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橙說到這裏,抬頭看了一眼幾名領導,看領導都聽的仔細,就繼續放大招,“我們昨天和姚中生談了,他迴憶,這一年間,至少去當了6次移民,但是他並不認識移民局的人,每次去,都是村裏一個叫孫中孝的富戶帶他去,每次孫中孝都帶十幾人去。”
調查科長張二彪聽到這裏,握了一下拳,說,“這是這幾天來,最重要的一條線了。”說著轉頭看向王麗,王麗點點頭,說,“把幾個沒有明顯線索的組,都調給林橙組,加快進度。”
張二彪看了一眼手中的記錄本,“7組、12組、19組和21組,都暫時協助林橙組長。”
下麵幾個人站起身來,仍像軍人一樣,立正敬禮,口稱“是”。
不僅增加了人,也增加了其他資源,局裏僅有的一輛汽車也調給了17組,為了方便辦案,還專門協調了兩間房,作為專案用房。
姚中生沒想到,這輩子第一次坐汽車,是被人帶著去抓人。汽車開始還平穩,下了大路,村裏的道路不再平整,坑坑窪窪的,車上的人也顛簸著,不一會,姚中生感到腹中難受,不時有想要嘔吐的感覺。
他可沒有想到,看起來都是大官才能坐的車,這麽難受。
幸虧沒有多長時間,就到了何家莊,姚中生扶著車門忍了好幾分鍾,才算緩過了神,在一個人的攙扶下給調查員們指了孫中孝的住所。
農村很少見到汽車,孩子們好奇的圍在車旁,指指點點,還有一個男孩拿根木棍朝著汽車砸,司機見狀急忙下車嗬斥,那男孩看到下來一個大人,嚇得扭頭就跑,其他孩子也跟著跑了。
孫中孝正在家中,調查員沒費多少勁就找到了他,將他扭送到車上,這家夥邊走邊喊,試圖叫村民攔下這些人,可惜這個村本就都是生戶,孫中孝平時也不和這些窮鄉親有過多來往,很多人都是漠然看著他,有幾個想上來攔阻的,也被調查員那嶄新的製服嚇著,不敢上前了。
孫中孝到案,算是案情進了一大步。一個組負責審理,幾個組又被派到孫中孝家,避免孫家轉移財產,也避免孫家人逃亡。
孫中孝可不像姚中生,雖然被抓了,一點也不怵,時不時的,還威脅審他的調查員,“你們幾個小崽子,識相的就快點把我放了,我的後台不是你們這些小人物能惹的。”
結果是審了一天,這家夥也沒有交待一件事。
在這沒有倡導文明執法的時空,他這一天的不配合,終於消磨掉了王麗的耐心,她提起小包,交待了一句,“盡快讓他開口。”就離開了。
林橙早就不耐煩了。前期培訓中說,遇到這種人,可以采用的那些文明的辦法,效果都太慢,林橙找了一個鹽州城原來的老吏,名叫杜寧成,原來是專門上刑的人。
杜寧成已經很久沒有正經營生了,新的警局成立後,確實收了一部分老吏,他卻沒有位置,他的名聲又不好,偶爾能打些零工,大部分時間都隻能坐吃山空。
杜寧成隻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讓孫中孝開了口,一五一十交待了不少內容。
他的上家司徒庸,是移民局安置科的一名科員,每個月都會找他尋十幾個潑皮,冒充移民來登記,潑皮隻需要記住這次叫什麽名字,來按幾個指紋,就算成了。
他會給每個潑皮5-10元不等的跑腿費,給多給少全憑他,潑皮自是不敢給他呲牙,還指望他能多給點呢。
司徒庸給他的自然多,不過他也隻是個拉皮條的,後麵怎麽操作,他也完全不了解。
這個孫中孝比姚中生強一點,孫中孝記住了上個月幾名假移民的名字,當然,他手上的潑皮,也都是有名有姓的,在他的認真迴憶下,居然想起來二十多人。
事不宜遲,聽了匯報的張二彪立即將手上能調的人,全部集中起來,又協調警局派了幾人,分成十幾個組去抓人。
雖然有幾個撲了空,但還是抓迴來18人,又是連續審問,大致確定了每個人是哪天辦理的手續,有了這些資料,移民局那邊就容易突破了。
第二天一早,林橙帶著幾人直接到移民局,亮明身份後,就帶著司徒永和經他手辦理的移民手續迴來。
司徒永倒是配合,一五一十地交待了問題,移民資料和前麵潑皮的指紋也對上了大半。
他又交待了幾個皮條客下線,以及收到錢給科長的分成,林橙正匯報要再次抓捕時,就收到移民局起火的消息,等他們趕到,火已經撲滅,損失不大,移民資料全部被燒毀了。
這場蹊蹺的火災並沒有阻擋調查局的工作,收到消息後,王麗隻是稍一沉吟,就做出了將移民局所有人員全部抓捕,家庭財產全部查封的決定。
這樣的決定,在任何時代都是有風險的,但王麗根本沒有理會其他人的勸阻,隻是淡淡地說,“看來需要讓他們知道知道專政的滋味。”
調查局的幾名副手都沒有明白“專政”是什麽意思,但看到一把手殺氣騰騰的臉色,立即跑出去安排工作了。
如此大的動作,在鹽州官場也引起了震動,各種謠言滿天飛,多數傳言說是鹽州移民局有人得罪了某位大人物,整個局都被抓了,還有其他加了顏色的傳聞,好在第二天鹽州日報就有專版來澄清此事。
“鹽州移民局內部突發火災,大量重要資料被燒,已經確定是敵特所為,但鹽州移民局內部有人配合……”
整個局都被抓了後,審訊進度大幅提高,先是幾個人招供,然後是幾十個人招供,再就沒有幾個硬挺的了。
案件的脈絡很快被梳理清楚,一條龍的做假也理出了幾十條線,也就又抓了幾十個皮條客。
鹽州日報開始報道移民局作假窩案,每天發一小塊,這案件也成了百姓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門話題,特別是一個小小的普通辦事人員,都貪汙超過50萬元,要知道,這個時候,一個普通人一月隻有幾十元的收入。
很快百姓的關注點就轉到了如何判處上,不少人向鹽州日報投稿,表明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調查科長張二彪聽到這裏,握了一下拳,說,“這是這幾天來,最重要的一條線了。”說著轉頭看向王麗,王麗點點頭,說,“把幾個沒有明顯線索的組,都調給林橙組,加快進度。”
張二彪看了一眼手中的記錄本,“7組、12組、19組和21組,都暫時協助林橙組長。”
下麵幾個人站起身來,仍像軍人一樣,立正敬禮,口稱“是”。
不僅增加了人,也增加了其他資源,局裏僅有的一輛汽車也調給了17組,為了方便辦案,還專門協調了兩間房,作為專案用房。
姚中生沒想到,這輩子第一次坐汽車,是被人帶著去抓人。汽車開始還平穩,下了大路,村裏的道路不再平整,坑坑窪窪的,車上的人也顛簸著,不一會,姚中生感到腹中難受,不時有想要嘔吐的感覺。
他可沒有想到,看起來都是大官才能坐的車,這麽難受。
幸虧沒有多長時間,就到了何家莊,姚中生扶著車門忍了好幾分鍾,才算緩過了神,在一個人的攙扶下給調查員們指了孫中孝的住所。
農村很少見到汽車,孩子們好奇的圍在車旁,指指點點,還有一個男孩拿根木棍朝著汽車砸,司機見狀急忙下車嗬斥,那男孩看到下來一個大人,嚇得扭頭就跑,其他孩子也跟著跑了。
孫中孝正在家中,調查員沒費多少勁就找到了他,將他扭送到車上,這家夥邊走邊喊,試圖叫村民攔下這些人,可惜這個村本就都是生戶,孫中孝平時也不和這些窮鄉親有過多來往,很多人都是漠然看著他,有幾個想上來攔阻的,也被調查員那嶄新的製服嚇著,不敢上前了。
孫中孝到案,算是案情進了一大步。一個組負責審理,幾個組又被派到孫中孝家,避免孫家轉移財產,也避免孫家人逃亡。
孫中孝可不像姚中生,雖然被抓了,一點也不怵,時不時的,還威脅審他的調查員,“你們幾個小崽子,識相的就快點把我放了,我的後台不是你們這些小人物能惹的。”
結果是審了一天,這家夥也沒有交待一件事。
在這沒有倡導文明執法的時空,他這一天的不配合,終於消磨掉了王麗的耐心,她提起小包,交待了一句,“盡快讓他開口。”就離開了。
林橙早就不耐煩了。前期培訓中說,遇到這種人,可以采用的那些文明的辦法,效果都太慢,林橙找了一個鹽州城原來的老吏,名叫杜寧成,原來是專門上刑的人。
杜寧成已經很久沒有正經營生了,新的警局成立後,確實收了一部分老吏,他卻沒有位置,他的名聲又不好,偶爾能打些零工,大部分時間都隻能坐吃山空。
杜寧成隻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讓孫中孝開了口,一五一十交待了不少內容。
他的上家司徒庸,是移民局安置科的一名科員,每個月都會找他尋十幾個潑皮,冒充移民來登記,潑皮隻需要記住這次叫什麽名字,來按幾個指紋,就算成了。
他會給每個潑皮5-10元不等的跑腿費,給多給少全憑他,潑皮自是不敢給他呲牙,還指望他能多給點呢。
司徒庸給他的自然多,不過他也隻是個拉皮條的,後麵怎麽操作,他也完全不了解。
這個孫中孝比姚中生強一點,孫中孝記住了上個月幾名假移民的名字,當然,他手上的潑皮,也都是有名有姓的,在他的認真迴憶下,居然想起來二十多人。
事不宜遲,聽了匯報的張二彪立即將手上能調的人,全部集中起來,又協調警局派了幾人,分成十幾個組去抓人。
雖然有幾個撲了空,但還是抓迴來18人,又是連續審問,大致確定了每個人是哪天辦理的手續,有了這些資料,移民局那邊就容易突破了。
第二天一早,林橙帶著幾人直接到移民局,亮明身份後,就帶著司徒永和經他手辦理的移民手續迴來。
司徒永倒是配合,一五一十地交待了問題,移民資料和前麵潑皮的指紋也對上了大半。
他又交待了幾個皮條客下線,以及收到錢給科長的分成,林橙正匯報要再次抓捕時,就收到移民局起火的消息,等他們趕到,火已經撲滅,損失不大,移民資料全部被燒毀了。
這場蹊蹺的火災並沒有阻擋調查局的工作,收到消息後,王麗隻是稍一沉吟,就做出了將移民局所有人員全部抓捕,家庭財產全部查封的決定。
這樣的決定,在任何時代都是有風險的,但王麗根本沒有理會其他人的勸阻,隻是淡淡地說,“看來需要讓他們知道知道專政的滋味。”
調查局的幾名副手都沒有明白“專政”是什麽意思,但看到一把手殺氣騰騰的臉色,立即跑出去安排工作了。
如此大的動作,在鹽州官場也引起了震動,各種謠言滿天飛,多數傳言說是鹽州移民局有人得罪了某位大人物,整個局都被抓了,還有其他加了顏色的傳聞,好在第二天鹽州日報就有專版來澄清此事。
“鹽州移民局內部突發火災,大量重要資料被燒,已經確定是敵特所為,但鹽州移民局內部有人配合……”
整個局都被抓了後,審訊進度大幅提高,先是幾個人招供,然後是幾十個人招供,再就沒有幾個硬挺的了。
案件的脈絡很快被梳理清楚,一條龍的做假也理出了幾十條線,也就又抓了幾十個皮條客。
鹽州日報開始報道移民局作假窩案,每天發一小塊,這案件也成了百姓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門話題,特別是一個小小的普通辦事人員,都貪汙超過50萬元,要知道,這個時候,一個普通人一月隻有幾十元的收入。
很快百姓的關注點就轉到了如何判處上,不少人向鹽州日報投稿,表明不殺不足以平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