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所的第一個工作目標是,製作一個旋轉的工具,張帥的設想是,造一個類似自行車腳蹬的動力機構,人踩在上麵,可以提供相對穩定的動力,因為沒有皮帶輪傳動,這個腳蹬產生的動力隻能通過齒輪,帶動磨具或者圓鋸的工作。
不管是腳蹬,還是最後要加工的東西,暫時還都是木製品,研究所的人都不理解:直接拿鑿子就能做的事,費這麽大勁,有必要嗎?
看在高工資的麵子上,大家隻是跟著幹,並不提反對意見。所裏初期一共隻有12個人,分成了6組,每組製作幾個木製零件,還有一塊需要修整成圓形的磨石。
經過幾天的生產和磨合,機器總算組裝到一起能動了,這第一件旋轉動力是人力的,零件誤差也大,材料摩擦也大,蹬起來真是累人,還有奇怪的噪聲,一群人也終於知道它的功能——可以磨製鐵件。
原來鐵件要麽是鐵匠打成的樣子,精加工一般都是手工磨,形狀不能太複雜,而這個機器可以磨出齒輪的形狀,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用原來的方法造齒輪,隻能是直接鑄造,那需要很高的溫度,一般的地方真做不到,精度比這個還要低。
張帥需要把機械製造用的各種工具都做出來,才能發揮出機械生產的高效率。同時,也需要讓研究所的人都能理解“旋轉”,“旋轉”會極大的提高加工效率,因為這種力量可以標準化。
研究所以研究為主,每天都會有專門的討論時間,主要方向就是如何提高速度,如何減小摩擦,如何提高精度,如何擴展應用範圍。
張帥演示了旋轉磨機後,又造了一個鐵製的圓鋸片,可以把薄薄的木板快速切成兩半,線條直的就像老師傅鋸出來的一樣,但厚一點的木板根本鋸不動,有時還會把整個傳動係統別出來毛病。
看到這個結果,有人議論:“這東西還是不行啊,隻能對付薄板,厚的還要咱們上,也沒有多大用處。”感覺大師傅弄出來這個工具費勁不小,作用不大。
張帥不以為意,晚上討論的時候,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電鋸的問題時,張帥反問:“如果讓這個鋸的速度增加10倍,把鋸齒密度增加一倍,會不會還鋸不動厚木板?”
“增加10倍,談何容易,我看不需10倍,隻需2倍,咱們中間這些木輪都會碎裂。”一位年齡大一點的師傅說道。
“鋸齒密度增加一倍,也太難了,咱們在這個鋸上打齒,用了8天,再增加一倍,難度增加,更難辦了。”另一位加工齒輪的師傅也說。
“動力這邊,人力也有限,快一倍,可能加點勁就行,快兩倍,就太難了”另一人接著說。
眾人提出一堆問題,感覺這個想法不是太靠譜,張帥叫人把這幾條都寫在黑板上——這是他們為了討論問題專門製作的,然後後麵打了個問號,等人拿出解決方案。
盯著幾個問題看了一會,一個年齡稍小的師傅指著第一個問題說:“這個……能不能把齒輪都換成鐵的,這樣就不用擔心碎裂了。”
“齒輪太重,力量都浪費了,動力傳過去的太少。”
“太難加工,時間太長。”
“完全沒有價值。”
眾人又七嘴八舌地議論,張帥卻叫人把這個答案寫在黑板上。
又討論了一會,另外2個問題也有了答案,一大半人都認為黑板上的答案沒有價值,張帥說,既然沒有更好的辦法,就按這個辦法。
在第一台簡易旋轉磨床的幫助下,十幾個人用了一個月,終於造出了一台鐵製圓鋸,當然不隻能當鋸,也能磨。
這台電鋸的製作過程,讓師傅們充分感受到了磨床的價值,也對這個能10倍速工作的電鋸有了些許期待,有了它,厚木板也能鋸開,會大量節約人力,金屬加工也會容易很多。
高速電鋸造出來後,張帥沒有著急造下一件工具,而是讓大家用高速電鋸為工具,再造一台同樣的,張帥的估計是20天。在這台高速電鋸的幫助下,第二台高速電鋸用了19天完成,如果再造一台,半個月就能完成。
機械研究所就這樣,每天都有一些設計,想辦法把設計造出來,有些造出來很有用,有些東西造出來用不了,這樣磕磕絆絆將近一年,機械所基本把機械加工的工具都造齊了,想加工個什麽東西,基本都會有合適的家夥。研究所裏的人也已經習慣,把所有需要的動力,都用旋轉來解決。
研究所給每個師傅都招了兩三個徒弟,房間也從一大間屋子,變成很多間大屋子,各種不同的工程,也都分開到不同的屋子,機械加工逐漸有了個樣子。
到這個時候,製造自行車樣機的條件基本成熟了。第一輛自行車沒有動力係統,讓他工作有兩種方式,人用腳蹬地滑行或者在高處往下滑,這輛車幾乎完全是木頭,張國慶一直關注自行車的製作,看到第一輛車完工,很高興,親自試騎,可惜沒有動力係統的車並沒有實用價值,除此之外,因為沒有車胎,路又不平,從高坡上滑下來時感覺幾乎會把騎車人骨頭震開,因此張國慶想起原來自行車的名字就是“震骨車”。
張帥考慮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如何給自行車加入動力係統,而張國慶則考慮另外兩個問題,一是車胎的原料橡膠,陳宇峰要盡快開始南洋航線,爭取快速找到橡膠,第二件是就是修路,柏油路的條件基本沒有,但巨資修水泥路還是有可能的,矽酸鹽工程中的玻璃項目占用了他所有的“化學家”,而玻璃項目進步的餘地還很大,從中抽取人力是不理智的。實在不行,就再組織些人研究水泥,他明白,現在他的情況是要錢有,要人沒,這件事隻能等。
張國慶每星期講四節課,他沒當過教師,教學上沒有條條框框,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不停的製造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每人把答案寫出來,然後再辯論,最後他裁判,學生聽的興趣很高,但同時也有一個嚴重的問題:物理是一門有一定難度的學科,能跟上的人越來越少。
張帥要求機械所全體成員都要聽張國慶的課,開始被手下認為是“拍領導的馬屁”,聽了幾次課後,他們也感覺到聽課的必要性,開始主動聽課。此時張國慶講的是力學三定理,這是機械製造的原理學科。有一次,張國慶講的液體傳遞壓力的“帕斯卡”定理,機械所有個叫馬三奇的小學員聽了後交給張帥一個方案,要求試製一台液壓機,張帥當然非常高興,立即批準,結果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終於在年底的時候造出了一台,理論估計可以產生幾十噸的壓力的機器,這在機械鑄造上可是重要的進步。
張國慶每天都感覺有太多的事需要做卻沒人做,有一天又在感歎,又被王麗聽到,王麗很不以為然,認為他的方法有問題,沒有做,誰也不知道哪個人能做,現在有的是銀子,應該換一種選人的做法,比如招標,一是看誰有好的創意而沒有錢幹,可以聽他講,然後決定是不是投資,二是計劃研究的項目,也可以招,寫出需求,願意幹的把自己的方案寫出來,統一評判。“馬三奇如果不自己提出來要造液壓機,誰會想到把這個項目給他?他隻是張帥那裏一個普通的小跟班!”
王麗這些話讓張國慶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讓王麗把細節拿出來,比如如何防止詐騙。本來王麗也隻是說說,現在讓她拿方案,她想了很久,最後發現防詐騙的關鍵在財務人員,重點是派駐財務經理,這就需要培訓一些財務經理,於是把培訓一些女性財務經理放在第一條,然後粗略地定了些條目給張國慶看。張國慶看了方案後,對王麗說:“又要辛苦夫人了,你是學財務的,看看怎麽能速成一些財務人員吧。”
不管是腳蹬,還是最後要加工的東西,暫時還都是木製品,研究所的人都不理解:直接拿鑿子就能做的事,費這麽大勁,有必要嗎?
看在高工資的麵子上,大家隻是跟著幹,並不提反對意見。所裏初期一共隻有12個人,分成了6組,每組製作幾個木製零件,還有一塊需要修整成圓形的磨石。
經過幾天的生產和磨合,機器總算組裝到一起能動了,這第一件旋轉動力是人力的,零件誤差也大,材料摩擦也大,蹬起來真是累人,還有奇怪的噪聲,一群人也終於知道它的功能——可以磨製鐵件。
原來鐵件要麽是鐵匠打成的樣子,精加工一般都是手工磨,形狀不能太複雜,而這個機器可以磨出齒輪的形狀,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用原來的方法造齒輪,隻能是直接鑄造,那需要很高的溫度,一般的地方真做不到,精度比這個還要低。
張帥需要把機械製造用的各種工具都做出來,才能發揮出機械生產的高效率。同時,也需要讓研究所的人都能理解“旋轉”,“旋轉”會極大的提高加工效率,因為這種力量可以標準化。
研究所以研究為主,每天都會有專門的討論時間,主要方向就是如何提高速度,如何減小摩擦,如何提高精度,如何擴展應用範圍。
張帥演示了旋轉磨機後,又造了一個鐵製的圓鋸片,可以把薄薄的木板快速切成兩半,線條直的就像老師傅鋸出來的一樣,但厚一點的木板根本鋸不動,有時還會把整個傳動係統別出來毛病。
看到這個結果,有人議論:“這東西還是不行啊,隻能對付薄板,厚的還要咱們上,也沒有多大用處。”感覺大師傅弄出來這個工具費勁不小,作用不大。
張帥不以為意,晚上討論的時候,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出電鋸的問題時,張帥反問:“如果讓這個鋸的速度增加10倍,把鋸齒密度增加一倍,會不會還鋸不動厚木板?”
“增加10倍,談何容易,我看不需10倍,隻需2倍,咱們中間這些木輪都會碎裂。”一位年齡大一點的師傅說道。
“鋸齒密度增加一倍,也太難了,咱們在這個鋸上打齒,用了8天,再增加一倍,難度增加,更難辦了。”另一位加工齒輪的師傅也說。
“動力這邊,人力也有限,快一倍,可能加點勁就行,快兩倍,就太難了”另一人接著說。
眾人提出一堆問題,感覺這個想法不是太靠譜,張帥叫人把這幾條都寫在黑板上——這是他們為了討論問題專門製作的,然後後麵打了個問號,等人拿出解決方案。
盯著幾個問題看了一會,一個年齡稍小的師傅指著第一個問題說:“這個……能不能把齒輪都換成鐵的,這樣就不用擔心碎裂了。”
“齒輪太重,力量都浪費了,動力傳過去的太少。”
“太難加工,時間太長。”
“完全沒有價值。”
眾人又七嘴八舌地議論,張帥卻叫人把這個答案寫在黑板上。
又討論了一會,另外2個問題也有了答案,一大半人都認為黑板上的答案沒有價值,張帥說,既然沒有更好的辦法,就按這個辦法。
在第一台簡易旋轉磨床的幫助下,十幾個人用了一個月,終於造出了一台鐵製圓鋸,當然不隻能當鋸,也能磨。
這台電鋸的製作過程,讓師傅們充分感受到了磨床的價值,也對這個能10倍速工作的電鋸有了些許期待,有了它,厚木板也能鋸開,會大量節約人力,金屬加工也會容易很多。
高速電鋸造出來後,張帥沒有著急造下一件工具,而是讓大家用高速電鋸為工具,再造一台同樣的,張帥的估計是20天。在這台高速電鋸的幫助下,第二台高速電鋸用了19天完成,如果再造一台,半個月就能完成。
機械研究所就這樣,每天都有一些設計,想辦法把設計造出來,有些造出來很有用,有些東西造出來用不了,這樣磕磕絆絆將近一年,機械所基本把機械加工的工具都造齊了,想加工個什麽東西,基本都會有合適的家夥。研究所裏的人也已經習慣,把所有需要的動力,都用旋轉來解決。
研究所給每個師傅都招了兩三個徒弟,房間也從一大間屋子,變成很多間大屋子,各種不同的工程,也都分開到不同的屋子,機械加工逐漸有了個樣子。
到這個時候,製造自行車樣機的條件基本成熟了。第一輛自行車沒有動力係統,讓他工作有兩種方式,人用腳蹬地滑行或者在高處往下滑,這輛車幾乎完全是木頭,張國慶一直關注自行車的製作,看到第一輛車完工,很高興,親自試騎,可惜沒有動力係統的車並沒有實用價值,除此之外,因為沒有車胎,路又不平,從高坡上滑下來時感覺幾乎會把騎車人骨頭震開,因此張國慶想起原來自行車的名字就是“震骨車”。
張帥考慮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如何給自行車加入動力係統,而張國慶則考慮另外兩個問題,一是車胎的原料橡膠,陳宇峰要盡快開始南洋航線,爭取快速找到橡膠,第二件是就是修路,柏油路的條件基本沒有,但巨資修水泥路還是有可能的,矽酸鹽工程中的玻璃項目占用了他所有的“化學家”,而玻璃項目進步的餘地還很大,從中抽取人力是不理智的。實在不行,就再組織些人研究水泥,他明白,現在他的情況是要錢有,要人沒,這件事隻能等。
張國慶每星期講四節課,他沒當過教師,教學上沒有條條框框,隻有一個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他不停的製造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每人把答案寫出來,然後再辯論,最後他裁判,學生聽的興趣很高,但同時也有一個嚴重的問題:物理是一門有一定難度的學科,能跟上的人越來越少。
張帥要求機械所全體成員都要聽張國慶的課,開始被手下認為是“拍領導的馬屁”,聽了幾次課後,他們也感覺到聽課的必要性,開始主動聽課。此時張國慶講的是力學三定理,這是機械製造的原理學科。有一次,張國慶講的液體傳遞壓力的“帕斯卡”定理,機械所有個叫馬三奇的小學員聽了後交給張帥一個方案,要求試製一台液壓機,張帥當然非常高興,立即批準,結果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終於在年底的時候造出了一台,理論估計可以產生幾十噸的壓力的機器,這在機械鑄造上可是重要的進步。
張國慶每天都感覺有太多的事需要做卻沒人做,有一天又在感歎,又被王麗聽到,王麗很不以為然,認為他的方法有問題,沒有做,誰也不知道哪個人能做,現在有的是銀子,應該換一種選人的做法,比如招標,一是看誰有好的創意而沒有錢幹,可以聽他講,然後決定是不是投資,二是計劃研究的項目,也可以招,寫出需求,願意幹的把自己的方案寫出來,統一評判。“馬三奇如果不自己提出來要造液壓機,誰會想到把這個項目給他?他隻是張帥那裏一個普通的小跟班!”
王麗這些話讓張國慶思考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讓王麗把細節拿出來,比如如何防止詐騙。本來王麗也隻是說說,現在讓她拿方案,她想了很久,最後發現防詐騙的關鍵在財務人員,重點是派駐財務經理,這就需要培訓一些財務經理,於是把培訓一些女性財務經理放在第一條,然後粗略地定了些條目給張國慶看。張國慶看了方案後,對王麗說:“又要辛苦夫人了,你是學財務的,看看怎麽能速成一些財務人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