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繡樓,壁爐內火光燎亂,矮案上沉香清緩。
雪色帷幄裏,橋遊思散著青絲,背靠著高高的軟枕,捧著一卷青簡,正在輕聲細讀。經得十來日將養,顏色盡複,小唇作櫻點、嬌嬌嫩透,十指若瑩雪、根根玉白。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不惜歌者苦,便傷知音希;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讀罷,眨了眨眼睛,眼前仿佛出現一對高飛的鴻鵠,盤旋掠過高樓,隨後一聲長啼、尾相接,直插青冥。
晴焉吹了吹冒著熱氣的藥碗,見小娘子看著帷幄上的薔薇出神,細聲笑道:“小娘子,咱們不就是在北樓麽?”
橋遊思道:“此樓非彼樓。”
晴焉奇道:“那是何樓?”
橋遊思道:“此樓,乃是心中之樓。心中若存高樓,便有鴻鵠自心底而生,振翅鳴啼,引朋遠來。”
晴焉本想問小娘子鴻鵠為何一定要飛高樓,但轉念一想,改了口:“咱們小娘子居北樓,心中定是高高的,那,那劉郎君居東樓,便若,便若鴻鵠鳥兒,定會來飛……”瞧了瞧背依高枕的小娘子,心想:可不是嘛,這軟枕還是劉郎君遣人送來的呢。
橋遊思脫口道:“晴焉,鴻鵠是一對……”
“哦……一對!”
晴焉歪著腦袋,把那聲“哦”拖得極長。橋遊思微微一愣,不知想到了甚,腮角浸紅,羞得不行,悄悄的捧起竹簡擋住臉,不讓晴焉看。
“瞻簀來得極巧,這個時辰,小妹定然醒著。”
“玉鞠兄,劉濃……”
便在此時,劉濃與橋然的聲音低低傳來。
橋遊思飛快的瞅了一眼榻側的銅鏡,隻見鏡中的小女郎髻不整,隻著輕褻衣,此時想換已然來不及,幹脆順著高枕往下一縮,順手扯過衾角蓋在胸口,竹簡“啪”的一聲、掉在地上。睫毛輕輕顫動,細聲道:“晴焉,我睡了。”閉上了眼睛,唿吸均勻。
“可是,小娘子……”
晴焉瞅了瞅裝睡的小娘子,再瞥了瞥手中的藥碗,皺眉簇成了一團,而這時,大郎君的聲音已然響起:“小妹,可醒了?”
來不及了,晴焉把藥碗往案上一擱,迎到門口,迴道:“大郎君,小娘子剛歇下。”
“哦?不是會醒一個時辰的麽,怎地又歇,莫非有變?”橋然脫著腳上木屐,眉頭一挑,心中卻有些擔憂,迴頭道:“甚是不巧,小妹又歇了。”
“無妨,橋小娘子身體要緊,若是病情生變,劉濃這便遣人至吳縣。”劉濃一邊脫著木屐,一邊說著,心中既驚且憂,橋遊思這病確屬罕見,若說是寒疾,卻又似是而非,而吳縣橋氏之所以人丁常夭,根結便在於此。恰若憂曇,匆匆夜綻,盛放之時驚鴻怯雁,凋零之時無人聞知。
兩個郎君說著話,行向內室,並沒有改日再來的意思。晴焉急了,腳步斜斜一邁,端著雙手萬福道:“大郎君,劉郎君,小娘子歇下了。”
橋然皺眉道:“事急從權,瞻簀非外人,便是歇下了,亦可探視。”
劉濃道:“然也,病急如侵火,慢去如抽絲,急不得、緩不得,卻不可輕怠。”
“這……”晴焉無奈,讓開道路。
橋然行進內室,見小妹果真睡下了,疾步行至床榻邊坐下,細細查探小妹的神色,若是寒疾有所反複,小妹於睡時便會呈現痛苦之色。
劉濃輕步慢行,目光在案上一頓,晴焉趕緊遮住藥碗,怯怯的看著劉濃,懇切的搖了搖頭,劉濃會心默笑,點了點頭,眼光看向榻上的橋遊思,但見小女郎滿把青絲泄在衾外,一半在床,一半在榻,布衾的一角,淺淺露著潔白的小手,手指在輕輕的顫抖。
她在裝睡……
劉濃心中一軟,走上前細看,真是個白玉無暇的小女郎,眉色淡若雲煙,乖乖巧巧極是惹人憐。
他在看我……
橋遊思雖然閉著眼睛,但心裏卻知道,劉濃在靠近、在看她,她嗅到了那若有若無的芥香,感覺到了臉頰兩側的微燙,眼皮要動,忍住!快走,快走……
“嗯……”
劉濃輕咳一聲,說道:“玉鞠,橋小娘子麵色盡好,可見病情並無大礙,且讓小娘子安歇,劉濃尚有事要與兄商議。”
“也好,明日典禮之事……”橋然見小妹無恙,心下稍安,抬頭見劉濃的麵色蒼白、不見血色,遠不及小妹,便打住話頭,憂道:“病急如火,慢去似絲,我觀瞻簀麵色若紙,定未痊愈,莫若再將養些時日,何苦帶病操累,需得惜身啊。”
聞言,橋遊思險些睜開了眼,現露在外的手指顫抖不休。
劉濃笑道:“無妨,些許小傷算不得甚,年歲已近,不可再行耽擱。”
“唉!”橋然一聲長歎,站起身,自從來到華亭,他才知曉劉濃的不易,而華亭劉氏能有今日的昌盛,便是來自這位未及弱冠的美郎君終日操持。說起來,華亭劉氏與吳縣橋氏何等相似,都是獨木一枝,闔族榮辱聚在一身。
劉濃斜讓一步,讓橋然先行,待橋然轉過帷屏,看了一眼橋遊思,輕步上前,將一樣物什放在她的手指邊,轉身便走。
行至屏風時迴,見那素白的小手飛快的把東西抓在手中,美郎君微微一笑,快步疾去。
腳步聲漸遠,不可再聞。
橋遊思睜開眼,雙手捧在眼前,緩緩展開,隻見在掌心中臥著一枚玉雕,乃是一隻小兔子……
……
通宜雖不若聯姻至親,但卻勝在目的明確,一切但為相輔相承。是以,通宜之典,極盡浩盛,禮儀繁瑣,需得交視族譜、拜祭天地、告祭祖廟、尚需請得久負盛望之人見證。
吳縣橋氏族譜極簡,唯存橋然與橋遊思;華亭劉氏亦同,唯有劉氏孤兒寡母,楊少柳自雪夜匆匆一現後,便隱匿在西樓,劉氏未提,劉濃未言,橋然與祖盛心中好奇,卻知不可多問,默而不宣;餘杭丁氏一門五支,族譜上記載著近百人,不過,丁氏人丁雖眾,紮根江東也久,但郡望卻不近人意,列數百年五代,丁氏最具名望者,竟然便是丁晦。
丁氏擅商,族中盛產錦鍛,雖說東晉乃是莊園經濟,一切所需皆可在莊中尋獲,但丁氏桑麻確有獨到之處,別地之錦,華有同之,柔則不如,柔有同之,華則不及。是以,各大門閥世家雖不屑與庶族來往,卻不拘寒門所產之物。這不足為奇,奇的是,主掌丁氏商事的,居然便是丁青矜。
劉濃闔上丁氏族譜,心中極奇,若非親耳聽劉訚說起,教人如何敢信?雖然丁青矜僅是暗中操持,明麵上則是其兄丁異。但劉訚是何等精明人物,他一言斷定主事之人是丁青矜,那便定是那個會彈錚且言辭犀利的小女郎了。
想起那****的羞憤之言,劉濃不禁裂嘴一笑。
碎湖自廊外而來,站於門口問道:“小郎君,丁府君問見證之人可至?”
劉濃笑道:“我自去見過府君。”
丁氏原本欲請餘姚虞喜做見證人,丁晦弱冠之時與虞喜有舊,他知道劉濃也算是虞喜的弟子,兩般齊下,估摸著能請來。此次典禮在華亭而非餘杭,丁氏族內原有些許不滿,但丁晦乃是強權人物,力排眾議,可也希望這見證人由丁氏來請,麵上也有些光顏。
劉濃自是喜聞樂見,本欲修書一封助丁晦請來虞喜,殊不知卻臨時接到一封信,有人要途經華亭,而他若來此,莫論名望尚是親疏,皆要勝過虞喜,便婉言告知丁晦,已請得見證人。丁晦知道劉濃與上等門閥來往甚密,便問何人,劉濃但笑不語。
眼看時辰將至,三方族人共聚,高台已鑄,而見證人卻遲遲不顯身,丁晦按耐不住,便幾度問詢。此乃大事,豈可兒戲。
劉濃見了丁晦,隻見其一身盛裝,麵上神情卻略帶緊張,知他在擔心甚,揖手笑道:“府君勿憂,稍後,見證人必至。”
丁晦見劉濃依舊雲淡風輕,心中暗讚美郎君氣沉如淵、非同尋凡,又問:“來者到底何人?”
劉濃笑道:“府君何急,稍後便知。”言罷,瞅了瞅室外,見日已初起,灑得滿眼光輝,便辭別丁晦,至中樓尋劉氏去了。
……
公元318年,十二月二十。
華亭劉氏、吳縣橋氏、餘杭丁氏締結通宜。
高台鑄在院外,高三丈,寬十丈。
高台之下,矮案錯擺,盡鋪葦席,婢女穿梭如燕。觀禮席中,與華亭劉氏到有來往的寒庶之族落座於東,有由拳焦氏、蘇氏、齊氏等。西麵,丁氏紮根餘杭百年,來往之族最眾,一眼看去,盡是人頭簇擁。再觀北麵,寥寥幾人。
劉濃心細,便請祖盛落座於北,又命白袍與大婢們列侍於北,這樣放眼看過,也就不是那麽突兀了。橋然汗顏而感激,人情冷暖、如鵝浮冰,他不是未請昔日來往之族,而是……
劉氏今日打扮的極盡雍容,梳著盤恆髻,插著金步搖,渾身襲著淡紅對襟襦裙,披著銀白狐裘,滾邊絨毛廝磨著臉頰,端著雙手笑盈盈的站著。巧思與留顏侍於她左右,卻絲毫奪不走她的豔光。惹得人暗讚:怪道乎美鶴清美至斯,原是因此。
劉濃頭戴青冠,一身重裘,麵色略顯蒼白,負手立於眾人之前。至今日後,華亭劉氏之主,便正式歸屬於他。經得一翻商議,他與丁晦平輩論交。
橋然身著華袍,腰纏玉帶,盡顯溫文儒雅,但他卻是孑然一人,橋遊思並未在身側,她仍在夢中。
丁晦領著其餘四支族人,俱是盛裝,丁青矜藏在人群中,時不時偷看美鶴,在她的心裏,對美鶴與阿父平輩論交,極不認可。當然,她也無權反對。
當浩蕩鍾聲響起,天地也仿佛隨之而肅穆。
三方之人盡皆朝著觀禮之族作揖,觀禮之人離案而起,還禮。丁晦趁勢靠近劉濃,低問:“怎地,見證人還不至?”
劉濃看著急奔而來的李寬,側一個長揖,笑道:“已至。”
“蹄它,蹄它……”
“瞻簀!美酒備好乎?”
一聲唿喚,一聲長笑,朱燾身披殷紅大氅,騎著絨甲駿馬,浮現於山崗,在其身後,上百著甲騎士簇擁著一竄華麗的牛車,漫下來。
“府君!”劉濃高聲喚道,朝著朱燾迎去。
“哼!何來府君?”朱燾勒馬於崗,麵色不喜。
劉濃一愣,笑著揖道:“處仁兄長!”
“然也!哈哈……”
朱燾放聲狂笑,猛地一抽鞭,縱馬飛馳,至劉濃三十步外勒住韁繩,“希律律……”渾身套著絨甲的戰馬揚蹄狂嘯。
朱燾翻身落馬,拉著劉濃大步邁向震驚的眾人。
朱燾,朱中郎,益州刺史。
世人皆知、世人皆言:義陽有兒郎,為複北土著鐵裳,揮戈提甲戰胡狼,醉時臥雪枕冰膽,醒時作嘯氣慷慷。
“美郎君,可還記得妾身否?”
倆人身後傳來一聲嬌唿,朱燾大笑,劉濃並未迴頭,揚聲道:“醉時臥雪枕冰膽,醒時作嘯氣慷慷,此雪,乃鶯雪。”
“噗嗤!”俏麗的鶯雪剛剛揭開簾便聽得此言,一聲嬌笑如鈴轉,滿臉歡顏。
見證人已至,全場起身而注目,此時的朱燾剛剛晉升益刺史,聲名如日中天,莫論家世門楣,便是朱燾自身已足以令人敬仰。匡複北土,江東士族大多隻是說說而已,誰個真願舍下一身榮華,放著五石散不服,舍去青山綠水不看,去著鐵裳,飲雪戰胡狼?!
然,朱燾便是朱燾,同類相從、同聲相應,義陽兒郎便若鷹隼,當與鶴齊,豈可與雞同!
朱燾著軟絨於身,緩緩邁上高台,身上的大紅長氅裂展於風中,昔日的溫雅盡去,唯存而今冷顏如鐵,三寸濃須迎風不飄,話語似鼓作捶:“大興元年,歲在戊寅,至臨寒冬,載將近。遙寄青冥於空,長存仁義於胸,觀諸君之盛顏,示孔孟之道顛……”
待得朱燾致畢辭,三族之人共聚高台,互換族譜以彰其跡,再拜祭天地以昭告天下,至今而後,三族之人共進同退,若有背離,人可唾之!隨後又告祭祖廟,華亭劉氏無祖廟,隻得從簡。歡慶三日,三日後丁晦攜族人迴歸餘杭,並邀請劉濃來年至餘杭小住,此乃禮節,劉濃自是應允。橋然擔心譜諜司之事,欲迴吳縣,但橋遊思這般模樣,怎可起行?且劉濃再三挽留,故而,隻能再待幾日。
祖盛告辭離去,劉濃修書一封,言年後必至婁縣。朱燾來了便未走,整日泡在酒壇裏,不是醉在鶯雪之懷,便是臥在冰潭之側,極盡逍遙之能事。(未完待續。)
雪色帷幄裏,橋遊思散著青絲,背靠著高高的軟枕,捧著一卷青簡,正在輕聲細讀。經得十來日將養,顏色盡複,小唇作櫻點、嬌嬌嫩透,十指若瑩雪、根根玉白。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不惜歌者苦,便傷知音希;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讀罷,眨了眨眼睛,眼前仿佛出現一對高飛的鴻鵠,盤旋掠過高樓,隨後一聲長啼、尾相接,直插青冥。
晴焉吹了吹冒著熱氣的藥碗,見小娘子看著帷幄上的薔薇出神,細聲笑道:“小娘子,咱們不就是在北樓麽?”
橋遊思道:“此樓非彼樓。”
晴焉奇道:“那是何樓?”
橋遊思道:“此樓,乃是心中之樓。心中若存高樓,便有鴻鵠自心底而生,振翅鳴啼,引朋遠來。”
晴焉本想問小娘子鴻鵠為何一定要飛高樓,但轉念一想,改了口:“咱們小娘子居北樓,心中定是高高的,那,那劉郎君居東樓,便若,便若鴻鵠鳥兒,定會來飛……”瞧了瞧背依高枕的小娘子,心想:可不是嘛,這軟枕還是劉郎君遣人送來的呢。
橋遊思脫口道:“晴焉,鴻鵠是一對……”
“哦……一對!”
晴焉歪著腦袋,把那聲“哦”拖得極長。橋遊思微微一愣,不知想到了甚,腮角浸紅,羞得不行,悄悄的捧起竹簡擋住臉,不讓晴焉看。
“瞻簀來得極巧,這個時辰,小妹定然醒著。”
“玉鞠兄,劉濃……”
便在此時,劉濃與橋然的聲音低低傳來。
橋遊思飛快的瞅了一眼榻側的銅鏡,隻見鏡中的小女郎髻不整,隻著輕褻衣,此時想換已然來不及,幹脆順著高枕往下一縮,順手扯過衾角蓋在胸口,竹簡“啪”的一聲、掉在地上。睫毛輕輕顫動,細聲道:“晴焉,我睡了。”閉上了眼睛,唿吸均勻。
“可是,小娘子……”
晴焉瞅了瞅裝睡的小娘子,再瞥了瞥手中的藥碗,皺眉簇成了一團,而這時,大郎君的聲音已然響起:“小妹,可醒了?”
來不及了,晴焉把藥碗往案上一擱,迎到門口,迴道:“大郎君,小娘子剛歇下。”
“哦?不是會醒一個時辰的麽,怎地又歇,莫非有變?”橋然脫著腳上木屐,眉頭一挑,心中卻有些擔憂,迴頭道:“甚是不巧,小妹又歇了。”
“無妨,橋小娘子身體要緊,若是病情生變,劉濃這便遣人至吳縣。”劉濃一邊脫著木屐,一邊說著,心中既驚且憂,橋遊思這病確屬罕見,若說是寒疾,卻又似是而非,而吳縣橋氏之所以人丁常夭,根結便在於此。恰若憂曇,匆匆夜綻,盛放之時驚鴻怯雁,凋零之時無人聞知。
兩個郎君說著話,行向內室,並沒有改日再來的意思。晴焉急了,腳步斜斜一邁,端著雙手萬福道:“大郎君,劉郎君,小娘子歇下了。”
橋然皺眉道:“事急從權,瞻簀非外人,便是歇下了,亦可探視。”
劉濃道:“然也,病急如侵火,慢去如抽絲,急不得、緩不得,卻不可輕怠。”
“這……”晴焉無奈,讓開道路。
橋然行進內室,見小妹果真睡下了,疾步行至床榻邊坐下,細細查探小妹的神色,若是寒疾有所反複,小妹於睡時便會呈現痛苦之色。
劉濃輕步慢行,目光在案上一頓,晴焉趕緊遮住藥碗,怯怯的看著劉濃,懇切的搖了搖頭,劉濃會心默笑,點了點頭,眼光看向榻上的橋遊思,但見小女郎滿把青絲泄在衾外,一半在床,一半在榻,布衾的一角,淺淺露著潔白的小手,手指在輕輕的顫抖。
她在裝睡……
劉濃心中一軟,走上前細看,真是個白玉無暇的小女郎,眉色淡若雲煙,乖乖巧巧極是惹人憐。
他在看我……
橋遊思雖然閉著眼睛,但心裏卻知道,劉濃在靠近、在看她,她嗅到了那若有若無的芥香,感覺到了臉頰兩側的微燙,眼皮要動,忍住!快走,快走……
“嗯……”
劉濃輕咳一聲,說道:“玉鞠,橋小娘子麵色盡好,可見病情並無大礙,且讓小娘子安歇,劉濃尚有事要與兄商議。”
“也好,明日典禮之事……”橋然見小妹無恙,心下稍安,抬頭見劉濃的麵色蒼白、不見血色,遠不及小妹,便打住話頭,憂道:“病急如火,慢去似絲,我觀瞻簀麵色若紙,定未痊愈,莫若再將養些時日,何苦帶病操累,需得惜身啊。”
聞言,橋遊思險些睜開了眼,現露在外的手指顫抖不休。
劉濃笑道:“無妨,些許小傷算不得甚,年歲已近,不可再行耽擱。”
“唉!”橋然一聲長歎,站起身,自從來到華亭,他才知曉劉濃的不易,而華亭劉氏能有今日的昌盛,便是來自這位未及弱冠的美郎君終日操持。說起來,華亭劉氏與吳縣橋氏何等相似,都是獨木一枝,闔族榮辱聚在一身。
劉濃斜讓一步,讓橋然先行,待橋然轉過帷屏,看了一眼橋遊思,輕步上前,將一樣物什放在她的手指邊,轉身便走。
行至屏風時迴,見那素白的小手飛快的把東西抓在手中,美郎君微微一笑,快步疾去。
腳步聲漸遠,不可再聞。
橋遊思睜開眼,雙手捧在眼前,緩緩展開,隻見在掌心中臥著一枚玉雕,乃是一隻小兔子……
……
通宜雖不若聯姻至親,但卻勝在目的明確,一切但為相輔相承。是以,通宜之典,極盡浩盛,禮儀繁瑣,需得交視族譜、拜祭天地、告祭祖廟、尚需請得久負盛望之人見證。
吳縣橋氏族譜極簡,唯存橋然與橋遊思;華亭劉氏亦同,唯有劉氏孤兒寡母,楊少柳自雪夜匆匆一現後,便隱匿在西樓,劉氏未提,劉濃未言,橋然與祖盛心中好奇,卻知不可多問,默而不宣;餘杭丁氏一門五支,族譜上記載著近百人,不過,丁氏人丁雖眾,紮根江東也久,但郡望卻不近人意,列數百年五代,丁氏最具名望者,竟然便是丁晦。
丁氏擅商,族中盛產錦鍛,雖說東晉乃是莊園經濟,一切所需皆可在莊中尋獲,但丁氏桑麻確有獨到之處,別地之錦,華有同之,柔則不如,柔有同之,華則不及。是以,各大門閥世家雖不屑與庶族來往,卻不拘寒門所產之物。這不足為奇,奇的是,主掌丁氏商事的,居然便是丁青矜。
劉濃闔上丁氏族譜,心中極奇,若非親耳聽劉訚說起,教人如何敢信?雖然丁青矜僅是暗中操持,明麵上則是其兄丁異。但劉訚是何等精明人物,他一言斷定主事之人是丁青矜,那便定是那個會彈錚且言辭犀利的小女郎了。
想起那****的羞憤之言,劉濃不禁裂嘴一笑。
碎湖自廊外而來,站於門口問道:“小郎君,丁府君問見證之人可至?”
劉濃笑道:“我自去見過府君。”
丁氏原本欲請餘姚虞喜做見證人,丁晦弱冠之時與虞喜有舊,他知道劉濃也算是虞喜的弟子,兩般齊下,估摸著能請來。此次典禮在華亭而非餘杭,丁氏族內原有些許不滿,但丁晦乃是強權人物,力排眾議,可也希望這見證人由丁氏來請,麵上也有些光顏。
劉濃自是喜聞樂見,本欲修書一封助丁晦請來虞喜,殊不知卻臨時接到一封信,有人要途經華亭,而他若來此,莫論名望尚是親疏,皆要勝過虞喜,便婉言告知丁晦,已請得見證人。丁晦知道劉濃與上等門閥來往甚密,便問何人,劉濃但笑不語。
眼看時辰將至,三方族人共聚,高台已鑄,而見證人卻遲遲不顯身,丁晦按耐不住,便幾度問詢。此乃大事,豈可兒戲。
劉濃見了丁晦,隻見其一身盛裝,麵上神情卻略帶緊張,知他在擔心甚,揖手笑道:“府君勿憂,稍後,見證人必至。”
丁晦見劉濃依舊雲淡風輕,心中暗讚美郎君氣沉如淵、非同尋凡,又問:“來者到底何人?”
劉濃笑道:“府君何急,稍後便知。”言罷,瞅了瞅室外,見日已初起,灑得滿眼光輝,便辭別丁晦,至中樓尋劉氏去了。
……
公元318年,十二月二十。
華亭劉氏、吳縣橋氏、餘杭丁氏締結通宜。
高台鑄在院外,高三丈,寬十丈。
高台之下,矮案錯擺,盡鋪葦席,婢女穿梭如燕。觀禮席中,與華亭劉氏到有來往的寒庶之族落座於東,有由拳焦氏、蘇氏、齊氏等。西麵,丁氏紮根餘杭百年,來往之族最眾,一眼看去,盡是人頭簇擁。再觀北麵,寥寥幾人。
劉濃心細,便請祖盛落座於北,又命白袍與大婢們列侍於北,這樣放眼看過,也就不是那麽突兀了。橋然汗顏而感激,人情冷暖、如鵝浮冰,他不是未請昔日來往之族,而是……
劉氏今日打扮的極盡雍容,梳著盤恆髻,插著金步搖,渾身襲著淡紅對襟襦裙,披著銀白狐裘,滾邊絨毛廝磨著臉頰,端著雙手笑盈盈的站著。巧思與留顏侍於她左右,卻絲毫奪不走她的豔光。惹得人暗讚:怪道乎美鶴清美至斯,原是因此。
劉濃頭戴青冠,一身重裘,麵色略顯蒼白,負手立於眾人之前。至今日後,華亭劉氏之主,便正式歸屬於他。經得一翻商議,他與丁晦平輩論交。
橋然身著華袍,腰纏玉帶,盡顯溫文儒雅,但他卻是孑然一人,橋遊思並未在身側,她仍在夢中。
丁晦領著其餘四支族人,俱是盛裝,丁青矜藏在人群中,時不時偷看美鶴,在她的心裏,對美鶴與阿父平輩論交,極不認可。當然,她也無權反對。
當浩蕩鍾聲響起,天地也仿佛隨之而肅穆。
三方之人盡皆朝著觀禮之族作揖,觀禮之人離案而起,還禮。丁晦趁勢靠近劉濃,低問:“怎地,見證人還不至?”
劉濃看著急奔而來的李寬,側一個長揖,笑道:“已至。”
“蹄它,蹄它……”
“瞻簀!美酒備好乎?”
一聲唿喚,一聲長笑,朱燾身披殷紅大氅,騎著絨甲駿馬,浮現於山崗,在其身後,上百著甲騎士簇擁著一竄華麗的牛車,漫下來。
“府君!”劉濃高聲喚道,朝著朱燾迎去。
“哼!何來府君?”朱燾勒馬於崗,麵色不喜。
劉濃一愣,笑著揖道:“處仁兄長!”
“然也!哈哈……”
朱燾放聲狂笑,猛地一抽鞭,縱馬飛馳,至劉濃三十步外勒住韁繩,“希律律……”渾身套著絨甲的戰馬揚蹄狂嘯。
朱燾翻身落馬,拉著劉濃大步邁向震驚的眾人。
朱燾,朱中郎,益州刺史。
世人皆知、世人皆言:義陽有兒郎,為複北土著鐵裳,揮戈提甲戰胡狼,醉時臥雪枕冰膽,醒時作嘯氣慷慷。
“美郎君,可還記得妾身否?”
倆人身後傳來一聲嬌唿,朱燾大笑,劉濃並未迴頭,揚聲道:“醉時臥雪枕冰膽,醒時作嘯氣慷慷,此雪,乃鶯雪。”
“噗嗤!”俏麗的鶯雪剛剛揭開簾便聽得此言,一聲嬌笑如鈴轉,滿臉歡顏。
見證人已至,全場起身而注目,此時的朱燾剛剛晉升益刺史,聲名如日中天,莫論家世門楣,便是朱燾自身已足以令人敬仰。匡複北土,江東士族大多隻是說說而已,誰個真願舍下一身榮華,放著五石散不服,舍去青山綠水不看,去著鐵裳,飲雪戰胡狼?!
然,朱燾便是朱燾,同類相從、同聲相應,義陽兒郎便若鷹隼,當與鶴齊,豈可與雞同!
朱燾著軟絨於身,緩緩邁上高台,身上的大紅長氅裂展於風中,昔日的溫雅盡去,唯存而今冷顏如鐵,三寸濃須迎風不飄,話語似鼓作捶:“大興元年,歲在戊寅,至臨寒冬,載將近。遙寄青冥於空,長存仁義於胸,觀諸君之盛顏,示孔孟之道顛……”
待得朱燾致畢辭,三族之人共聚高台,互換族譜以彰其跡,再拜祭天地以昭告天下,至今而後,三族之人共進同退,若有背離,人可唾之!隨後又告祭祖廟,華亭劉氏無祖廟,隻得從簡。歡慶三日,三日後丁晦攜族人迴歸餘杭,並邀請劉濃來年至餘杭小住,此乃禮節,劉濃自是應允。橋然擔心譜諜司之事,欲迴吳縣,但橋遊思這般模樣,怎可起行?且劉濃再三挽留,故而,隻能再待幾日。
祖盛告辭離去,劉濃修書一封,言年後必至婁縣。朱燾來了便未走,整日泡在酒壇裏,不是醉在鶯雪之懷,便是臥在冰潭之側,極盡逍遙之能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