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緗聽得樂,“被人誇的感覺就是好,這麽的吧,往後你每天早起先誇上我幾句,讓我有一天的好心情,就當是家規了。”
李洵一傻傻陪著笑,裴琰也爽朗大笑,有才幹的女子本就不多,既有才幹還有趣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打擾他們夫妻讀書,裴琰告辭離開。
出了大門後又不禁迴望了一眼。
夫妻二人的相處讓他想起了病逝的亡妻,那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與大多數閨秀一樣端靜知禮,談不上多出色,但也不失大體,夫妻間雖無男女之情,也修得相敬如賓。
說來二十多歲的他在此前還未真正有過心動。
直到遇到那個突然出現在他生命裏的姑娘,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給了他生的希望和溫柔照顧,在後來的日子裏他幾乎每天都會想起。
裴琰曾一度以為,這種強烈的思念隻是出於救命恩情的感激,可每每想起那晚的燈下美人,那種怦然的心動的感覺是他無法忽視也無法否認的。
她以這樣的身份意外重逢讓他欣喜若狂,卻也惆悵滿懷,原來世間真的有愛而不得。
從知道南緗是朋友之妻的那刻起,裴琰就決定把這份感情永遠藏在心底,能幫到她,還能時常見到,他便滿足了。
裴琰的勸說也引得李洵一思緒沉雜,而後的幾天他沒再提學醫之事,直到這日迴到家看見到扶盈等在門口。
李洵一高興地上前見禮,兩人寒暄過後扶盈問起堂妹可在。
“南緗還沒下工,堂姐有要緊事嗎,我去叫她。”
“算了。”扶盈將人勸阻,“還是別打擾她了。”
“堂姐不常來,既然來了肯定是有要緊的事,要是方便你可以跟我說,南緗迴來我轉告她。”
“也沒什麽,我改天再來吧。”扶盈說完告辭離去。
李洵一低著頭朝家門走迴,猶豫了下後還是追過去將人喚了住。
“堂姐,我人雖然不算聰明,但也能看出來,你和南緗都在想著給家族平反,我沒什麽大能耐,但是能幫上忙的一定盡全力幫,你們有什麽事可以跟我說,不用把我當外人。”
每次同南緗見麵商議案情,姐妹倆都是迴避著洵一,扶盈思量著他是對此有想法了。
“洵一你別誤會,我們迴避你並不是把你當外人,相反,就是為了你好,所以有些事情不想讓你牽涉其中,以免你受到連累,這是為你好。”
“我不怕的!”李洵一趕忙表態,“我不怕被連累,隻要能幫上你們我就高興。”
扶盈笑了笑,對方越是懂事自家越不能拖累他,於是安慰他不要多想。
人走後李洵一陷入沉思。
南緗總想著在他科考前和離,可在李洵一心裏,相較科考入仕他更希望和南緗繼續相處下去,就算隻是名義上的夫妻也高興,哪怕終身沒有功名。
但他也知道,在南緗心裏為家族翻案是頭等大事,可惜現在的他什麽忙也幫不上,隻有自己足夠強大才有能力為她做些什麽。
可一旦金榜題名南緗必會離開自己,李洵一很糾結,不知如何是好。
想到南緗的牽掛,能真正幫上喜歡的人比什麽都重要不是嗎,哪怕將來不在彼此身邊,隻要能看著她高興就好。
反複思量後終於拿定主意:好好參考,博取功名,有能力為喜歡的人盡些心力。
“南緗你放心,我會用功讀書,爭取金榜題名,不讓你失望。”
南緗一進門李洵一就堅定地向她保證。
看著麵前人這樣子,南緗愣了愣,隨後笑出聲,“什麽叫不讓我失望,是不讓你自己失望,對得起你十年寒窗苦。”
李洵一訕笑著解釋,“是,但也是為了你呀,你每日這麽盡心盡力照顧我,我當然不能讓你的辛苦白費。”
“也行。”南緗笑道:“隻要你專心備考就好。”
我隻要你高興就好,李洵一心裏默念道。
打定主意後的人不再彷徨,一心一意備考科舉。
臨考前半個月,賢國公特意向已退養的前內閣學士宋閣老遞了帖子,讓兒子和門生前去做最後的考前指導。
宋閣老住在京郊別院,一連兩日幾人結伴同去,到了第三天,想到自己還有事在身,李洵一決定這日自行前去。
出了家門的他直奔首飾鋪,買下看好的東西後興高采烈地走出鋪子,快步穿過街道朝京郊趕去。
一聲馬兒嘶鳴,李洵一驚了一跳,手中布袋咣當掉在地上,幸而那馬夫及時勒住了馬,虛驚一場。
“你怎麽迴事?走路不長眼嗎!驚了我們主子大駕有你好看!”
華麗的車駕一看就是出自哪家貴族府邸,李洵一猜到裏麵人身份不凡,連忙道著歉。
“怎麽迴事。”
沉穩的男子聲從馬車傳出,淩恆掀開簾子,車夫先是向主子請罪,又解釋是對方不看路險些撞上來的。
認出是李洵一,淩恆親自下了馬車。
“原來是太子殿下。”李洵一作揖賠罪,“是草民的錯,多有得罪,還請殿下恕罪。”
“無妨,你沒事就好。”
淩恆又命人幫著撿起地上散落的東西,李洵一焦急地四下尋著什麽,待找到滾落在街邊的鐲子,忙俯身撿起用衣袖擦了擦,檢查了下沒有損壞,這才舒了口氣。
看到他手中物件,淩恆猜想這應該是給南緗的。
“殿下英明。”李洵一笑吟吟解釋,“過些日子是南緗生辰,我提前給她準備了禮物。”
“是啊,她生辰快到了。”淩恆自言自語,“日子過得真快。”
再看向李洵一手中的白銀海棠纏絲鐲,材質不算珍貴,款式也並不出彩,可那也是他們夫妻間的情誼,淩恆看得酸澀。
定迴心神,又問了李洵一最近備考如何,囑咐他安心科考,若有幸登科將來必定照拂於他。
李洵一感激地朝淩恆又拜了一禮,他也不知自己哪裏修來的福氣,能遇到這麽多貴人相助。
“你人純良,自有上天眷顧。”
李洵一羞澀地笑了笑,拜送淩恆離開後繼續朝京外趕去。
李洵一傻傻陪著笑,裴琰也爽朗大笑,有才幹的女子本就不多,既有才幹還有趣的更是少之又少。
不打擾他們夫妻讀書,裴琰告辭離開。
出了大門後又不禁迴望了一眼。
夫妻二人的相處讓他想起了病逝的亡妻,那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與大多數閨秀一樣端靜知禮,談不上多出色,但也不失大體,夫妻間雖無男女之情,也修得相敬如賓。
說來二十多歲的他在此前還未真正有過心動。
直到遇到那個突然出現在他生命裏的姑娘,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給了他生的希望和溫柔照顧,在後來的日子裏他幾乎每天都會想起。
裴琰曾一度以為,這種強烈的思念隻是出於救命恩情的感激,可每每想起那晚的燈下美人,那種怦然的心動的感覺是他無法忽視也無法否認的。
她以這樣的身份意外重逢讓他欣喜若狂,卻也惆悵滿懷,原來世間真的有愛而不得。
從知道南緗是朋友之妻的那刻起,裴琰就決定把這份感情永遠藏在心底,能幫到她,還能時常見到,他便滿足了。
裴琰的勸說也引得李洵一思緒沉雜,而後的幾天他沒再提學醫之事,直到這日迴到家看見到扶盈等在門口。
李洵一高興地上前見禮,兩人寒暄過後扶盈問起堂妹可在。
“南緗還沒下工,堂姐有要緊事嗎,我去叫她。”
“算了。”扶盈將人勸阻,“還是別打擾她了。”
“堂姐不常來,既然來了肯定是有要緊的事,要是方便你可以跟我說,南緗迴來我轉告她。”
“也沒什麽,我改天再來吧。”扶盈說完告辭離去。
李洵一低著頭朝家門走迴,猶豫了下後還是追過去將人喚了住。
“堂姐,我人雖然不算聰明,但也能看出來,你和南緗都在想著給家族平反,我沒什麽大能耐,但是能幫上忙的一定盡全力幫,你們有什麽事可以跟我說,不用把我當外人。”
每次同南緗見麵商議案情,姐妹倆都是迴避著洵一,扶盈思量著他是對此有想法了。
“洵一你別誤會,我們迴避你並不是把你當外人,相反,就是為了你好,所以有些事情不想讓你牽涉其中,以免你受到連累,這是為你好。”
“我不怕的!”李洵一趕忙表態,“我不怕被連累,隻要能幫上你們我就高興。”
扶盈笑了笑,對方越是懂事自家越不能拖累他,於是安慰他不要多想。
人走後李洵一陷入沉思。
南緗總想著在他科考前和離,可在李洵一心裏,相較科考入仕他更希望和南緗繼續相處下去,就算隻是名義上的夫妻也高興,哪怕終身沒有功名。
但他也知道,在南緗心裏為家族翻案是頭等大事,可惜現在的他什麽忙也幫不上,隻有自己足夠強大才有能力為她做些什麽。
可一旦金榜題名南緗必會離開自己,李洵一很糾結,不知如何是好。
想到南緗的牽掛,能真正幫上喜歡的人比什麽都重要不是嗎,哪怕將來不在彼此身邊,隻要能看著她高興就好。
反複思量後終於拿定主意:好好參考,博取功名,有能力為喜歡的人盡些心力。
“南緗你放心,我會用功讀書,爭取金榜題名,不讓你失望。”
南緗一進門李洵一就堅定地向她保證。
看著麵前人這樣子,南緗愣了愣,隨後笑出聲,“什麽叫不讓我失望,是不讓你自己失望,對得起你十年寒窗苦。”
李洵一訕笑著解釋,“是,但也是為了你呀,你每日這麽盡心盡力照顧我,我當然不能讓你的辛苦白費。”
“也行。”南緗笑道:“隻要你專心備考就好。”
我隻要你高興就好,李洵一心裏默念道。
打定主意後的人不再彷徨,一心一意備考科舉。
臨考前半個月,賢國公特意向已退養的前內閣學士宋閣老遞了帖子,讓兒子和門生前去做最後的考前指導。
宋閣老住在京郊別院,一連兩日幾人結伴同去,到了第三天,想到自己還有事在身,李洵一決定這日自行前去。
出了家門的他直奔首飾鋪,買下看好的東西後興高采烈地走出鋪子,快步穿過街道朝京郊趕去。
一聲馬兒嘶鳴,李洵一驚了一跳,手中布袋咣當掉在地上,幸而那馬夫及時勒住了馬,虛驚一場。
“你怎麽迴事?走路不長眼嗎!驚了我們主子大駕有你好看!”
華麗的車駕一看就是出自哪家貴族府邸,李洵一猜到裏麵人身份不凡,連忙道著歉。
“怎麽迴事。”
沉穩的男子聲從馬車傳出,淩恆掀開簾子,車夫先是向主子請罪,又解釋是對方不看路險些撞上來的。
認出是李洵一,淩恆親自下了馬車。
“原來是太子殿下。”李洵一作揖賠罪,“是草民的錯,多有得罪,還請殿下恕罪。”
“無妨,你沒事就好。”
淩恆又命人幫著撿起地上散落的東西,李洵一焦急地四下尋著什麽,待找到滾落在街邊的鐲子,忙俯身撿起用衣袖擦了擦,檢查了下沒有損壞,這才舒了口氣。
看到他手中物件,淩恆猜想這應該是給南緗的。
“殿下英明。”李洵一笑吟吟解釋,“過些日子是南緗生辰,我提前給她準備了禮物。”
“是啊,她生辰快到了。”淩恆自言自語,“日子過得真快。”
再看向李洵一手中的白銀海棠纏絲鐲,材質不算珍貴,款式也並不出彩,可那也是他們夫妻間的情誼,淩恆看得酸澀。
定迴心神,又問了李洵一最近備考如何,囑咐他安心科考,若有幸登科將來必定照拂於他。
李洵一感激地朝淩恆又拜了一禮,他也不知自己哪裏修來的福氣,能遇到這麽多貴人相助。
“你人純良,自有上天眷顧。”
李洵一羞澀地笑了笑,拜送淩恆離開後繼續朝京外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