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丘吉爾的心思
你還別說,半年多沒有撈到仗打的曹師長,心裏憋著的火不知有多少了,戰場上還真不一定會讓空軍來幫自己的忙,趙誌齊的提醒很有必要。
一句話聽得曹師長渾身一激靈,他還真有此想法,不想讓空軍分去戰果,想單憑地麵部隊來解決戰鬥。這句話讓他膨脹的心開始冷靜,是啊!在司令員那裏打了勝仗不算什麽,打了勝仗,自身的傷亡最低才是本事,也是他最看重的。
因為地形環境的原因,進入下雅魯藏布江地區的軍隊,並沒有配置大量坦克,裝甲部隊隻有一些裝甲車輛,火炮也都以中小口徑輕型為主,基層連隊的攻堅力量除了迫擊炮,就是在緬甸戰場上大顯神威的火箭筒,每個排一具,最基本的擲彈筒則每個班一具。
正是因為基層部隊(連)有迫擊炮、火箭筒、擲彈筒這些攻堅武器,以及營、團、師一級的步兵炮、七五山炮,加上半年多刻苦的山地訓練,讓曹師長對自己部隊充滿了信心,認為自己一個師對付印軍兩個師根本不在話下,輕鬆拿捏,就不想讓空軍方麵摻和。
但現在趙誌齊一番話,讓他衝動的頭腦變得冷靜,開始思考怎麽樣讓自己的傷亡最低,同時又能全殲來犯之敵的最佳方案。這一思考,發現有空軍的協助和沒有空軍的協助,戰鬥過程和結果還真不一樣,不由得開始長籲短歎,歎息沒有機會讓自己的部隊單獨大展拳腳了。
心裏不爽歸不爽,但戰鬥命令必須得一絲不苟的執行,這一點上,不論是曹興亮,還是其他部隊的領導,都不會打任何折扣。
—————————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淩晨,盟軍在歐洲的“霸王行動”計劃終於開始,數百萬盟軍部隊,按照先前的部署,開始了他們的登陸行動,世界的目光也全部都聚焦到了法國的諾曼底地區,幾個主要大國的首腦,不管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的,統統如此。
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附近的懷特霍爾街,英國政府戰爭辦公大樓裏,剛從盟軍諾曼底登陸司令部裏迴來的丘吉爾,心情還未平複,拿煙鬥的手還在微微的顫抖,他這一生,何曾看到過如此壯舉!
之前數百艘戰艦齊發,整個英吉利海峽都充滿了船隻的身影。天上的飛機真的就如同烏雲一樣黑壓壓一陣陣飛過,發動機轟鳴的聲音鋪天蓋地壓過了一切,丘吉爾彷佛在飛機轟鳴中看到了希特勒驚懼顫抖的臉,看到了德軍士兵驚慌失措胡亂奔逃的身影,這讓他感到非常地愜意和高興,情緒起伏難以控製。
深深地抽了一口煙,緩和了一下心情,丘吉爾開始幻想德軍士兵退迴本土,大英帝國重新掌控歐洲的情形,嘴角的笑容又濃了幾分,不過一想到這次行動的最高指揮官是由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擔任,愉悅的心情似乎減少了一些,再一想到強大的紅色蘇聯,他的臉色開始變得陰沉起來,是啊!戰後的歐洲,還真會和自己想的那樣,英國一家獨大嗎?或者,是英美俄三家的歐洲呢?
想到這些,丘吉爾的心情開始莫名的煩躁起來,好情緒和壞心情的突然轉變,讓這位剛才還情緒滿滿且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英國首相,就像是大冬天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一樣,心情跌至冰點。
對紅色蘇聯的討厭,是丘吉爾發自骨子裏的,對於這一點他也從不避諱,在公共場合他也會明確地表露自己的態度,甚至在幾次巨頭碰麵中,對斯大林的態度也很淡漠。
丘吉爾心裏,首先是對繼承了沙皇俄國的蘇聯不滿。
一戰時沙皇俄國是英法的盟友,盡管沙俄軍隊在戰場上並不怎麽強悍,卻實實在在地把德國人拖在了東線戰場,減輕了西線英法的壓力。為此沙皇俄國至少付出了500萬士兵的生命,但是到了1917年德國兩線作戰有點撐不下去,德國迫切需要解決一個戰場而集中兵力對付另一個戰場,德國找到了弗拉基米爾同誌。
為了贏得戰爭,德國放下意識形態的分歧,派專列送弗拉基米爾同誌迴俄國。迴國後就在俄國領導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的統治。本來俄國對戰德國就處於劣勢,俄國發生革命後,東線戰場俄國兵無戰心,蘇維埃政權建立後,弗拉基米爾又主張退出一戰,這無疑增加了西線英法的軍事壓力。
在丘吉爾看來,蘇聯的這種行為簡直就是痛擊英國的盟友,是妥妥的背刺英國的盟友,讓英國在這次戰爭中付出了原本不應該付出的代價,這是丘吉爾仇視蘇聯的第一個原因。
其次,就是丘吉爾本人在意識形態上麵,對執行gczy的國家和人有著敵視,紅色蘇聯,是沒有資本家活路的,丘吉爾對此打心眼裏就敵對之。
第三,就是戰爭爆發後蘇聯單獨和德國媾和,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還一起出兵滅了波蘭,瓜分了波蘭的土地。要知道波蘭可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是由大英帝國罩著的,你如此行事,大英帝國還有麵子嗎?
最後一點,就是英國不希望看到戰後的歐洲出現一個強大的對手,更不要說這個對手還是紅色的。
放下手裏的煙鬥,站起身來離開辦公桌,來到窗戶邊上,透過玻璃看著不遠處的特拉法爾加廣場,他看到了廣場上的納爾遜將軍紀念柱,石柱最頂端站立著的納爾遜將軍塑像,似乎對他在招手。
遠遠地望著這位一百多年前,帶領英國艦隊阻擊拿破侖軍隊進犯英倫三島的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將軍,丘吉爾趨於糟糕的心情慢慢放緩,重新又變得活泛起來。是啊!大英帝國從來就不缺英雄,特別是當她遇到危難之時。
走迴座位,重新拿起放在桌上的煙鬥,點燃吸了一口。一切都還沒有到最危險的時候,自己沒有必要過於杞人憂天,至少眼下的歐洲局勢,還少不了大英帝國的參與,就算在全世界,大英帝國還是有很大話語權,那些小國寡民,誰敢不聽話!
你還別說,半年多沒有撈到仗打的曹師長,心裏憋著的火不知有多少了,戰場上還真不一定會讓空軍來幫自己的忙,趙誌齊的提醒很有必要。
一句話聽得曹師長渾身一激靈,他還真有此想法,不想讓空軍分去戰果,想單憑地麵部隊來解決戰鬥。這句話讓他膨脹的心開始冷靜,是啊!在司令員那裏打了勝仗不算什麽,打了勝仗,自身的傷亡最低才是本事,也是他最看重的。
因為地形環境的原因,進入下雅魯藏布江地區的軍隊,並沒有配置大量坦克,裝甲部隊隻有一些裝甲車輛,火炮也都以中小口徑輕型為主,基層連隊的攻堅力量除了迫擊炮,就是在緬甸戰場上大顯神威的火箭筒,每個排一具,最基本的擲彈筒則每個班一具。
正是因為基層部隊(連)有迫擊炮、火箭筒、擲彈筒這些攻堅武器,以及營、團、師一級的步兵炮、七五山炮,加上半年多刻苦的山地訓練,讓曹師長對自己部隊充滿了信心,認為自己一個師對付印軍兩個師根本不在話下,輕鬆拿捏,就不想讓空軍方麵摻和。
但現在趙誌齊一番話,讓他衝動的頭腦變得冷靜,開始思考怎麽樣讓自己的傷亡最低,同時又能全殲來犯之敵的最佳方案。這一思考,發現有空軍的協助和沒有空軍的協助,戰鬥過程和結果還真不一樣,不由得開始長籲短歎,歎息沒有機會讓自己的部隊單獨大展拳腳了。
心裏不爽歸不爽,但戰鬥命令必須得一絲不苟的執行,這一點上,不論是曹興亮,還是其他部隊的領導,都不會打任何折扣。
—————————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淩晨,盟軍在歐洲的“霸王行動”計劃終於開始,數百萬盟軍部隊,按照先前的部署,開始了他們的登陸行動,世界的目光也全部都聚焦到了法國的諾曼底地區,幾個主要大國的首腦,不管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的,統統如此。
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附近的懷特霍爾街,英國政府戰爭辦公大樓裏,剛從盟軍諾曼底登陸司令部裏迴來的丘吉爾,心情還未平複,拿煙鬥的手還在微微的顫抖,他這一生,何曾看到過如此壯舉!
之前數百艘戰艦齊發,整個英吉利海峽都充滿了船隻的身影。天上的飛機真的就如同烏雲一樣黑壓壓一陣陣飛過,發動機轟鳴的聲音鋪天蓋地壓過了一切,丘吉爾彷佛在飛機轟鳴中看到了希特勒驚懼顫抖的臉,看到了德軍士兵驚慌失措胡亂奔逃的身影,這讓他感到非常地愜意和高興,情緒起伏難以控製。
深深地抽了一口煙,緩和了一下心情,丘吉爾開始幻想德軍士兵退迴本土,大英帝國重新掌控歐洲的情形,嘴角的笑容又濃了幾分,不過一想到這次行動的最高指揮官是由美國將軍艾森豪威爾擔任,愉悅的心情似乎減少了一些,再一想到強大的紅色蘇聯,他的臉色開始變得陰沉起來,是啊!戰後的歐洲,還真會和自己想的那樣,英國一家獨大嗎?或者,是英美俄三家的歐洲呢?
想到這些,丘吉爾的心情開始莫名的煩躁起來,好情緒和壞心情的突然轉變,讓這位剛才還情緒滿滿且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英國首相,就像是大冬天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一樣,心情跌至冰點。
對紅色蘇聯的討厭,是丘吉爾發自骨子裏的,對於這一點他也從不避諱,在公共場合他也會明確地表露自己的態度,甚至在幾次巨頭碰麵中,對斯大林的態度也很淡漠。
丘吉爾心裏,首先是對繼承了沙皇俄國的蘇聯不滿。
一戰時沙皇俄國是英法的盟友,盡管沙俄軍隊在戰場上並不怎麽強悍,卻實實在在地把德國人拖在了東線戰場,減輕了西線英法的壓力。為此沙皇俄國至少付出了500萬士兵的生命,但是到了1917年德國兩線作戰有點撐不下去,德國迫切需要解決一個戰場而集中兵力對付另一個戰場,德國找到了弗拉基米爾同誌。
為了贏得戰爭,德國放下意識形態的分歧,派專列送弗拉基米爾同誌迴俄國。迴國後就在俄國領導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的統治。本來俄國對戰德國就處於劣勢,俄國發生革命後,東線戰場俄國兵無戰心,蘇維埃政權建立後,弗拉基米爾又主張退出一戰,這無疑增加了西線英法的軍事壓力。
在丘吉爾看來,蘇聯的這種行為簡直就是痛擊英國的盟友,是妥妥的背刺英國的盟友,讓英國在這次戰爭中付出了原本不應該付出的代價,這是丘吉爾仇視蘇聯的第一個原因。
其次,就是丘吉爾本人在意識形態上麵,對執行gczy的國家和人有著敵視,紅色蘇聯,是沒有資本家活路的,丘吉爾對此打心眼裏就敵對之。
第三,就是戰爭爆發後蘇聯單獨和德國媾和,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還一起出兵滅了波蘭,瓜分了波蘭的土地。要知道波蘭可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是由大英帝國罩著的,你如此行事,大英帝國還有麵子嗎?
最後一點,就是英國不希望看到戰後的歐洲出現一個強大的對手,更不要說這個對手還是紅色的。
放下手裏的煙鬥,站起身來離開辦公桌,來到窗戶邊上,透過玻璃看著不遠處的特拉法爾加廣場,他看到了廣場上的納爾遜將軍紀念柱,石柱最頂端站立著的納爾遜將軍塑像,似乎對他在招手。
遠遠地望著這位一百多年前,帶領英國艦隊阻擊拿破侖軍隊進犯英倫三島的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將軍,丘吉爾趨於糟糕的心情慢慢放緩,重新又變得活泛起來。是啊!大英帝國從來就不缺英雄,特別是當她遇到危難之時。
走迴座位,重新拿起放在桌上的煙鬥,點燃吸了一口。一切都還沒有到最危險的時候,自己沒有必要過於杞人憂天,至少眼下的歐洲局勢,還少不了大英帝國的參與,就算在全世界,大英帝國還是有很大話語權,那些小國寡民,誰敢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