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啥的,平日裏小的偶爾見到崔尚書幾麵兒,從來都是麵帶笑容,一副溫潤有禮的樣子。跟他們家的下人做派完全不一樣,估計就是崔尚書太過於仁厚,讓他們在外邊兒隨意的狗仗人勢沒有加以懲處。”阿三聲音也放小了,畢竟一個仆人說當朝尚書實在是不好。
“行了,住嘴吧,這話是你能說的嗎?”賀蘭敏之隨口就批評了兩句。主仆兩人倒是就這這個事兒隨意的閑聊起來。
剛才賀蘭敏之所提到的兵部崔尚書,乃是如今朝中僅存不多的山東大姓的高官之一。正是當今山東氏族七家五姓之中的崔家人。崔家可是這天地下站在金字塔巔峰的家族了。山東七家五姓之中就有兩個崔家分為清河崔家和博陵崔家。如今的氏族誌中為天下公認的一等世家,就是皇家想要與其結親都被視為一種榮耀。這滿朝的文武權貴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娶一個崔家的女子做正妻。世人都以這個為榮耀,普通的老百姓更是那這個當作是一生的追求。
博陵崔家起源於秦朝,先祖曾經做過秦朝大夫,然後於漢超顯貴,得了爵位,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比之弘農楊家的起家曆史還要久遠,還要有震懾力。世代為官,從秦朝至如今的唐朝,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年的時間。曆經了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變更了數個朝代,他們仍舊居於山東,亙古不變。縱使偶爾式微,可也卻從未斷絕。
清河崔家曆史同樣起源於秦漢兩朝,卻並沒有博陵崔家那般鼎盛,但是至三國曹魏方才興起。清河崔家先祖曾經做過曹魏的尚書,一直延續至今,同樣勢力無比龐大,絲毫不遜色於博陵崔家。而如今的兵部崔尚書就是出自這清河崔家。
曾經有人有過統計,自漢朝起二崔高官顯宦不斷。光是南北朝之中,就足足有十人問鼎相位。有整整二十六人,獲得世襲爵位。當然南北朝時代太過於紛亂,所謂世襲也當不得真。
但是整個有唐一朝,二崔問鼎相位者竟然整整有二十七位之多。朝野之中五品以上官員多大四百多位,堪為一時盛景。這就是崔家的勢力,這也是崔家的實力。
遠的暫且不提,光是近的剛剛一位崔家的丞相離世。就是如今兵部尚書崔餘慶的父親,崔敦禮。這位老大人高祖年間就已經在大唐為官,也曾經盛極一時。曆經高祖,太宗,到如今李治年間三朝,可謂三朝元老。最後拜太子少師,贈開府儀同三司。他死之後,本來還在定襄都督府為司馬的崔餘慶,直接就被李治提升為兵部尚書,成為了當朝權貴之一。
當年崔敦禮在世的時候,和李治的關係極好,李治也很信任這位老大人,所以他死之後才會如此哀傷。給了崔餘慶這般殊榮。但是這位兵部尚書也確實是有才幹的,上任幾年時間,將兵部打理的井井有條,絲毫沒有任何疏漏之處。而且極為符合高宗的心意,在長孫無忌事件的時候,堅決支持高宗所有的決議。對於武則天,也沒有像別的山東氏族一樣,持以反對意見。隻是礙於身份,始終沒有開口明確表示支持而已。
出身名門,身後有清河崔氏的鼎力支持。又是李治極為信賴的老臣之子,在兵部尚書位置上熬了幾年,辦事能力有了經驗有了,歲數和李義府相近,要是這個時候他能夠登上相位,自然是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甚至於會讓大家感到很正常。
畢竟即便是皇帝,也絕對不可能冷落山東氏族太長的時間。這個時候選任一位山東氏族的人出來不是正好兒?朝中的宰相也沒有定數,如今僅僅隻有李義府,許敬宗,於誌寧,許囿師四位。李義府同中書門下,許囿師執掌中書省,許敬宗管著門下省,於誌寧管著尚書省。
可是於誌寧年紀大了,不能管事兒了,如今就是早朝都不怎麽參與了。許囿師也是一樣,雖然比於誌寧好上一些,但是終究是行將朽木。四位宰相之中有兩位歲數大的都快不能理事。剩下許敬宗和李義府,可都是因為皇後上位的,這也並不符合皇帝的平衡之道。
所以賀蘭敏之猜來猜去,還是覺得山東氏族最有可能的就是將這位兵部尚書送上宰相之位成功搬迴一局,讓自己輸的不要這麽慘。同時拿迴自己應該有的利益,和皇帝將和。
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總不能說平白無故的就命令皇上提任一位宰相啊。既然如此就隻能走旁門左道了,如今朝中勢力最大就是皇後一黨了。核心人物就四個,皇後本身不用說,許敬宗是隻老狐狸,他不去算計別人已經是阿彌托福了,誰還敢沒事兒去招惹他啊。經過長孫無忌案件,這個老家夥已經成功的在朝中塑造起自己的威勢了。
李義府這個人山東氏族沒放在眼裏,要底蘊沒底蘊,得了勢還不會為人處世。用不了多久就能拿下,但是他畢竟是宰相。用一個宰相換一個宰相,這筆生意武則天會不會做山東氏族不敢保證。而且李義府如今的勢力也不小,別沒偷到狐狸反惹了一身騷。
那麽剩下的最後一個就隻有賀蘭敏之了。山東氏族確定武則天一定會保住自己的外甥,而天可憐見,賀蘭敏之自己又送上這麽一個絕佳的時機,不搞他搞誰?
賀蘭敏之也是自己倒黴,正在人家想要算計他的時候一下子,自己就撞到槍口上了,絲毫沒有猶豫。
至於為什麽這麽長時間他們一直隱而不宣,恐怕是看許囿師,或者是於誌寧沒有多長時間好活了。崔餘慶還正處於年富力強的時候,等等也無妨。而且兵部尚書的位置也能在李治離京的時候撈到些切實的好處,所以就等了等`。
賀蘭敏之派阿大和阿二迴長安就是給他們一個消息。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清楚一切的事情了,若是再不找自己聊聊,一切可能都晚了。相互製約之下,才導致了如今的狀態。(未完待續。)。
“行了,住嘴吧,這話是你能說的嗎?”賀蘭敏之隨口就批評了兩句。主仆兩人倒是就這這個事兒隨意的閑聊起來。
剛才賀蘭敏之所提到的兵部崔尚書,乃是如今朝中僅存不多的山東大姓的高官之一。正是當今山東氏族七家五姓之中的崔家人。崔家可是這天地下站在金字塔巔峰的家族了。山東七家五姓之中就有兩個崔家分為清河崔家和博陵崔家。如今的氏族誌中為天下公認的一等世家,就是皇家想要與其結親都被視為一種榮耀。這滿朝的文武權貴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娶一個崔家的女子做正妻。世人都以這個為榮耀,普通的老百姓更是那這個當作是一生的追求。
博陵崔家起源於秦朝,先祖曾經做過秦朝大夫,然後於漢超顯貴,得了爵位,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比之弘農楊家的起家曆史還要久遠,還要有震懾力。世代為官,從秦朝至如今的唐朝,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年的時間。曆經了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變更了數個朝代,他們仍舊居於山東,亙古不變。縱使偶爾式微,可也卻從未斷絕。
清河崔家曆史同樣起源於秦漢兩朝,卻並沒有博陵崔家那般鼎盛,但是至三國曹魏方才興起。清河崔家先祖曾經做過曹魏的尚書,一直延續至今,同樣勢力無比龐大,絲毫不遜色於博陵崔家。而如今的兵部崔尚書就是出自這清河崔家。
曾經有人有過統計,自漢朝起二崔高官顯宦不斷。光是南北朝之中,就足足有十人問鼎相位。有整整二十六人,獲得世襲爵位。當然南北朝時代太過於紛亂,所謂世襲也當不得真。
但是整個有唐一朝,二崔問鼎相位者竟然整整有二十七位之多。朝野之中五品以上官員多大四百多位,堪為一時盛景。這就是崔家的勢力,這也是崔家的實力。
遠的暫且不提,光是近的剛剛一位崔家的丞相離世。就是如今兵部尚書崔餘慶的父親,崔敦禮。這位老大人高祖年間就已經在大唐為官,也曾經盛極一時。曆經高祖,太宗,到如今李治年間三朝,可謂三朝元老。最後拜太子少師,贈開府儀同三司。他死之後,本來還在定襄都督府為司馬的崔餘慶,直接就被李治提升為兵部尚書,成為了當朝權貴之一。
當年崔敦禮在世的時候,和李治的關係極好,李治也很信任這位老大人,所以他死之後才會如此哀傷。給了崔餘慶這般殊榮。但是這位兵部尚書也確實是有才幹的,上任幾年時間,將兵部打理的井井有條,絲毫沒有任何疏漏之處。而且極為符合高宗的心意,在長孫無忌事件的時候,堅決支持高宗所有的決議。對於武則天,也沒有像別的山東氏族一樣,持以反對意見。隻是礙於身份,始終沒有開口明確表示支持而已。
出身名門,身後有清河崔氏的鼎力支持。又是李治極為信賴的老臣之子,在兵部尚書位置上熬了幾年,辦事能力有了經驗有了,歲數和李義府相近,要是這個時候他能夠登上相位,自然是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甚至於會讓大家感到很正常。
畢竟即便是皇帝,也絕對不可能冷落山東氏族太長的時間。這個時候選任一位山東氏族的人出來不是正好兒?朝中的宰相也沒有定數,如今僅僅隻有李義府,許敬宗,於誌寧,許囿師四位。李義府同中書門下,許囿師執掌中書省,許敬宗管著門下省,於誌寧管著尚書省。
可是於誌寧年紀大了,不能管事兒了,如今就是早朝都不怎麽參與了。許囿師也是一樣,雖然比於誌寧好上一些,但是終究是行將朽木。四位宰相之中有兩位歲數大的都快不能理事。剩下許敬宗和李義府,可都是因為皇後上位的,這也並不符合皇帝的平衡之道。
所以賀蘭敏之猜來猜去,還是覺得山東氏族最有可能的就是將這位兵部尚書送上宰相之位成功搬迴一局,讓自己輸的不要這麽慘。同時拿迴自己應該有的利益,和皇帝將和。
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總不能說平白無故的就命令皇上提任一位宰相啊。既然如此就隻能走旁門左道了,如今朝中勢力最大就是皇後一黨了。核心人物就四個,皇後本身不用說,許敬宗是隻老狐狸,他不去算計別人已經是阿彌托福了,誰還敢沒事兒去招惹他啊。經過長孫無忌案件,這個老家夥已經成功的在朝中塑造起自己的威勢了。
李義府這個人山東氏族沒放在眼裏,要底蘊沒底蘊,得了勢還不會為人處世。用不了多久就能拿下,但是他畢竟是宰相。用一個宰相換一個宰相,這筆生意武則天會不會做山東氏族不敢保證。而且李義府如今的勢力也不小,別沒偷到狐狸反惹了一身騷。
那麽剩下的最後一個就隻有賀蘭敏之了。山東氏族確定武則天一定會保住自己的外甥,而天可憐見,賀蘭敏之自己又送上這麽一個絕佳的時機,不搞他搞誰?
賀蘭敏之也是自己倒黴,正在人家想要算計他的時候一下子,自己就撞到槍口上了,絲毫沒有猶豫。
至於為什麽這麽長時間他們一直隱而不宣,恐怕是看許囿師,或者是於誌寧沒有多長時間好活了。崔餘慶還正處於年富力強的時候,等等也無妨。而且兵部尚書的位置也能在李治離京的時候撈到些切實的好處,所以就等了等`。
賀蘭敏之派阿大和阿二迴長安就是給他們一個消息。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清楚一切的事情了,若是再不找自己聊聊,一切可能都晚了。相互製約之下,才導致了如今的狀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