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尚未完全散去,皖城西南官道上,漢軍的旌旗已經如同赤龍一般在朦朧中遊走,顯得格外醒目。
朱元璋勒住馬韁,迴首望去,隻見三萬鐵甲在初陽的映照下泛著寒光,宛如一片銀色的海洋。
馬蹄聲此起彼伏,踏碎了薄霜的脆響,驚起了林間沉睡的宿鳥,為這靜謐的早晨增添了幾分肅殺之氣。
“報——”
一聲清脆的傳令聲劃破了晨霧,一名斥候縱馬自霧中衝出,猶如一道閃電,驚得前軍的弓弩手紛紛搭箭,緊張地注視著前方。
灰衣探子滾鞍下馬,鎧甲上還凝著夜露,顯得格外沉重。
探子急切地報告道。
“廬江郡府皖城生變!有使者持棒子國守將首級來投!”
諸將聞言,臉上紛紛露出喜色,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藍玉正要請命出擊,卻見朱元璋輕輕抬起馬鞭,示意他稍安勿躁。
“先帶人上來。”
隨著霧靄翻卷,一名青衫文士緩緩走出,他雙手高捧著一個髹漆木匣,跪伏在道路旁,顯得格外恭敬。
親兵們迅速上前,以長槍挑開匣蓋,一股血腥味混著石灰粉撲麵而來,令人不禁皺眉。
匣中首級須發虯結,怒目圓睜的嘴角還掛著黑紫色的血痂,顯得格外猙獰。
“此乃何人?”
朱元璋俯身細看,發現死者耳後刺著棒子國貴胄特有的三葉紋。
伸手一摸,確是舊有的刺青。
心中頓時有了計較。
“迴稟大將軍,此乃偽郡守崔元宗。”
使者叩首迴答,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使者繼續說道。
“小人乃皖城曹氏家仆。家主雖被迫侍賊,但日夜盼望王師到來,猶如久旱望雲霓。”
朱元璋與身旁的劉基對視一眼,劉基立刻會意。
劉基輕搖羽扇,霜白的眉梢微微挑起,目光如炬地審視著使者。
“崔元宗身居郡府,爾等如何能夠近身取其首級?”
使者深吸一口氣,穩定了情緒。
“昨日濡須口捷報傳至,那賊子急欲登城督戰。家主便假意獻策,於朱雀街設宴犒軍。待其車駕行至醉仙樓時,三百死士自酒肆中殺出……”
使者忽然頓住,喉結上下滾動,顯然迴憶起那場驚心動魄的巷戰仍心有餘悸。
“巷戰持續兩刻,折了七十六名義士方才得手。”
使者終於艱難地說出了這句話,聲音中充滿了悲痛和決絕。
劉基麵上不動聲色,繼續問道。
“現在城中情況如何?”
使者抬頭,臉上現出急切之色。
“城中尚有棒子國士兵五千,曹員外與眾義士正竭力抗敵,望將軍速往支援!”
劉基眉頭一皺,追問道。
“我大軍要如何入城助你等?”
使者再次叩首道。
“曹員外率義士與各大戶家丁趁亂奪取了東門城門,此時正在拚死抵抗,但恐怕難以堅持太久。”
朱元璋與劉基對視一眼,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劉基故意把之前的事情與現在的情況交錯提問,以試探使者的真偽。
而這名使者竟然對答如流,毫不遲疑,沒有絲毫破綻。
皖城大戶曹貴也確有其人,說起來還算是曹操的同族。
朱元璋忽的仰天大笑,聲震林樾。
“天佑忠義!傳令輕裝疾進,午時前要在皖城喝慶功酒!”
朱元璋再次看向使者。
“你可速迴稟報曹員外,大軍立刻快馬加鞭趕去,必不使義士鮮血白流!”
使者連叩三個響頭,感激涕零,翻身上馬,疾馳而去,仿佛一道閃電劃破晨霧,消失在遠方。
使者不惜馬力,僅僅五刻鍾的工夫,便如一陣旋風般趕迴了皖城,他的身影匆匆從東門馳入,馬蹄聲在石板路上敲擊出一串急促的節奏。
城樓上,一名雙目狹長細小的棒子國人正焦急地等待著,滿臉緊張,雙眼緊緊盯著城門的方向,似乎生怕錯過任何一絲動靜。
當看到使者那熟悉的身影時,立刻急切地問道。
“龍國人是否中計?”
青衫使者勒住韁繩,甩蹬下馬,麵上露出了得意的笑意,抱拳向城樓上的棒子國人答道。
“幸不辱命!那些龍國人果然中計,已經輕裝趕來,沒有絲毫防備。”
雙目狹長的棒子國人聞言,臉上瞬間綻放出大喜之色,他激動地拍了拍城樓的扶手,連聲稱讚道。
“好!好!如能借此機會反敗為勝,你當為首功!”
青山使者臉上露出矜持而又謙遜的笑容,微微躬身行禮道。
“全賴郡守大人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過是大人手下的一名馬前卒,能盡到微薄之力已是萬幸。”
城樓上的這名雙目狹長的棒子國人,正是廬江郡的郡守——崔元宗。
崔元宗聽到使者的話後,精神為之一振,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
心中暗自得意:此計如果能成,也不枉他犧牲一名同族旁支的性命。
“傳令下去,立刻在城中製造喧嘩,偽裝成暴亂的模樣!”
原來,這一切都是崔元宗精心策劃的詭計!
他利用龍國人大勝之後的大意,設下了一個天羅地網,就等著龍國軍隊自投羅網了。
此刻,崔元宗的心中充滿了勝券在握的自信與得意。
朱元璋勒住馬韁,迴首望去,隻見三萬鐵甲在初陽的映照下泛著寒光,宛如一片銀色的海洋。
馬蹄聲此起彼伏,踏碎了薄霜的脆響,驚起了林間沉睡的宿鳥,為這靜謐的早晨增添了幾分肅殺之氣。
“報——”
一聲清脆的傳令聲劃破了晨霧,一名斥候縱馬自霧中衝出,猶如一道閃電,驚得前軍的弓弩手紛紛搭箭,緊張地注視著前方。
灰衣探子滾鞍下馬,鎧甲上還凝著夜露,顯得格外沉重。
探子急切地報告道。
“廬江郡府皖城生變!有使者持棒子國守將首級來投!”
諸將聞言,臉上紛紛露出喜色,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藍玉正要請命出擊,卻見朱元璋輕輕抬起馬鞭,示意他稍安勿躁。
“先帶人上來。”
隨著霧靄翻卷,一名青衫文士緩緩走出,他雙手高捧著一個髹漆木匣,跪伏在道路旁,顯得格外恭敬。
親兵們迅速上前,以長槍挑開匣蓋,一股血腥味混著石灰粉撲麵而來,令人不禁皺眉。
匣中首級須發虯結,怒目圓睜的嘴角還掛著黑紫色的血痂,顯得格外猙獰。
“此乃何人?”
朱元璋俯身細看,發現死者耳後刺著棒子國貴胄特有的三葉紋。
伸手一摸,確是舊有的刺青。
心中頓時有了計較。
“迴稟大將軍,此乃偽郡守崔元宗。”
使者叩首迴答,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使者繼續說道。
“小人乃皖城曹氏家仆。家主雖被迫侍賊,但日夜盼望王師到來,猶如久旱望雲霓。”
朱元璋與身旁的劉基對視一眼,劉基立刻會意。
劉基輕搖羽扇,霜白的眉梢微微挑起,目光如炬地審視著使者。
“崔元宗身居郡府,爾等如何能夠近身取其首級?”
使者深吸一口氣,穩定了情緒。
“昨日濡須口捷報傳至,那賊子急欲登城督戰。家主便假意獻策,於朱雀街設宴犒軍。待其車駕行至醉仙樓時,三百死士自酒肆中殺出……”
使者忽然頓住,喉結上下滾動,顯然迴憶起那場驚心動魄的巷戰仍心有餘悸。
“巷戰持續兩刻,折了七十六名義士方才得手。”
使者終於艱難地說出了這句話,聲音中充滿了悲痛和決絕。
劉基麵上不動聲色,繼續問道。
“現在城中情況如何?”
使者抬頭,臉上現出急切之色。
“城中尚有棒子國士兵五千,曹員外與眾義士正竭力抗敵,望將軍速往支援!”
劉基眉頭一皺,追問道。
“我大軍要如何入城助你等?”
使者再次叩首道。
“曹員外率義士與各大戶家丁趁亂奪取了東門城門,此時正在拚死抵抗,但恐怕難以堅持太久。”
朱元璋與劉基對視一眼,心中已經有了計較。
劉基故意把之前的事情與現在的情況交錯提問,以試探使者的真偽。
而這名使者竟然對答如流,毫不遲疑,沒有絲毫破綻。
皖城大戶曹貴也確有其人,說起來還算是曹操的同族。
朱元璋忽的仰天大笑,聲震林樾。
“天佑忠義!傳令輕裝疾進,午時前要在皖城喝慶功酒!”
朱元璋再次看向使者。
“你可速迴稟報曹員外,大軍立刻快馬加鞭趕去,必不使義士鮮血白流!”
使者連叩三個響頭,感激涕零,翻身上馬,疾馳而去,仿佛一道閃電劃破晨霧,消失在遠方。
使者不惜馬力,僅僅五刻鍾的工夫,便如一陣旋風般趕迴了皖城,他的身影匆匆從東門馳入,馬蹄聲在石板路上敲擊出一串急促的節奏。
城樓上,一名雙目狹長細小的棒子國人正焦急地等待著,滿臉緊張,雙眼緊緊盯著城門的方向,似乎生怕錯過任何一絲動靜。
當看到使者那熟悉的身影時,立刻急切地問道。
“龍國人是否中計?”
青衫使者勒住韁繩,甩蹬下馬,麵上露出了得意的笑意,抱拳向城樓上的棒子國人答道。
“幸不辱命!那些龍國人果然中計,已經輕裝趕來,沒有絲毫防備。”
雙目狹長的棒子國人聞言,臉上瞬間綻放出大喜之色,他激動地拍了拍城樓的扶手,連聲稱讚道。
“好!好!如能借此機會反敗為勝,你當為首功!”
青山使者臉上露出矜持而又謙遜的笑容,微微躬身行禮道。
“全賴郡守大人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過是大人手下的一名馬前卒,能盡到微薄之力已是萬幸。”
城樓上的這名雙目狹長的棒子國人,正是廬江郡的郡守——崔元宗。
崔元宗聽到使者的話後,精神為之一振,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
心中暗自得意:此計如果能成,也不枉他犧牲一名同族旁支的性命。
“傳令下去,立刻在城中製造喧嘩,偽裝成暴亂的模樣!”
原來,這一切都是崔元宗精心策劃的詭計!
他利用龍國人大勝之後的大意,設下了一個天羅地網,就等著龍國軍隊自投羅網了。
此刻,崔元宗的心中充滿了勝券在握的自信與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