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也是按著祖產,與兄弟是均分的!”
“怎麽個均分?”
“宅院一人一半,隻是俺是長兄,便將周濟族親,養繕宗祠和周應雙親的事務接了過來,雖然多了些田產也是學田與祠堂之類的。”
“哦?”
惟公量了量手裏的單子,
“你們祖宅乃是蓼穀縣南郊八裏處的裕成鄉,為何如今你的戶籍還在裕成鄉中,篁有裕在縣學登記的卻是裕成鄉再往南五裏的子卯坳處?”
又問那鄉老,
“這子卯坳是個什麽所在?”
“稟告府君,此乃是我們鄉下最南麵的荒僻處,因為有道山梁從南麵突出來又轉向東麵,故而這山坳是個三麵環山的地方,原本是養驢子作膠的地方,是篁家老員外年邁之後,因為他們兄弟二人一個不諳商賈之道,一個是個進學的好苗子,才廢了牧場驢圈,慢慢的開荒做了田產,隻是山坡向陽反倒是良田,山坳因為灌溉的溝渠穿了過去,又是地勢低窪,倒不好處置,雖算作水田,但是遠非平地裏的水田質地。”
這鄉老說起地方事務倒是如數家珍。
惟公並不以為這鄉老囉嗦,而是細心聽罷了,又問那篁有光,
“素來兄弟即便分家也該是個鄰居,如何你們這大戶人家分家,倒把親兄弟發配到了山裏麵?”
篁有光懦懦的哼唧道,
“俺家娘子說,俺這兄弟是個讀書人,住到那裏倒是清淨些,必然是對進學有幫助的!”
這番話不必惟公說什麽,堂外百姓已經是噓聲四起。
“你再說說田產是如何分的?”
“自然是無論水旱田都是一家一半!”
“好個一家一半,你莫非沒聽到鄉老所言,便是水田,這子卯坳的陰濕地方能與平原地方相提並論?山坡的旱地梯田能與平地旱田一樣的伺候?”
篁有光無話可說,惟公卻振振有詞,
“某再問你,你家田產合計多少?”
“合計水田一百六十畝,旱田兩百畝,俺家其餘的百畝水田都是俺娘子的陪嫁。”
說起這個真個是倒背如流的爽利。
惟公指著手中的文書,言語平淡,但是這份平淡下掩藏著驚濤駭浪,
“朝廷自天聖四年夏至天聖五年春,做了丁籍核查,應天府根據丁籍重新核實,對於你們篁家這等大戶,蓼穀縣有專檔,而府衙也有備案,幸虧府衙信任錄事參軍便是原蓼穀縣主簿朱純臣,此人你也該知曉吧?”
篁有光確實不是經商的材料,隻看此人現在這副懵懂樣子,根本沒明白惟公的潛台詞,惟公繼續說道,
“看來你那位娘子才是你的當家人,等下她迴來就該明白某的意思了,她隻以為這朱主簿向來不管閑事,卻不曉得‘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意思,”
說到這裏還似有意無意的看向那若有所思的篁有裕,又說道,
“朱主簿對於你們的家事還頗為熟悉,隻看這各處的記錄,你且說說,你父親病故前,還在冊有水田兩百畝,旱田四百畝,桑林三百畝,苧麻田百畝,池塘三處,還有水碓坊兩處,綢作坊一處,鐵作坊一處,蓼膠作坊兩處,蓼穀縣城中商鋪五處,倉庫一處,驢騾大牲口百匹,耕牛十頭,豬羊五圈,雞鴨四舍,以年兩稅及各項買賣繳課,折色你們篁家年入合計不下千貫,家資除去田產外,折變有一萬五千貫上下。你卻說說,這等豐厚家產如何分的?”
莫說篁有裕聞之一怔,便是篁有光也是,隻聽惟公繼續說道,
“你們篁家明明是個一等戶人家,而你們的亡父為了你們兄弟著想,才在離世前便定下分家之舉,可是按著你們在冊的財產,便是均分也都是二等戶人家,可你這嫡親兄長卻實實在在將一母同胞逼成了個四等戶,你有何話說?”
不說堂外許多百姓的喧嘩已經群起,隻說這篁有光也是一臉的不可置信,篁有裕也少了些從容,質問起兄長來,
“兄長,你不是說咱們家賬麵上隻有些宅子田產,咱們乃是親兄弟,你難道不知我的秉性,即便與我明言,便是分多分少,我又豈能作梗?”
“兄弟,我。。。”
篁有光也是臊紅著臉對著惟公迴話,
“府尊,小民是有所隱瞞,但是也隻是將部分田產冒名在俺家娘子名下,其餘許多家產俺也是聞所未聞啊!”
“你與危氏成親多久了?”
惟公忽然轉換了話題。
篁有光現在是有問必答,
“那是家父早先定下的婚事,六年前娶過門來的。”
“危氏嫁入你們家六年,誕下幾個子嗣?”
“五年前生了一個女兒,緊接著便是先父病重,沒多久便故去了,因為守了三年喪,去年年底又添了一個女兒。”
惟公又問那篁有裕,篁有裕則答道,
“兄長婚後第二年,父親病重,學生這才成婚,拙荊也是父親相中的,隻是過門不久,父親便故去了,三年守製,之後學生也是不敢耽擱學業,也是去歲入了縣學,才算安定幾分,拙荊這也是才有了身孕,而時至今日,學生也才得知。”
“你們的娘子,危氏與樊氏都是福昌縣人士!”
“正是!”
“你們的父親為了你二人的親事可謂是煞費苦心,偏偏找的是蓼穀縣官媒作保,這才留下了記錄,也才能跨到福昌縣,聯姻兩個好人家!”
惟公手裏的是應天府他們二人婚姻登記記錄,從媒人作保到官府鈐印婚書,記錄一應俱全。莫說他二人,大肇製度每個丁口婚姻無論官媒、私媒,最後成婚的一紙婚書都是要衙門鈐印的,否則何來一紙婚約抵萬金之說?畢竟這媒人可是與這婚姻作保的,但有瑕疵,這媒人少不得議罪認罰,也正因為如此,有了得體的官媒人牽姻緣,那是最為靠譜的良配。
隻聽惟公娓娓道來,
“危氏與樊氏原本是福昌縣城一條巷子的主戶,一個巷子北,一個巷子南,年歲卻也相當,家世也是類似,你們的父親便是相中了兩家的姑娘,姑娘家裏也是看中了篁家的門第,隻是危氏直到成婚時,才知道自己是嫁給了守成的兄長,卻不是賢達的胞弟,如何心中不憤懣,不遷怒他人呢?尤其是同命不同運的樊氏?”
看著瞠目結舌的兄弟二人,惟公繼續說道,
“你們以為某是妄言嗎?”
他遞給宗淑文書,這是手抄部分,於是宗淑拿著走到堂中,麵向兄弟二人展開,惟公則說道,
“媒人登記的八字批文,你們兄弟二人名下各是兩份,這裏雖然沒有詳細的批文,卻也記錄著兩份八字中,女子八字的不同,隻看篁有光,你那第一份八字批文中女方八字,則是篁有裕婚書中記錄女子八字相同。這便是說,你們的父親為你們點選了鴛鴦譜!”
惟公繼續說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本就是陌生的兩個人,錯了也就是錯了,隻是有些人難以釋懷。隻看這危氏娘家與樊氏娘家數年來的機遇,可真是大不相同啊!”
惟公忽然問向篁有裕,
“這數年來,你家娘子可是自怨自艾,自己乃是不祥之人?”
“確如府君所言,因為這幾年來學生家裏出了許多變故,加之拙荊娘家也是煩擾不斷,但是學生卻不認為是拙荊之故,隻是天時所至,命數該當如此,聖人教誨,欲有所成者必先苦其心誌,學生以為苦盡甘來必有時,每每以此寬慰之!”
“此言甚善,你能如此考量難能可貴。隻是你們夫妻二人還是小看了人間險惡。”
惟公抻開一紙文書,細細說來,
“原本危氏與樊氏也算是富貴人家出身,危家乃是三十年前因為到此地做官才遷居至此,不曾想多年後其祖病篤於任上,其家眷並未返迴故裏,而是在此定居下來,隻是兩代裏都沒出個讀書人,倒是精通商賈之術,因此也攢下來一份家業。”
又繼續道,
“而這樊氏乃是此地土著,世代耕讀,隻是數代都是精通道學,不喜儒術,其祖更是遊方南隅皈依正道,因此樊氏便主要經營土藥栽培與調製之業,福昌縣樊氏藥鋪與壽安縣智家藥鋪可謂不分伯仲,在這應天府平分秋色,說起來這樊氏家業還更繁茂許多。”
這些話說的兩個弟兄點頭稱是,惟公又說道,
“說起來,你們的父親為你們牽的因緣可謂是用心良苦,之所以將原本的因緣做了調整,也是考慮篁有光為人木訥,守著這份家業總要有個懂經營的嶽家扶持,這便相中了危氏,而篁有裕,是個難得的讀書苗子,這才選中長期有買賣往來,知根知底的樊氏聯姻!”
惟公更是點到了關鍵,
“否則何必選了外縣的兩戶人家,也是擔心近處聯姻,許多事情說不清楚。”
惟公一頓,便對著篁有光說道,
“既然是這份考慮,你且說說這危家給女兒的陪嫁,即便是田產又怎麽會在蓼穀縣境內?偏偏府衙存的土地交割底子,多了一份天聖五年底,危氏將土地易名成你的憑據,那時節你父親才入土為安,你家娘子倒是孝順的很,這個時候倒把娘家給得嫁妝都白給了你們篁家?”
不等他迴答,惟公左手恨恨拍在公案上繼續說道,
“那你說說,其餘水旱田,還有桑林、苧麻田、池塘,以及全部工坊怎麽都到了危家名下,莫不是你幫著嶽丈侵吞起自家財產了?”
那篁有光哪裏站的住,撲騰一聲跪住了,這一次可沒人阻止他了,畢竟這個事情說不清楚,那麽這廝可就難逃牢獄之災了。
此人木訥憨笨了些,卻絕非癡傻,如何不知道其中利害,而他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叫起屈來,
“府尊老爺,絕非小民私藏家產,而是俺就不知道竟有這麽許多家產,俺爹病重之後,這家裏的大事小情都是我那娘子與幾個管事張羅,畢竟俺是素來管不住賬務的,俺那兄弟又是常年在外求學的,也是俺那弟妹因為這些家務事才與俺那娘子起了衝突,這才牽連出分家之事。可是當時俺家那老管事遞給俺的賬目單子絕無這麽許多財貨田產啊!”
這漢子說罷便往地上叩首,
“俺說的句句實言,青天大老爺明鑒啊!”
篁有裕也是急忙跪倒,也是求情道,
“老父母,學生的兄長乃是個純善之人,我們兄弟雖然分家鬧了些不快,可若是說兄長存了私心隱匿家產,學生卻也著實不信,其中必有緣故,還請老父母明察!”
“你如今也是秀才,不必跪著說話,”
又對旁人說道,
“且讓篁有光站起來說話!”
衙役這才將二人扶了起來。
“某且不論你知不知底細,隻說說這危家與樊家!樊家如今為何將祖上留下來的藥田與藥鋪都發賣了?”
篁有裕也是歎了口氣,
“府尊,學生那嶽家這幾年也是走了背運,先是嶽母病故,之後學生那丈人因為一樁土藥生意,不隻是賠了一筆錢財,自己也中風病倒了,學生的拙荊乃是長女,家中兩個舅子也都年幼,本該大舅子擔起家業來,豈料福昌縣發了他的役,又征收了千貫的土藥,往北麵邊地一去就是三年,如今人還在北邊,而這筆土藥款子也是每個著落,小舅子本來跟著我一起讀書,如今也是荒了學業,隻是他並非經商的底子,因為前後幾筆款子搭進去,家裏麵實在周轉不開,這才典了部分藥田,隻是沒想到後續的買賣是有一筆算一筆,筆筆都是賠本生意,才兩年的光景,這家業也敗了個七七八八,若非是複真觀那裏有些固定采買,還有壽安縣智大官人周濟了些生意,隻怕什麽也剩不下來了!”
這篁有裕說著說著也察覺其中的蹊蹺了,
“稟告府尊,今年年初時,藥鋪至少還能勉力維持,卻不想那藥鋪掌櫃的往山裏取藥,竟摔落山崖歿去了,他這麽一走,藥鋪生意更是難以為繼了,而福昌縣又要征調一千貫的土藥,這實在是雪上加霜,沒奈何才把這藥鋪典了出去,隻是約定了今年年底前贖買迴來,否則才被人收了去,如今我那小舅子約了交好的朋友親自押了一批上等好藥往東京去了,若是順遂,也能熬過這一關。隻是許多事,現在想來,說是時運不濟卻也總歸是太巧合了。”
“怎麽個均分?”
“宅院一人一半,隻是俺是長兄,便將周濟族親,養繕宗祠和周應雙親的事務接了過來,雖然多了些田產也是學田與祠堂之類的。”
“哦?”
惟公量了量手裏的單子,
“你們祖宅乃是蓼穀縣南郊八裏處的裕成鄉,為何如今你的戶籍還在裕成鄉中,篁有裕在縣學登記的卻是裕成鄉再往南五裏的子卯坳處?”
又問那鄉老,
“這子卯坳是個什麽所在?”
“稟告府君,此乃是我們鄉下最南麵的荒僻處,因為有道山梁從南麵突出來又轉向東麵,故而這山坳是個三麵環山的地方,原本是養驢子作膠的地方,是篁家老員外年邁之後,因為他們兄弟二人一個不諳商賈之道,一個是個進學的好苗子,才廢了牧場驢圈,慢慢的開荒做了田產,隻是山坡向陽反倒是良田,山坳因為灌溉的溝渠穿了過去,又是地勢低窪,倒不好處置,雖算作水田,但是遠非平地裏的水田質地。”
這鄉老說起地方事務倒是如數家珍。
惟公並不以為這鄉老囉嗦,而是細心聽罷了,又問那篁有光,
“素來兄弟即便分家也該是個鄰居,如何你們這大戶人家分家,倒把親兄弟發配到了山裏麵?”
篁有光懦懦的哼唧道,
“俺家娘子說,俺這兄弟是個讀書人,住到那裏倒是清淨些,必然是對進學有幫助的!”
這番話不必惟公說什麽,堂外百姓已經是噓聲四起。
“你再說說田產是如何分的?”
“自然是無論水旱田都是一家一半!”
“好個一家一半,你莫非沒聽到鄉老所言,便是水田,這子卯坳的陰濕地方能與平原地方相提並論?山坡的旱地梯田能與平地旱田一樣的伺候?”
篁有光無話可說,惟公卻振振有詞,
“某再問你,你家田產合計多少?”
“合計水田一百六十畝,旱田兩百畝,俺家其餘的百畝水田都是俺娘子的陪嫁。”
說起這個真個是倒背如流的爽利。
惟公指著手中的文書,言語平淡,但是這份平淡下掩藏著驚濤駭浪,
“朝廷自天聖四年夏至天聖五年春,做了丁籍核查,應天府根據丁籍重新核實,對於你們篁家這等大戶,蓼穀縣有專檔,而府衙也有備案,幸虧府衙信任錄事參軍便是原蓼穀縣主簿朱純臣,此人你也該知曉吧?”
篁有光確實不是經商的材料,隻看此人現在這副懵懂樣子,根本沒明白惟公的潛台詞,惟公繼續說道,
“看來你那位娘子才是你的當家人,等下她迴來就該明白某的意思了,她隻以為這朱主簿向來不管閑事,卻不曉得‘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意思,”
說到這裏還似有意無意的看向那若有所思的篁有裕,又說道,
“朱主簿對於你們的家事還頗為熟悉,隻看這各處的記錄,你且說說,你父親病故前,還在冊有水田兩百畝,旱田四百畝,桑林三百畝,苧麻田百畝,池塘三處,還有水碓坊兩處,綢作坊一處,鐵作坊一處,蓼膠作坊兩處,蓼穀縣城中商鋪五處,倉庫一處,驢騾大牲口百匹,耕牛十頭,豬羊五圈,雞鴨四舍,以年兩稅及各項買賣繳課,折色你們篁家年入合計不下千貫,家資除去田產外,折變有一萬五千貫上下。你卻說說,這等豐厚家產如何分的?”
莫說篁有裕聞之一怔,便是篁有光也是,隻聽惟公繼續說道,
“你們篁家明明是個一等戶人家,而你們的亡父為了你們兄弟著想,才在離世前便定下分家之舉,可是按著你們在冊的財產,便是均分也都是二等戶人家,可你這嫡親兄長卻實實在在將一母同胞逼成了個四等戶,你有何話說?”
不說堂外許多百姓的喧嘩已經群起,隻說這篁有光也是一臉的不可置信,篁有裕也少了些從容,質問起兄長來,
“兄長,你不是說咱們家賬麵上隻有些宅子田產,咱們乃是親兄弟,你難道不知我的秉性,即便與我明言,便是分多分少,我又豈能作梗?”
“兄弟,我。。。”
篁有光也是臊紅著臉對著惟公迴話,
“府尊,小民是有所隱瞞,但是也隻是將部分田產冒名在俺家娘子名下,其餘許多家產俺也是聞所未聞啊!”
“你與危氏成親多久了?”
惟公忽然轉換了話題。
篁有光現在是有問必答,
“那是家父早先定下的婚事,六年前娶過門來的。”
“危氏嫁入你們家六年,誕下幾個子嗣?”
“五年前生了一個女兒,緊接著便是先父病重,沒多久便故去了,因為守了三年喪,去年年底又添了一個女兒。”
惟公又問那篁有裕,篁有裕則答道,
“兄長婚後第二年,父親病重,學生這才成婚,拙荊也是父親相中的,隻是過門不久,父親便故去了,三年守製,之後學生也是不敢耽擱學業,也是去歲入了縣學,才算安定幾分,拙荊這也是才有了身孕,而時至今日,學生也才得知。”
“你們的娘子,危氏與樊氏都是福昌縣人士!”
“正是!”
“你們的父親為了你二人的親事可謂是煞費苦心,偏偏找的是蓼穀縣官媒作保,這才留下了記錄,也才能跨到福昌縣,聯姻兩個好人家!”
惟公手裏的是應天府他們二人婚姻登記記錄,從媒人作保到官府鈐印婚書,記錄一應俱全。莫說他二人,大肇製度每個丁口婚姻無論官媒、私媒,最後成婚的一紙婚書都是要衙門鈐印的,否則何來一紙婚約抵萬金之說?畢竟這媒人可是與這婚姻作保的,但有瑕疵,這媒人少不得議罪認罰,也正因為如此,有了得體的官媒人牽姻緣,那是最為靠譜的良配。
隻聽惟公娓娓道來,
“危氏與樊氏原本是福昌縣城一條巷子的主戶,一個巷子北,一個巷子南,年歲卻也相當,家世也是類似,你們的父親便是相中了兩家的姑娘,姑娘家裏也是看中了篁家的門第,隻是危氏直到成婚時,才知道自己是嫁給了守成的兄長,卻不是賢達的胞弟,如何心中不憤懣,不遷怒他人呢?尤其是同命不同運的樊氏?”
看著瞠目結舌的兄弟二人,惟公繼續說道,
“你們以為某是妄言嗎?”
他遞給宗淑文書,這是手抄部分,於是宗淑拿著走到堂中,麵向兄弟二人展開,惟公則說道,
“媒人登記的八字批文,你們兄弟二人名下各是兩份,這裏雖然沒有詳細的批文,卻也記錄著兩份八字中,女子八字的不同,隻看篁有光,你那第一份八字批文中女方八字,則是篁有裕婚書中記錄女子八字相同。這便是說,你們的父親為你們點選了鴛鴦譜!”
惟公繼續說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本就是陌生的兩個人,錯了也就是錯了,隻是有些人難以釋懷。隻看這危氏娘家與樊氏娘家數年來的機遇,可真是大不相同啊!”
惟公忽然問向篁有裕,
“這數年來,你家娘子可是自怨自艾,自己乃是不祥之人?”
“確如府君所言,因為這幾年來學生家裏出了許多變故,加之拙荊娘家也是煩擾不斷,但是學生卻不認為是拙荊之故,隻是天時所至,命數該當如此,聖人教誨,欲有所成者必先苦其心誌,學生以為苦盡甘來必有時,每每以此寬慰之!”
“此言甚善,你能如此考量難能可貴。隻是你們夫妻二人還是小看了人間險惡。”
惟公抻開一紙文書,細細說來,
“原本危氏與樊氏也算是富貴人家出身,危家乃是三十年前因為到此地做官才遷居至此,不曾想多年後其祖病篤於任上,其家眷並未返迴故裏,而是在此定居下來,隻是兩代裏都沒出個讀書人,倒是精通商賈之術,因此也攢下來一份家業。”
又繼續道,
“而這樊氏乃是此地土著,世代耕讀,隻是數代都是精通道學,不喜儒術,其祖更是遊方南隅皈依正道,因此樊氏便主要經營土藥栽培與調製之業,福昌縣樊氏藥鋪與壽安縣智家藥鋪可謂不分伯仲,在這應天府平分秋色,說起來這樊氏家業還更繁茂許多。”
這些話說的兩個弟兄點頭稱是,惟公又說道,
“說起來,你們的父親為你們牽的因緣可謂是用心良苦,之所以將原本的因緣做了調整,也是考慮篁有光為人木訥,守著這份家業總要有個懂經營的嶽家扶持,這便相中了危氏,而篁有裕,是個難得的讀書苗子,這才選中長期有買賣往來,知根知底的樊氏聯姻!”
惟公更是點到了關鍵,
“否則何必選了外縣的兩戶人家,也是擔心近處聯姻,許多事情說不清楚。”
惟公一頓,便對著篁有光說道,
“既然是這份考慮,你且說說這危家給女兒的陪嫁,即便是田產又怎麽會在蓼穀縣境內?偏偏府衙存的土地交割底子,多了一份天聖五年底,危氏將土地易名成你的憑據,那時節你父親才入土為安,你家娘子倒是孝順的很,這個時候倒把娘家給得嫁妝都白給了你們篁家?”
不等他迴答,惟公左手恨恨拍在公案上繼續說道,
“那你說說,其餘水旱田,還有桑林、苧麻田、池塘,以及全部工坊怎麽都到了危家名下,莫不是你幫著嶽丈侵吞起自家財產了?”
那篁有光哪裏站的住,撲騰一聲跪住了,這一次可沒人阻止他了,畢竟這個事情說不清楚,那麽這廝可就難逃牢獄之災了。
此人木訥憨笨了些,卻絕非癡傻,如何不知道其中利害,而他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叫起屈來,
“府尊老爺,絕非小民私藏家產,而是俺就不知道竟有這麽許多家產,俺爹病重之後,這家裏的大事小情都是我那娘子與幾個管事張羅,畢竟俺是素來管不住賬務的,俺那兄弟又是常年在外求學的,也是俺那弟妹因為這些家務事才與俺那娘子起了衝突,這才牽連出分家之事。可是當時俺家那老管事遞給俺的賬目單子絕無這麽許多財貨田產啊!”
這漢子說罷便往地上叩首,
“俺說的句句實言,青天大老爺明鑒啊!”
篁有裕也是急忙跪倒,也是求情道,
“老父母,學生的兄長乃是個純善之人,我們兄弟雖然分家鬧了些不快,可若是說兄長存了私心隱匿家產,學生卻也著實不信,其中必有緣故,還請老父母明察!”
“你如今也是秀才,不必跪著說話,”
又對旁人說道,
“且讓篁有光站起來說話!”
衙役這才將二人扶了起來。
“某且不論你知不知底細,隻說說這危家與樊家!樊家如今為何將祖上留下來的藥田與藥鋪都發賣了?”
篁有裕也是歎了口氣,
“府尊,學生那嶽家這幾年也是走了背運,先是嶽母病故,之後學生那丈人因為一樁土藥生意,不隻是賠了一筆錢財,自己也中風病倒了,學生的拙荊乃是長女,家中兩個舅子也都年幼,本該大舅子擔起家業來,豈料福昌縣發了他的役,又征收了千貫的土藥,往北麵邊地一去就是三年,如今人還在北邊,而這筆土藥款子也是每個著落,小舅子本來跟著我一起讀書,如今也是荒了學業,隻是他並非經商的底子,因為前後幾筆款子搭進去,家裏麵實在周轉不開,這才典了部分藥田,隻是沒想到後續的買賣是有一筆算一筆,筆筆都是賠本生意,才兩年的光景,這家業也敗了個七七八八,若非是複真觀那裏有些固定采買,還有壽安縣智大官人周濟了些生意,隻怕什麽也剩不下來了!”
這篁有裕說著說著也察覺其中的蹊蹺了,
“稟告府尊,今年年初時,藥鋪至少還能勉力維持,卻不想那藥鋪掌櫃的往山裏取藥,竟摔落山崖歿去了,他這麽一走,藥鋪生意更是難以為繼了,而福昌縣又要征調一千貫的土藥,這實在是雪上加霜,沒奈何才把這藥鋪典了出去,隻是約定了今年年底前贖買迴來,否則才被人收了去,如今我那小舅子約了交好的朋友親自押了一批上等好藥往東京去了,若是順遂,也能熬過這一關。隻是許多事,現在想來,說是時運不濟卻也總歸是太巧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