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跳坑了
人在大阪師團,躺平成少將 作者:深海北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啊,英國倒了和我有什麽關係?大不了帶著家族跑路也就是了。”
漢弗萊的心思明顯活動了。
他作為英國的上層權貴,他對於英國的忠誠完全是因為家族利益和英國綁定了。
英國興盛,他的家族也能吃到相應的紅利,僅此而已。
如果英國衰落能帶給他的家族更大的利益呢?
以前從來沒出現過的一種可能,擺放在了漢弗萊麵前。
漢弗萊在內心盤算了一下。
如果真的按照魏武所說的那樣,這筆生意做成了。
他所獲得的利益,將超過十幾年的積累。
而且,這還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財富。
拿著這筆財富,無論是繼續留在英國,還是去其他國家。
他都能生活的不錯。
完全沒有必要為英國繼續賣命。
最重要的是,魏武能帶著東西順利的進入這裏,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攔,足以說明,魏武已經買通了這裏的守衛。
如果自己和魏武發生了衝突,這裏的守衛會傾向於誰,還真不好說。
能在英鎊麵前保持忠誠的人鳳毛麟角。
至少在英國是如此的。
就連貴為海軍大臣的漢弗萊都是如此,更別說下麵的那些事務官了。
尤其是殖民地的事務官。
所以,漢弗萊完全有理由相信,魏武已經完全買通了巴格達地方的所有事務官。
關鍵時刻,這些事務官聽誰的命令,還真不好講。
哪怕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和魏武進行合作也是最佳的選擇。
想到這裏,漢弗萊伸出了手:“合作愉快。”
6個小時之後,漢弗萊向所有還能聯係上的英軍發了電報,要求抽調精銳乘船前往埃及。
為了防止被埃及的海軍堵在紅海裏偷襲,所有人要在阿萊姆港登陸,然後迅速向阿斯旺地區移動,順著尼羅河北上直搗開羅,平定叛亂。
伴隨著電報的,還有詳細的行軍路線圖和集合地點。
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麽問題,也很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
但如果有人拿著地形圖和他們手中的路線圖進行對比,他們就會發現,他們的集合地點是一片狹長的穀地。
因為時間緊急,再加上漢弗萊在電報中措辭嚴厲,使用了帝國成敗在此一役的口號。
各地駐軍在人手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是咬牙抽調了精銳力量,乘坐著各種船隻向阿萊姆港進發。
先頭部隊抵達阿萊姆港口後,為了給後續的部隊開辟登陸場,趁著夜色從灘頭登陸,然後衝進了阿萊姆城內。
攻擊比他們預想順利的多。
幾乎沒怎麽用力,守軍就倉皇而逃。
讓他們輕鬆的占據了阿萊姆。
“果然是土著,天兵一到就落荒而逃,看來收複埃及指日可待。”
很多英軍士兵心中升起了類似的想法。
比較遺憾的是,他們在城中並沒有找到被關押的英國人。
看起來,應該是被運走了。
登陸的英軍向漢弗萊報告了行動經過,請示下一步行動計劃。
漢弗萊立刻批示,按照預定計劃大部隊登陸。
後續的英軍主力部隊立刻乘坐各種船隻登陸了阿萊姆港口。
而之前的先頭部隊,也開始進軍,向著預定的集結地進發。
按照漢弗萊的計劃,這一路進軍路線太過漫長,所以沿途需要在隱蔽位置修建營地,作為戰略節點和物資轉運中心。
這些營地就是整個攻略埃及的戰略支撐點。
進可以借助這些營地作為跳板進行進攻。
退可以依托這些營地進行防守。
屬於殖民者入侵的標準操作。
這個計劃雖然看起來中規中矩,沒什麽出彩的地方,但勝在有大量的經驗,可複製性極強,前線的指揮官也沒什麽異議就這麽執行了下去。
先頭部隊來到了地圖上標注的預定地點開始設立營地。
當他們來到預設地點的時候,露出了不解的神色。
因為,他們預定的建設營地的位置居然是一條狹長的山穀。
看到這裏的地形,一個士兵有些擔心:“萬一下雨了怎麽辦?萬一河流改道這裏,我們豈不是要完蛋了?”
“想什麽呢,這裏是沙漠,哪來的大雨。”
其他從中東調來的士兵不以為然。
中東地區,除了沿海地帶外,隻有少部分有水源的區域會有綠洲。
剩下的都是廣袤無邊的戈壁和沙漠。
與其在這裏擔心降雨,還不如擔心水源補充不上,會不會被渴死。
降水在這裏可是珍貴的資源,高興都來不及呢,怎麽可能會擔心。
“那為什麽不在山坡上建造營地呢?”
那個士兵還是想不太明白。
“不都說為了行動的隱秘性了嘛。當然是防止被發現了。”一個士兵解釋道。
“建造在山坡上,遠遠的就能看見,但如果建造在山穀裏,如果不靠近仔細查看,都未必能發現,我們這麽做也是為了行動的隱秘性。”
一個自認為見多識廣的士兵開始給大家科普建造在山穀裏的好處。
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讚同。
畢竟他們常年在中東等幹旱地區服役,習慣性的忽略了暴雨之類的災害。
雖然還有一些士兵心中有疑慮。
但上麵的命令要他們做什麽,他們就得做什麽。
根本就沒什麽討價還價的空間。
所以,盡管一部分士兵並不太理解命令,但他們還是按照命令修建了營地。
畢竟,大本營那邊發出令人難以理解的命令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那些腦滿腸肥的政客一拍屁股做出的決定多了去了,很多時候,他們已經習慣了去遵從。
隨便應付應付對得起那幾英鎊的工資就得了。
一個月幾英鎊賣什麽命啊。
在英國這個神奇的體製之下,這個看起來有些不合理的決定被堅決的貫徹了下去。
一個巨大的物資轉運營地被修建了起來。
這個物資轉運營地幾乎占據了大半穀地,各種臨時倉庫鱗次櫛比。
規模足夠支撐十幾萬士兵的作戰供應需求。
營地初步竣工之後,先頭部隊立刻給海軍大臣漢弗萊發了電報,報告營地已經修建完畢,大軍隨時可以進駐。
得到消息之後,漢弗萊深吸了一口氣。
他知道現在到了最關鍵的一步。
英國最後的命運已經落入了他的手中。
但事情到了如此的地步,怎麽選擇已經由不得他了。
漢弗萊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發布了命令。
剩餘主力立刻開拔,攜帶物資進入轉運營地。
接到命令後,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漢弗萊的心思明顯活動了。
他作為英國的上層權貴,他對於英國的忠誠完全是因為家族利益和英國綁定了。
英國興盛,他的家族也能吃到相應的紅利,僅此而已。
如果英國衰落能帶給他的家族更大的利益呢?
以前從來沒出現過的一種可能,擺放在了漢弗萊麵前。
漢弗萊在內心盤算了一下。
如果真的按照魏武所說的那樣,這筆生意做成了。
他所獲得的利益,將超過十幾年的積累。
而且,這還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財富。
拿著這筆財富,無論是繼續留在英國,還是去其他國家。
他都能生活的不錯。
完全沒有必要為英國繼續賣命。
最重要的是,魏武能帶著東西順利的進入這裏,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攔,足以說明,魏武已經買通了這裏的守衛。
如果自己和魏武發生了衝突,這裏的守衛會傾向於誰,還真不好說。
能在英鎊麵前保持忠誠的人鳳毛麟角。
至少在英國是如此的。
就連貴為海軍大臣的漢弗萊都是如此,更別說下麵的那些事務官了。
尤其是殖民地的事務官。
所以,漢弗萊完全有理由相信,魏武已經完全買通了巴格達地方的所有事務官。
關鍵時刻,這些事務官聽誰的命令,還真不好講。
哪怕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和魏武進行合作也是最佳的選擇。
想到這裏,漢弗萊伸出了手:“合作愉快。”
6個小時之後,漢弗萊向所有還能聯係上的英軍發了電報,要求抽調精銳乘船前往埃及。
為了防止被埃及的海軍堵在紅海裏偷襲,所有人要在阿萊姆港登陸,然後迅速向阿斯旺地區移動,順著尼羅河北上直搗開羅,平定叛亂。
伴隨著電報的,還有詳細的行軍路線圖和集合地點。
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麽問題,也很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
但如果有人拿著地形圖和他們手中的路線圖進行對比,他們就會發現,他們的集合地點是一片狹長的穀地。
因為時間緊急,再加上漢弗萊在電報中措辭嚴厲,使用了帝國成敗在此一役的口號。
各地駐軍在人手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是咬牙抽調了精銳力量,乘坐著各種船隻向阿萊姆港進發。
先頭部隊抵達阿萊姆港口後,為了給後續的部隊開辟登陸場,趁著夜色從灘頭登陸,然後衝進了阿萊姆城內。
攻擊比他們預想順利的多。
幾乎沒怎麽用力,守軍就倉皇而逃。
讓他們輕鬆的占據了阿萊姆。
“果然是土著,天兵一到就落荒而逃,看來收複埃及指日可待。”
很多英軍士兵心中升起了類似的想法。
比較遺憾的是,他們在城中並沒有找到被關押的英國人。
看起來,應該是被運走了。
登陸的英軍向漢弗萊報告了行動經過,請示下一步行動計劃。
漢弗萊立刻批示,按照預定計劃大部隊登陸。
後續的英軍主力部隊立刻乘坐各種船隻登陸了阿萊姆港口。
而之前的先頭部隊,也開始進軍,向著預定的集結地進發。
按照漢弗萊的計劃,這一路進軍路線太過漫長,所以沿途需要在隱蔽位置修建營地,作為戰略節點和物資轉運中心。
這些營地就是整個攻略埃及的戰略支撐點。
進可以借助這些營地作為跳板進行進攻。
退可以依托這些營地進行防守。
屬於殖民者入侵的標準操作。
這個計劃雖然看起來中規中矩,沒什麽出彩的地方,但勝在有大量的經驗,可複製性極強,前線的指揮官也沒什麽異議就這麽執行了下去。
先頭部隊來到了地圖上標注的預定地點開始設立營地。
當他們來到預設地點的時候,露出了不解的神色。
因為,他們預定的建設營地的位置居然是一條狹長的山穀。
看到這裏的地形,一個士兵有些擔心:“萬一下雨了怎麽辦?萬一河流改道這裏,我們豈不是要完蛋了?”
“想什麽呢,這裏是沙漠,哪來的大雨。”
其他從中東調來的士兵不以為然。
中東地區,除了沿海地帶外,隻有少部分有水源的區域會有綠洲。
剩下的都是廣袤無邊的戈壁和沙漠。
與其在這裏擔心降雨,還不如擔心水源補充不上,會不會被渴死。
降水在這裏可是珍貴的資源,高興都來不及呢,怎麽可能會擔心。
“那為什麽不在山坡上建造營地呢?”
那個士兵還是想不太明白。
“不都說為了行動的隱秘性了嘛。當然是防止被發現了。”一個士兵解釋道。
“建造在山坡上,遠遠的就能看見,但如果建造在山穀裏,如果不靠近仔細查看,都未必能發現,我們這麽做也是為了行動的隱秘性。”
一個自認為見多識廣的士兵開始給大家科普建造在山穀裏的好處。
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讚同。
畢竟他們常年在中東等幹旱地區服役,習慣性的忽略了暴雨之類的災害。
雖然還有一些士兵心中有疑慮。
但上麵的命令要他們做什麽,他們就得做什麽。
根本就沒什麽討價還價的空間。
所以,盡管一部分士兵並不太理解命令,但他們還是按照命令修建了營地。
畢竟,大本營那邊發出令人難以理解的命令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那些腦滿腸肥的政客一拍屁股做出的決定多了去了,很多時候,他們已經習慣了去遵從。
隨便應付應付對得起那幾英鎊的工資就得了。
一個月幾英鎊賣什麽命啊。
在英國這個神奇的體製之下,這個看起來有些不合理的決定被堅決的貫徹了下去。
一個巨大的物資轉運營地被修建了起來。
這個物資轉運營地幾乎占據了大半穀地,各種臨時倉庫鱗次櫛比。
規模足夠支撐十幾萬士兵的作戰供應需求。
營地初步竣工之後,先頭部隊立刻給海軍大臣漢弗萊發了電報,報告營地已經修建完畢,大軍隨時可以進駐。
得到消息之後,漢弗萊深吸了一口氣。
他知道現在到了最關鍵的一步。
英國最後的命運已經落入了他的手中。
但事情到了如此的地步,怎麽選擇已經由不得他了。
漢弗萊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發布了命令。
剩餘主力立刻開拔,攜帶物資進入轉運營地。
接到命令後,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