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金磕巴了一會兒,先說出來一句老師節哀,再說一句想給老夫人上一炷香。
蘇令瑜側身讓她進去了。
劉寶傷也在,跟徐若金打了個照麵。
她認得徐若金,點頭示意,不曾多說什麽,徐若金卻有些怕她。控鶴監的人…跟周興來俊臣之流也沒有太大分別,在她麵前行差踏錯一步,都有可能麵臨殺身之禍。
跟劉寶傷共處一室,徐若金冷汗都快下來了。
但她來都來了,不可能這時候出去。於是頂著跟一個密探頭領共處一室的壓力,對沈容枝的靈位拜了拜,虔敬地上了香。
蘇令瑜沒再跟進來,她走了。
劉蘭娘在不久前被劉寶傷勸去休息,此時就隻有劉寶傷和徐若金兩個人。說起來,她們年紀是相仿的,但劉寶傷已在朝經營多年,徐若金才剛中進士,還沒正式到任。
徐若金上完香便準備離開,她正猶豫著,是否要跟劉寶傷打聲招唿再出去,劉寶傷便同她搭了話,“你是新科的徐探花吧?”
徐若金一抖,含混地點點頭。
“噢,幸會。”
劉寶傷至少在麵對外人的時候,知道怎樣讓自己裝得像那麽一迴事,她看了徐若金幾眼,問道:“很快就要安排入仕了吧?”
“是的。”徐若金知道劉寶傷年齡跟自己差不多,但她連正眼看劉寶傷都不敢,權力足以在人之間拉開差距,徐若金雖然在關鍵的事上總是非常爭氣,但平素並非一個膽子很大的人,許多時候,她連不卑不亢都做不到。
殿試的時候倒是做到了,但也就那一下,從宮裏出來以後,她又驚喜又害怕地三天沒睡著覺。
她感覺今天迴家以後,也要被劉寶傷嚇得三天睡不著覺。如果她還能活著迴去的話。
劉寶傷氣定神閑,“雖然新及第的進士,多半會外放做官,但你們這一科女學的去處,徐探花應該是知道的。”
徐若金當然知道。
在過去,即便是已經被家族安排好門路的那些世家子弟,去向也至少要等科考放榜以後才能確定,可她們這一批女學的學生,卻是在報名進入女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會去哪裏了。
鳳閣女史。
與北門學士相對應,名為禦史,實為謀士之用,兼修史冊,直隸於皇帝。也就是說她們這些女學的學生,隻要進士及第,就一定會留在洛陽。不僅職位定了,連陣營也早就定了。
其實鳳閣女史說起來,跟控鶴監是差不多的東西,都聽從陛下差遣,隻為陛下做事。這麽一想,她們其實是某種同僚,徐若金稍微不那麽緊張了。好歹也算自己人,應當不會這樣快就開始殘害她…
劉寶傷卻在盤算別的事。
蘇令瑜很快就又要離開洛陽,她交代了劉寶傷一件事,務必要在她離開洛陽期間做好。就是徐若金這些女學生入仕的事。
雖然如今一切已經安排妥當,但畢竟成體係的女官製度前所未有,難免會有人繼續從中作梗,入仕的第一年,就是最容易被動手腳的時候,蘇令瑜要劉寶傷保證這些女學生不會被調動到其他官員、尤其是男官的手下做事。
或許以後可以,但現在不行。
然而劉寶傷的職權,十分有限,要想達到為這些女學生保駕護航的目的,她用不了權勢,隻能用計謀。
正好,徐若金來了。她正在愁,怎麽在來俊臣眼皮子底下找到機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跟這些女學生見一次麵,徐若金今天來吊唁沈榮枝,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這靈前沒有眼線,徐若金稍微多待一會兒,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
徐若金訥訥地應和著,劉寶傷笑起來,道:“隻是這入仕的事情,還很有些麻煩不曾解決,正好今日見到徐探花,我們不若就在這裏商量一下。”
商量?商量什麽?
徐若金花容失色。
她聽坊間許多傳聞,說控鶴監的人就經常這麽有禮貌地跟官員攀談,談完第二天就有人被殺頭。
她要跟自己商量什麽??
這時候,外頭有些風聲影動,劉寶傷的人迅速把這附近清場。
這下,徐若金就算是不想聽也得聽了。
劉寶傷輕聲道:“我希望,徐探花在正式到任之前,可以先去別的地方,積累點為官的經驗…”
蘇令瑜進宮稟複在嶺南發生的事。
首先要說的,自然是此行去嶺南的目的有否完成。白虎已然放歸山林,虎患治理過了,百越堪輿圖中記載的鐵礦,也在嶺南周邊發現了尾端,已由馮家監看著發掘,隻等朝廷調令,就可以在礦脈範圍內全麵采礦。
接著就是突發的瘟疫。
提起這件事,武曌的表情是不太好的,她點了點案頭的奏折,“你知不知道,這摞起來的折子裏,有一多半是參你的。”
蘇令瑜當然知道。
她在嶺南做的不少事,是徹頭徹尾的以權壓人。但她不覺得自己有錯,嶺南的地方官但凡有一個能擔事的,蘇令瑜都不至於自找麻煩你。如果她當時選擇樣樣都按規矩來,裝模作樣幫忙往朝廷報個消息,而後袖手旁觀,那也一樣會有人參她不知變通、視人命如草芥。
她這個身份,這個性格,就已經注定做什麽都會挨罵,所以也無所謂了。
蘇令瑜客套地說了幾句,向武曌檢討自己的錯誤,而後話鋒一轉,道:“既然如今朝中對臣多有意見,陛下不如就讓臣出去做點別的事吧。”
武曌看了她一眼,“你要做什麽?”
“臣自請出使吐蕃,為陛下分憂解難。”
連武曌也沒想到,蘇令瑜提出的要求竟然是這個。突厥和吐蕃一直是她的心腹之患不假,但遣使遣誰都遣不到蘇令瑜的頭上。
出使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不光要克服漫長路途上可能出現的許多困難,還要麵臨各方勢力的侵擾,以及敵國首領所給的壓力。雖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但這也不過是一句禮貌話,世上死於非命的使者也不少。
按照蘇令瑜的身份,她已經不必要做這種事了。武曌覺得有必要問清楚她的想法。
蘇令瑜笑道:“臣已有計策。”
蘇令瑜側身讓她進去了。
劉寶傷也在,跟徐若金打了個照麵。
她認得徐若金,點頭示意,不曾多說什麽,徐若金卻有些怕她。控鶴監的人…跟周興來俊臣之流也沒有太大分別,在她麵前行差踏錯一步,都有可能麵臨殺身之禍。
跟劉寶傷共處一室,徐若金冷汗都快下來了。
但她來都來了,不可能這時候出去。於是頂著跟一個密探頭領共處一室的壓力,對沈容枝的靈位拜了拜,虔敬地上了香。
蘇令瑜沒再跟進來,她走了。
劉蘭娘在不久前被劉寶傷勸去休息,此時就隻有劉寶傷和徐若金兩個人。說起來,她們年紀是相仿的,但劉寶傷已在朝經營多年,徐若金才剛中進士,還沒正式到任。
徐若金上完香便準備離開,她正猶豫著,是否要跟劉寶傷打聲招唿再出去,劉寶傷便同她搭了話,“你是新科的徐探花吧?”
徐若金一抖,含混地點點頭。
“噢,幸會。”
劉寶傷至少在麵對外人的時候,知道怎樣讓自己裝得像那麽一迴事,她看了徐若金幾眼,問道:“很快就要安排入仕了吧?”
“是的。”徐若金知道劉寶傷年齡跟自己差不多,但她連正眼看劉寶傷都不敢,權力足以在人之間拉開差距,徐若金雖然在關鍵的事上總是非常爭氣,但平素並非一個膽子很大的人,許多時候,她連不卑不亢都做不到。
殿試的時候倒是做到了,但也就那一下,從宮裏出來以後,她又驚喜又害怕地三天沒睡著覺。
她感覺今天迴家以後,也要被劉寶傷嚇得三天睡不著覺。如果她還能活著迴去的話。
劉寶傷氣定神閑,“雖然新及第的進士,多半會外放做官,但你們這一科女學的去處,徐探花應該是知道的。”
徐若金當然知道。
在過去,即便是已經被家族安排好門路的那些世家子弟,去向也至少要等科考放榜以後才能確定,可她們這一批女學的學生,卻是在報名進入女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會去哪裏了。
鳳閣女史。
與北門學士相對應,名為禦史,實為謀士之用,兼修史冊,直隸於皇帝。也就是說她們這些女學的學生,隻要進士及第,就一定會留在洛陽。不僅職位定了,連陣營也早就定了。
其實鳳閣女史說起來,跟控鶴監是差不多的東西,都聽從陛下差遣,隻為陛下做事。這麽一想,她們其實是某種同僚,徐若金稍微不那麽緊張了。好歹也算自己人,應當不會這樣快就開始殘害她…
劉寶傷卻在盤算別的事。
蘇令瑜很快就又要離開洛陽,她交代了劉寶傷一件事,務必要在她離開洛陽期間做好。就是徐若金這些女學生入仕的事。
雖然如今一切已經安排妥當,但畢竟成體係的女官製度前所未有,難免會有人繼續從中作梗,入仕的第一年,就是最容易被動手腳的時候,蘇令瑜要劉寶傷保證這些女學生不會被調動到其他官員、尤其是男官的手下做事。
或許以後可以,但現在不行。
然而劉寶傷的職權,十分有限,要想達到為這些女學生保駕護航的目的,她用不了權勢,隻能用計謀。
正好,徐若金來了。她正在愁,怎麽在來俊臣眼皮子底下找到機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跟這些女學生見一次麵,徐若金今天來吊唁沈榮枝,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這靈前沒有眼線,徐若金稍微多待一會兒,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
徐若金訥訥地應和著,劉寶傷笑起來,道:“隻是這入仕的事情,還很有些麻煩不曾解決,正好今日見到徐探花,我們不若就在這裏商量一下。”
商量?商量什麽?
徐若金花容失色。
她聽坊間許多傳聞,說控鶴監的人就經常這麽有禮貌地跟官員攀談,談完第二天就有人被殺頭。
她要跟自己商量什麽??
這時候,外頭有些風聲影動,劉寶傷的人迅速把這附近清場。
這下,徐若金就算是不想聽也得聽了。
劉寶傷輕聲道:“我希望,徐探花在正式到任之前,可以先去別的地方,積累點為官的經驗…”
蘇令瑜進宮稟複在嶺南發生的事。
首先要說的,自然是此行去嶺南的目的有否完成。白虎已然放歸山林,虎患治理過了,百越堪輿圖中記載的鐵礦,也在嶺南周邊發現了尾端,已由馮家監看著發掘,隻等朝廷調令,就可以在礦脈範圍內全麵采礦。
接著就是突發的瘟疫。
提起這件事,武曌的表情是不太好的,她點了點案頭的奏折,“你知不知道,這摞起來的折子裏,有一多半是參你的。”
蘇令瑜當然知道。
她在嶺南做的不少事,是徹頭徹尾的以權壓人。但她不覺得自己有錯,嶺南的地方官但凡有一個能擔事的,蘇令瑜都不至於自找麻煩你。如果她當時選擇樣樣都按規矩來,裝模作樣幫忙往朝廷報個消息,而後袖手旁觀,那也一樣會有人參她不知變通、視人命如草芥。
她這個身份,這個性格,就已經注定做什麽都會挨罵,所以也無所謂了。
蘇令瑜客套地說了幾句,向武曌檢討自己的錯誤,而後話鋒一轉,道:“既然如今朝中對臣多有意見,陛下不如就讓臣出去做點別的事吧。”
武曌看了她一眼,“你要做什麽?”
“臣自請出使吐蕃,為陛下分憂解難。”
連武曌也沒想到,蘇令瑜提出的要求竟然是這個。突厥和吐蕃一直是她的心腹之患不假,但遣使遣誰都遣不到蘇令瑜的頭上。
出使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不光要克服漫長路途上可能出現的許多困難,還要麵臨各方勢力的侵擾,以及敵國首領所給的壓力。雖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但這也不過是一句禮貌話,世上死於非命的使者也不少。
按照蘇令瑜的身份,她已經不必要做這種事了。武曌覺得有必要問清楚她的想法。
蘇令瑜笑道:“臣已有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