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有情有義
古代種田,老婆孩子熱炕頭 作者:皮皮的小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淩媛娘三姐妹哭的快要暈厥。
周誠沒什麽感覺,讓他哭他是絕對哭不出來,全程跟著程序走,做完自己該做的。
在吃不飽肚子、沒有鞭炮和紙錢的時代,葬禮不複雜。
富貴人家焚燒豬牛羊祭品,普通的農家也就意思意思給亡人焚燒點吃食,以及生前穿過的衣服鞋子。
下葬後所有程序走完,再給幫忙的人送點鹽茶糖,一點銅錢。
葬禮也就結束了。
在鄉下普通農家甚至連吃席都省了。
基本上就是不用一天的時間就能搞定。
周誠不心疼那點錢,就是覺得麻煩,淩媛娘說不必了他就沒勸。
族長將沒花完的錢給周誠,周誠讓他分給幫忙的鄉鄰。
淩媛娘姐妹在大灣村哭的肝腸寸斷,出了村子就停止了哭泣。
淩媛娘牢牢記得陳芸娘的忠告,淩喜娘姐妹記得姐姐的話。
淩喜娘姐妹才八歲,離出嫁還有七年,這期間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周誠。
周誠不讓她們留下,淩媛娘也無可奈何。
小姐妹倆對周誠又敬又畏,萬萬不敢惹他不快。
次日,周誠和李芙蕖去縣城買了兩頭耕牛一輛騾車。
在古代,牛的地位非常高,是重要的生產力和財富的象征。
耕地、灌溉、運輸貨物、祭祀的祭品。
因此朝廷禁止隨意宰殺。
牛的交易需要在官府登記,比娶媳婦更隆重、繁瑣。
整個大營子溝原本隻有兩頭牛,吳大爺家一頭,還有一頭就是族長家。
每到春耕秋收,不僅僅是人要累死,牛也快要累死。
自己家有兩頭牛,就不用排隊等著租牛,不會耽誤開荒。
農具要六七天才能完成,等農具做好土地也化凍了,時間上剛剛好。
杜武還要接著幫周誠蓋房,趁還沒開工接連往山裏跑了兩天,獵了兩頭野驢,請陳芸娘幫忙做成阿膠糕。
淩喜娘姐妹也跟著一起忙活,兩個小姑娘性子軟又內向,幹活卻很麻利,能抵得上半個大人。
幹的活兒養活自己綽綽有餘。
周誠買了耕牛和騾車在村裏引起了轟動。
連年征戰,加上前些年的牛瘟,耕牛的數量越來越少。
耕牛的價格從五兩漲到五十兩。
騾車的價格在五兩左右。
周誠分家隻分到五兩銀子,蓋了氣派的青磚大瓦房,八十兩抵消兵役,一百零五兩的耕牛和騾車......
“媽呀,大郎到底掙了多少錢?”
“大郎打小就是好的,瞧周鐵鎖和許氏都把人逼成什麽樣了,這一分家,日子不就過起來了嘛。 ”
“周鐵鎖別這麽偏心,哪用得著去軍營,現在不和許氏住氣派的大房子,吃香的喝辣的。”
“把周勤當寶,這下周勤給和寡婦做贅婿,許氏還想享福,做夢吧。”
“可不是,周信也不是個好的,能把親爹推出去擋兵役的人能是好貨?我看以後許氏日子可不好過。”
“自己作的唄,把最有出息的兒子當雜草,不孝子當寶,該。”
“周秀也不是個東西,這種姑娘倒貼錢都不能要。”
鄉鄰們談論八卦生怕談論的對象聽不到,特意跑到人家院子外說,聲音還老大。
非得給人一家子都聽的清清楚楚。
屋裏,許氏和周信周秀兄妹聽著村民的議論,臉色越來越黑。
李杏娘冷嗤了聲。
然後就聽到大家討論的對象變成了她。
“李杏娘也是個沒有福氣的,挑了個沒良心的,可以讓親爹去死的人,又會對她有多好,瞧著吧,以後也有的苦頭吃。”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你以為李杏娘有多好,我估摸著是她不想當寡婦,新婚當夜慫恿著周信跑到山裏逃避兵役。”
李杏娘的臉垮了。
她就是渾身是嘴都說不清。
“都一個德行,周信沒那個想法李杏娘能把他扛著去?”
周信在村裏還是保持著憨厚老實的模樣。
他相信隻要自己一直如此,村裏人早晚會忘記他逃避兵役的事。
此刻周信牙齒咬的咯嘣響,狠狠瞪著屋裏神色各異的女人。
周家籬笆牆外熱熱鬧鬧。
周誠收到定做的農具。
除了簡單的秧馬,還有耬車、曲轅犁、穀風車、鐵耙、鋤頭、鐮刀、稻床、穀礱。
除了簡單的秧馬是周誠找木匠做的,其他的都是杜武幫忙解決。
短短幾天就將這些工具全都做好,並且基本上跟他和杜武形容的沒什麽區別。
周誠驚喜不已。
對杜武的能力和人脈有了全新的認識。
杜武除了獵野驢,其他時間都守著工匠做農具,他對這些農具比周誠還的看重,跟自己孩子似的。
“二弟,你這腦瓜子真是讓為兄佩服。”
還沒開始用,但杜武覺得肯定能提高的開墾、播種的能力。
周誠嘿嘿笑,一臉謙虛:“大哥過獎了,冬日閑來無事我就琢磨這些個東西,還沒用,也不知道好不好用。”
他哪有這個本事,全都是抄襲上輩子老祖宗智慧結晶。
陳芸娘幾人也都好奇的圍著農具,東摸摸西看看。
除了李芙蕖都是農女出身,從小就跟著長輩在地裏忙活。
一見這些農具,周誠在稍微一解釋,腦子裏自然而然就有了使用農具的畫麵,三人驚喜不已。
“相公真厲害,有了這些農具要省很大力氣和時間,咱們也能多開些荒地出來。”
陳芸娘想到秋收時遍地的金黃,眼底燃起了一團激動的火苗,心也飛了起來。
淩媛娘三人還沒嫁進來,相公就跟她說要琢磨些提高糧食產量方法來,包括農具和肥料。
還要找到高產的糧食。
這些農具都是相公為了她和妞妞琢磨出來的吧。
相公說不會再讓她和妞妞挨餓......
陳芸娘感動的紅了眼眶,相公對她的情義她無以為報,隻能竭盡全力對相公好,為他分憂解難。
淩媛娘幾人用仰慕的眼神看著周誠。
“有兩樣工具現在就可以用得上,芸娘,舀些稻穀出來。”
現在的人吃米隻能用石臼舂,費時費力。
周誠請杜武幫他做的穀礱用毛竹、木料和黃土做成,像石磨一樣,稻穀倒進礱甄,一人握著礱手就能操作。
不但省力,效率翻了幾倍。
陳芸娘端了一盆稻穀出來,按照周誠的指示倒進礱甄裏。
杜武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來試試。”
這可是他看著做出來的工具,他得第一個試。
李芙蕖連忙讓位:“大哥請。”
用穀礱推米對杜武來說像喝水一樣簡單,絲毫不費勁。
推出來的糙米和糠混合在一起,再用穀風車將糙米和糠分離就好了。
一盆米不到一盞茶功夫就推好。
穀礱沒法舂出精米,不過現在的人都吃糙米,就連皇帝皇後吃的也一樣。
周誠吃習慣了糙米,還覺得糙米比精米好吃。
杜武服了,把周誠誇的如天神降臨。
陳芸娘幾人看周誠的眼睛裏像是有無數星星。
舂米的活兒都是女人的,朝廷有種處罰犯人的刑罰就是舂米。
可見舂米是個苦活。
穀礱的出現大大的減少了女子的勞動量。
被誇的飛起,周誠感覺自己有點膨脹了。
“我得給家裏也做一個。 ”杜武喜滋滋的說。
杜武舍不得讓裴氏勞累,通常是在糧鋪裏買舂好的糙米。
他就覺得這東西有趣的緊。
杜武把畫著圖樣的兔皮還給周誠。
“我沒跟工匠說是用來做什麽,想這些個東西出來費腦子得很,二弟倒是可以賣給的鄉紳和官府,能夠掙一筆銀子。”
杜武建議周誠。
“掙錢的方法很多,這種能讓百姓的日子好起來的農具,不賣。我要讓鄉親們都知道。”
“二弟真是胸懷天下的善人。”杜武除了欽佩,一時間不知道怎麽說。
周誠笑笑:“我哪有那麽好,隻是餓肚子的滋味實在難受,總不能我們一家吃飽穿暖,看著大夥兒餓肚子吧。”
杜武喉嚨滾了滾,雙目如炬,拍拍周誠的肩:“好樣的。”
周誠把圖樣放到杜武的手裏:“圖都在我腦子裏,這些就送給大哥,希望能讓更多的百姓用上這些農具。”
杜武肅著臉,鄭重道:“為兄一定會讓二弟達成心願。”
兩頭驢的皮做的阿膠糕裴氏一年也吃不完,沒有密封包裝袋,很容易變質。
周誠讓陳芸娘兩成做成阿膠糕,八成做成阿膠。
阿膠更容易保存,阿膠糕吃完了再用阿膠做就是了。
周誠毫不保留的將阿膠和阿膠糕的做法告訴杜武。
方子價值千金,周誠就這麽告訴他, 把杜武感動的都不知道說什麽好。
驢肉的一部分做成肉幹,一部分做成鹵肉。
天氣還不是很熱,帶骨的肉抹點鹽能吃一陣子。
“家裏隻有我和你嫂子,十斤肉幹十斤鹵肉就夠了。”
杜武將阿膠留了大半給周誠。
迴到家就將今天發生的事告訴裴氏,裴氏感慨道:“二弟是個善人,我第一次見他和弟妹就覺得他倆都是心善之人。”
與人交往就要與心存善念的人交往。
不惹禍不招災。
“是啊,承了二弟這麽大的情,我也沒有什麽能送他的,思來想去,你看,送他一棟房子如何。”
裴氏讚同道:“這個好,實實在在。”
“二弟家人口多,得蓋大點的才夠住。”
杜武跟裴氏商量好就找人看動工的日子,再召集跟他幹活兒的兄弟們。
周誠帶上兩斤肉和秧馬去裏正家。
朝廷鼓勵開荒,免三年賦稅,還能免費領糧種和木製的農具。
但必須由裏正去縣衙登記,否則就要繳納賦稅。
周誠不想要木製農具,木鏟,木鋤,哪有鐵的好用。
糧種嘛,周誠不抱希望,前年年景好,也沒那麽多戰爭,新開墾荒地每畝隻領到三成的糧種。
去年大亓朝四處打仗,收了秋糧糧鋪糧食反倒翻了三倍,周誠不信朝廷還提供糧種。
免三年賦稅的吸引力非常大,這個便宜必須占。
他來找裏正的就是為了這個。
裏正一家住在的大營子溝北邊的村子,一排氣派的青磚瓦房。
府衙每個月給裏正發三百文的補貼。
錢不多,但他掌管幾個村子的戶口和稅收,再公正也有很多灰色收入。
比如周誠此刻來找裏正辦事,就不可能空著雙手來。
裏正的兒子在縣城幫人做事,因此家中的經濟條件比較好。
這樣的條件,兩年後還是得跟著大部隊去南邊逃荒。
想想就覺得心酸。
所以,糧食問題迫在眉睫。
“裏正叔,嬸子。”
“大郎怎麽這麽客氣,來就是了怎麽還拿東西。坐啊,我去給你倒水。”裏正媳婦樂嗬嗬的客氣一句,接過肉就往灶房走。
“坐,來找我有什麽事?”裏正指指杌子。
周誠把手裏的秧馬遞給裏正:“裏正叔,看看這個。”
裏正翻來覆去看了幾遍,說道:“這個板凳很有意思,能防摔倒,還可以在雪地裏滑行。”
“不僅僅可以在雪地裏滑行,還能在水裏滑行。
馬上就要春耕了,以往我最怕的就是拔秧苗、插秧,費腰得很。
而且水田裏水多,田裏的泥跟淤泥一樣,人踩上去就是個坑,腳拔出來費勁兒不說,一天下來幹不了多少活兒腰都快折了。
我就想到了這東西,拔秧苗插秧的時候坐在秧馬上,腳一點就能在水田裏滑行。
既節省了時間,也不費腰。”
裏正聽他這麽一說眼睛頓時亮了。
“可行,你這主意真不錯。”
“裏正叔,秧馬做法不難,會木工的都會做,你去別的村子傳達消息的時候可以告訴大家夥兒。”
“你小子,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自己過的好也不忘了鄉鄰,好好好。”裏正欣慰的看著周誠,連說三個好。
周家這一迴分家,他算是看清了周勤兄妹三人和許氏難看的嘴臉。
哪裏比得上有情有義的周誠。
說完秧馬的事,周誠就說起開荒的事。
裏正給他分的那一片,村裏無人種的荒地一直延伸到蘆葦蕩和山腳,如果全都開墾出來,起碼有四五百畝良田。
周誠就擔心開墾的太多,官府會不會出爾反爾收迴賦稅。
裏正沉吟道:“咱們縣太爺雖不是清官,吃相倒也沒那麽難看,不過若是朝廷明年換一個那就不好說了。”
裏正不敢保證,當今皇帝說話都當不得真,上行下效,有變動也沒什麽可奇怪的。
周誠沒什麽感覺,讓他哭他是絕對哭不出來,全程跟著程序走,做完自己該做的。
在吃不飽肚子、沒有鞭炮和紙錢的時代,葬禮不複雜。
富貴人家焚燒豬牛羊祭品,普通的農家也就意思意思給亡人焚燒點吃食,以及生前穿過的衣服鞋子。
下葬後所有程序走完,再給幫忙的人送點鹽茶糖,一點銅錢。
葬禮也就結束了。
在鄉下普通農家甚至連吃席都省了。
基本上就是不用一天的時間就能搞定。
周誠不心疼那點錢,就是覺得麻煩,淩媛娘說不必了他就沒勸。
族長將沒花完的錢給周誠,周誠讓他分給幫忙的鄉鄰。
淩媛娘姐妹在大灣村哭的肝腸寸斷,出了村子就停止了哭泣。
淩媛娘牢牢記得陳芸娘的忠告,淩喜娘姐妹記得姐姐的話。
淩喜娘姐妹才八歲,離出嫁還有七年,這期間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周誠。
周誠不讓她們留下,淩媛娘也無可奈何。
小姐妹倆對周誠又敬又畏,萬萬不敢惹他不快。
次日,周誠和李芙蕖去縣城買了兩頭耕牛一輛騾車。
在古代,牛的地位非常高,是重要的生產力和財富的象征。
耕地、灌溉、運輸貨物、祭祀的祭品。
因此朝廷禁止隨意宰殺。
牛的交易需要在官府登記,比娶媳婦更隆重、繁瑣。
整個大營子溝原本隻有兩頭牛,吳大爺家一頭,還有一頭就是族長家。
每到春耕秋收,不僅僅是人要累死,牛也快要累死。
自己家有兩頭牛,就不用排隊等著租牛,不會耽誤開荒。
農具要六七天才能完成,等農具做好土地也化凍了,時間上剛剛好。
杜武還要接著幫周誠蓋房,趁還沒開工接連往山裏跑了兩天,獵了兩頭野驢,請陳芸娘幫忙做成阿膠糕。
淩喜娘姐妹也跟著一起忙活,兩個小姑娘性子軟又內向,幹活卻很麻利,能抵得上半個大人。
幹的活兒養活自己綽綽有餘。
周誠買了耕牛和騾車在村裏引起了轟動。
連年征戰,加上前些年的牛瘟,耕牛的數量越來越少。
耕牛的價格從五兩漲到五十兩。
騾車的價格在五兩左右。
周誠分家隻分到五兩銀子,蓋了氣派的青磚大瓦房,八十兩抵消兵役,一百零五兩的耕牛和騾車......
“媽呀,大郎到底掙了多少錢?”
“大郎打小就是好的,瞧周鐵鎖和許氏都把人逼成什麽樣了,這一分家,日子不就過起來了嘛。 ”
“周鐵鎖別這麽偏心,哪用得著去軍營,現在不和許氏住氣派的大房子,吃香的喝辣的。”
“把周勤當寶,這下周勤給和寡婦做贅婿,許氏還想享福,做夢吧。”
“可不是,周信也不是個好的,能把親爹推出去擋兵役的人能是好貨?我看以後許氏日子可不好過。”
“自己作的唄,把最有出息的兒子當雜草,不孝子當寶,該。”
“周秀也不是個東西,這種姑娘倒貼錢都不能要。”
鄉鄰們談論八卦生怕談論的對象聽不到,特意跑到人家院子外說,聲音還老大。
非得給人一家子都聽的清清楚楚。
屋裏,許氏和周信周秀兄妹聽著村民的議論,臉色越來越黑。
李杏娘冷嗤了聲。
然後就聽到大家討論的對象變成了她。
“李杏娘也是個沒有福氣的,挑了個沒良心的,可以讓親爹去死的人,又會對她有多好,瞧著吧,以後也有的苦頭吃。”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你以為李杏娘有多好,我估摸著是她不想當寡婦,新婚當夜慫恿著周信跑到山裏逃避兵役。”
李杏娘的臉垮了。
她就是渾身是嘴都說不清。
“都一個德行,周信沒那個想法李杏娘能把他扛著去?”
周信在村裏還是保持著憨厚老實的模樣。
他相信隻要自己一直如此,村裏人早晚會忘記他逃避兵役的事。
此刻周信牙齒咬的咯嘣響,狠狠瞪著屋裏神色各異的女人。
周家籬笆牆外熱熱鬧鬧。
周誠收到定做的農具。
除了簡單的秧馬,還有耬車、曲轅犁、穀風車、鐵耙、鋤頭、鐮刀、稻床、穀礱。
除了簡單的秧馬是周誠找木匠做的,其他的都是杜武幫忙解決。
短短幾天就將這些工具全都做好,並且基本上跟他和杜武形容的沒什麽區別。
周誠驚喜不已。
對杜武的能力和人脈有了全新的認識。
杜武除了獵野驢,其他時間都守著工匠做農具,他對這些農具比周誠還的看重,跟自己孩子似的。
“二弟,你這腦瓜子真是讓為兄佩服。”
還沒開始用,但杜武覺得肯定能提高的開墾、播種的能力。
周誠嘿嘿笑,一臉謙虛:“大哥過獎了,冬日閑來無事我就琢磨這些個東西,還沒用,也不知道好不好用。”
他哪有這個本事,全都是抄襲上輩子老祖宗智慧結晶。
陳芸娘幾人也都好奇的圍著農具,東摸摸西看看。
除了李芙蕖都是農女出身,從小就跟著長輩在地裏忙活。
一見這些農具,周誠在稍微一解釋,腦子裏自然而然就有了使用農具的畫麵,三人驚喜不已。
“相公真厲害,有了這些農具要省很大力氣和時間,咱們也能多開些荒地出來。”
陳芸娘想到秋收時遍地的金黃,眼底燃起了一團激動的火苗,心也飛了起來。
淩媛娘三人還沒嫁進來,相公就跟她說要琢磨些提高糧食產量方法來,包括農具和肥料。
還要找到高產的糧食。
這些農具都是相公為了她和妞妞琢磨出來的吧。
相公說不會再讓她和妞妞挨餓......
陳芸娘感動的紅了眼眶,相公對她的情義她無以為報,隻能竭盡全力對相公好,為他分憂解難。
淩媛娘幾人用仰慕的眼神看著周誠。
“有兩樣工具現在就可以用得上,芸娘,舀些稻穀出來。”
現在的人吃米隻能用石臼舂,費時費力。
周誠請杜武幫他做的穀礱用毛竹、木料和黃土做成,像石磨一樣,稻穀倒進礱甄,一人握著礱手就能操作。
不但省力,效率翻了幾倍。
陳芸娘端了一盆稻穀出來,按照周誠的指示倒進礱甄裏。
杜武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來試試。”
這可是他看著做出來的工具,他得第一個試。
李芙蕖連忙讓位:“大哥請。”
用穀礱推米對杜武來說像喝水一樣簡單,絲毫不費勁。
推出來的糙米和糠混合在一起,再用穀風車將糙米和糠分離就好了。
一盆米不到一盞茶功夫就推好。
穀礱沒法舂出精米,不過現在的人都吃糙米,就連皇帝皇後吃的也一樣。
周誠吃習慣了糙米,還覺得糙米比精米好吃。
杜武服了,把周誠誇的如天神降臨。
陳芸娘幾人看周誠的眼睛裏像是有無數星星。
舂米的活兒都是女人的,朝廷有種處罰犯人的刑罰就是舂米。
可見舂米是個苦活。
穀礱的出現大大的減少了女子的勞動量。
被誇的飛起,周誠感覺自己有點膨脹了。
“我得給家裏也做一個。 ”杜武喜滋滋的說。
杜武舍不得讓裴氏勞累,通常是在糧鋪裏買舂好的糙米。
他就覺得這東西有趣的緊。
杜武把畫著圖樣的兔皮還給周誠。
“我沒跟工匠說是用來做什麽,想這些個東西出來費腦子得很,二弟倒是可以賣給的鄉紳和官府,能夠掙一筆銀子。”
杜武建議周誠。
“掙錢的方法很多,這種能讓百姓的日子好起來的農具,不賣。我要讓鄉親們都知道。”
“二弟真是胸懷天下的善人。”杜武除了欽佩,一時間不知道怎麽說。
周誠笑笑:“我哪有那麽好,隻是餓肚子的滋味實在難受,總不能我們一家吃飽穿暖,看著大夥兒餓肚子吧。”
杜武喉嚨滾了滾,雙目如炬,拍拍周誠的肩:“好樣的。”
周誠把圖樣放到杜武的手裏:“圖都在我腦子裏,這些就送給大哥,希望能讓更多的百姓用上這些農具。”
杜武肅著臉,鄭重道:“為兄一定會讓二弟達成心願。”
兩頭驢的皮做的阿膠糕裴氏一年也吃不完,沒有密封包裝袋,很容易變質。
周誠讓陳芸娘兩成做成阿膠糕,八成做成阿膠。
阿膠更容易保存,阿膠糕吃完了再用阿膠做就是了。
周誠毫不保留的將阿膠和阿膠糕的做法告訴杜武。
方子價值千金,周誠就這麽告訴他, 把杜武感動的都不知道說什麽好。
驢肉的一部分做成肉幹,一部分做成鹵肉。
天氣還不是很熱,帶骨的肉抹點鹽能吃一陣子。
“家裏隻有我和你嫂子,十斤肉幹十斤鹵肉就夠了。”
杜武將阿膠留了大半給周誠。
迴到家就將今天發生的事告訴裴氏,裴氏感慨道:“二弟是個善人,我第一次見他和弟妹就覺得他倆都是心善之人。”
與人交往就要與心存善念的人交往。
不惹禍不招災。
“是啊,承了二弟這麽大的情,我也沒有什麽能送他的,思來想去,你看,送他一棟房子如何。”
裴氏讚同道:“這個好,實實在在。”
“二弟家人口多,得蓋大點的才夠住。”
杜武跟裴氏商量好就找人看動工的日子,再召集跟他幹活兒的兄弟們。
周誠帶上兩斤肉和秧馬去裏正家。
朝廷鼓勵開荒,免三年賦稅,還能免費領糧種和木製的農具。
但必須由裏正去縣衙登記,否則就要繳納賦稅。
周誠不想要木製農具,木鏟,木鋤,哪有鐵的好用。
糧種嘛,周誠不抱希望,前年年景好,也沒那麽多戰爭,新開墾荒地每畝隻領到三成的糧種。
去年大亓朝四處打仗,收了秋糧糧鋪糧食反倒翻了三倍,周誠不信朝廷還提供糧種。
免三年賦稅的吸引力非常大,這個便宜必須占。
他來找裏正的就是為了這個。
裏正一家住在的大營子溝北邊的村子,一排氣派的青磚瓦房。
府衙每個月給裏正發三百文的補貼。
錢不多,但他掌管幾個村子的戶口和稅收,再公正也有很多灰色收入。
比如周誠此刻來找裏正辦事,就不可能空著雙手來。
裏正的兒子在縣城幫人做事,因此家中的經濟條件比較好。
這樣的條件,兩年後還是得跟著大部隊去南邊逃荒。
想想就覺得心酸。
所以,糧食問題迫在眉睫。
“裏正叔,嬸子。”
“大郎怎麽這麽客氣,來就是了怎麽還拿東西。坐啊,我去給你倒水。”裏正媳婦樂嗬嗬的客氣一句,接過肉就往灶房走。
“坐,來找我有什麽事?”裏正指指杌子。
周誠把手裏的秧馬遞給裏正:“裏正叔,看看這個。”
裏正翻來覆去看了幾遍,說道:“這個板凳很有意思,能防摔倒,還可以在雪地裏滑行。”
“不僅僅可以在雪地裏滑行,還能在水裏滑行。
馬上就要春耕了,以往我最怕的就是拔秧苗、插秧,費腰得很。
而且水田裏水多,田裏的泥跟淤泥一樣,人踩上去就是個坑,腳拔出來費勁兒不說,一天下來幹不了多少活兒腰都快折了。
我就想到了這東西,拔秧苗插秧的時候坐在秧馬上,腳一點就能在水田裏滑行。
既節省了時間,也不費腰。”
裏正聽他這麽一說眼睛頓時亮了。
“可行,你這主意真不錯。”
“裏正叔,秧馬做法不難,會木工的都會做,你去別的村子傳達消息的時候可以告訴大家夥兒。”
“你小子,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自己過的好也不忘了鄉鄰,好好好。”裏正欣慰的看著周誠,連說三個好。
周家這一迴分家,他算是看清了周勤兄妹三人和許氏難看的嘴臉。
哪裏比得上有情有義的周誠。
說完秧馬的事,周誠就說起開荒的事。
裏正給他分的那一片,村裏無人種的荒地一直延伸到蘆葦蕩和山腳,如果全都開墾出來,起碼有四五百畝良田。
周誠就擔心開墾的太多,官府會不會出爾反爾收迴賦稅。
裏正沉吟道:“咱們縣太爺雖不是清官,吃相倒也沒那麽難看,不過若是朝廷明年換一個那就不好說了。”
裏正不敢保證,當今皇帝說話都當不得真,上行下效,有變動也沒什麽可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