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人此言差矣,屬下實在不忍見到昔日同胞就此往枉死,為大局者,應當不得有失偏頗,嚴紀守法,忍辱負重,仰報皇恩,恪守公忠體國之誌,
如何做好副使一職或許下官不知,下官隻知明白忠奸善惡、是非對錯乃是為人之本,更不得容忍他人心懷叵測!
今秋受朝廷俸祿,身居巡海副使,而為人子孫,既穿官衣應當秉公行事,為人心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唐劍秋的話語堅定而有力,仿佛一股清流在渾濁的局勢中衝刷著一切。
他的話語雖然平和,但卻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心。
唐劍秋心中一動,似乎意識到了什麽重要的遺漏之處,又在話語基礎上額外補了一句:
“屆時救郭增光事小,毀大明基業為大,若我等率先背棄於天下同僚乃至百姓,今後又如何勸善罷黜?摒棄邪惡?勢必造成國法不清,後果堪虞,
所謂法與情,理與義,皆為官之道所不可或缺,而為官之道在於了解公正情理!
在下愚見,唯有萬眾一心,方能承載聖上的厚望,完成聖命,
何況此番我們肩負重任,還需出駛鄰國友邦,非比尋常!不僅意在展示我國之雄威,締結兩國之好,更在於鞏固兩國友誼,共謀發展!
此事要是讓外人知曉,隻怕讓人貽笑大方,甚至淪為他人笑柄,使我大明蒙羞,從而落下千古罵名!這豈不是與我們巡海衛國的初衷何其相悖!
皇上對我等寄予厚望,信任有加,因此,在下鬥膽懇請正使大人明察秋毫,審慎行事,以確保此行順利,不負皇恩,不負國家!”
唐劍秋抱拳懇請,他說的每一句話都金石擲地,聲震四座,更是讓先前就犯過錯的一些船員麵露愧色。
念隻念那一瞬,船上的所有官兵都紛紛投來複雜的目光,注視著唐劍秋。
他先前所言,雖然冷峻卻頗具道理。
若今日輕易赦免了郭增光,日後恐怕會有無數個郭增光出現。
若人人皆以此為由,推諉責任,那朝廷的威嚴何在?豈不是要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當然,在這件事上,唐劍秋也倍感糾結,難以抉擇。
最開始魏忠賢的確是給了自己便宜行事之權不錯,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些官場上的客套話罷了,又能有多少實權在其中?他又豈能不感到無奈與痛苦?
關於這點華玉娘非常明白,此刻的唐劍秋,就像是站在風口浪尖的舵手,既要顧及朝廷的顏麵,又要維護手下的士氣,同時還要權衡各種利害關係,實在是左右為難。
本想出個主意,可又恐人多眼雜,加之崔呈秀在此,有些話的確是不好說的。
她深知,一旦被魏忠賢的眼線盯上,甚至添油加醋地歪曲事實,恐怕等待她們的將是黑暗的牢獄之災。
傅應星一聽,也覺得唐劍秋的話頗有道理。
傅應星深知此事牽涉大局,於是急忙為他求情:“崔大人,唐副使言之有理,此事絕不能就這樣不了了之啊!”
傅應星率先發聲,副使魏良卿亦深以為然,認為崔呈秀的處理手法有失妥當。
就連戚繼光的兒子戚祚國,也對這一決策表示強烈的不滿。
“傅僉事說的不錯,崔大人,務必嚴懲郭增光!”
“對,請大人秉公處理!”戚祚國也附和道。
幾人一同跪拜,即便是崔呈秀心中不滿此刻也隻能點頭答應。
畢竟,魏良卿和傅應星都是魏忠賢的親信,他們的麵子崔呈秀不得不給。
更何況,看在魏忠賢這位九千歲的份上,他也得給幾分薄麵,嚴懲郭增光。
“也罷,那就依唐大人的意思,念你還算衷心,暫且給你一個體麵的死法,郭提學,你自行了斷吧!”
這已經是他目前能夠爭取的最大寬恕,這廝要是還不知好歹那也無能為力了。
“什麽……崔大人,您……”
話未出口,已被崔呈秀淩厲的眼神打斷。
他可不想讓那些陳年舊事被一一揭露,那樣一來,他在朝中的地位將岌岌可危。
眼見對方如此決絕,郭增光無奈隻好硬著頭皮應承下來。
他顫顫巍巍地從一名水師士兵手中接過長劍,做出了自刎的決斷。
劍鋒劃過脖子的瞬間,留下一道醒目的血痕,觸目驚心。
隨著屍體倒地的沉悶聲響,崔呈秀皺起眉頭,不耐煩地命令手下人將郭增光的屍體收拾幹淨,再進行一番海葬。
崔呈秀不想再多看一眼這血腥的場景,他原本打算借此機會樹立自己的威嚴,如今死了一個心腹,還被唐劍秋說教一番,當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
不多時,就見到兩名水師抬著被白布包裹的屍體,想必便是郭增光的屍首了。
崔呈秀轉過身去,不願再去看這一切,心中卻是暗自盤算著接下來的計劃。
想到那些身死的弟兄,唐劍秋站在船頭,凝望著無盡的海洋,一個人看了很久很久。
過了許久,唐劍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明悟,開口便是如履薄冰:
“列隊鳴號,恭送英靈!”
隨著他的命令,便有人站成兩列麵朝大海,手持號角,準備吹響那莊嚴而肅穆的送別之音。
那些曾經如同草芥一般被踐踏的屍首,此刻卻成為了所有人心中的英雄,贏得了尊重。
就連平日裏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官都不禁低頭默哀,臉上浮現著的是無可言語的歉疚。
他們的臉上流露出的是深深的愧疚和無盡的哀痛。
悠揚的號角聲在海麵上迴蕩,是對那些早已死去的弟兄作出的挽歌。
這是目前能夠做的唯一一件事了,但願那些已經死去的弟兄能稍微安息。
誰想他們方出海不久不久,那工部郎中萬火景上書斥責魏忠賢,誰想立刻被杖死。
至此,魏忠賢的勢力越發猖獗,又借禦史林汝翥的事侮辱葉向高,葉向高憤慨難平,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最終選擇了辭官而去,可惜那林汝翥被仗打。
此事一出,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東林黨的勢力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也未到日落山河地步,故而決定另尋他法挽救大明朝。
如何做好副使一職或許下官不知,下官隻知明白忠奸善惡、是非對錯乃是為人之本,更不得容忍他人心懷叵測!
今秋受朝廷俸祿,身居巡海副使,而為人子孫,既穿官衣應當秉公行事,為人心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唐劍秋的話語堅定而有力,仿佛一股清流在渾濁的局勢中衝刷著一切。
他的話語雖然平和,但卻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決心。
唐劍秋心中一動,似乎意識到了什麽重要的遺漏之處,又在話語基礎上額外補了一句:
“屆時救郭增光事小,毀大明基業為大,若我等率先背棄於天下同僚乃至百姓,今後又如何勸善罷黜?摒棄邪惡?勢必造成國法不清,後果堪虞,
所謂法與情,理與義,皆為官之道所不可或缺,而為官之道在於了解公正情理!
在下愚見,唯有萬眾一心,方能承載聖上的厚望,完成聖命,
何況此番我們肩負重任,還需出駛鄰國友邦,非比尋常!不僅意在展示我國之雄威,締結兩國之好,更在於鞏固兩國友誼,共謀發展!
此事要是讓外人知曉,隻怕讓人貽笑大方,甚至淪為他人笑柄,使我大明蒙羞,從而落下千古罵名!這豈不是與我們巡海衛國的初衷何其相悖!
皇上對我等寄予厚望,信任有加,因此,在下鬥膽懇請正使大人明察秋毫,審慎行事,以確保此行順利,不負皇恩,不負國家!”
唐劍秋抱拳懇請,他說的每一句話都金石擲地,聲震四座,更是讓先前就犯過錯的一些船員麵露愧色。
念隻念那一瞬,船上的所有官兵都紛紛投來複雜的目光,注視著唐劍秋。
他先前所言,雖然冷峻卻頗具道理。
若今日輕易赦免了郭增光,日後恐怕會有無數個郭增光出現。
若人人皆以此為由,推諉責任,那朝廷的威嚴何在?豈不是要成為天下人的笑柄!
當然,在這件事上,唐劍秋也倍感糾結,難以抉擇。
最開始魏忠賢的確是給了自己便宜行事之權不錯,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一些官場上的客套話罷了,又能有多少實權在其中?他又豈能不感到無奈與痛苦?
關於這點華玉娘非常明白,此刻的唐劍秋,就像是站在風口浪尖的舵手,既要顧及朝廷的顏麵,又要維護手下的士氣,同時還要權衡各種利害關係,實在是左右為難。
本想出個主意,可又恐人多眼雜,加之崔呈秀在此,有些話的確是不好說的。
她深知,一旦被魏忠賢的眼線盯上,甚至添油加醋地歪曲事實,恐怕等待她們的將是黑暗的牢獄之災。
傅應星一聽,也覺得唐劍秋的話頗有道理。
傅應星深知此事牽涉大局,於是急忙為他求情:“崔大人,唐副使言之有理,此事絕不能就這樣不了了之啊!”
傅應星率先發聲,副使魏良卿亦深以為然,認為崔呈秀的處理手法有失妥當。
就連戚繼光的兒子戚祚國,也對這一決策表示強烈的不滿。
“傅僉事說的不錯,崔大人,務必嚴懲郭增光!”
“對,請大人秉公處理!”戚祚國也附和道。
幾人一同跪拜,即便是崔呈秀心中不滿此刻也隻能點頭答應。
畢竟,魏良卿和傅應星都是魏忠賢的親信,他們的麵子崔呈秀不得不給。
更何況,看在魏忠賢這位九千歲的份上,他也得給幾分薄麵,嚴懲郭增光。
“也罷,那就依唐大人的意思,念你還算衷心,暫且給你一個體麵的死法,郭提學,你自行了斷吧!”
這已經是他目前能夠爭取的最大寬恕,這廝要是還不知好歹那也無能為力了。
“什麽……崔大人,您……”
話未出口,已被崔呈秀淩厲的眼神打斷。
他可不想讓那些陳年舊事被一一揭露,那樣一來,他在朝中的地位將岌岌可危。
眼見對方如此決絕,郭增光無奈隻好硬著頭皮應承下來。
他顫顫巍巍地從一名水師士兵手中接過長劍,做出了自刎的決斷。
劍鋒劃過脖子的瞬間,留下一道醒目的血痕,觸目驚心。
隨著屍體倒地的沉悶聲響,崔呈秀皺起眉頭,不耐煩地命令手下人將郭增光的屍體收拾幹淨,再進行一番海葬。
崔呈秀不想再多看一眼這血腥的場景,他原本打算借此機會樹立自己的威嚴,如今死了一個心腹,還被唐劍秋說教一番,當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
不多時,就見到兩名水師抬著被白布包裹的屍體,想必便是郭增光的屍首了。
崔呈秀轉過身去,不願再去看這一切,心中卻是暗自盤算著接下來的計劃。
想到那些身死的弟兄,唐劍秋站在船頭,凝望著無盡的海洋,一個人看了很久很久。
過了許久,唐劍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明悟,開口便是如履薄冰:
“列隊鳴號,恭送英靈!”
隨著他的命令,便有人站成兩列麵朝大海,手持號角,準備吹響那莊嚴而肅穆的送別之音。
那些曾經如同草芥一般被踐踏的屍首,此刻卻成為了所有人心中的英雄,贏得了尊重。
就連平日裏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官都不禁低頭默哀,臉上浮現著的是無可言語的歉疚。
他們的臉上流露出的是深深的愧疚和無盡的哀痛。
悠揚的號角聲在海麵上迴蕩,是對那些早已死去的弟兄作出的挽歌。
這是目前能夠做的唯一一件事了,但願那些已經死去的弟兄能稍微安息。
誰想他們方出海不久不久,那工部郎中萬火景上書斥責魏忠賢,誰想立刻被杖死。
至此,魏忠賢的勢力越發猖獗,又借禦史林汝翥的事侮辱葉向高,葉向高憤慨難平,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燒,最終選擇了辭官而去,可惜那林汝翥被仗打。
此事一出,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東林黨的勢力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也未到日落山河地步,故而決定另尋他法挽救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