,如果不對這些欲望加以節製,就會滅絕天理,喪失天賦善性,而樂則是用道製欲的有效手段。
樂能表現天理,能教育人民辨別好壞,迴到做人的正道上來。所以,《樂記》告誡統治者務必要運用樂教來移風易俗,使人迴到正道。樂可以提高人們的內心的修養,平易、正直、慈愛、善良的心,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樂在改變人的氣質、消除人的欲望、培養人的品德方麵,實在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麵表現為樂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人們關係和睦,步調一致,欣喜歡愛,相親相敬。
《樂記》說:樂是聖人所喜歡的,因其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風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樂的教化。樂流行就能使倫類向善,耳聰目明,心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此外,《樂記》還要求統治者用樂來修身養性,以出德行的光輝,做到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從而使百姓莫不承聽,莫不承順。
《樂記》強調對音樂內容的控製和挑選,才能進行有成效的樂教。它認為,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對人民起到好的教育作用的。應當選用先王所製的禮樂、德音來教化人民。聖人興起,定下君臣夫子的名分,作為人際關係的準則。準則有了,於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然後考正樂律,調和五聲,演奏樂器來歌唱,創作詩篇來讚頌,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稱作樂。德音包含了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足以感動人的善心。
《樂記》認為樂教應包含的任務有:
道德教育。《樂記》強調用德音來施教,使人們的言行舉止都符合封建倫理道德規範的要求。聽《雅》《頌》之聲,純正的思想就會占據腦海;手執盾斧一類的舞具,練習舞蹈的俯仰屈伸姿態,容貌就會變得莊嚴;按照固定的舞位舞域行進,和樂曲的節奏取得一致,行列就很規矩,進退就很整齊。用樂教來輔助德育,是樂教的主要任務。《樂記》說,隻有音樂是不能弄虛作假的。音樂是品德的花朵,是品德的聲音,是人的德性的真實的表現,是人的真情的流露。音樂既有披心露腹的抒情作用,又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樂能夠感化人心,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並進而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總之,《樂記》認為音樂有助於道德教育。
音樂知識教育。《樂記》中的樂,是詩、歌、舞三種文化的總匯,它包含著許多音樂、舞蹈、文化、藝術等多方麵的知識和技藝。如鍾鼓管磐,羽禽幹戚,是樂的器具;而屈伸俯仰的動作,一開一合忽慢忽快的變化,是樂的表現形式。金石絲竹,是樂器。進行樂教的過程,也是對人們傳授音樂文化知識的過程。
情感教育。《樂記》認為,樂和人的感情密切相關。樂既是人們感情的表現,又能對人的感情出深刻的影響。所以,進行樂教的過程,也是對人們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
《樂記》認為,樂教一定要和禮教相結合,因為禮樂是相輔相成的,互為補充的,所以應用平和的、自內心的、近乎仁的樂來關懷引導人們,同時又用區別差異的、乎於外的、近乎義的禮來要求教導人們,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樂記》強調,樂教和禮教相結合,要在特定的場合下進行,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這樣的樂,如果在宗廟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來聽,就無不和諧肅敬;在地方上演奏,長幼一道來聽,就無不和洽順從;在家門內演奏,父子兄弟一道來聽,就無不和睦相親。所以,這樣的樂,是審定一個基調來定調和之音,再配上各種樂器表現其節奏,使節奏合成為樂章,就可以用來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諧相處,使普天之下的百姓親附,這就是先王製樂的原則。
《樂記》認為,樂對人的感情、性格、意誌等有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必將擴展到人的心理的各個方麵,從而對人的道德品質生作用。音,都是出於人心;而比音高級的樂,是和社會倫理相通的。凡是邪惡之聲影響到人,人身上的邪惡之氣就與之唿應;邪惡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於是淫樂就產生了。凡是純正之聲影響於人,人身上的純正之氣就與之唿應;純正之氣成為一時的風尚,於是和樂就產生了。
這種影響是雙向的,一個人內心的道德品質,可以從樂中反映出來。德,是人性的端;樂,是由德開放出來的花朵。樂是用來表現德行的,觀察諸侯的舞隊,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樂是道德品質之花。不僅如此,樂對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都能起到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麵表現為樂能製欲。人的感情和欲望有時會合天理出衝突,如果不對這些欲望加以節製,就會滅絕天理,喪失天賦善性,而樂則是用道製欲的有效手段。
樂能表現天理,能教育人民辨別好壞,迴到做人的正道上來。所以,《樂記》告誡統治者務必要運用樂教來移風易俗,使人迴到正道。樂可以提高人們的內心的修養,平易、正直、慈愛、善良的心,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樂在改變人的氣質、消除人的欲望、培養人的品德方麵,實在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麵表現為樂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人們關係和睦,步調一致,欣喜歡愛,相親相敬。
《樂記》說:樂是聖人所喜歡的,因其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風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樂的教化。樂流行就能使倫類向善,耳聰目明,心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此外,《樂記》還要求統治者用樂來修身養性,以出德行的光輝,做到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從而使百姓莫不承聽,莫不承順。
《樂記》強調對音樂內容的控製和挑選,才能進行有成效的樂教。它認為,不是所有的音樂都能對人民起到好的教育作用的。應當選用先王所製的禮樂、德音來教化人民。聖人興起,定下君臣夫子的名分,作為人際關係的準則。準則有了,於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然後考正樂律,調和五聲,演奏樂器來歌唱,創作詩篇來讚頌,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稱作樂。德音包含了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足以感動人的善心。
《樂記》認為樂教應包含的任務有:
道德教育。《樂記》強調用德音來施教,使人們的言行舉止都符合封建倫理道德規範的要求。聽《雅》《頌》之聲,純正的思想就會占據腦海;手執盾斧一類的舞具,練習舞蹈的俯仰屈伸姿態,容貌就會變得莊嚴;按照固定的舞位舞域行進,和樂曲的節奏取得一致,行列就很規矩,進退就很整齊。用樂教來輔助德育,是樂教的主要任務。《樂記》說,隻有音樂是不能弄虛作假的。音樂是品德的花朵,是品德的聲音,是人的德性的真實的表現,是人的真情的流露。音樂既有披心露腹的抒情作用,又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樂能夠感化人心,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並進而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總之,《樂記》認為音樂有助於道德教育。
音樂知識教育。《樂記》中的樂,是詩、歌、舞三種文化的總匯,它包含著許多音樂、舞蹈、文化、藝術等多方麵的知識和技藝。如鍾鼓管磐,羽禽幹戚,是樂的器具;而屈伸俯仰的動作,一開一合忽慢忽快的變化,是樂的表現形式。金石絲竹,是樂器。進行樂教的過程,也是對人們傳授音樂文化知識的過程。
情感教育。《樂記》認為,樂和人的感情密切相關。樂既是人們感情的表現,又能對人的感情出深刻的影響。所以,進行樂教的過程,也是對人們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
《樂記》認為,樂教一定要和禮教相結合,因為禮樂是相輔相成的,互為補充的,所以應用平和的、自內心的、近乎仁的樂來關懷引導人們,同時又用區別差異的、乎於外的、近乎義的禮來要求教導人們,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樂記》強調,樂教和禮教相結合,要在特定的場合下進行,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這樣的樂,如果在宗廟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道來聽,就無不和諧肅敬;在地方上演奏,長幼一道來聽,就無不和洽順從;在家門內演奏,父子兄弟一道來聽,就無不和睦相親。所以,這樣的樂,是審定一個基調來定調和之音,再配上各種樂器表現其節奏,使節奏合成為樂章,就可以用來使父子、君臣各安其位,和諧相處,使普天之下的百姓親附,這就是先王製樂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