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令瑜其實知道楊裕桐心裏在想什麽,然而她並不在乎,或者說這一切本就是她有意為之。
楊裕桐收下了她那封引薦信,卻毫無動作,顯然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蘇令瑜是不會讓她安然等待她想要的完美機會的。
既然楊裕桐不走,那就讓她不得不走。
蘇令瑜原本還要另外想法子,沒想到在這件事上,她運氣還挺好,一個穎娘就讓蘇令瑜抓住了楊裕桐心中最大的隱痛——她現在最受不得的,就是看到別人過得好。
尤其是那些跟她處境相似的、遠不如她的人,忽然過得好。
蘇令瑜幾乎沒有額外費力,她隻是按照自己原先的設想,盡職盡責地在扮演一個孝子。
沒吃過豬肉,她總歸見過豬跑,反正她沒有可能代替沈青潭,那扮演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孝子倒也不難。每日來陪沈榮枝吃一頓飯,早晚各請安一次,還可以挽起袍袖打水給沈榮枝洗腳——隻是沈榮枝直說不必,才作罷。
扮演孝子之餘,蘇令瑜也順帶對穎娘多有關照。這小丫頭其實非常木訥,幹活倒很勤快,沈榮枝幾乎不讓她做什麽,她也會主動跑去打掃打掃院子,脖子上掛著蘇令瑜送的小金鎖,一晃一晃的,算是她身上為數不多的引人注意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小丫頭,也可以讓楊裕桐如臨大敵,怨氣就是這麽容易讓人喪失理智的東西。
楊裕桐還算能忍,除了蘇令瑜,幾乎沒有人發現她有異常,如是過了月餘,她攢足了贖身的錢,交給蘇令瑜,拿到賣身契,湊在燭上點著了,一言不發地離去。
她拿著蘇令瑜給的引薦信,順利成為公主府幕僚以後,蘇令瑜就見了蘇細薇一麵。
“我說你也是,幹嘛非得把她塞到公主手裏呢?我這些時日,看她還算聰明,既然翻不出大浪來,留在自己手裏管管家不也挺好嗎。”
蘇細薇有一搭沒一搭地吃著點心,不懂蘇令瑜幹嘛要大費周章決定一個傭人的去留。
“她這人有野心,又很了解我,如今在公主這裏待著,能接觸到不少往來消息,如果有誰要對付我,她一定可以幫得上忙。”
“你就為了給別人送個幫手?”蘇細薇更加不理解,蘇令瑜道:“她了解我,但我也了解她。”
蘇細薇這才明白蘇令瑜是做的什麽打算,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往敵人手裏送一個自己了解的幫手,確實是比一點底細都不知道要強。她歎口氣,“你估計也是給過她機會的,放著安穩日子不過,一定要攪和進朝堂的渾水裏,這人以後怎樣死的都不知道。”
蘇細薇說這話,有些顧影自憐的意思。她不知是想起什麽,歎了口氣,“我要換身衣服去給琉璃喂鹿肉了,今日見過你,它肯定能聞出味道,都這麽多年過去了,它還能記得你身上的氣息,一嗅到就兇性大漲,這獸類記仇,真是可怖。”
蘇令瑜不以為意,“你把它馴得怎樣了?”
“我覺得是差不多了,遠遠看見人,並不會攻擊,但脾氣仍然不算溫順,不過今後放歸山林生活,我覺得這樣剛好。”
蘇令瑜當即拍板,“那我明天就上疏,你做好準備。不過要放迴並州是不可能了,人口太密集,陛下不會同意。”
蘇細薇眼珠轉了轉,道:“嶺南。”
蘇令瑜原本想的是黔中,見蘇細薇有了跟自己不同的想法,便順著話頭問道:“為什麽?”
“琉璃既然是因權鬥而離開山林的,現在想要迴去,勢必也要依傍類似的理由才能成功。我聽聞山林巨虎有號令百獸之能,如今琉璃已無傷人之兇性,所有人都知道它是當年彰顯陛下功德而生的祥瑞,嶺南地區多虎患,若是把它放歸山林之後,由它統禦百獸,不為禍鄉民,豈不是好事一樁,更於陛下聲名有益?”
蘇細薇比誰都了解碧琉璃,腦子也活絡,這些時日顯然是認真打算過這件事。她這樣一講,蘇令瑜也反應過來了。
所謂號令百獸,不過是禽獸中的勝者為王,誰不會被別的野獸吃掉,誰就稱王稱霸而已,但那也畢竟隻是禽獸,不會像人一樣君臣相佐,道德分明。可連祥瑞這樣虛無縹緲的事都可以幾經偽造,區區一個百獸之王要偽造起來豈不是更加容易嗎?
蘇令瑜隻這麽想了一想,便覺得確實可行,點頭道:“那就嶺南。”
如今陛下雖已登基穩定了局勢,至今也很得民心,可她畢竟是違逆正統登基為帝的,縱使天下都滿意,擁護李唐宗室的人也不會滿意,這些年來境內造反的人接連不斷,雖然都是小打小鬧不足為慮,卻也煩人得很。陛下如今正著手修廟塑佛,以佛代道,要自稱天命所歸,這時候幫忙往上貼金不會出錯。
“不過你可想好了,”蘇令瑜最後提醒了她一句,“如果真的把這個噱頭用上,這一路勢必會有危險。”
風口浪尖上的,想給她們使絆子的人隻會多不會少。
“都已經到這個份上,求穩是沒用的了。當初養虎,是為了自保和求進,如今放虎,是為了求勝。”蘇細薇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這麽清醒過,斬釘截鐵道:“必須這麽做。”
常言道放虎歸山,通常沒人覺得這是個明智的選擇,縱使蘇令瑜把緣由寫得足夠充分,這放虎的提議還是不出意外地受到了反對,他們出於直覺,知道蘇令瑜在此事中必然另有設計,卻暫時並不知道她究竟要做什麽。
這看起來畢竟是一件小事。
在朝會上,武曌說這事暫議,散朝以後便單獨把蘇令瑜留下了。
蘇令瑜拿出了一樣東西。
“當年武三思獻給陛下的百越堪輿圖中,有一條鐵礦礦脈勘測不出,臣在嶺南尋訪許久,得知那圖紙年代過久,失了準,這才是準確的礦脈位置,就在嶺南。”
蘇令瑜把複原的圖紙呈上,在武曌閱覽之時,道:“放虎,治虎患,開鐵礦,嶺南此行必成。”
楊裕桐收下了她那封引薦信,卻毫無動作,顯然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蘇令瑜是不會讓她安然等待她想要的完美機會的。
既然楊裕桐不走,那就讓她不得不走。
蘇令瑜原本還要另外想法子,沒想到在這件事上,她運氣還挺好,一個穎娘就讓蘇令瑜抓住了楊裕桐心中最大的隱痛——她現在最受不得的,就是看到別人過得好。
尤其是那些跟她處境相似的、遠不如她的人,忽然過得好。
蘇令瑜幾乎沒有額外費力,她隻是按照自己原先的設想,盡職盡責地在扮演一個孝子。
沒吃過豬肉,她總歸見過豬跑,反正她沒有可能代替沈青潭,那扮演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孝子倒也不難。每日來陪沈榮枝吃一頓飯,早晚各請安一次,還可以挽起袍袖打水給沈榮枝洗腳——隻是沈榮枝直說不必,才作罷。
扮演孝子之餘,蘇令瑜也順帶對穎娘多有關照。這小丫頭其實非常木訥,幹活倒很勤快,沈榮枝幾乎不讓她做什麽,她也會主動跑去打掃打掃院子,脖子上掛著蘇令瑜送的小金鎖,一晃一晃的,算是她身上為數不多的引人注意的地方。
就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小丫頭,也可以讓楊裕桐如臨大敵,怨氣就是這麽容易讓人喪失理智的東西。
楊裕桐還算能忍,除了蘇令瑜,幾乎沒有人發現她有異常,如是過了月餘,她攢足了贖身的錢,交給蘇令瑜,拿到賣身契,湊在燭上點著了,一言不發地離去。
她拿著蘇令瑜給的引薦信,順利成為公主府幕僚以後,蘇令瑜就見了蘇細薇一麵。
“我說你也是,幹嘛非得把她塞到公主手裏呢?我這些時日,看她還算聰明,既然翻不出大浪來,留在自己手裏管管家不也挺好嗎。”
蘇細薇有一搭沒一搭地吃著點心,不懂蘇令瑜幹嘛要大費周章決定一個傭人的去留。
“她這人有野心,又很了解我,如今在公主這裏待著,能接觸到不少往來消息,如果有誰要對付我,她一定可以幫得上忙。”
“你就為了給別人送個幫手?”蘇細薇更加不理解,蘇令瑜道:“她了解我,但我也了解她。”
蘇細薇這才明白蘇令瑜是做的什麽打算,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往敵人手裏送一個自己了解的幫手,確實是比一點底細都不知道要強。她歎口氣,“你估計也是給過她機會的,放著安穩日子不過,一定要攪和進朝堂的渾水裏,這人以後怎樣死的都不知道。”
蘇細薇說這話,有些顧影自憐的意思。她不知是想起什麽,歎了口氣,“我要換身衣服去給琉璃喂鹿肉了,今日見過你,它肯定能聞出味道,都這麽多年過去了,它還能記得你身上的氣息,一嗅到就兇性大漲,這獸類記仇,真是可怖。”
蘇令瑜不以為意,“你把它馴得怎樣了?”
“我覺得是差不多了,遠遠看見人,並不會攻擊,但脾氣仍然不算溫順,不過今後放歸山林生活,我覺得這樣剛好。”
蘇令瑜當即拍板,“那我明天就上疏,你做好準備。不過要放迴並州是不可能了,人口太密集,陛下不會同意。”
蘇細薇眼珠轉了轉,道:“嶺南。”
蘇令瑜原本想的是黔中,見蘇細薇有了跟自己不同的想法,便順著話頭問道:“為什麽?”
“琉璃既然是因權鬥而離開山林的,現在想要迴去,勢必也要依傍類似的理由才能成功。我聽聞山林巨虎有號令百獸之能,如今琉璃已無傷人之兇性,所有人都知道它是當年彰顯陛下功德而生的祥瑞,嶺南地區多虎患,若是把它放歸山林之後,由它統禦百獸,不為禍鄉民,豈不是好事一樁,更於陛下聲名有益?”
蘇細薇比誰都了解碧琉璃,腦子也活絡,這些時日顯然是認真打算過這件事。她這樣一講,蘇令瑜也反應過來了。
所謂號令百獸,不過是禽獸中的勝者為王,誰不會被別的野獸吃掉,誰就稱王稱霸而已,但那也畢竟隻是禽獸,不會像人一樣君臣相佐,道德分明。可連祥瑞這樣虛無縹緲的事都可以幾經偽造,區區一個百獸之王要偽造起來豈不是更加容易嗎?
蘇令瑜隻這麽想了一想,便覺得確實可行,點頭道:“那就嶺南。”
如今陛下雖已登基穩定了局勢,至今也很得民心,可她畢竟是違逆正統登基為帝的,縱使天下都滿意,擁護李唐宗室的人也不會滿意,這些年來境內造反的人接連不斷,雖然都是小打小鬧不足為慮,卻也煩人得很。陛下如今正著手修廟塑佛,以佛代道,要自稱天命所歸,這時候幫忙往上貼金不會出錯。
“不過你可想好了,”蘇令瑜最後提醒了她一句,“如果真的把這個噱頭用上,這一路勢必會有危險。”
風口浪尖上的,想給她們使絆子的人隻會多不會少。
“都已經到這個份上,求穩是沒用的了。當初養虎,是為了自保和求進,如今放虎,是為了求勝。”蘇細薇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這麽清醒過,斬釘截鐵道:“必須這麽做。”
常言道放虎歸山,通常沒人覺得這是個明智的選擇,縱使蘇令瑜把緣由寫得足夠充分,這放虎的提議還是不出意外地受到了反對,他們出於直覺,知道蘇令瑜在此事中必然另有設計,卻暫時並不知道她究竟要做什麽。
這看起來畢竟是一件小事。
在朝會上,武曌說這事暫議,散朝以後便單獨把蘇令瑜留下了。
蘇令瑜拿出了一樣東西。
“當年武三思獻給陛下的百越堪輿圖中,有一條鐵礦礦脈勘測不出,臣在嶺南尋訪許久,得知那圖紙年代過久,失了準,這才是準確的礦脈位置,就在嶺南。”
蘇令瑜把複原的圖紙呈上,在武曌閱覽之時,道:“放虎,治虎患,開鐵礦,嶺南此行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