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社科小組來到學校的介紹中心,拿到了統計局、木器工會、鹽業工會和商業工會的介紹信。他們分別去了這些機構,了解了不同行業的情況和數據,並整理了他們的發現。
他們發現,不同行業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偏差,有些行業的發展比其他行業更快,有些行業則相對滯後。他們還發現,經濟發展的速度並不是線性的,有些時期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有些時期則比較緩慢。
徐秀娟和張博對這些數據越來越感到疑惑,他們分析這些數據,試圖找出規律和趨勢。首先得到了一些簡單的結論: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人口數量的關係不大,而與科技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關係更大。
徐秀娟和張博一直在討論著這些發現,他們認為,經濟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但這些規律並不容易被發現,需要更多的數據和研究。他們決定繼續深入研究這個課題,希望能夠提出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導。
張國慶卻讓他們把這些思路都暫時記下來,把精力集中到推演中,題目是“每個行業還需要多長時間會出現需求不足”。
從宏觀角度看,更容易得到確定的結論,找到行業需要多長時間會出現需求不足,隻需要測算社會總需求就行。
幾天後,根據他們粗淺的計算,每個行業的需求不足出現的時間是不同的。有些行業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有些行業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也有些行業可能需要幾百年時間。
但是張國慶又加大的問題的難度,讓他們把這些行業一起推演。
學生們沒有理解,一起推演還不是一迴事?
張國慶舉了個例子:“一個木工生產家具,但他同時也是消費者,他要吃飯,要穿衣,還要娛樂。比如木工行業在三年後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這個木工的收入就會下降,他原本每年要買6套衣服,可能就會隻買3套,原來要買的報紙,也可能不買了,甚至吃飯的預算都下降了一半。受這個影響,服裝和糧食生產也會提前供大於求,如果原來計算服裝本身在四年後達到頂點,現在可能受木工行業影響,三年時間時也發生了危機,兩個行業同時危機,就會影響更多的行業。”
社科組的成員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感覺要量化分析實在太難了。
張國慶也明白,他把手上的一個數學小組臨時調了過來,負責建立數學模型,簡化計算。
徐秀娟發揮了出色的協調能力,統計局和鹽州幾個大企業的數據,被他們過了好幾遍,甚至還申請出差到陸高,拿到了紡織產業園區建立以來的數據。
數學小組在分析紡織園區數據時,驚喜地發現,紡織行業已經經曆了一次危機,但第一次拿到的數據隻有產量變化,危機的其他影響都沒有收集。
徐秀娟又申請再次派人到紡織園區,為了少跑路,節約經費,這次出發前,她專門召集全組人員,討論需要收集的數據,小組總結出了幾個方向:
上遊方向,以原材料為主,桑蠶養殖、包裝材料、機器等。
下遊方向,布匹、成衣類。
關聯方向,餐飲、娛樂為主的各類服務業。
數據經過分析、核實,再分析、再核實,一來二去就是兩三個月,數學組的人都累的兩眼無神,徐秀娟也得到了初步的結論。
她對這個結論並沒有把握,因為根據預估,大規模的危機將在一到三年裏發生。
麵對如此短的時間,她非常忐忑的將論文交給了張國慶,她心裏沒譜,特意拉著張博一起。她自己都感覺結論很離譜,張老師會如何反應,她真沒有把握。
張國慶很平靜的看完了結論,卻沒有看推導過程。他隻是平靜地問,“數據核查了嗎?”
徐秀娟很想將幾個月無數次核對數據,核對計算的過程訴說一遍,但她感覺這個場合不對,隻是弱弱地迴答,“核對了好幾遍。”
張國慶又問,依然是非常平靜,“模型怎麽樣,靠譜嗎?”
徐秀娟看看張博,覺得這個問題他來迴答更好,張博倒沒有那麽小心,很自然地說,“模型還算靠譜,用模型套了幾個行業,最多有20%的偏差,我讓數學組改,他們說偏差是因為變量太少導致的,但是如果再增加變量,計算量太大,我們搞不定,隻能如此。”
張國慶點點頭,說,“把文件放在這裏,給你們小組放假五天,好好休息一下,把數學組的人叫過來,我需要他們講講模型。”
張國慶的平靜,源於他的預感,他從一些數據的變化感受到危機不會太遠,但何時到來,他無法確定,數學組既然有了模型,不管多不靠譜,都比“猜”更好些。
社科組的這篇論文,還有一個讀者,是吳文玉。她如今沒有公職,是張國慶四人組,再加上她自己的私人財富的管理者,管理著巨量的財富,有時候張國慶會說,“漢國是一個包裝成國家的公司,這個公司實際掌舵人其實是吳文玉。”
吳文玉掌握著漢國大約四成的財富,無論是紡織園、自行車園,還是化工、製鹽,背後的大股東都是吳文玉手上的“東方投資”,對外簡稱東投。
就連社科組的研究經費,實際投資人也是東投,東投本身就享有研究成果的大部分權力。
他們發現,不同行業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偏差,有些行業的發展比其他行業更快,有些行業則相對滯後。他們還發現,經濟發展的速度並不是線性的,有些時期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有些時期則比較緩慢。
徐秀娟和張博對這些數據越來越感到疑惑,他們分析這些數據,試圖找出規律和趨勢。首先得到了一些簡單的結論: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人口數量的關係不大,而與科技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關係更大。
徐秀娟和張博一直在討論著這些發現,他們認為,經濟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但這些規律並不容易被發現,需要更多的數據和研究。他們決定繼續深入研究這個課題,希望能夠提出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導。
張國慶卻讓他們把這些思路都暫時記下來,把精力集中到推演中,題目是“每個行業還需要多長時間會出現需求不足”。
從宏觀角度看,更容易得到確定的結論,找到行業需要多長時間會出現需求不足,隻需要測算社會總需求就行。
幾天後,根據他們粗淺的計算,每個行業的需求不足出現的時間是不同的。有些行業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有些行業可能需要幾十年時間,也有些行業可能需要幾百年時間。
但是張國慶又加大的問題的難度,讓他們把這些行業一起推演。
學生們沒有理解,一起推演還不是一迴事?
張國慶舉了個例子:“一個木工生產家具,但他同時也是消費者,他要吃飯,要穿衣,還要娛樂。比如木工行業在三年後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這個木工的收入就會下降,他原本每年要買6套衣服,可能就會隻買3套,原來要買的報紙,也可能不買了,甚至吃飯的預算都下降了一半。受這個影響,服裝和糧食生產也會提前供大於求,如果原來計算服裝本身在四年後達到頂點,現在可能受木工行業影響,三年時間時也發生了危機,兩個行業同時危機,就會影響更多的行業。”
社科組的成員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感覺要量化分析實在太難了。
張國慶也明白,他把手上的一個數學小組臨時調了過來,負責建立數學模型,簡化計算。
徐秀娟發揮了出色的協調能力,統計局和鹽州幾個大企業的數據,被他們過了好幾遍,甚至還申請出差到陸高,拿到了紡織產業園區建立以來的數據。
數學小組在分析紡織園區數據時,驚喜地發現,紡織行業已經經曆了一次危機,但第一次拿到的數據隻有產量變化,危機的其他影響都沒有收集。
徐秀娟又申請再次派人到紡織園區,為了少跑路,節約經費,這次出發前,她專門召集全組人員,討論需要收集的數據,小組總結出了幾個方向:
上遊方向,以原材料為主,桑蠶養殖、包裝材料、機器等。
下遊方向,布匹、成衣類。
關聯方向,餐飲、娛樂為主的各類服務業。
數據經過分析、核實,再分析、再核實,一來二去就是兩三個月,數學組的人都累的兩眼無神,徐秀娟也得到了初步的結論。
她對這個結論並沒有把握,因為根據預估,大規模的危機將在一到三年裏發生。
麵對如此短的時間,她非常忐忑的將論文交給了張國慶,她心裏沒譜,特意拉著張博一起。她自己都感覺結論很離譜,張老師會如何反應,她真沒有把握。
張國慶很平靜的看完了結論,卻沒有看推導過程。他隻是平靜地問,“數據核查了嗎?”
徐秀娟很想將幾個月無數次核對數據,核對計算的過程訴說一遍,但她感覺這個場合不對,隻是弱弱地迴答,“核對了好幾遍。”
張國慶又問,依然是非常平靜,“模型怎麽樣,靠譜嗎?”
徐秀娟看看張博,覺得這個問題他來迴答更好,張博倒沒有那麽小心,很自然地說,“模型還算靠譜,用模型套了幾個行業,最多有20%的偏差,我讓數學組改,他們說偏差是因為變量太少導致的,但是如果再增加變量,計算量太大,我們搞不定,隻能如此。”
張國慶點點頭,說,“把文件放在這裏,給你們小組放假五天,好好休息一下,把數學組的人叫過來,我需要他們講講模型。”
張國慶的平靜,源於他的預感,他從一些數據的變化感受到危機不會太遠,但何時到來,他無法確定,數學組既然有了模型,不管多不靠譜,都比“猜”更好些。
社科組的這篇論文,還有一個讀者,是吳文玉。她如今沒有公職,是張國慶四人組,再加上她自己的私人財富的管理者,管理著巨量的財富,有時候張國慶會說,“漢國是一個包裝成國家的公司,這個公司實際掌舵人其實是吳文玉。”
吳文玉掌握著漢國大約四成的財富,無論是紡織園、自行車園,還是化工、製鹽,背後的大股東都是吳文玉手上的“東方投資”,對外簡稱東投。
就連社科組的研究經費,實際投資人也是東投,東投本身就享有研究成果的大部分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