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娟知道張博博聞強記,看他如此說,就同意了,她也沒有直接聯係吳文玉的辦法,隻能求助於神奇的張老師。
張老師聽了之後,說,“我寫封信,你們拿著去找郭曉亮就行了。”說完隨手拿了一張教案紙,上書:
小郭,秀娟等人是我的學生,正在研究社會經濟,他們找你核實一些數據,請務必真實。
落款處沒有簽名,而是蓋了一個戳,花裏胡哨的,隻能隱約看出來有一個“張”字。
徐秀娟沒想到老師如此托大,就這樣隨手一張紙,就能讓那麽大公司的領導說實話?她心中有些懷疑。
張博拿著老師的信,來到了漢國最大的自行車廠,並且通報了身份。郭曉亮很快就將他們請進了廠辦,要求看他們老師的信,徐秀娟將信交給他,郭曉亮看到信之後,隻是掃了一眼,就轉身交給旁邊的辦公室主任,“老吳,把這個信收好,這是我的私人收藏品。”
他這個舉動讓幾個學生都有些奇怪,但他們此時更關心工作。寒暄之後,徐秀娟拿出報紙,問出了她之前的疑問,“原材料都漲了,產品是出於何種原因不漲價呢?”
郭曉亮沒有馬上迴答,而是說,“既然來了,跟我到廠區轉一轉吧。”
如此大的一個工廠廠長相邀,他們自然要接受。郭曉亮沒有叫其他人跟隨,親自帶著徐秀娟、張博進入廠區。
進入廠區的第一感覺,就是冷清,偌大的廠區,東西擺的井井有條,但是人很少,隻在廠區一角,有幾十個工人在忙。
郭曉亮介紹,“這個廠區是主廠區,主要是做最後的裝配工作,如果產線全開,一天能夠生產三百多輛車,現在在工作的是一個班組,他們每天能夠生產三十輛車。”
徐秀娟從這段話裏,敏銳發現了問題,“這麽說,車廠有九成的產能是閑置的?”
“對。”郭曉亮沒有否認。
“為什麽?”徐秀娟大聲問,在廠區叮咣的噪音裏也顯得有些刺耳。
“因為你們的報告。”郭曉亮很自然的迴答。
“你相信我們的報告?”這次徐秀娟的聲音更大。
“當然。”
徐秀娟沉默了。
出了廠房,郭曉亮繼續往前走,而不是迴廠辦,幾個人隻好跟著,不遠處又是一個巨大的廠房,在門口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噪聲,顯然裏麵的機器都在運轉。
郭曉亮隻是站在廠門口,帶他們看裏麵的景象,“裏麵是通用配件生產,我們接了不少汽車的訂單,現在正在全力趕工期,這也是這個園區唯一正常生產的車間。”
迴到廠辦,徐秀娟有些忍不住,問道,“郭總,你說你信我們的報告,為何我們都沒有聽到有支持我們的聲音,走到哪裏,我們都不敢說自己是社科小組的。”
郭曉亮笑道,“其實我們做加工實業的都相信你們,但我們也不能天天見人就告訴別人,我們相信。”
喝了一口茶,郭曉亮繼續說,“開始我感覺市場有問題,但並沒有你們報告裏麵那些更為全麵的數據支撐,也沒有采取行動,直到我拿到你們報告的全文,才相信之前的預感都是對的。”
說到這裏,郭曉亮停了下來,張博適時送上助攻,“所以您采取措施,降低產量?”
“對。”郭曉亮表示肯定,“但是根據你們的材料,沒有危機時長的預測,我們也不知道需要堅持多長時間,所以我就給工人分批放假,一次放假就是三個月,他們旅遊也好、休息也行。”
“三個月之後呢?”徐秀娟問,“三個月危機還不一定爆發呢?”
“我會在這三個月裏,好好考慮這個問題。”郭曉亮迴答。
當天晚上,郭曉亮在一家高檔餐廳裏接待了徐秀娟等人。在餐桌上,徐秀娟向郭曉亮提出了一些問題,郭曉亮都給了她詳細的解答。這讓徐秀娟等人十分感激,也讓他們對張老師更加好奇。但每問到這個問題,郭曉亮都會轉移話題。
在隨後的幾天裏,張博和徐秀娟等人一直在和郭曉亮接觸,並問了不少自行車廠的具體問題,郭曉亮也給予他們詳細的解答。
迴鹽州的路上,徐秀娟一直在奇怪,“這個張老師和郭廠長到底是什麽關係?感覺比親戚還親呢。”
張博聽到她的自言自語,遞過去一塊方糖,說,“別猜了,張老師總會超出預期,我懷疑這些人都是他的學生,而且也受了他很多恩惠,就像我們畢業了,如果張老師叫我辦什麽事,隻要不違反規則,我一定會盡量完成。”
“這麽說來,張老師應該是學校最重要的老師,為何還隻是個普通老師,連個教研組長都沒混上?”徐秀娟又問。
“每個人追求不一樣吧,張老師似乎根本不在意這些,他更在意我們這些人。”張博迴答。
“真是個好老師,如果他要是進入政商界,肯定很厲害。”徐秀娟感歎。
說這些話時,徐秀娟一直沒有迴頭,這時她突然迴頭,說道,“在郭廠長那裏時,我就想,如果有幾個指標,能夠提示這些矛盾點,一定會很有價值,迴去我們推導一下,看哪些數據更直觀。”
張博一愣,旋即感覺這是個好主意,便在腦中推導,徐秀娟盯著他,看他不迴答,滿臉思索之色,索性扭過頭也去思考去了。
過了有十幾分鍾,徐秀娟迴頭看了幾次之後,張博才迴過神來,緩慢地開了口,似乎腦子中還在高速思考。
“我覺得應該設計兩個指標,一個指標用來表示經濟發展情況,另一個指標用來表示經濟發展中的不合理性,第二個指標平時變化不大,一旦有了變化,就是一種警示。”
徐秀娟表示讚同,兩人同時拿出本子,在本子上記錄下這個想法。這個動作是張國慶要求的,為了讓這些學生養成習慣,張國慶想了不少辦法。
迴到學校,兩人分別思考指數裏麵加入哪些因素、每個因素的權重,再加入曆史數據,盡量讓指數合理。
用了一個多月,小組才算拿出一個像樣的指標,就差最後一步,給指數取個合適的名字,讓它更直觀,更易理解。
幾人想了很久,都沒有拿出合適的名字,張博說,“要不,叫張老師起個名字?”
組裏幾個人同時“咦——”了一聲,還帶著拐彎,顯然對張老師起名的水平表示質疑。
果不其然,當幾人征求張國慶意見時,張國慶很自然的說,“這個表示發展的指數,就叫發展指數,表示穩定性指數,叫均衡指數。”
幾人再次“咦——”了起來,張國慶麵不改色地說,“或者,表示發展的指數,叫秀娟指數,表示穩定性的指數,叫張博指數。”
看似玩笑的話,將兩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名稱定了下來,以後漢國要按年公布發展指數,後麵總還加一個小括號,裏麵寫上“秀娟指數”。
均衡指數則是按月公布,後麵也有一個小括號,裏麵寫上“張博指數”。
兩人也都成為經濟學的重要創始人。
漢國的經濟依舊高歌猛進,張博指數每月都在增長,到了一個曆史數據中從來沒有的高度,曆史數據中,表示均衡的張博指數,一般都在48到52之間徘徊,如今已經增加到54,這是曆史上沒有的數據,意味著什麽,大家都沒有底。
張老師聽了之後,說,“我寫封信,你們拿著去找郭曉亮就行了。”說完隨手拿了一張教案紙,上書:
小郭,秀娟等人是我的學生,正在研究社會經濟,他們找你核實一些數據,請務必真實。
落款處沒有簽名,而是蓋了一個戳,花裏胡哨的,隻能隱約看出來有一個“張”字。
徐秀娟沒想到老師如此托大,就這樣隨手一張紙,就能讓那麽大公司的領導說實話?她心中有些懷疑。
張博拿著老師的信,來到了漢國最大的自行車廠,並且通報了身份。郭曉亮很快就將他們請進了廠辦,要求看他們老師的信,徐秀娟將信交給他,郭曉亮看到信之後,隻是掃了一眼,就轉身交給旁邊的辦公室主任,“老吳,把這個信收好,這是我的私人收藏品。”
他這個舉動讓幾個學生都有些奇怪,但他們此時更關心工作。寒暄之後,徐秀娟拿出報紙,問出了她之前的疑問,“原材料都漲了,產品是出於何種原因不漲價呢?”
郭曉亮沒有馬上迴答,而是說,“既然來了,跟我到廠區轉一轉吧。”
如此大的一個工廠廠長相邀,他們自然要接受。郭曉亮沒有叫其他人跟隨,親自帶著徐秀娟、張博進入廠區。
進入廠區的第一感覺,就是冷清,偌大的廠區,東西擺的井井有條,但是人很少,隻在廠區一角,有幾十個工人在忙。
郭曉亮介紹,“這個廠區是主廠區,主要是做最後的裝配工作,如果產線全開,一天能夠生產三百多輛車,現在在工作的是一個班組,他們每天能夠生產三十輛車。”
徐秀娟從這段話裏,敏銳發現了問題,“這麽說,車廠有九成的產能是閑置的?”
“對。”郭曉亮沒有否認。
“為什麽?”徐秀娟大聲問,在廠區叮咣的噪音裏也顯得有些刺耳。
“因為你們的報告。”郭曉亮很自然的迴答。
“你相信我們的報告?”這次徐秀娟的聲音更大。
“當然。”
徐秀娟沉默了。
出了廠房,郭曉亮繼續往前走,而不是迴廠辦,幾個人隻好跟著,不遠處又是一個巨大的廠房,在門口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噪聲,顯然裏麵的機器都在運轉。
郭曉亮隻是站在廠門口,帶他們看裏麵的景象,“裏麵是通用配件生產,我們接了不少汽車的訂單,現在正在全力趕工期,這也是這個園區唯一正常生產的車間。”
迴到廠辦,徐秀娟有些忍不住,問道,“郭總,你說你信我們的報告,為何我們都沒有聽到有支持我們的聲音,走到哪裏,我們都不敢說自己是社科小組的。”
郭曉亮笑道,“其實我們做加工實業的都相信你們,但我們也不能天天見人就告訴別人,我們相信。”
喝了一口茶,郭曉亮繼續說,“開始我感覺市場有問題,但並沒有你們報告裏麵那些更為全麵的數據支撐,也沒有采取行動,直到我拿到你們報告的全文,才相信之前的預感都是對的。”
說到這裏,郭曉亮停了下來,張博適時送上助攻,“所以您采取措施,降低產量?”
“對。”郭曉亮表示肯定,“但是根據你們的材料,沒有危機時長的預測,我們也不知道需要堅持多長時間,所以我就給工人分批放假,一次放假就是三個月,他們旅遊也好、休息也行。”
“三個月之後呢?”徐秀娟問,“三個月危機還不一定爆發呢?”
“我會在這三個月裏,好好考慮這個問題。”郭曉亮迴答。
當天晚上,郭曉亮在一家高檔餐廳裏接待了徐秀娟等人。在餐桌上,徐秀娟向郭曉亮提出了一些問題,郭曉亮都給了她詳細的解答。這讓徐秀娟等人十分感激,也讓他們對張老師更加好奇。但每問到這個問題,郭曉亮都會轉移話題。
在隨後的幾天裏,張博和徐秀娟等人一直在和郭曉亮接觸,並問了不少自行車廠的具體問題,郭曉亮也給予他們詳細的解答。
迴鹽州的路上,徐秀娟一直在奇怪,“這個張老師和郭廠長到底是什麽關係?感覺比親戚還親呢。”
張博聽到她的自言自語,遞過去一塊方糖,說,“別猜了,張老師總會超出預期,我懷疑這些人都是他的學生,而且也受了他很多恩惠,就像我們畢業了,如果張老師叫我辦什麽事,隻要不違反規則,我一定會盡量完成。”
“這麽說來,張老師應該是學校最重要的老師,為何還隻是個普通老師,連個教研組長都沒混上?”徐秀娟又問。
“每個人追求不一樣吧,張老師似乎根本不在意這些,他更在意我們這些人。”張博迴答。
“真是個好老師,如果他要是進入政商界,肯定很厲害。”徐秀娟感歎。
說這些話時,徐秀娟一直沒有迴頭,這時她突然迴頭,說道,“在郭廠長那裏時,我就想,如果有幾個指標,能夠提示這些矛盾點,一定會很有價值,迴去我們推導一下,看哪些數據更直觀。”
張博一愣,旋即感覺這是個好主意,便在腦中推導,徐秀娟盯著他,看他不迴答,滿臉思索之色,索性扭過頭也去思考去了。
過了有十幾分鍾,徐秀娟迴頭看了幾次之後,張博才迴過神來,緩慢地開了口,似乎腦子中還在高速思考。
“我覺得應該設計兩個指標,一個指標用來表示經濟發展情況,另一個指標用來表示經濟發展中的不合理性,第二個指標平時變化不大,一旦有了變化,就是一種警示。”
徐秀娟表示讚同,兩人同時拿出本子,在本子上記錄下這個想法。這個動作是張國慶要求的,為了讓這些學生養成習慣,張國慶想了不少辦法。
迴到學校,兩人分別思考指數裏麵加入哪些因素、每個因素的權重,再加入曆史數據,盡量讓指數合理。
用了一個多月,小組才算拿出一個像樣的指標,就差最後一步,給指數取個合適的名字,讓它更直觀,更易理解。
幾人想了很久,都沒有拿出合適的名字,張博說,“要不,叫張老師起個名字?”
組裏幾個人同時“咦——”了一聲,還帶著拐彎,顯然對張老師起名的水平表示質疑。
果不其然,當幾人征求張國慶意見時,張國慶很自然的說,“這個表示發展的指數,就叫發展指數,表示穩定性指數,叫均衡指數。”
幾人再次“咦——”了起來,張國慶麵不改色地說,“或者,表示發展的指數,叫秀娟指數,表示穩定性的指數,叫張博指數。”
看似玩笑的話,將兩個重要的經濟指標名稱定了下來,以後漢國要按年公布發展指數,後麵總還加一個小括號,裏麵寫上“秀娟指數”。
均衡指數則是按月公布,後麵也有一個小括號,裏麵寫上“張博指數”。
兩人也都成為經濟學的重要創始人。
漢國的經濟依舊高歌猛進,張博指數每月都在增長,到了一個曆史數據中從來沒有的高度,曆史數據中,表示均衡的張博指數,一般都在48到52之間徘徊,如今已經增加到54,這是曆史上沒有的數據,意味著什麽,大家都沒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