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商船去捕魚?這似乎也太浪費了吧,可是不管怎麽說,當將這些魚賣完得到七十貫的時候,聽到消息的人有些坐不住了。這一艘船一天能賺到30貫,那一年將近一萬貫,這船也就基本迴本了,天下那還有這麽好做的生意。
天下當然沒有這麽好的生意,如果打撈的人過多,這魚的價格肯定直降,到時候要賺30貫,可就難嘍,今天這些魚主要是被大戶酒樓買去,尋常人家也經常消費不起。明天這些魚就不一定能賣完了。
但趙崢要不是這些魚,而是另外兩隻種東西,紫菜和海帶。這兩艘船是後麵南海貿易準備的。
海產養殖直到近代才興起,宋朝的時候完全沒有這個意識和技術,但現在趙崢的到來給他們補齊了。
紫菜育苗隻要半個月左右就能育苗成功,然後十天左右就能收割一次,成本低,產量大,畝產大概在一千斤左右,當然以現在的技術可能做不到,但七八百斤總是有的,十天就能收割一次,主要是在冬季和春季收獲。
而海帶則要稍微複雜一點主要收割是在夏季,但畝產量要比紫菜高的多,按噸計算,後世普遍是在七八噸,以現在的技術稍欠五噸怎麽都有,五噸就是五千公斤也就是一萬斤。這到時候可是嚇破多少人的膽!
孫河看著趙崢熬好的紫菜湯,也有些納悶,這東西能吃嗎?
窩棚內,那些犯人也睜大眼睛,但沒人敢發問,就是毒藥他們也隻能喝下去。
趙崢先盛好了一碗,連著湯徑直就喝了下去。孫河一看小仙長都喝了,於是也喝了下去。
眾人看見兩位官人都喝了,哪裏還不相信,於是紛紛開始排隊。
當那些人將紫菜吃到嘴裏,突然瞪大了眼睛。
“有鹽味!”人群中有人突然爆喝一聲,將趙崢嚇了一跳。接著趙崢不可理喻的見眾人一副幸福高潮的模樣。
“番禹貧瘠,所以三餐也不見得能有鹽。”王都頭釋疑道。
“番禹不是靠海嗎?我見這鹽田也不少。”趙崢有些不解。
孫河有些疑惑的望著趙崢,意思這麽明顯的答案還用問嗎:“鹽乃是官府專利,我等可不敢私自曬鹽,所以拿來鹽給這些囚犯。”
趙崢悵然若失,看來計劃還變了,要冒一些風險。
紫菜乃是孢子繁殖,取種和育苗最困難,且對水溫,海水含鹽量等都有要求,而且裏麵許多技術解釋起來很麻煩,趙崢沒有完全明白,而且有些東西以現在的技術也無法完全測定,所以也指望老天爺賞飯吃了。
趙崢選定了養殖紫菜的淺海灘,但他不可能每天都跑來現場查看,所以他需要一個幫手,一個可以識字的幫手。
“誰願意跟著我,要識字的?”
流放犯人裏識字的不少,但那天卻隻有一個人舉手,人群中顯然對趙崢濃濃的不信任。
“小子,你走大運了。”趙崢衝著那個舉手的小子說道。
“你叫什麽名字?”
“遊雄……字維新。”
事實上不到兩年,遊雄也覺得那天自己舉手仿佛冥冥之中的天意,他本來對趙崢也不信任,一個孩子能做出什麽事?但那天所以人都沒舉手,讓他覺得那個孩子有些可憐,畢竟自他來後,自己能吃上幾頓飽飯了,也能住上幹淨的房子了。
所以他決定幫他,所以他舉手了。
“遊雄,二十三歲,福建泉州人,嘉定十七年舉人,因妻子與人**,不忿將其二人打死,被處以流刑。”趙崢翻看王都頭給自己的資料,輕聲念出來了。
“敢問小仙長,這孢子是什麽東西?”
“敢問小仙長,這用硝酸銀測試鹽度又是何理?”
不出三日,遊雄就被趙崢折服了,在他看來趙崢涉獵之廣令人咋舌,天文地理,經史子集無所不括。
而他還隻是一個孩子,莫非真的有生而知之的人?
——
棗陽白元道觀,黃道長拿著趙崢的信讀給大郎和二郎聽,哥倆麵色時而憂愁時而歡喜,趙崢在信上說今年年底是迴不來了。這樣一來,道觀裏再也沒有人敢偷偷帶他們出去玩,盡管趙崢年紀比他們小,但懂的好多東西,說話也風趣,最主要的是不怕師父,而師父也不怎麽責罰他。
師父有些偏心,一想到這裏,哥倆在心裏有癟了癟嘴,心裏使小性子,盤算著一會開飯不給師父師父盛飯了。
趙崢也在信上說了,明年開春的時候就會迴來,到時候會給他們帶許多好玩的玩具,並且這次連同信寄過來的,還有最新一期的龍珠。
黃道長看著兩位徒兒的時喜時憂表情也覺得好笑,他將最新的龍珠收了起來,規定他們要認識多少字才會給,哥倆聽了一聲嚎叫跑出去了。
大郎沒了一副小當家的樣子,二郎也沒了往日的陰沉,都露出一副孩童性情,黃道長很是開心,而這一切都是趙崢來後才發生的。
對於自己徒兒的古怪,黃道長自然是一清二楚,但趙崢心地善良,雖有大智但不會不折手段,所以黃道長也是聽之任之。
黃道長再次拿出趙崢給自己的信,讀了又讀,笑罵了一句傻孩子,然後想著給怎麽給趙崢迴信。
白雲道觀一切安好,趙崢走後的一個月,棗陽已迎來了第一場雪,但從山腳到白雲道觀的道路拓寬卻沒有停下腳步,已經接近完工,黃道長知道山腳下村名生活有些困苦,所以又漲了工錢,還不時的在每日的飯菜加些肉食。
道觀的圍牆也修好了,在原來的基礎上足足打了一圈,裏麵也正在翻新,還有就是進來的香火錢重的不像話,尤其是棗陽的王員外,上次一次性往功德箱捐了一千兩白銀,這讓黃道長很是擔憂,怕是王員外另有圖謀,這錢退也退不掉,他也敢用,所幸就封存起來。
最近來道觀的梁上君子也越來越多,但好在有李德,賊人盡數被拿下送往了官府,史知軍也因此派了將近五十人駐紮在了道觀周圍。
但史知軍的手段卻有些讓黃道長害怕,抓住的賊人一律以軍法從事,就地正法。麵對種種憂慮,黃道長也一並在寫給趙崢的信上說了。
年節將至,三郎近來可好?
——
棗陽大雪紛飛,番禹這裏卻是豔陽高照,隻穿一件單衣即可。
趙廣樂在趙崢府邸與他交談,兩個月的交流,趙廣樂自然知道眼前這孩子非比尋常,連史相公都對他推崇備至,當然有過人之處。
今日是趙崢請他來府上做客,特地想感謝他為自己地契一事忙前忙後,是廣州城東北方向的一坐煤礦山,是無主之地,為了避免以後麻煩,趙崢特意讓趙廣樂給自己辦了一張地契。
“不知小仙長要那處荒山做什麽?這幾日我也聽到一些風聲,得知小仙長請了不少工匠,如果是為了開辟道場,我到有幾處好地方任小仙長選擇,不必去哪荒蕪之地。”趙廣樂不知趙崢抽了什麽風,特意花了五十貫從官府手裏買走那片荒山。
趙崢看著趙廣樂一臉不解,知道煤礦一事不可能隱瞞下去,覺得此事應該開誠布公:“不瞞趙知縣,那處是一座煤山,我需要用此物煉器。”煤炭在南宋已經十分普及,用作取暖用。
說著趙崢讓遊雄將一個包裝精美的小匣子送過來:“此物是我煉器時偶然所得,救送與縣尊。”
趙崢將小匣子打開,裏麵是一枚銅錢大小的珠子。那東西正是玻璃,是自己和那兩名鐵匠搗鼓出來的,但鑒於技術的限製,玻璃有些渾濁,表麵也不是很光滑,但物以稀為貴,對於這個時代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寶物。
製造玻璃需要純堿,雖然可以用食鹽直接提煉,但成本太大,對器物的腐蝕也嚴重,且純堿不純。趙崢一直想用後世的大名鼎鼎的侯氏製堿法製造,但無奈侯氏製堿法的原料需要食鹽與聯合氨。而這聯合氨則需要大量的煤炭生產。在棗陽,趙崢沒有這些條件,並且也隻能小規模的煉製,成品的不過幾個珠子。
趙廣樂看到匣子裏的珠子,眼睛瞪得與這珠子一般大小,但很快鎮定下來,雖然初入官場,但這點養氣功夫還是有的。
“如此貴重的東西,趙某愧不敢受。”在趙廣樂看來那珠子,質地光滑,且清澈透明,拿到市場上少說也是上百貫。
趙崢看到趙廣樂神情不禁想笑,這笑容在趙廣樂眼中則有了意味深長的味道。
“趙縣尊隻管收好,朋友相送,仙尊莫要推脫。”話說道這個份上,趙廣樂隻能收下,煤礦一事不過是小事,沒有什麽風險。
“敢問小仙長,此物何名?”
“額,琉璃珠。喚玻璃珠亦可。”
“趙縣尊,請隨我走一道,官家讓我主管屯田一事,這屯好的田如今已有著陸。”
趙廣樂有些意外:“小仙長客氣,盡管唿我表字即可。敢問這田在何方?趙某來此地已快兩個月,可沒有聽聞小仙長……”
(新書期間,小青在這裏求幾張推薦,還望各位看官不要吝嗇。)
;
天下當然沒有這麽好的生意,如果打撈的人過多,這魚的價格肯定直降,到時候要賺30貫,可就難嘍,今天這些魚主要是被大戶酒樓買去,尋常人家也經常消費不起。明天這些魚就不一定能賣完了。
但趙崢要不是這些魚,而是另外兩隻種東西,紫菜和海帶。這兩艘船是後麵南海貿易準備的。
海產養殖直到近代才興起,宋朝的時候完全沒有這個意識和技術,但現在趙崢的到來給他們補齊了。
紫菜育苗隻要半個月左右就能育苗成功,然後十天左右就能收割一次,成本低,產量大,畝產大概在一千斤左右,當然以現在的技術可能做不到,但七八百斤總是有的,十天就能收割一次,主要是在冬季和春季收獲。
而海帶則要稍微複雜一點主要收割是在夏季,但畝產量要比紫菜高的多,按噸計算,後世普遍是在七八噸,以現在的技術稍欠五噸怎麽都有,五噸就是五千公斤也就是一萬斤。這到時候可是嚇破多少人的膽!
孫河看著趙崢熬好的紫菜湯,也有些納悶,這東西能吃嗎?
窩棚內,那些犯人也睜大眼睛,但沒人敢發問,就是毒藥他們也隻能喝下去。
趙崢先盛好了一碗,連著湯徑直就喝了下去。孫河一看小仙長都喝了,於是也喝了下去。
眾人看見兩位官人都喝了,哪裏還不相信,於是紛紛開始排隊。
當那些人將紫菜吃到嘴裏,突然瞪大了眼睛。
“有鹽味!”人群中有人突然爆喝一聲,將趙崢嚇了一跳。接著趙崢不可理喻的見眾人一副幸福高潮的模樣。
“番禹貧瘠,所以三餐也不見得能有鹽。”王都頭釋疑道。
“番禹不是靠海嗎?我見這鹽田也不少。”趙崢有些不解。
孫河有些疑惑的望著趙崢,意思這麽明顯的答案還用問嗎:“鹽乃是官府專利,我等可不敢私自曬鹽,所以拿來鹽給這些囚犯。”
趙崢悵然若失,看來計劃還變了,要冒一些風險。
紫菜乃是孢子繁殖,取種和育苗最困難,且對水溫,海水含鹽量等都有要求,而且裏麵許多技術解釋起來很麻煩,趙崢沒有完全明白,而且有些東西以現在的技術也無法完全測定,所以也指望老天爺賞飯吃了。
趙崢選定了養殖紫菜的淺海灘,但他不可能每天都跑來現場查看,所以他需要一個幫手,一個可以識字的幫手。
“誰願意跟著我,要識字的?”
流放犯人裏識字的不少,但那天卻隻有一個人舉手,人群中顯然對趙崢濃濃的不信任。
“小子,你走大運了。”趙崢衝著那個舉手的小子說道。
“你叫什麽名字?”
“遊雄……字維新。”
事實上不到兩年,遊雄也覺得那天自己舉手仿佛冥冥之中的天意,他本來對趙崢也不信任,一個孩子能做出什麽事?但那天所以人都沒舉手,讓他覺得那個孩子有些可憐,畢竟自他來後,自己能吃上幾頓飽飯了,也能住上幹淨的房子了。
所以他決定幫他,所以他舉手了。
“遊雄,二十三歲,福建泉州人,嘉定十七年舉人,因妻子與人**,不忿將其二人打死,被處以流刑。”趙崢翻看王都頭給自己的資料,輕聲念出來了。
“敢問小仙長,這孢子是什麽東西?”
“敢問小仙長,這用硝酸銀測試鹽度又是何理?”
不出三日,遊雄就被趙崢折服了,在他看來趙崢涉獵之廣令人咋舌,天文地理,經史子集無所不括。
而他還隻是一個孩子,莫非真的有生而知之的人?
——
棗陽白元道觀,黃道長拿著趙崢的信讀給大郎和二郎聽,哥倆麵色時而憂愁時而歡喜,趙崢在信上說今年年底是迴不來了。這樣一來,道觀裏再也沒有人敢偷偷帶他們出去玩,盡管趙崢年紀比他們小,但懂的好多東西,說話也風趣,最主要的是不怕師父,而師父也不怎麽責罰他。
師父有些偏心,一想到這裏,哥倆在心裏有癟了癟嘴,心裏使小性子,盤算著一會開飯不給師父師父盛飯了。
趙崢也在信上說了,明年開春的時候就會迴來,到時候會給他們帶許多好玩的玩具,並且這次連同信寄過來的,還有最新一期的龍珠。
黃道長看著兩位徒兒的時喜時憂表情也覺得好笑,他將最新的龍珠收了起來,規定他們要認識多少字才會給,哥倆聽了一聲嚎叫跑出去了。
大郎沒了一副小當家的樣子,二郎也沒了往日的陰沉,都露出一副孩童性情,黃道長很是開心,而這一切都是趙崢來後才發生的。
對於自己徒兒的古怪,黃道長自然是一清二楚,但趙崢心地善良,雖有大智但不會不折手段,所以黃道長也是聽之任之。
黃道長再次拿出趙崢給自己的信,讀了又讀,笑罵了一句傻孩子,然後想著給怎麽給趙崢迴信。
白雲道觀一切安好,趙崢走後的一個月,棗陽已迎來了第一場雪,但從山腳到白雲道觀的道路拓寬卻沒有停下腳步,已經接近完工,黃道長知道山腳下村名生活有些困苦,所以又漲了工錢,還不時的在每日的飯菜加些肉食。
道觀的圍牆也修好了,在原來的基礎上足足打了一圈,裏麵也正在翻新,還有就是進來的香火錢重的不像話,尤其是棗陽的王員外,上次一次性往功德箱捐了一千兩白銀,這讓黃道長很是擔憂,怕是王員外另有圖謀,這錢退也退不掉,他也敢用,所幸就封存起來。
最近來道觀的梁上君子也越來越多,但好在有李德,賊人盡數被拿下送往了官府,史知軍也因此派了將近五十人駐紮在了道觀周圍。
但史知軍的手段卻有些讓黃道長害怕,抓住的賊人一律以軍法從事,就地正法。麵對種種憂慮,黃道長也一並在寫給趙崢的信上說了。
年節將至,三郎近來可好?
——
棗陽大雪紛飛,番禹這裏卻是豔陽高照,隻穿一件單衣即可。
趙廣樂在趙崢府邸與他交談,兩個月的交流,趙廣樂自然知道眼前這孩子非比尋常,連史相公都對他推崇備至,當然有過人之處。
今日是趙崢請他來府上做客,特地想感謝他為自己地契一事忙前忙後,是廣州城東北方向的一坐煤礦山,是無主之地,為了避免以後麻煩,趙崢特意讓趙廣樂給自己辦了一張地契。
“不知小仙長要那處荒山做什麽?這幾日我也聽到一些風聲,得知小仙長請了不少工匠,如果是為了開辟道場,我到有幾處好地方任小仙長選擇,不必去哪荒蕪之地。”趙廣樂不知趙崢抽了什麽風,特意花了五十貫從官府手裏買走那片荒山。
趙崢看著趙廣樂一臉不解,知道煤礦一事不可能隱瞞下去,覺得此事應該開誠布公:“不瞞趙知縣,那處是一座煤山,我需要用此物煉器。”煤炭在南宋已經十分普及,用作取暖用。
說著趙崢讓遊雄將一個包裝精美的小匣子送過來:“此物是我煉器時偶然所得,救送與縣尊。”
趙崢將小匣子打開,裏麵是一枚銅錢大小的珠子。那東西正是玻璃,是自己和那兩名鐵匠搗鼓出來的,但鑒於技術的限製,玻璃有些渾濁,表麵也不是很光滑,但物以稀為貴,對於這個時代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寶物。
製造玻璃需要純堿,雖然可以用食鹽直接提煉,但成本太大,對器物的腐蝕也嚴重,且純堿不純。趙崢一直想用後世的大名鼎鼎的侯氏製堿法製造,但無奈侯氏製堿法的原料需要食鹽與聯合氨。而這聯合氨則需要大量的煤炭生產。在棗陽,趙崢沒有這些條件,並且也隻能小規模的煉製,成品的不過幾個珠子。
趙廣樂看到匣子裏的珠子,眼睛瞪得與這珠子一般大小,但很快鎮定下來,雖然初入官場,但這點養氣功夫還是有的。
“如此貴重的東西,趙某愧不敢受。”在趙廣樂看來那珠子,質地光滑,且清澈透明,拿到市場上少說也是上百貫。
趙崢看到趙廣樂神情不禁想笑,這笑容在趙廣樂眼中則有了意味深長的味道。
“趙縣尊隻管收好,朋友相送,仙尊莫要推脫。”話說道這個份上,趙廣樂隻能收下,煤礦一事不過是小事,沒有什麽風險。
“敢問小仙長,此物何名?”
“額,琉璃珠。喚玻璃珠亦可。”
“趙縣尊,請隨我走一道,官家讓我主管屯田一事,這屯好的田如今已有著陸。”
趙廣樂有些意外:“小仙長客氣,盡管唿我表字即可。敢問這田在何方?趙某來此地已快兩個月,可沒有聽聞小仙長……”
(新書期間,小青在這裏求幾張推薦,還望各位看官不要吝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