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淑赧顏,惟公不以為意,輕擺了擺手,
“年輕人聚在一起,議論這些實務總比詠月嘲風做些無病呻吟的文字強得多,”
惟公呷了一口茶,當是想起來一些往事,不由得輕歎一聲,
“如今許多人再看慶康年間許多事,隻以為是功虧一簣,若非宣宗久病,朝局經不起大起大落,如今也該是另一番局麵,”
宗淑聞言卻更是一愣,這種看法其實正是如今士人們的普遍看法,尤其是這幾年,隨著慈聖太後也少了許多昔日勤勉之力,壓抑了十餘年的弊政又逐漸暴露出來,且來勢洶洶,更讓人對於慶康新政耿耿於懷,比如這丹南路的諸事崩壞便可見一斑,須知這應天府等同於士悅為政起家的基礎,許多慶康黨人的中堅都經曆了丹南路地方政務,然而隨著慶康黨人零落,最後波及的也是這裏,譬如應天府尹判爭權,還有丹南路諸監司荒廢,以至於邪教複起,東路軍政馳怠,海貿走私猖獗,民間匪盜叢生,一樁樁一件件也並非丹南路一路如此,可以說許多府路更甚之。
因此惟公這麽說話,必然是有下文的,難道其中還有什麽秘辛?宗淑當然充滿了好奇,但話說了這麽多,也聽了這麽多,他也躊躇於今日這反常的一番對話,惟公究竟是幾層意思?
宗淑不露聲色,其實今日這番對話也早就在他預料之中,應該說惟公並不是隻關注到他,畢竟營丘栿在縹雲峰之事後不久也曾與惟公有過類似舉動,而蘆師兄前幾日也提醒了自己,因為蘆師兄也與惟公有過一番長談,故而這幾日裏,宗淑並無外派任務,自己也留了心減少離開府衙的事務,便是揣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等著這一出。
隻是,他沒想到精打細算中,這一幕來的還是如此突然,而且根據蘆師兄的交底,他今日與惟公的這番交流卻與之大相徑庭。
而且時間也長了些,以至於宗淑現在其實已經有些戰戰兢兢了。
畢竟他年紀太少,早慧隻是來自感悟,並非世道經驗的實際積累,如果超出了他感悟範圍,便讓他自己感到十分無助,這種無助感讓宗淑不隻惶恐起來,甚至感到了許多煩躁,他隻覺得自己是一條獵犬,雖然兇猛,可隻要鏈子不放開,他就永遠不知曉自己要被帶到何方。
惟公卻完全沒有情緒上多餘的波瀾,應該說不止宗淑,整個丹南路能牽動惟公情緒的著實不多,這位尚未知天命的正值仕途上最好年華的智者,無論說起任何事,似乎總是再聊一件遙遠的寓言或傳說一般,即便其中也將他包含在內,但是那種從容與灑脫,甚至是置身事外的態度,宗淑實在傾羨的很,即便是自己的父親也無法表現得更為雍容與閑雅了。
但是與父親不同,惟公所表達出來的內涵卻總是咄咄逼人的,甚至是不容置喙的,如果說當年的承守真隻是一個堅守原則的諍臣,如今至少宗淑眼裏,承守真實在是舉綱持領當之無愧的鼎臣。
“都說進奉院案害了慶康新政,其實並非猝不及防,而是早有征兆,其端倪發於《朋黨論》,其濫觴直到今日也未能了結!”
話頭一轉,問向宗淑,
“你以為這《朋黨論》如何?”
不等宗淑說話,卻又說道,
“帝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
到這裏一頓,宗淑心領神會,順著這句話便背誦其餘文字,
“帝舜佐帝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帝煬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帝發有臣三千,惟一心。”帝煬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帝煬以亡國。帝發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帝發用以興邦。”
宗淑背誦著文章,眼神不離惟公左右,隻看惟公哪裏有沉醉於文章的意思,因此察言觀色中,隻等惟公輕歎,即刻停了下來,等待惟公下文。
“你這孩子都如此知情識趣,可是士人眼中風雅如斯的陽攸,可真是個性情中人啊!”
原來,無論當時還是如今,所有的士人都以為慶康新政中的袞袞諸公都是眾誌成城,同誌一心的君子,卻忘了即便是君子,說到底也是世俗之人,隻要是人即便親如手足,難免少不得矛盾與抵牾,隻是君子率性,所謂周而不比,行事也少了許多顧慮。隻是世人不知曉當此時,慶康新政的領軍人物士悅與橫瑋竟然也鬧起來紛爭來,本來是政見參差,發展至最後,在有心人推波助瀾下,竟鬧出了好大風波。
慶康新政的核心主旨之一便是強化軍事,銳意進取,圖謀的便是收複被東丹占領的故土,隻是士悅常年領兵在外,更是挖掘與培養了秋崇誌等名將,而正因為其久在邊關,深刻了解大肇與東丹軍事實力與軍事戰力的差異,雖然大肇軍事實力總體強於東丹,但是方麵戰力卻並無優勢,因此其對策乃是致力於軍事改革,強化穩固邊防,徐徐圖之。
然而橫瑋卻有些急進,當時橫瑋乃是少年得意,又恰逢其會,在橫山戎平叛中積累了不少戰功,眼看著東丹乃是孤兒寡母執政,便打算趁機謀取邊功,借著軍功與軍威以此推動新政快速開展起來。
一個主守,一個主攻。而士悅推動自己的連襟出任山南四路都部屬,目的就是便宜行事,用自己人將邊防軍政嚴格按著自己的部屬管束起來,而這位連襟也絕非泛泛之輩,甫一到任,即刻命士悅文武舊部於昆侖山東麓山口修築城砦,禁絕北麵賊酋南來之路,隻是如此以來也斷絕了大肇兵馬繞行北上之路,更何況這是修築城池,開支巨萬,直接將橫瑋籌集的北伐軍資占用了。
且不提那時節橫瑋正是青春得意,恣意跋扈時候,便是其身邊也是許多驕兵悍將站了出來,甚至士悅一手提拔起來的秋崇誌也站在了橫瑋一邊,而衝在最前麵的陽攸不僅沒想著從中調和,竟然火上添油起來。
陽攸一篇《論罷四路都部署劄子》,一篇好文章,列了七條罷免理由,還更是凸顯了橫瑋戰略決策上應該發揮主導作用,而士悅一是為了避嫌,而是為了避免新政分裂,因而也無力阻止此事發酵。
然而橫瑋與陽攸所作所為真個是為舊黨送上了一份大禮,本來士悅已經牢牢掌握住北麵四路軍事,如今一切付之流水,在舊黨炎夷易、鶴定國的順水推舟下,宣宗又能如何處置?隻能按著奏疏撤銷北路四路都部署,將山南邊防一分為四,更是在炎夷易推波助瀾下,架屋疊床的將軍政分離,如此以來事權不僅分割細碎,冗官又多了不少。
到了如此地步,即便士悅心胸開闊,身邊的親近人也難免遷怒於橫瑋、陽攸,卻不想橫瑋更是將導致如此荒唐局麵的過錯都算在了士悅這邊,授意秋崇誌帶兵將奉命修城的文武官員都打入大牢,還用上了嚴刑拷打,一眾人被打得不成人形,險些喪命。
武將還則罷了,即便是打落牙齒也隻能往肚子裏吞,況且武將們皮糙肉厚也能扛得住,但文官如何能善罷甘休!遭此牢獄之災不說,居然任由小吏動用刑罰!大肇製度乃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橫瑋身為士大夫,竟然折辱同僚,有辱斯文,所作所為,實在是觸及國之根本了!
消息一經傳出,朝野一片嘩然!橫瑋無論如何辯白,也改變不了事實,尤其是縱容武人淩辱文臣,已經是站在了士大夫的對立麵上。
事到如今,又是陽攸蹦了出來,這位仁兄也不知道是好好先生,還是兩麵取巧,這一次又是倒戈向著橫瑋直愣愣戳了過去,兩本奏疏雖然看似是和稀泥,卻讓秋崇誌親自釋放一幹涉案文武,還親自登門致歉,如此等於是赤裸裸的打在了橫瑋臉上,橫瑋如何善罷甘休,索性又與陽攸撕破嘴臉。
鶴定國當真是個陰私毒士,於時其竟夥同黨羽幫襯著士悅、陽攸攻訐起橫瑋來,眼看著新黨諸公內訌不已,士悅哪裏坐得住,於是走到台前,赤心誠意的維護起新黨諸公的團結來。然而,這幾位質樸的正人君子絲毫沒有意識到已經陷入敵人打開的漩渦之中。
宣宗本來對於糾葛不勝其煩,然而看著近日遞進來的奏疏不禁陷入沉思,於是召開會議,隻將相公們與士悅、橫瑋、陽攸等人召至禦前,宣宗當時乃是有意給士悅一個自辯的機會,於是輕飄飄的問了句:“自昔小人多為朋黨,亦有君子之黨乎?”
所謂“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黨爭乃是帝王最為擔心發生之事,尤其是宣宗這等雄睿天子,更是對於黨爭之下潛藏的憂患有著深刻的認識與警惕,之所以如此發問,其實已經是對於以士悅為首的新政諸公明確的告誡,當然也是希望借此告誡,警醒諸公,切莫引起守舊大臣以此為借口對於新政進行攻擊。
然而士悅這等明睿之人,卻以為是舊黨臣工已經公然結黨對抗新政,踏出了葬送新政的堅實一步,隻聽士悅暢言道,
“臣在邊時,見好戰者自為黨,而怯戰者亦自為黨,其在朝廷,邪正之黨亦然,惟聖心所察耳。苟朋而為善,於國家何害也!”
天子默然無語,而這默然中包含的是對於士悅等人無盡的失望,而天子之所以有此一問乃是這段時間禦前奏疏內容的變化,原來鶴定國及其黨羽本來是幫襯著橫瑋、陽攸、士悅相互彈劾,可到了後麵士悅、陽攸與橫瑋又統一了陣營,一起向鶴定國等人發起彈劾,與其同時便是被罷相的乾惟喬奏疏也上來了,其中主旨便是,‘說丹匡將士悅淹、陽攸、太史殊、岩介捧為“四賢”,“以為同列”;五人更“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門下有“五六十人遞相提挈”,這些人“布滿要路”,“誤朝迷國”。’
而天子案頭的奏疏也成了佐證,便是非其黨人,便是秉承公議,也不免招致其黨羽攻訐,所謂黨同伐異,溢於言表。
其後更是三件事,一樁樁一件件,將這絞索進一步收緊了。
第一樁事便是陽攸又是輕佻的上了奏疏,此篇奏疏便是赫赫有名的《朋黨論》,其起筆不凡,開門見山,明確地承認有朋黨,朋黨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結黨為義,小人結黨為利!小人之黨是假黨,君子之黨才是真黨!引經據典總之是一個結論,小人之黨害國,君子之黨利國!因此君子結黨不僅不為非,還應該予以肯定,而這篇鴻篇巨著一經問世,本來是銳意新政與顢頇守舊的國策路線鬥爭,徹底向著朋黨鬥爭方向不可挽迴的跌落。
尤其是文中昂言道,“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但是陽攸等人卻等同於趾高氣昂的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向天子指手畫腳,可即便陽攸等人是真正的道德高士,卻也等於剝奪了天子的權柄,須知天下諸邦所謂天家便是能秉政定策之人,可朋黨迭起,等同於一隻手已經搭在了天子玉璽之上。
天子不過是孤家寡人,臣子若是混成一黨朋比夤緣,天子如何自處?不止如此,此文一出,等於是宣告朝廷內外大臣,凡是不能與士悅、橫瑋等人一起致力於新政的便是小人而已,如此等於是一刀切的將守舊派與中間派都趕到了士悅、橫瑋的對立麵,本來各自為政的守舊派也漸漸團結起來。
雖然宣宗當即定性此事,說“朕相信士悅、陽攸等人,一心為國,必無私念。”當著百官的麵,力挺諸公,然而旬日之後,宣宗便下了一道詔令,以海東地區糧食運輸不繼,且稅收也積欠多年為名,委派歐陽修為當地都轉運使,將其打發出京,於是掌握知製誥事權的陽攸外放,更是等於將緊鎖的大門向舊黨諸臣大開了。
“年輕人聚在一起,議論這些實務總比詠月嘲風做些無病呻吟的文字強得多,”
惟公呷了一口茶,當是想起來一些往事,不由得輕歎一聲,
“如今許多人再看慶康年間許多事,隻以為是功虧一簣,若非宣宗久病,朝局經不起大起大落,如今也該是另一番局麵,”
宗淑聞言卻更是一愣,這種看法其實正是如今士人們的普遍看法,尤其是這幾年,隨著慈聖太後也少了許多昔日勤勉之力,壓抑了十餘年的弊政又逐漸暴露出來,且來勢洶洶,更讓人對於慶康新政耿耿於懷,比如這丹南路的諸事崩壞便可見一斑,須知這應天府等同於士悅為政起家的基礎,許多慶康黨人的中堅都經曆了丹南路地方政務,然而隨著慶康黨人零落,最後波及的也是這裏,譬如應天府尹判爭權,還有丹南路諸監司荒廢,以至於邪教複起,東路軍政馳怠,海貿走私猖獗,民間匪盜叢生,一樁樁一件件也並非丹南路一路如此,可以說許多府路更甚之。
因此惟公這麽說話,必然是有下文的,難道其中還有什麽秘辛?宗淑當然充滿了好奇,但話說了這麽多,也聽了這麽多,他也躊躇於今日這反常的一番對話,惟公究竟是幾層意思?
宗淑不露聲色,其實今日這番對話也早就在他預料之中,應該說惟公並不是隻關注到他,畢竟營丘栿在縹雲峰之事後不久也曾與惟公有過類似舉動,而蘆師兄前幾日也提醒了自己,因為蘆師兄也與惟公有過一番長談,故而這幾日裏,宗淑並無外派任務,自己也留了心減少離開府衙的事務,便是揣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等著這一出。
隻是,他沒想到精打細算中,這一幕來的還是如此突然,而且根據蘆師兄的交底,他今日與惟公的這番交流卻與之大相徑庭。
而且時間也長了些,以至於宗淑現在其實已經有些戰戰兢兢了。
畢竟他年紀太少,早慧隻是來自感悟,並非世道經驗的實際積累,如果超出了他感悟範圍,便讓他自己感到十分無助,這種無助感讓宗淑不隻惶恐起來,甚至感到了許多煩躁,他隻覺得自己是一條獵犬,雖然兇猛,可隻要鏈子不放開,他就永遠不知曉自己要被帶到何方。
惟公卻完全沒有情緒上多餘的波瀾,應該說不止宗淑,整個丹南路能牽動惟公情緒的著實不多,這位尚未知天命的正值仕途上最好年華的智者,無論說起任何事,似乎總是再聊一件遙遠的寓言或傳說一般,即便其中也將他包含在內,但是那種從容與灑脫,甚至是置身事外的態度,宗淑實在傾羨的很,即便是自己的父親也無法表現得更為雍容與閑雅了。
但是與父親不同,惟公所表達出來的內涵卻總是咄咄逼人的,甚至是不容置喙的,如果說當年的承守真隻是一個堅守原則的諍臣,如今至少宗淑眼裏,承守真實在是舉綱持領當之無愧的鼎臣。
“都說進奉院案害了慶康新政,其實並非猝不及防,而是早有征兆,其端倪發於《朋黨論》,其濫觴直到今日也未能了結!”
話頭一轉,問向宗淑,
“你以為這《朋黨論》如何?”
不等宗淑說話,卻又說道,
“帝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
到這裏一頓,宗淑心領神會,順著這句話便背誦其餘文字,
“帝舜佐帝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帝煬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帝發有臣三千,惟一心。”帝煬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帝煬以亡國。帝發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帝發用以興邦。”
宗淑背誦著文章,眼神不離惟公左右,隻看惟公哪裏有沉醉於文章的意思,因此察言觀色中,隻等惟公輕歎,即刻停了下來,等待惟公下文。
“你這孩子都如此知情識趣,可是士人眼中風雅如斯的陽攸,可真是個性情中人啊!”
原來,無論當時還是如今,所有的士人都以為慶康新政中的袞袞諸公都是眾誌成城,同誌一心的君子,卻忘了即便是君子,說到底也是世俗之人,隻要是人即便親如手足,難免少不得矛盾與抵牾,隻是君子率性,所謂周而不比,行事也少了許多顧慮。隻是世人不知曉當此時,慶康新政的領軍人物士悅與橫瑋竟然也鬧起來紛爭來,本來是政見參差,發展至最後,在有心人推波助瀾下,竟鬧出了好大風波。
慶康新政的核心主旨之一便是強化軍事,銳意進取,圖謀的便是收複被東丹占領的故土,隻是士悅常年領兵在外,更是挖掘與培養了秋崇誌等名將,而正因為其久在邊關,深刻了解大肇與東丹軍事實力與軍事戰力的差異,雖然大肇軍事實力總體強於東丹,但是方麵戰力卻並無優勢,因此其對策乃是致力於軍事改革,強化穩固邊防,徐徐圖之。
然而橫瑋卻有些急進,當時橫瑋乃是少年得意,又恰逢其會,在橫山戎平叛中積累了不少戰功,眼看著東丹乃是孤兒寡母執政,便打算趁機謀取邊功,借著軍功與軍威以此推動新政快速開展起來。
一個主守,一個主攻。而士悅推動自己的連襟出任山南四路都部屬,目的就是便宜行事,用自己人將邊防軍政嚴格按著自己的部屬管束起來,而這位連襟也絕非泛泛之輩,甫一到任,即刻命士悅文武舊部於昆侖山東麓山口修築城砦,禁絕北麵賊酋南來之路,隻是如此以來也斷絕了大肇兵馬繞行北上之路,更何況這是修築城池,開支巨萬,直接將橫瑋籌集的北伐軍資占用了。
且不提那時節橫瑋正是青春得意,恣意跋扈時候,便是其身邊也是許多驕兵悍將站了出來,甚至士悅一手提拔起來的秋崇誌也站在了橫瑋一邊,而衝在最前麵的陽攸不僅沒想著從中調和,竟然火上添油起來。
陽攸一篇《論罷四路都部署劄子》,一篇好文章,列了七條罷免理由,還更是凸顯了橫瑋戰略決策上應該發揮主導作用,而士悅一是為了避嫌,而是為了避免新政分裂,因而也無力阻止此事發酵。
然而橫瑋與陽攸所作所為真個是為舊黨送上了一份大禮,本來士悅已經牢牢掌握住北麵四路軍事,如今一切付之流水,在舊黨炎夷易、鶴定國的順水推舟下,宣宗又能如何處置?隻能按著奏疏撤銷北路四路都部署,將山南邊防一分為四,更是在炎夷易推波助瀾下,架屋疊床的將軍政分離,如此以來事權不僅分割細碎,冗官又多了不少。
到了如此地步,即便士悅心胸開闊,身邊的親近人也難免遷怒於橫瑋、陽攸,卻不想橫瑋更是將導致如此荒唐局麵的過錯都算在了士悅這邊,授意秋崇誌帶兵將奉命修城的文武官員都打入大牢,還用上了嚴刑拷打,一眾人被打得不成人形,險些喪命。
武將還則罷了,即便是打落牙齒也隻能往肚子裏吞,況且武將們皮糙肉厚也能扛得住,但文官如何能善罷甘休!遭此牢獄之災不說,居然任由小吏動用刑罰!大肇製度乃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橫瑋身為士大夫,竟然折辱同僚,有辱斯文,所作所為,實在是觸及國之根本了!
消息一經傳出,朝野一片嘩然!橫瑋無論如何辯白,也改變不了事實,尤其是縱容武人淩辱文臣,已經是站在了士大夫的對立麵上。
事到如今,又是陽攸蹦了出來,這位仁兄也不知道是好好先生,還是兩麵取巧,這一次又是倒戈向著橫瑋直愣愣戳了過去,兩本奏疏雖然看似是和稀泥,卻讓秋崇誌親自釋放一幹涉案文武,還親自登門致歉,如此等於是赤裸裸的打在了橫瑋臉上,橫瑋如何善罷甘休,索性又與陽攸撕破嘴臉。
鶴定國當真是個陰私毒士,於時其竟夥同黨羽幫襯著士悅、陽攸攻訐起橫瑋來,眼看著新黨諸公內訌不已,士悅哪裏坐得住,於是走到台前,赤心誠意的維護起新黨諸公的團結來。然而,這幾位質樸的正人君子絲毫沒有意識到已經陷入敵人打開的漩渦之中。
宣宗本來對於糾葛不勝其煩,然而看著近日遞進來的奏疏不禁陷入沉思,於是召開會議,隻將相公們與士悅、橫瑋、陽攸等人召至禦前,宣宗當時乃是有意給士悅一個自辯的機會,於是輕飄飄的問了句:“自昔小人多為朋黨,亦有君子之黨乎?”
所謂“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黨爭乃是帝王最為擔心發生之事,尤其是宣宗這等雄睿天子,更是對於黨爭之下潛藏的憂患有著深刻的認識與警惕,之所以如此發問,其實已經是對於以士悅為首的新政諸公明確的告誡,當然也是希望借此告誡,警醒諸公,切莫引起守舊大臣以此為借口對於新政進行攻擊。
然而士悅這等明睿之人,卻以為是舊黨臣工已經公然結黨對抗新政,踏出了葬送新政的堅實一步,隻聽士悅暢言道,
“臣在邊時,見好戰者自為黨,而怯戰者亦自為黨,其在朝廷,邪正之黨亦然,惟聖心所察耳。苟朋而為善,於國家何害也!”
天子默然無語,而這默然中包含的是對於士悅等人無盡的失望,而天子之所以有此一問乃是這段時間禦前奏疏內容的變化,原來鶴定國及其黨羽本來是幫襯著橫瑋、陽攸、士悅相互彈劾,可到了後麵士悅、陽攸與橫瑋又統一了陣營,一起向鶴定國等人發起彈劾,與其同時便是被罷相的乾惟喬奏疏也上來了,其中主旨便是,‘說丹匡將士悅淹、陽攸、太史殊、岩介捧為“四賢”,“以為同列”;五人更“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門下有“五六十人遞相提挈”,這些人“布滿要路”,“誤朝迷國”。’
而天子案頭的奏疏也成了佐證,便是非其黨人,便是秉承公議,也不免招致其黨羽攻訐,所謂黨同伐異,溢於言表。
其後更是三件事,一樁樁一件件,將這絞索進一步收緊了。
第一樁事便是陽攸又是輕佻的上了奏疏,此篇奏疏便是赫赫有名的《朋黨論》,其起筆不凡,開門見山,明確地承認有朋黨,朋黨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結黨為義,小人結黨為利!小人之黨是假黨,君子之黨才是真黨!引經據典總之是一個結論,小人之黨害國,君子之黨利國!因此君子結黨不僅不為非,還應該予以肯定,而這篇鴻篇巨著一經問世,本來是銳意新政與顢頇守舊的國策路線鬥爭,徹底向著朋黨鬥爭方向不可挽迴的跌落。
尤其是文中昂言道,“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但是陽攸等人卻等同於趾高氣昂的站在了道德的製高點,向天子指手畫腳,可即便陽攸等人是真正的道德高士,卻也等於剝奪了天子的權柄,須知天下諸邦所謂天家便是能秉政定策之人,可朋黨迭起,等同於一隻手已經搭在了天子玉璽之上。
天子不過是孤家寡人,臣子若是混成一黨朋比夤緣,天子如何自處?不止如此,此文一出,等於是宣告朝廷內外大臣,凡是不能與士悅、橫瑋等人一起致力於新政的便是小人而已,如此等於是一刀切的將守舊派與中間派都趕到了士悅、橫瑋的對立麵,本來各自為政的守舊派也漸漸團結起來。
雖然宣宗當即定性此事,說“朕相信士悅、陽攸等人,一心為國,必無私念。”當著百官的麵,力挺諸公,然而旬日之後,宣宗便下了一道詔令,以海東地區糧食運輸不繼,且稅收也積欠多年為名,委派歐陽修為當地都轉運使,將其打發出京,於是掌握知製誥事權的陽攸外放,更是等於將緊鎖的大門向舊黨諸臣大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