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一直都有一個認識,技術進步是最重要的工作,而推進技術進步最有力的人,就是他們4個,但是他又不敢嚐試完全放棄權力,現在事實上,隻有張帥一個人在全力推進科技進步,另外三人都掌管著不同的方向。
停戰近半年,張國慶一直在推進內部各種矛盾的解決或緩解,戰爭會掩蓋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會阻礙社會正常運轉。張國慶如今已經不再直接解決問題,他利用社調局和報紙來發現問題,然後將問題分配給相應的機關去研究,以求徹底解決。
確定下穩定儒生的辦法後,張國慶認為自己可以騰出時間去推進重要科技問題的解決。
首要的就是內燃機,這個計劃是三年前開始的,當時有一個大躍進式的規劃,認為隻要三個月,就能夠拿出樣品,實際上,三個月確實拿出了樣品,但存在太多的問題。張國慶去看了之後,要求研發人員繼續改進,爭取早日實用。
當時為了讓科研人員有更為發散的思維,張國慶隻是提了很簡單的要求,並沒有將詳細的運作方法講出來。科研人員也確實拿出了五花八門的產品,但是都不能量產推廣。
為內燃機計劃配套了200萬兩銀子,因為沒有實用的產品,三年也隻花去了10萬兩,也就是100萬元。
這是張國慶今年第一次去內燃機實驗區考察,這個考察通知提前10天下發,也是為了讓科研人員拿出一個最優的產品。
內燃機研究中心也是張帥分管的體係,他平時忙,很少會應付張國慶的參考考察,今天他居然也在研究中心門口迎接。
張國慶看到他,心中一動,感覺今天很可能有驚喜。
果然,張帥沒有過多的廢話,直接安排先到展示區。展示區很空曠,看樣子是經過認真打掃的,地麵油跡很多,但沒有亂七八糟的機械零件。
在展示區的一側,放著幾張展示台,就是用方木搭起的桌子,看起來比家用桌子結實不止一倍。
第一張展示台上的機器,個頭在幾台機器中最大,一個巨大的缸體,連接著幾根管子,還有連杆、齒輪,機器已經在工作,這是幾台內燃機中唯一在工作的樣品。
因為機器聲音很大,張帥在離樣品有些距離的地方就停了下來,讓工作人員介紹。工作人員說:
“這台機器我們起名為重油機,是近期可以實用的內燃機。它最重要的特點,是采用了鐵塊點火方式。缸體中放置了一個燒紅的鐵塊,油進入缸體後會被引燃,燃燒的氣體形成壓力,推進活塞向外釋放壓力。這台機器的優點是機器簡單,不挑油品,我們試了一下,魚油、豬油都能用。缺點是效率比較低,主要是因為汽缸裏一直燃燒,幾個工態差別不夠大,另一個缺點是,開始使用前需要先把鐵塊燒紅固定進去。”
張國慶看著機器有力的轟鳴,知道這機器很有力量,隻是對內燃機居然用這種方式點火很有興趣。仔細想想,使用火花塞或者其他點火方式,可能需要更高的技術。
工作人員上前,關閉了轟鳴的機器,張國慶走向前仔細觀察這台機器,估量著這種機器用在哪裏合適。
工作人員又介紹第二台樣品。他介紹道:“這台內燃機也是具備量產可能的機型。它采用外點火方式,在汽缸底部維持一個小的火源,保證油汽抽入時能夠穩定點燃,缺點是維持火苗的材料不易得到。這種材料要求在惡劣環境下,也能穩定燃燒,還要能燒很長時間,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樣品,因此,現在每隔半個小時,需要更換一次火源。”
工作人員說著,在第二台樣品上搖了幾下,機器也“通通通”地啟動起來。
第二台機器工作一會,張國慶示意將它關掉,從噪聲上聽,這台機器比第一台確實功率要大。
第三台機器是“電打火”的內燃機,它采用火花塞打火,隻能使用“輕油”,工作人員介紹,“火花塞並不穩定,有時候會打不著火,或者打火不能引燃汽缸的燃料,存在很多問題。”
張國慶知道,第三台機器是張帥指導下的作品,隻是火花塞質量還不行,估計外接電池也不是很好。工作人員又是搖了幾搖,這台機器很給力的工作起來,聲音明顯比前兩台機器小一些,如果仔細聽,會聽到機器工作的聲音有時會有間隔,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間隔,就是因為打火失敗造成的。
看完樣品,是個座談會,工程師們匯報他們的設計思路和困難,討論改進方向。
一個胖胖的工程師發言,說,“我認為一型機最有實用價值,它對加工精度要求比較低,需要工時短,還耐用,最重要的是,它不挑食,什麽油都能用,在野外、沒有油品補充,它依舊能夠提供足夠的動力。”
另一個瘦一些的工程師馬上反駁,“二型機更好些,它的效率比一型要高三分之一,意味著同樣的油,能夠多走三分之一的路,如果我們有一百台機器,就會節約大量的油。”
張國慶看工程師基本分成兩派,有支持一型的,有支持二型的,就是沒有明確支持三型機。每人都發表完意見,張帥讓進入下一個議題:存在問題。
這下就更熱鬧了,問題是真的多,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加工難度,這些零件都太過複雜,一台內燃機所有零件加工下來,可能需要半年的工時,因為裝配精度的問題,還要不停的修正,這也是很多工程師支持一型機的原因,這機器加工難度相對小很多。
其他各類問題諸如密封技術、點火技術、防鏽等一堆問題,讓張國慶認識到,這個項目有點大躍進的味道。如今項目已經有了成果,再退迴去是不合適的,總結發言時,張國慶提了幾點:
第一點是,一型、二型都已經能夠實用化,要盡快完成與車輛、船舶和其他機械的配套工作,形成實用化產品。
第二點要求,各種內燃機要有標準的連接件,在更換內燃機時,盡可能不動其他零件。
第三點是三型機的技術難點,成立專門的小組來突破,關鍵的兩點是火花塞和油品質量。
第四點是研究壓燃式內燃機。
第五點是建立專門的零件加工廠,提高生產效率。
最後,張國慶說,“相信內燃機研發團隊,會盡快拿出成果,促進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這個詞,是這一段才流行起來的,也是源於張國慶的講話,下麵有人解釋,高級領導用上“生產力”這個詞,就意味著這項工作非常重要。
後續自然有人專門落實這幾點指示,每項指示都會細化成為投資項目,最終形成一個投資報告,由投資部門審批。
張國慶規劃的科技大躍進可不隻有內燃機,其他方麵也有不少,比如原來擅長的電學,略有涉獵的天文學,還算有些基礎的光學,這些屬於物理範疇的,他即使拿不出產品,但原理還都能說清楚。
如今電機、電燈都已經實用了好幾年,電池也開始實用,電路設計越來越複雜,他已經著手指導一個小組製造壓縮機,準備來年夏天造冰,帶動夏天的消費新時尚。
隨著玻璃鏡片質量越來越好,天文觀測水平也逐漸提高,地球經緯度概念也已經提出,根據太陽角、時間等參數,經過訓練的技術人員,已經能夠計算出“我在哪”,這為更遠洋的航行和內陸探險都創造了條件。
他的化學知識著實忘了不少,但他還有化學神器:元素周期表,也逐漸建立起了酸堿工廠,原本隻有開頭二十個元素的周期表,如今已經填了五十多個空,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導下,化學理論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進展。
夏天的水災使他增加了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如今棉花已經引種成功,他已經要求,每家都必須種一畝以上的棉花,強製推廣這個重要的抗寒作物。
停戰近半年,張國慶一直在推進內部各種矛盾的解決或緩解,戰爭會掩蓋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或多或少會阻礙社會正常運轉。張國慶如今已經不再直接解決問題,他利用社調局和報紙來發現問題,然後將問題分配給相應的機關去研究,以求徹底解決。
確定下穩定儒生的辦法後,張國慶認為自己可以騰出時間去推進重要科技問題的解決。
首要的就是內燃機,這個計劃是三年前開始的,當時有一個大躍進式的規劃,認為隻要三個月,就能夠拿出樣品,實際上,三個月確實拿出了樣品,但存在太多的問題。張國慶去看了之後,要求研發人員繼續改進,爭取早日實用。
當時為了讓科研人員有更為發散的思維,張國慶隻是提了很簡單的要求,並沒有將詳細的運作方法講出來。科研人員也確實拿出了五花八門的產品,但是都不能量產推廣。
為內燃機計劃配套了200萬兩銀子,因為沒有實用的產品,三年也隻花去了10萬兩,也就是100萬元。
這是張國慶今年第一次去內燃機實驗區考察,這個考察通知提前10天下發,也是為了讓科研人員拿出一個最優的產品。
內燃機研究中心也是張帥分管的體係,他平時忙,很少會應付張國慶的參考考察,今天他居然也在研究中心門口迎接。
張國慶看到他,心中一動,感覺今天很可能有驚喜。
果然,張帥沒有過多的廢話,直接安排先到展示區。展示區很空曠,看樣子是經過認真打掃的,地麵油跡很多,但沒有亂七八糟的機械零件。
在展示區的一側,放著幾張展示台,就是用方木搭起的桌子,看起來比家用桌子結實不止一倍。
第一張展示台上的機器,個頭在幾台機器中最大,一個巨大的缸體,連接著幾根管子,還有連杆、齒輪,機器已經在工作,這是幾台內燃機中唯一在工作的樣品。
因為機器聲音很大,張帥在離樣品有些距離的地方就停了下來,讓工作人員介紹。工作人員說:
“這台機器我們起名為重油機,是近期可以實用的內燃機。它最重要的特點,是采用了鐵塊點火方式。缸體中放置了一個燒紅的鐵塊,油進入缸體後會被引燃,燃燒的氣體形成壓力,推進活塞向外釋放壓力。這台機器的優點是機器簡單,不挑油品,我們試了一下,魚油、豬油都能用。缺點是效率比較低,主要是因為汽缸裏一直燃燒,幾個工態差別不夠大,另一個缺點是,開始使用前需要先把鐵塊燒紅固定進去。”
張國慶看著機器有力的轟鳴,知道這機器很有力量,隻是對內燃機居然用這種方式點火很有興趣。仔細想想,使用火花塞或者其他點火方式,可能需要更高的技術。
工作人員上前,關閉了轟鳴的機器,張國慶走向前仔細觀察這台機器,估量著這種機器用在哪裏合適。
工作人員又介紹第二台樣品。他介紹道:“這台內燃機也是具備量產可能的機型。它采用外點火方式,在汽缸底部維持一個小的火源,保證油汽抽入時能夠穩定點燃,缺點是維持火苗的材料不易得到。這種材料要求在惡劣環境下,也能穩定燃燒,還要能燒很長時間,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樣品,因此,現在每隔半個小時,需要更換一次火源。”
工作人員說著,在第二台樣品上搖了幾下,機器也“通通通”地啟動起來。
第二台機器工作一會,張國慶示意將它關掉,從噪聲上聽,這台機器比第一台確實功率要大。
第三台機器是“電打火”的內燃機,它采用火花塞打火,隻能使用“輕油”,工作人員介紹,“火花塞並不穩定,有時候會打不著火,或者打火不能引燃汽缸的燃料,存在很多問題。”
張國慶知道,第三台機器是張帥指導下的作品,隻是火花塞質量還不行,估計外接電池也不是很好。工作人員又是搖了幾搖,這台機器很給力的工作起來,聲音明顯比前兩台機器小一些,如果仔細聽,會聽到機器工作的聲音有時會有間隔,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間隔,就是因為打火失敗造成的。
看完樣品,是個座談會,工程師們匯報他們的設計思路和困難,討論改進方向。
一個胖胖的工程師發言,說,“我認為一型機最有實用價值,它對加工精度要求比較低,需要工時短,還耐用,最重要的是,它不挑食,什麽油都能用,在野外、沒有油品補充,它依舊能夠提供足夠的動力。”
另一個瘦一些的工程師馬上反駁,“二型機更好些,它的效率比一型要高三分之一,意味著同樣的油,能夠多走三分之一的路,如果我們有一百台機器,就會節約大量的油。”
張國慶看工程師基本分成兩派,有支持一型的,有支持二型的,就是沒有明確支持三型機。每人都發表完意見,張帥讓進入下一個議題:存在問題。
這下就更熱鬧了,問題是真的多,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加工難度,這些零件都太過複雜,一台內燃機所有零件加工下來,可能需要半年的工時,因為裝配精度的問題,還要不停的修正,這也是很多工程師支持一型機的原因,這機器加工難度相對小很多。
其他各類問題諸如密封技術、點火技術、防鏽等一堆問題,讓張國慶認識到,這個項目有點大躍進的味道。如今項目已經有了成果,再退迴去是不合適的,總結發言時,張國慶提了幾點:
第一點是,一型、二型都已經能夠實用化,要盡快完成與車輛、船舶和其他機械的配套工作,形成實用化產品。
第二點要求,各種內燃機要有標準的連接件,在更換內燃機時,盡可能不動其他零件。
第三點是三型機的技術難點,成立專門的小組來突破,關鍵的兩點是火花塞和油品質量。
第四點是研究壓燃式內燃機。
第五點是建立專門的零件加工廠,提高生產效率。
最後,張國慶說,“相信內燃機研發團隊,會盡快拿出成果,促進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這個詞,是這一段才流行起來的,也是源於張國慶的講話,下麵有人解釋,高級領導用上“生產力”這個詞,就意味著這項工作非常重要。
後續自然有人專門落實這幾點指示,每項指示都會細化成為投資項目,最終形成一個投資報告,由投資部門審批。
張國慶規劃的科技大躍進可不隻有內燃機,其他方麵也有不少,比如原來擅長的電學,略有涉獵的天文學,還算有些基礎的光學,這些屬於物理範疇的,他即使拿不出產品,但原理還都能說清楚。
如今電機、電燈都已經實用了好幾年,電池也開始實用,電路設計越來越複雜,他已經著手指導一個小組製造壓縮機,準備來年夏天造冰,帶動夏天的消費新時尚。
隨著玻璃鏡片質量越來越好,天文觀測水平也逐漸提高,地球經緯度概念也已經提出,根據太陽角、時間等參數,經過訓練的技術人員,已經能夠計算出“我在哪”,這為更遠洋的航行和內陸探險都創造了條件。
他的化學知識著實忘了不少,但他還有化學神器:元素周期表,也逐漸建立起了酸堿工廠,原本隻有開頭二十個元素的周期表,如今已經填了五十多個空,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導下,化學理論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進展。
夏天的水災使他增加了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如今棉花已經引種成功,他已經要求,每家都必須種一畝以上的棉花,強製推廣這個重要的抗寒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