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大浪淘沙
正德朱厚照為大明續命500年 作者:開飛機的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厚照降低標準,也不強求:“你把命令頒布下去就行,至於成不成,那就聽天由命,也許那些部族正好缺這樣一個梯子呢。大明的富庶繁華對他們還是有吸引力的,借驢下坡,張北城那邊經常有來歸順的小部族,時間長了,會在整個草原傳開的。”
能理解在他們眼中除了漢民,其餘都是蠻夷的想法,遠遠沒有唐朝時那樣包容。
民族大融合是能消融很多後患,不過也需要時間,國力再強盛一些,歸附的部族以後隻多不少。
以後派文官來治理吧,顧士隆一個勳貴武將來做這些還是讓他為難了一些。
“臣遵命!”
顧士隆拱了拱手。
“這裏過去百裏左右有大量鐵礦,到時會有人來建高爐,你要派些軍士守護一下。”
顧士隆的目光跟著皇帝的手指方向而去,隱隱約約的能看見有大山。
麵色一喜,有了鐵礦,各種兵器之類的就能就地打製,方便了很多。
“陛下放心。”
“朕還有一事與你說。”
“請陛下示下!”
“趁這個機會,把軍中將領各部輪換領軍。其實聖衛軍已經有了大概的雛形,隻是實行的還不夠徹底,你去和他們把這個製度完善一下。”
顧士隆也有和伍希旦一樣的疑慮,朱厚照稍微解釋一下,也就沒有多說什麽了。
皇帝這樣能把軍權牢牢的掌控在手中,以後隻要派心腹將領來就可以如臂使指。削弱了地方上領兵將領的權柄。
像邊關上幾十年的武將家族,世代經營下來,在當地的實力錯綜複雜,盤根錯節,麾下士兵很多都成了各家的私兵,去種地,欺壓弱小,幹髒活累活還不用給任何報酬。
朝廷發軍餉來給他們養人,現在陛下一變革,就能把這些都給解決掉,進一步加強對邊關將士的控製。
軍中那些鄉黨之類的也會被打散,少了結黨營私,指揮起來能得心應手。
顧士隆肯定同意皇帝的這個建議,他這幾年在軍中,最頭疼的就是邊軍,有威望的武將一般指使不動,找理由,找借口不執行命令。得和他們協商,妥協,尋找其中的平衡點。
“陛下,如果軍中將領都輪值,臣覺得除了十人左右的隊官是固定的,其餘的百夫長,千夫長之類的都要輪換,前後左右中各軍輪著來,就像是聖衛軍一樣,一個將軍將領可以統領三千人,也可以領萬人。”
想通了的顧士隆提出了細則,更加徹底,基本到了最低一級將領。、至於會不會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這個不需要他們認識,認軍令就可以,士兵不是誰的私兵。
士兵的第一要求就是無條件服從,以後都要這樣來。為了自己能青史留名,顧士隆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繼續說道。
“陛下,邊軍是不是裁撤一批老弱?進一步清理掉吃空餉這些。”
朱厚照偏頭掃了一眼顧士隆,這個老頭看起來一臉的大公無私。在這樣的情況下清理邊軍,也算是膽子不小,不過他還是很欣喜。
顧士隆整頓的也隻有他手中出關的這部份人,鎮守邊牆千萬裏長還有好幾十萬兵,起碼要裁撤一大半,然後補充一些新鮮血液。
河套這裏大把的土地,正好可以安置這些人,一舉多得!
“嗯,這個你去辦,不引起大的動蕩就行,免得被韃靼人鑽了空子,將領貪的多的,先收集證據,到時朕一並把他們給辦了。
“這裏土地多的很,裁撤下來的老弱如果他們全家遷移到這裏可轉民籍,以後不再是軍戶。自己給自己種地,總要強過給將領幹私活。”
“邊軍總算是盼來了,陛下原來改水師為海軍,裁撤老弱為民,邊軍期盼已久,這命令下去,今年這裏起碼能遷來一萬戶。”
朱厚照知道顧士隆老成持重,不是那種進取之輩,在這裏穩上兩三年,培養出能接手鎮邊的接班人就讓他迴京。
“勳貴子弟原來多在京衛武學,紙上談兵應該還是會一點點的。這次全部派來草原領兵,朕需要的是大浪淘沙之後能為我朱明護國之人,不管嫡庶,讓他們在這裏展現自己的才能,淘汰那些沒有用的廢材,以後想躺著享受先祖餘蔭是行不通了。”
“臣準備讓他們各自帶隊出使各部族,借兵,互市!”
“上次大戰,也發現了幾個苗子,臣還在仔細觀察中。現在外圍的斥候,基本上是這些子弟在當個百夫長之類的,成長起來很快。”
“好!隻有戰場的磨礪才能出人才。”
君臣二人沿著河道走走停停,也把河套這裏定了基調,剩下的就是讓他慢慢成長就可以。
......
又過了兩天,一支龐大的騎兵隊伍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下,他們精神煥發、士氣高昂。
隻見隊列前方的舉旗手高舉著一麵巨大而鮮豔的明黃色旗幟,這麵象征皇權的大纛龍旗在晨風中迎風招展,發出清脆響亮的獵獵聲,仿佛在向世人宣告這支軍隊的強大與榮耀。
陽光灑落在戰士們堅韌的鎧甲和鋒利的武器上,閃耀出耀眼的光芒;馬蹄聲響徹雲霄,猶如戰鼓一般激勵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整個場麵氣勢磅礴,令人不禁為之震撼。
三人一排的騎兵齊頭並進,跨下戰馬步伐一致,馬脖子處的褡褳裏左右各插著2支已經上膛的短火槍。背著長弓,一手牽著韁繩,一手搭在腰間的刀柄上。
眼神淩厲,警惕的看向四周,其實也知道應該沒有什麽不開眼的能衝撞聖駕。外圍有顧士隆派的3千人遠遠警戒跟隨。
三百人的騎兵親衛隊,把朱厚照團團的圍在最中央前行。
後麵還有十數輛大車,裏麵拖著的虎蹲炮有50門,這樣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騎兵。
在經過2天之後渡過黃河,進入了偏頭關。
能理解在他們眼中除了漢民,其餘都是蠻夷的想法,遠遠沒有唐朝時那樣包容。
民族大融合是能消融很多後患,不過也需要時間,國力再強盛一些,歸附的部族以後隻多不少。
以後派文官來治理吧,顧士隆一個勳貴武將來做這些還是讓他為難了一些。
“臣遵命!”
顧士隆拱了拱手。
“這裏過去百裏左右有大量鐵礦,到時會有人來建高爐,你要派些軍士守護一下。”
顧士隆的目光跟著皇帝的手指方向而去,隱隱約約的能看見有大山。
麵色一喜,有了鐵礦,各種兵器之類的就能就地打製,方便了很多。
“陛下放心。”
“朕還有一事與你說。”
“請陛下示下!”
“趁這個機會,把軍中將領各部輪換領軍。其實聖衛軍已經有了大概的雛形,隻是實行的還不夠徹底,你去和他們把這個製度完善一下。”
顧士隆也有和伍希旦一樣的疑慮,朱厚照稍微解釋一下,也就沒有多說什麽了。
皇帝這樣能把軍權牢牢的掌控在手中,以後隻要派心腹將領來就可以如臂使指。削弱了地方上領兵將領的權柄。
像邊關上幾十年的武將家族,世代經營下來,在當地的實力錯綜複雜,盤根錯節,麾下士兵很多都成了各家的私兵,去種地,欺壓弱小,幹髒活累活還不用給任何報酬。
朝廷發軍餉來給他們養人,現在陛下一變革,就能把這些都給解決掉,進一步加強對邊關將士的控製。
軍中那些鄉黨之類的也會被打散,少了結黨營私,指揮起來能得心應手。
顧士隆肯定同意皇帝的這個建議,他這幾年在軍中,最頭疼的就是邊軍,有威望的武將一般指使不動,找理由,找借口不執行命令。得和他們協商,妥協,尋找其中的平衡點。
“陛下,如果軍中將領都輪值,臣覺得除了十人左右的隊官是固定的,其餘的百夫長,千夫長之類的都要輪換,前後左右中各軍輪著來,就像是聖衛軍一樣,一個將軍將領可以統領三千人,也可以領萬人。”
想通了的顧士隆提出了細則,更加徹底,基本到了最低一級將領。、至於會不會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這個不需要他們認識,認軍令就可以,士兵不是誰的私兵。
士兵的第一要求就是無條件服從,以後都要這樣來。為了自己能青史留名,顧士隆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繼續說道。
“陛下,邊軍是不是裁撤一批老弱?進一步清理掉吃空餉這些。”
朱厚照偏頭掃了一眼顧士隆,這個老頭看起來一臉的大公無私。在這樣的情況下清理邊軍,也算是膽子不小,不過他還是很欣喜。
顧士隆整頓的也隻有他手中出關的這部份人,鎮守邊牆千萬裏長還有好幾十萬兵,起碼要裁撤一大半,然後補充一些新鮮血液。
河套這裏大把的土地,正好可以安置這些人,一舉多得!
“嗯,這個你去辦,不引起大的動蕩就行,免得被韃靼人鑽了空子,將領貪的多的,先收集證據,到時朕一並把他們給辦了。
“這裏土地多的很,裁撤下來的老弱如果他們全家遷移到這裏可轉民籍,以後不再是軍戶。自己給自己種地,總要強過給將領幹私活。”
“邊軍總算是盼來了,陛下原來改水師為海軍,裁撤老弱為民,邊軍期盼已久,這命令下去,今年這裏起碼能遷來一萬戶。”
朱厚照知道顧士隆老成持重,不是那種進取之輩,在這裏穩上兩三年,培養出能接手鎮邊的接班人就讓他迴京。
“勳貴子弟原來多在京衛武學,紙上談兵應該還是會一點點的。這次全部派來草原領兵,朕需要的是大浪淘沙之後能為我朱明護國之人,不管嫡庶,讓他們在這裏展現自己的才能,淘汰那些沒有用的廢材,以後想躺著享受先祖餘蔭是行不通了。”
“臣準備讓他們各自帶隊出使各部族,借兵,互市!”
“上次大戰,也發現了幾個苗子,臣還在仔細觀察中。現在外圍的斥候,基本上是這些子弟在當個百夫長之類的,成長起來很快。”
“好!隻有戰場的磨礪才能出人才。”
君臣二人沿著河道走走停停,也把河套這裏定了基調,剩下的就是讓他慢慢成長就可以。
......
又過了兩天,一支龐大的騎兵隊伍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下,他們精神煥發、士氣高昂。
隻見隊列前方的舉旗手高舉著一麵巨大而鮮豔的明黃色旗幟,這麵象征皇權的大纛龍旗在晨風中迎風招展,發出清脆響亮的獵獵聲,仿佛在向世人宣告這支軍隊的強大與榮耀。
陽光灑落在戰士們堅韌的鎧甲和鋒利的武器上,閃耀出耀眼的光芒;馬蹄聲響徹雲霄,猶如戰鼓一般激勵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整個場麵氣勢磅礴,令人不禁為之震撼。
三人一排的騎兵齊頭並進,跨下戰馬步伐一致,馬脖子處的褡褳裏左右各插著2支已經上膛的短火槍。背著長弓,一手牽著韁繩,一手搭在腰間的刀柄上。
眼神淩厲,警惕的看向四周,其實也知道應該沒有什麽不開眼的能衝撞聖駕。外圍有顧士隆派的3千人遠遠警戒跟隨。
三百人的騎兵親衛隊,把朱厚照團團的圍在最中央前行。
後麵還有十數輛大車,裏麵拖著的虎蹲炮有50門,這樣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騎兵。
在經過2天之後渡過黃河,進入了偏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