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象征性的征求了王麗和張帥的意見,兩人仍對擔任總督沒有興趣。王麗倒是加了一句,“如果實在需要,我倒是可以過渡幾個月。”
“總督”一職,顯然不能經常變換,張國慶也沒有把握哪個會更好,最後確定下略有優勢的宗孝先。
考慮到宗孝先沒有州縣主官的經驗,又為他配備了助理阮光劍。現在擔任鹽州州長一職的阮光劍,身體不是太好,主官工作壓力又太大,這一變動,主要發揮他參謀助手的作用,也有利於他身體的恢複。
退下去的陳宇峰,也不算完全退下,仍舊擔任總司令一職。
另外兩個候選人,張國慶也分別安排了差事:吳文玉任皖徽省主席,總理皖徽省軍政事務,孔思鬆任鄂北省主席,總理一省軍政,私下談話時,張國慶說,小孔軍事經驗豐富,軍事上,多請教小孔,小孔在政務上有什麽不清楚的,也多請教吳文玉。
三個多月時間裏,漢國鯨吞了一個半行省的土地,並且委派大員坐鎮,顯然到嘴的肉是不會丟了。
丟掉大片國土的金狼國,國主完顏獨術正在大發雷霆:
“吾讀鹽州報紙方知漢國內鬥,無暇北顧,已停戰事。而讀我前線戰報,似漢軍壓迫極甚,催糧催兵,何也?”
堂中眾臣全部躬身低首,竟無一人有片言。
完顏獨術“啪”的將報紙摔在案上,嚇得眾臣一哆嗦。
三王爺阿唯今心中不快,他本可以不上朝,今天是被國主派人請過來的,除了他,另外兩位王爺也都被請了過來。
他偷偷左右瞄了瞄,看眾人均低頭待訓,隻好硬著頭皮從跨出一步,大聲說,“馬勇、完顏侍李兩將當斬。”
國主心中一驚,想,這個阿唯今搞什麽名堂,打了敗仗,自應有人擔責,隻是斬這兩人,有什麽用?
此時眾臣也都齊齊吸了一口涼氣,不知道阿唯今起的什麽幺蛾子。
足足十幾息後,國主才問,“愛卿何出此言?”
阿唯今說,“馬勇,總理江淮軍務,漢軍攻城克寨,兵鋒何指?不知。漢軍主力何在?不知。漢軍何時停戰?不知。如此三不知將軍,要之何用?完顏侍李,執掌國之精銳,北上逐蠻歌於故都,然南下三月不至前線,如龜行蝸步,如此肉頭將軍,要之何用?”
大臣們此時心中都透出些古怪,知道這阿唯今是在搗鬼,不說完顏侍李,本就是國主最近之人,便是那馬勇,在國主麵前也是極有麵子,戰之責必不會由這兩人擔。
一般朝堂辯論,講究個兵對兵,將對將,今天這場合,阿唯今直接懟國主一派,下麵倒是沒有幾人能與這阿唯今對仗。
另外兩個王爺,還沒有弄清狀況,自是不會輕易出頭,一時間,朝堂之上又冷清下來。
國主心知阿唯今並無要殺兩人之意,但也不能如此僵持,目光向堂下眾臣掃去,看到三司副使劉燕,雖然低著頭,眼皮卻向上挑著,便朝他輕輕點頭,隨即目光又移向他處。
劉燕知道國主需要他發言,雖然地位相差巨大,如今也顧不得了,於是跨出一步,躬身說:
“馬勇功大於過。其雖總理江淮軍務,但江淮本就為新附之地,叛亂從生,國之精兵又悉數北上,以拒蠻歌。即無漢之兵亂,軍力亦僅可維持城防,勉力維持不使匪患做大。如今匪漢勾連,占地利人和,馬將軍雖失地,卻保全大部兵力輜重,雖有過,卻無大過。”
“侍李將軍,北逐蠻歌,已是大功,南下遇百年洪水,輜重難行,此天災,如何委過於人?”
阿唯今絲毫不退,“以君之言,失地千裏者有功,躊躇不前者無罪?想我金狼建國百年,以武立國,競有如此之論?”
劉燕正要辯解,又有一人出列,卻是兵部侍郎拉發提瑞,此人極少在朝議時發言,幾乎是個透明人,不想今天卻跳將出來。
“王爺所言極是。”拉發提瑞先是肯定了阿唯今,然後停頓一下,繼續說道,“然此敗卻事出有因。數日來每有軍報,臣必細讀之,馬勇將軍雖有總理江淮軍務之責,卻無能戰之兵。戰之初,三大軍團主力俱皆北上,營中僅數千看守,難堪大任,且不屬馬將軍所轄。待戰起,馬將軍手中幾無一兵一卒,唯有抽調江淮州縣之兵,然漢賊進軍之速,將軍之令未至,而城已破。”
“戰起月餘,馬將軍籌得步軍四萬、騎軍三千,與漢軍周旋於徽鄂之間,尋漢軍隙而攻之,漢軍有後顧之憂而進軍之速大降,若無馬將軍之運籌,拖漢軍於內鬥,漢軍豈僅獵數十縣?”
看有人駁斥王爺,下麵武將中也走出一人,躬身說,“我軍之與漢戰,大戰皆敗,僅有數次小勝,軍中已是談漢而色變,士氣幾無。而馬將軍攜疲憊之兵,擾精銳之敵,幾無損失,而所失之地,多有匪水之患,於北人而言,乃雞肋之地。”
阿唯今看有幾人反駁自己,也不再說話,居然退迴隊列之中。國主本就不願在與漢軍的衝突中損失過大,但又不願承擔失地之責,看這幾名大臣所言,很是合意,便要結束了這個話題。此時剛才發言的武將似乎是受到國主的鼓勵,又躬身說:
“莫將還有一事。漢軍如今東路兵鋒已經迫近東京商都,南路兵鋒又過淮水,若發騎軍,一兩日便可騷擾汴京,此事不可不防。侍李將軍擊破蠻歌,收迴燕京,莫將請我主北狩燕京,恢複金狼榮光。”
完顏獨術略一思忖,知道這是叫遷都呢,南邊的漢軍打不過,北邊的蠻歌軍有一拚,不如往北去,還能安全點,隻是遷都事大,準備工作太多,便說:
“北狩之事三司即刻謀算,拿出銀、糧消耗之數。”
下麵有幾人隨即跨出一步,躬身稱是。
正如朝議上眾臣所說,金狼失了江淮之間大片土地,對其實力影響並不大。經濟上看,這一帶雖然富庶,各種匪患卻是屢剿不淨,巨大的軍費開支,導致此處財政難以平衡。雖然知道這些匪患多由南陳或漢國背後支持,金狼人卻也沒有辦法。
“總督”一職,顯然不能經常變換,張國慶也沒有把握哪個會更好,最後確定下略有優勢的宗孝先。
考慮到宗孝先沒有州縣主官的經驗,又為他配備了助理阮光劍。現在擔任鹽州州長一職的阮光劍,身體不是太好,主官工作壓力又太大,這一變動,主要發揮他參謀助手的作用,也有利於他身體的恢複。
退下去的陳宇峰,也不算完全退下,仍舊擔任總司令一職。
另外兩個候選人,張國慶也分別安排了差事:吳文玉任皖徽省主席,總理皖徽省軍政事務,孔思鬆任鄂北省主席,總理一省軍政,私下談話時,張國慶說,小孔軍事經驗豐富,軍事上,多請教小孔,小孔在政務上有什麽不清楚的,也多請教吳文玉。
三個多月時間裏,漢國鯨吞了一個半行省的土地,並且委派大員坐鎮,顯然到嘴的肉是不會丟了。
丟掉大片國土的金狼國,國主完顏獨術正在大發雷霆:
“吾讀鹽州報紙方知漢國內鬥,無暇北顧,已停戰事。而讀我前線戰報,似漢軍壓迫極甚,催糧催兵,何也?”
堂中眾臣全部躬身低首,竟無一人有片言。
完顏獨術“啪”的將報紙摔在案上,嚇得眾臣一哆嗦。
三王爺阿唯今心中不快,他本可以不上朝,今天是被國主派人請過來的,除了他,另外兩位王爺也都被請了過來。
他偷偷左右瞄了瞄,看眾人均低頭待訓,隻好硬著頭皮從跨出一步,大聲說,“馬勇、完顏侍李兩將當斬。”
國主心中一驚,想,這個阿唯今搞什麽名堂,打了敗仗,自應有人擔責,隻是斬這兩人,有什麽用?
此時眾臣也都齊齊吸了一口涼氣,不知道阿唯今起的什麽幺蛾子。
足足十幾息後,國主才問,“愛卿何出此言?”
阿唯今說,“馬勇,總理江淮軍務,漢軍攻城克寨,兵鋒何指?不知。漢軍主力何在?不知。漢軍何時停戰?不知。如此三不知將軍,要之何用?完顏侍李,執掌國之精銳,北上逐蠻歌於故都,然南下三月不至前線,如龜行蝸步,如此肉頭將軍,要之何用?”
大臣們此時心中都透出些古怪,知道這阿唯今是在搗鬼,不說完顏侍李,本就是國主最近之人,便是那馬勇,在國主麵前也是極有麵子,戰之責必不會由這兩人擔。
一般朝堂辯論,講究個兵對兵,將對將,今天這場合,阿唯今直接懟國主一派,下麵倒是沒有幾人能與這阿唯今對仗。
另外兩個王爺,還沒有弄清狀況,自是不會輕易出頭,一時間,朝堂之上又冷清下來。
國主心知阿唯今並無要殺兩人之意,但也不能如此僵持,目光向堂下眾臣掃去,看到三司副使劉燕,雖然低著頭,眼皮卻向上挑著,便朝他輕輕點頭,隨即目光又移向他處。
劉燕知道國主需要他發言,雖然地位相差巨大,如今也顧不得了,於是跨出一步,躬身說:
“馬勇功大於過。其雖總理江淮軍務,但江淮本就為新附之地,叛亂從生,國之精兵又悉數北上,以拒蠻歌。即無漢之兵亂,軍力亦僅可維持城防,勉力維持不使匪患做大。如今匪漢勾連,占地利人和,馬將軍雖失地,卻保全大部兵力輜重,雖有過,卻無大過。”
“侍李將軍,北逐蠻歌,已是大功,南下遇百年洪水,輜重難行,此天災,如何委過於人?”
阿唯今絲毫不退,“以君之言,失地千裏者有功,躊躇不前者無罪?想我金狼建國百年,以武立國,競有如此之論?”
劉燕正要辯解,又有一人出列,卻是兵部侍郎拉發提瑞,此人極少在朝議時發言,幾乎是個透明人,不想今天卻跳將出來。
“王爺所言極是。”拉發提瑞先是肯定了阿唯今,然後停頓一下,繼續說道,“然此敗卻事出有因。數日來每有軍報,臣必細讀之,馬勇將軍雖有總理江淮軍務之責,卻無能戰之兵。戰之初,三大軍團主力俱皆北上,營中僅數千看守,難堪大任,且不屬馬將軍所轄。待戰起,馬將軍手中幾無一兵一卒,唯有抽調江淮州縣之兵,然漢賊進軍之速,將軍之令未至,而城已破。”
“戰起月餘,馬將軍籌得步軍四萬、騎軍三千,與漢軍周旋於徽鄂之間,尋漢軍隙而攻之,漢軍有後顧之憂而進軍之速大降,若無馬將軍之運籌,拖漢軍於內鬥,漢軍豈僅獵數十縣?”
看有人駁斥王爺,下麵武將中也走出一人,躬身說,“我軍之與漢戰,大戰皆敗,僅有數次小勝,軍中已是談漢而色變,士氣幾無。而馬將軍攜疲憊之兵,擾精銳之敵,幾無損失,而所失之地,多有匪水之患,於北人而言,乃雞肋之地。”
阿唯今看有幾人反駁自己,也不再說話,居然退迴隊列之中。國主本就不願在與漢軍的衝突中損失過大,但又不願承擔失地之責,看這幾名大臣所言,很是合意,便要結束了這個話題。此時剛才發言的武將似乎是受到國主的鼓勵,又躬身說:
“莫將還有一事。漢軍如今東路兵鋒已經迫近東京商都,南路兵鋒又過淮水,若發騎軍,一兩日便可騷擾汴京,此事不可不防。侍李將軍擊破蠻歌,收迴燕京,莫將請我主北狩燕京,恢複金狼榮光。”
完顏獨術略一思忖,知道這是叫遷都呢,南邊的漢軍打不過,北邊的蠻歌軍有一拚,不如往北去,還能安全點,隻是遷都事大,準備工作太多,便說:
“北狩之事三司即刻謀算,拿出銀、糧消耗之數。”
下麵有幾人隨即跨出一步,躬身稱是。
正如朝議上眾臣所說,金狼失了江淮之間大片土地,對其實力影響並不大。經濟上看,這一帶雖然富庶,各種匪患卻是屢剿不淨,巨大的軍費開支,導致此處財政難以平衡。雖然知道這些匪患多由南陳或漢國背後支持,金狼人卻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