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悄然過去兩個月,浮生鎮的湖水在這段時間統統流入了浮生入夢湖中。
湖麵上的屍體在心懷俠義的江湖武夫幫助下統統打撈了起來。
好在如今氣候還算寒冷,這些泡了水的屍體還沒有來得及腐爛發臭就已下葬,否則一場瘟疫避免不了,如今浮生鎮的百姓再也經不起任何變故了。
一間間簡易的房間搭建在湖畔的空地上,百姓們揮舞著榔頭與鏟子熱火朝天得清理著殘壁斷垣。
所有人都對那天發生的事情三緘其口,每家每戶都有親人死在那場災難之中,那是一個對浮生鎮百姓乃至外來遊人都刻骨銘心的一天。
月夜之下浮屍數萬的場景更是久久縈繞心間,睡覺時還經常能做噩夢想起。
好在兩個月過去,大家已經能將這些痛苦暫時壓下,進入重建浮生鎮的忙碌工作中。
清明光著膀子幫忙,與他一起的還有宋遠行以及老乞丐兩人。
三人經過那一天死裏逃生之後躺在一個屋子內養傷,已經成為了極為要好的朋友,時常混在一起喝酒,無話不談。
在這過程中,清明也對宋遠行過往有了新的了解。
宋遠行當年繼承家裏衣缽,當上了驛站的信客,每日往返於各大驛站之間,因其腳程快,使命必達,逐漸在業內有了非常好的口碑。
就在十幾年前的某一天,北國之北的雄關發生戰役,當時有無數士卒戰死,其中有一封加急快信交由宋遠行送到十萬裏之外的北國漠州。
對於宋遠行來說,這封信他若是快馬加鞭,可以在四個月內送到收信人手中。
然而當時年輕的宋遠行心高氣傲,仗著自己比其他人都快的腳程,與其他信客玩鬧般打賭,說是即便在原地等候一個月,也能在其之前將信送到。
也就是因為這一個月的拖延,宋遠行趕到目的地之時,收信的女子已經不在人世,這也成為了宋遠行擔任行走多年,第一次空函。
這封加急信乃是邊關一位士卒的遺書,這名士卒早已經死在戰場之上屍骨無存,幸存的戰友按照其生前的交代,要將這封信交由腳程最快的信客送達家中妻兒。
這名士卒在參軍入伍之前與其妻子極為相愛,妻子曾言若夫戰死沙場,她也絕不苟活於世。
這封信便是其丈夫在生前留下的平安信,隻要每年按照計劃送迴信件,那妻子自然就不知道丈夫身死的事實。
然而當時戰事緊急,信件送出之時就已經耽擱了不少日子,所以那名丈夫的戰友才將信件交由腳程最快的宋遠行。
若當時宋遠行能按照往常的速度在四個月內送到,至少在這一年,這名癡情女子就不必死。
或許即便沒有宋遠行,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名女子終究會發現事情的真相,可能會毅然決然殉情離世,也可能會鬱鬱寡歡多日最後另覓良人,但都與宋遠行無關了。
再如何,宋遠行沒有“千裏行走”的良好口碑,或許這封信會交到其他信客手上,最後結果如何也不得而知。
可這世間總是沒有那麽多的如果,這封信落到了宋遠行的手裏,這名女子也因此而死。
追本溯源此事並不能追究宋遠行的責任,但宋遠行自己卻困在了自己築造的沙城之中。
一晃事情過去十多年,宋遠行早已經辭去了信客的職位,成為了江湖上的一名浪客,無歸處,亦無去處。
此番來浮生入夢湖本就是為了斬卻心中執念而來,沒想到心魔未消,差點還把命給丟在這裏。
至於老乞丐的過去,清明隻有在對方酒醉之後聽到幾句,大概就是被北國高官迫害,最後流落街頭淪為乞丐。
詳細的老乞丐不願意講,清明和宋遠行自然也沒有強求,隻不過看起來苦悶的樣子,顯然也是一段悲慘的往事。
在這兩人之外,文人語和司徒向南則是在唐笑笑的護送下前往了周圍的郡縣收集米麵糧食,如今浮生鎮所有人儲存的幹糧都在那一場大水之後生了黴。
為數不多的農作物也都被淹死,若是沒有周圍郡縣的輜重,恐怕浮生鎮的數千百姓統統都要餓死。
因此文人語和司徒向南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義不容辭得走上了借糧的道路。
而在當日焚天煮海威勢滔天的蕭婆婆卻因為傷勢過重,戰鬥時透支了生命力,一度在生死邊緣徘徊,如今依舊在昏迷之中。
曆時兩個月,浮生鎮的一切也算是走上了正軌,在廢墟之中清理出了一塊清淨的地方,蓋上了簡易的屋子,供人臨時住宿。
每一個百姓都各司其職,生火的生火,做飯的做飯,若沒有之前那一天的災難,這一切都顯得那麽其樂融融。
在一個寂靜無聲的夜晚,清明孤身一人走進了一間燈火通明的茅草屋裏。
屋子裏麵,湘西五祖躺在床榻上,其中湘老大已經是氣若遊絲,隨時都有可能駕鶴西去。
湘西五祖在湖水下落之中也是出了不少力,五人修行的本命蠱蟲也都被吳滄瀾擊斃,這對五人來說可以說是在心口上剜了一刀。
年歲最大的湘老大在這嚴重的傷勢之下直接就是一病不起,兩個月的時間每況愈下,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在鬼門關徘徊了。
剩下四人聽到門口的動靜,紛紛從床上爬了起來,看著門口嚴陣以待。
見開門的是不請自來的清明,湘老三鬆了一口氣,剩下三人依舊是警惕望著清明。
湘老四:“小子!大半夜的你來我們這想要幹什麽?!”
湘老五:“想找場子明日再來,今天本大爺沒功夫招待你!”
倒是湘老三推開了兩人,對著清明道:“這個時間過來,有什麽就直說吧。”
五人之中,湘老三與清明接觸最為密切,也知道清明的為人,在場的都是願意浮生鎮百姓豁出性命的人,在本質上都是俠義之輩。
清明也不藏著掖著,指著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湘老大道:“我是來找他的。”
湖麵上的屍體在心懷俠義的江湖武夫幫助下統統打撈了起來。
好在如今氣候還算寒冷,這些泡了水的屍體還沒有來得及腐爛發臭就已下葬,否則一場瘟疫避免不了,如今浮生鎮的百姓再也經不起任何變故了。
一間間簡易的房間搭建在湖畔的空地上,百姓們揮舞著榔頭與鏟子熱火朝天得清理著殘壁斷垣。
所有人都對那天發生的事情三緘其口,每家每戶都有親人死在那場災難之中,那是一個對浮生鎮百姓乃至外來遊人都刻骨銘心的一天。
月夜之下浮屍數萬的場景更是久久縈繞心間,睡覺時還經常能做噩夢想起。
好在兩個月過去,大家已經能將這些痛苦暫時壓下,進入重建浮生鎮的忙碌工作中。
清明光著膀子幫忙,與他一起的還有宋遠行以及老乞丐兩人。
三人經過那一天死裏逃生之後躺在一個屋子內養傷,已經成為了極為要好的朋友,時常混在一起喝酒,無話不談。
在這過程中,清明也對宋遠行過往有了新的了解。
宋遠行當年繼承家裏衣缽,當上了驛站的信客,每日往返於各大驛站之間,因其腳程快,使命必達,逐漸在業內有了非常好的口碑。
就在十幾年前的某一天,北國之北的雄關發生戰役,當時有無數士卒戰死,其中有一封加急快信交由宋遠行送到十萬裏之外的北國漠州。
對於宋遠行來說,這封信他若是快馬加鞭,可以在四個月內送到收信人手中。
然而當時年輕的宋遠行心高氣傲,仗著自己比其他人都快的腳程,與其他信客玩鬧般打賭,說是即便在原地等候一個月,也能在其之前將信送到。
也就是因為這一個月的拖延,宋遠行趕到目的地之時,收信的女子已經不在人世,這也成為了宋遠行擔任行走多年,第一次空函。
這封加急信乃是邊關一位士卒的遺書,這名士卒早已經死在戰場之上屍骨無存,幸存的戰友按照其生前的交代,要將這封信交由腳程最快的信客送達家中妻兒。
這名士卒在參軍入伍之前與其妻子極為相愛,妻子曾言若夫戰死沙場,她也絕不苟活於世。
這封信便是其丈夫在生前留下的平安信,隻要每年按照計劃送迴信件,那妻子自然就不知道丈夫身死的事實。
然而當時戰事緊急,信件送出之時就已經耽擱了不少日子,所以那名丈夫的戰友才將信件交由腳程最快的宋遠行。
若當時宋遠行能按照往常的速度在四個月內送到,至少在這一年,這名癡情女子就不必死。
或許即便沒有宋遠行,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名女子終究會發現事情的真相,可能會毅然決然殉情離世,也可能會鬱鬱寡歡多日最後另覓良人,但都與宋遠行無關了。
再如何,宋遠行沒有“千裏行走”的良好口碑,或許這封信會交到其他信客手上,最後結果如何也不得而知。
可這世間總是沒有那麽多的如果,這封信落到了宋遠行的手裏,這名女子也因此而死。
追本溯源此事並不能追究宋遠行的責任,但宋遠行自己卻困在了自己築造的沙城之中。
一晃事情過去十多年,宋遠行早已經辭去了信客的職位,成為了江湖上的一名浪客,無歸處,亦無去處。
此番來浮生入夢湖本就是為了斬卻心中執念而來,沒想到心魔未消,差點還把命給丟在這裏。
至於老乞丐的過去,清明隻有在對方酒醉之後聽到幾句,大概就是被北國高官迫害,最後流落街頭淪為乞丐。
詳細的老乞丐不願意講,清明和宋遠行自然也沒有強求,隻不過看起來苦悶的樣子,顯然也是一段悲慘的往事。
在這兩人之外,文人語和司徒向南則是在唐笑笑的護送下前往了周圍的郡縣收集米麵糧食,如今浮生鎮所有人儲存的幹糧都在那一場大水之後生了黴。
為數不多的農作物也都被淹死,若是沒有周圍郡縣的輜重,恐怕浮生鎮的數千百姓統統都要餓死。
因此文人語和司徒向南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義不容辭得走上了借糧的道路。
而在當日焚天煮海威勢滔天的蕭婆婆卻因為傷勢過重,戰鬥時透支了生命力,一度在生死邊緣徘徊,如今依舊在昏迷之中。
曆時兩個月,浮生鎮的一切也算是走上了正軌,在廢墟之中清理出了一塊清淨的地方,蓋上了簡易的屋子,供人臨時住宿。
每一個百姓都各司其職,生火的生火,做飯的做飯,若沒有之前那一天的災難,這一切都顯得那麽其樂融融。
在一個寂靜無聲的夜晚,清明孤身一人走進了一間燈火通明的茅草屋裏。
屋子裏麵,湘西五祖躺在床榻上,其中湘老大已經是氣若遊絲,隨時都有可能駕鶴西去。
湘西五祖在湖水下落之中也是出了不少力,五人修行的本命蠱蟲也都被吳滄瀾擊斃,這對五人來說可以說是在心口上剜了一刀。
年歲最大的湘老大在這嚴重的傷勢之下直接就是一病不起,兩個月的時間每況愈下,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是在鬼門關徘徊了。
剩下四人聽到門口的動靜,紛紛從床上爬了起來,看著門口嚴陣以待。
見開門的是不請自來的清明,湘老三鬆了一口氣,剩下三人依舊是警惕望著清明。
湘老四:“小子!大半夜的你來我們這想要幹什麽?!”
湘老五:“想找場子明日再來,今天本大爺沒功夫招待你!”
倒是湘老三推開了兩人,對著清明道:“這個時間過來,有什麽就直說吧。”
五人之中,湘老三與清明接觸最為密切,也知道清明的為人,在場的都是願意浮生鎮百姓豁出性命的人,在本質上都是俠義之輩。
清明也不藏著掖著,指著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湘老大道:“我是來找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