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登基大典
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 作者:鋒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48章 登基大典
諸葛亮在蔣琬的低聲細語中,逐漸明白了太後的心意,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
他與蔣琬對視一眼,那份默契仿佛無需言語便能心領神會。兩人又閑聊了幾句,諸葛亮對蔣琬的穩重和才智更是讚賞有加。
直至蔣琬拱手作別,那背影逐漸消失在夜色之中,諸葛亮仍沉浸在一份難得的寧靜與期待之中,仿佛看到了大漢江山未來的希望。
新皇登基的前夕,相府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董允踏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了諸葛亮的書房。
他一臉肅穆,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他詳細地向諸葛亮匯報了羽林軍的布防情況,太極殿周圍如鐵桶一般固若金湯,巡邏隊穿梭其間,如同遊龍般靈活敏捷。殿內台階下,禦前侍衛挺立如鬆,個個精神抖擻,氣勢磅礴。
諸葛亮聽後,嘴角勾起一抹滿意的微笑,眼中閃爍著讚許的光芒。他輕輕點頭,對董允的辦事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董允,你做得很好!如此周密的布防,定能確保登基大典的順利進行。”
董允心中一暖,仿佛春日裏的一縷陽光照進了心田。他拱手作揖,帶著這份榮耀與鼓舞,踏上了歸途。
董允剛離去不久,費褘便接踵而至。他的臉上帶著幾分凝重,顯然,他帶來的消息並不如董允那般順暢。
費褘向諸葛亮匯報了群臣對於擁立田大將軍為太上皇一事的反應。原來,群臣對此事意見紛呈,猶如湖麵泛起的層層漣漪,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讚成者言之鑿鑿,認為田大將軍功勳卓著,德高望重。若與太後成親,田英順理成章成為太上皇,太上皇攝政,對於大漢江山的穩固無疑是一顆定心丸。他們堅信,在田大將軍的輔佐下,新皇定能開創一番宏圖偉業。
反對者則眉頭緊鎖,認為先皇駕崩未久,太後此舉有違禮法,恐遭天下人詬病。他們擔心,此舉會引發朝野動蕩,甚至可能危及大漢的江山社稷。
而那些保持中立者,則像是岸邊的觀潮者,既不願卷入浪濤之中,也不願錯失風景。他們認為,讚成者與反對者均有理有據,與其爭論不休,不如保持中立,任其自然發展。自己不想插手幹預,隻願大漢江山能夠平穩過渡。
費褘見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在此非常之時,需行非常之事。禮法雖重,但國家大事更不容有失。
於是,他站了出來,曉以利害,動之以情。他向群臣闡述了大漢江山的安危與田大將軍的輔佐息息相關,以及新皇年幼需要太上皇的扶持等道理。
終於,在費褘的耐心開導下,反對者和保持中立者都被他的言辭所打動。他們認識到,大局為重,不應拘泥於禮法而壞了國家大事。於是,他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願意共同擁護田大將軍為太上皇。
諸葛亮聞此,心中大喜。他深知,費褘此行的確功不可沒。他連忙詢問曹魏君臣對此事的態度,生怕會節外生枝。費褘一笑,道出了令人意外的消息:司馬懿對此竟也極為讚同,而曹睿與曹宇更是毫無異議。
原來,這一切背後還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密謀。蔣琬在與太後溝通之後,太後連夜修書一封,派人送至魏王府其兄魏王曹睿手中。曹睿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召來燕侯曹宇與車騎將軍司馬懿,三人在密室中密謀良久。
他們一致認為,曹綾與田英的聯姻將是大漢與曹魏之間的一條紐帶。一旦田英成為太上皇,他便是曹睿的妹夫。俗話說:疏不間親。丞相諸葛亮與田英關係再親密,也趕不上曹睿與田英的親戚關係。曹睿作為田英的大舅子,田英難道會不幫大舅子而幫外人嗎?
而且,田英是丞相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一旦田英倒向曹睿,諸葛亮將孤立無援,大漢的天就要塌了。而曹魏卻有望複國,中興在望。因此,他們全力支持田英與曹綾盡快成親,盡快當上太上皇。
然而,司馬懿老奸巨猾,他向曹綾的使者提出了一個條件:一旦田英當上太上皇後,一定要提拔曹魏君臣。曹睿為魏王,已至頂峰,無需再升。但燕侯曹宇一定要官複原職,升為燕王。而司馬懿也要官複原職,升為大都督。
他認為,如果升為大將軍太顯眼,容易引起別人的猜忌和嫉妒。因此,他堅持自己擔任大都督一職即可。
使者迴報給太後,太後曹綾為了獲得娘家人的支持,從而與田英長相廝守,於是滿口答應了曹魏君臣的要求。
使者再次前往魏王府,將太後的意思傳達給魏王,曹魏君臣這才喜笑顏開,曹宇和司馬懿這才高高興興地告辭而去,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當然,曹魏君臣在密室內的密謀,諸葛亮和費褘無法得知。但他們支持太後與田英成親以及田英登上太上皇寶座的決定,卻大大出乎了兩人的預料。他們原本以為,此事會受到曹魏君臣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爽快地答應了。
既然滿朝文武都已達成共識,諸葛亮心中便有了計較。他密令費褘,在登基大典上提出此事,由廷尉費褘來提議擁立田大將軍為太上皇。其他文武百官順勢附議,此事便可水到渠成。
次日清晨,陽光明媚,照耀著大漢的江山。今天是新皇登基的大喜日子,滿朝文武早已在朝堂內等候多時。他們個個精神飽滿,氣勢昂揚,仿佛已經做好了迎接新皇的準備。
沒多久,太後蔣玲懷抱太子劉虔,在首領宦官黃皓的引領下,緩緩步入朝堂。她儀態萬方,氣質高貴,仿佛是天生的太後之選。她在台階正中的龍椅上坐下,目光掃過群臣,帶著一份威嚴和慈愛。
丞相諸葛亮、大將軍田英、驃騎將軍魏延、魏王曹睿、燕侯曹宇和車騎將軍司馬懿等文武百官侍立於兩側,氣勢恢宏。他們個個身著華服,佩戴著精美的飾品,顯得威風凜凜。
吉時已至,諸葛亮一聲令下,登基大典正式拉開序幕。黃皓打開由丞相諸葛亮親自動筆書寫的先皇劉禪的遺詔,那字字句句仿佛穿越了時空,將先皇的遺願娓娓道來。
隻見黃皓朗聲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劉禪,承先祖之基業,統大漢之江山,曆數載之春秋,已至中年,忽感天命難違,疾病纏身,恐難久持國柄。念及社稷之未來,百姓之福祉,朕心憂憂,夜不能寐,特此遺詔。
朕子劉虔,雖在繈褓之中,然天命所歸,朕心已定,欲傳位於此子。朕知幼主難立,然朕之子孫,唯虔可承大統,望諸卿勉力輔佐,共保江山。
諸卿當以社稷為重,忠心耿耿,勿生異誌。太子年幼,政事皆由相父及卿等裁決,然需秉持公正,勿行私權,以安民心,以穩朝綱。
太子劉虔,雖幼而有福,朕望其成長之後,能承先祖之遺德,興大漢之基業。卿等當悉心教導,以成其才。
朕之喪事,一切從簡,勿以奢華為念。朕之陵墓,勿需過飾,以省民力。
朕死之後,卿等當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為念,勿忘朕之遺命。願蜀漢之江山永固,百姓之安樂綿長。
此詔既下,天地為鑒,鬼神皆知。朕之子孫,當謹遵此詔,以承先祖之遺誌。
欽此!
大漢皇帝劉禪
延熙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黃皓的聲音剛落,群臣紛紛跪倒在地,向龍椅上的新皇劉虔行君臣大禮。他們三唿萬歲,聲音響徹雲霄,仿佛要將這份喜悅和祝福傳遞給天地萬物。
太後抬手示意群臣平身,她的聲音溫和而堅定:“諸位愛卿平身。”群臣這才起身侍立於兩側,氣氛莊重而肅穆。
按照傳統,登基大典後,新皇還需前往天壇、地壇和太廟等地祭祀天地和祖宗,以表示自己是被天命選中的正統皇帝。
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太後抱著新皇前往天壇、地壇和太廟。他們虔誠地祭祀了天地和祖宗,祈求天地保佑大漢江山永固、百姓安樂。
祭祀完畢,眾人一起迴到朝堂。太後抱著新皇坐在龍椅上,丞相諸葛亮首先奏讀《尚書·顧命》。那古老的文字仿佛帶著曆史的厚重和滄桑,迴響在朝堂之上。
隨後,他走上台階向先帝劉禪的靈柩北麵禮拜,然後奉讀策文,宣告新皇劉虔正式即位。
那一刻,傳國玉璽和綬帶在黃皓的手中傳遞。最終由太後代表新皇劉虔接了過來,象征著皇權的正式傳承。群臣見狀,紛紛向新皇劉虔行三跪九叩大禮,高唿萬歲。那聲音中充滿了對新皇的祝賀和對未來的期許。
太後代表新皇劉虔宣布大赦天下,以示仁德。至此,登基大典才算完成。新皇劉虔正式即位,而太後蔣玲開始垂簾聽政。
諸葛亮在蔣琬的低聲細語中,逐漸明白了太後的心意,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
他與蔣琬對視一眼,那份默契仿佛無需言語便能心領神會。兩人又閑聊了幾句,諸葛亮對蔣琬的穩重和才智更是讚賞有加。
直至蔣琬拱手作別,那背影逐漸消失在夜色之中,諸葛亮仍沉浸在一份難得的寧靜與期待之中,仿佛看到了大漢江山未來的希望。
新皇登基的前夕,相府內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董允踏著沉穩的步伐,走進了諸葛亮的書房。
他一臉肅穆,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他詳細地向諸葛亮匯報了羽林軍的布防情況,太極殿周圍如鐵桶一般固若金湯,巡邏隊穿梭其間,如同遊龍般靈活敏捷。殿內台階下,禦前侍衛挺立如鬆,個個精神抖擻,氣勢磅礴。
諸葛亮聽後,嘴角勾起一抹滿意的微笑,眼中閃爍著讚許的光芒。他輕輕點頭,對董允的辦事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董允,你做得很好!如此周密的布防,定能確保登基大典的順利進行。”
董允心中一暖,仿佛春日裏的一縷陽光照進了心田。他拱手作揖,帶著這份榮耀與鼓舞,踏上了歸途。
董允剛離去不久,費褘便接踵而至。他的臉上帶著幾分凝重,顯然,他帶來的消息並不如董允那般順暢。
費褘向諸葛亮匯報了群臣對於擁立田大將軍為太上皇一事的反應。原來,群臣對此事意見紛呈,猶如湖麵泛起的層層漣漪,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讚成者言之鑿鑿,認為田大將軍功勳卓著,德高望重。若與太後成親,田英順理成章成為太上皇,太上皇攝政,對於大漢江山的穩固無疑是一顆定心丸。他們堅信,在田大將軍的輔佐下,新皇定能開創一番宏圖偉業。
反對者則眉頭緊鎖,認為先皇駕崩未久,太後此舉有違禮法,恐遭天下人詬病。他們擔心,此舉會引發朝野動蕩,甚至可能危及大漢的江山社稷。
而那些保持中立者,則像是岸邊的觀潮者,既不願卷入浪濤之中,也不願錯失風景。他們認為,讚成者與反對者均有理有據,與其爭論不休,不如保持中立,任其自然發展。自己不想插手幹預,隻願大漢江山能夠平穩過渡。
費褘見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在此非常之時,需行非常之事。禮法雖重,但國家大事更不容有失。
於是,他站了出來,曉以利害,動之以情。他向群臣闡述了大漢江山的安危與田大將軍的輔佐息息相關,以及新皇年幼需要太上皇的扶持等道理。
終於,在費褘的耐心開導下,反對者和保持中立者都被他的言辭所打動。他們認識到,大局為重,不應拘泥於禮法而壞了國家大事。於是,他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願意共同擁護田大將軍為太上皇。
諸葛亮聞此,心中大喜。他深知,費褘此行的確功不可沒。他連忙詢問曹魏君臣對此事的態度,生怕會節外生枝。費褘一笑,道出了令人意外的消息:司馬懿對此竟也極為讚同,而曹睿與曹宇更是毫無異議。
原來,這一切背後還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密謀。蔣琬在與太後溝通之後,太後連夜修書一封,派人送至魏王府其兄魏王曹睿手中。曹睿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召來燕侯曹宇與車騎將軍司馬懿,三人在密室中密謀良久。
他們一致認為,曹綾與田英的聯姻將是大漢與曹魏之間的一條紐帶。一旦田英成為太上皇,他便是曹睿的妹夫。俗話說:疏不間親。丞相諸葛亮與田英關係再親密,也趕不上曹睿與田英的親戚關係。曹睿作為田英的大舅子,田英難道會不幫大舅子而幫外人嗎?
而且,田英是丞相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一旦田英倒向曹睿,諸葛亮將孤立無援,大漢的天就要塌了。而曹魏卻有望複國,中興在望。因此,他們全力支持田英與曹綾盡快成親,盡快當上太上皇。
然而,司馬懿老奸巨猾,他向曹綾的使者提出了一個條件:一旦田英當上太上皇後,一定要提拔曹魏君臣。曹睿為魏王,已至頂峰,無需再升。但燕侯曹宇一定要官複原職,升為燕王。而司馬懿也要官複原職,升為大都督。
他認為,如果升為大將軍太顯眼,容易引起別人的猜忌和嫉妒。因此,他堅持自己擔任大都督一職即可。
使者迴報給太後,太後曹綾為了獲得娘家人的支持,從而與田英長相廝守,於是滿口答應了曹魏君臣的要求。
使者再次前往魏王府,將太後的意思傳達給魏王,曹魏君臣這才喜笑顏開,曹宇和司馬懿這才高高興興地告辭而去,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當然,曹魏君臣在密室內的密謀,諸葛亮和費褘無法得知。但他們支持太後與田英成親以及田英登上太上皇寶座的決定,卻大大出乎了兩人的預料。他們原本以為,此事會受到曹魏君臣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爽快地答應了。
既然滿朝文武都已達成共識,諸葛亮心中便有了計較。他密令費褘,在登基大典上提出此事,由廷尉費褘來提議擁立田大將軍為太上皇。其他文武百官順勢附議,此事便可水到渠成。
次日清晨,陽光明媚,照耀著大漢的江山。今天是新皇登基的大喜日子,滿朝文武早已在朝堂內等候多時。他們個個精神飽滿,氣勢昂揚,仿佛已經做好了迎接新皇的準備。
沒多久,太後蔣玲懷抱太子劉虔,在首領宦官黃皓的引領下,緩緩步入朝堂。她儀態萬方,氣質高貴,仿佛是天生的太後之選。她在台階正中的龍椅上坐下,目光掃過群臣,帶著一份威嚴和慈愛。
丞相諸葛亮、大將軍田英、驃騎將軍魏延、魏王曹睿、燕侯曹宇和車騎將軍司馬懿等文武百官侍立於兩側,氣勢恢宏。他們個個身著華服,佩戴著精美的飾品,顯得威風凜凜。
吉時已至,諸葛亮一聲令下,登基大典正式拉開序幕。黃皓打開由丞相諸葛亮親自動筆書寫的先皇劉禪的遺詔,那字字句句仿佛穿越了時空,將先皇的遺願娓娓道來。
隻見黃皓朗聲宣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劉禪,承先祖之基業,統大漢之江山,曆數載之春秋,已至中年,忽感天命難違,疾病纏身,恐難久持國柄。念及社稷之未來,百姓之福祉,朕心憂憂,夜不能寐,特此遺詔。
朕子劉虔,雖在繈褓之中,然天命所歸,朕心已定,欲傳位於此子。朕知幼主難立,然朕之子孫,唯虔可承大統,望諸卿勉力輔佐,共保江山。
諸卿當以社稷為重,忠心耿耿,勿生異誌。太子年幼,政事皆由相父及卿等裁決,然需秉持公正,勿行私權,以安民心,以穩朝綱。
太子劉虔,雖幼而有福,朕望其成長之後,能承先祖之遺德,興大漢之基業。卿等當悉心教導,以成其才。
朕之喪事,一切從簡,勿以奢華為念。朕之陵墓,勿需過飾,以省民力。
朕死之後,卿等當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為念,勿忘朕之遺命。願蜀漢之江山永固,百姓之安樂綿長。
此詔既下,天地為鑒,鬼神皆知。朕之子孫,當謹遵此詔,以承先祖之遺誌。
欽此!
大漢皇帝劉禪
延熙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黃皓的聲音剛落,群臣紛紛跪倒在地,向龍椅上的新皇劉虔行君臣大禮。他們三唿萬歲,聲音響徹雲霄,仿佛要將這份喜悅和祝福傳遞給天地萬物。
太後抬手示意群臣平身,她的聲音溫和而堅定:“諸位愛卿平身。”群臣這才起身侍立於兩側,氣氛莊重而肅穆。
按照傳統,登基大典後,新皇還需前往天壇、地壇和太廟等地祭祀天地和祖宗,以表示自己是被天命選中的正統皇帝。
於是,在群臣的簇擁下,太後抱著新皇前往天壇、地壇和太廟。他們虔誠地祭祀了天地和祖宗,祈求天地保佑大漢江山永固、百姓安樂。
祭祀完畢,眾人一起迴到朝堂。太後抱著新皇坐在龍椅上,丞相諸葛亮首先奏讀《尚書·顧命》。那古老的文字仿佛帶著曆史的厚重和滄桑,迴響在朝堂之上。
隨後,他走上台階向先帝劉禪的靈柩北麵禮拜,然後奉讀策文,宣告新皇劉虔正式即位。
那一刻,傳國玉璽和綬帶在黃皓的手中傳遞。最終由太後代表新皇劉虔接了過來,象征著皇權的正式傳承。群臣見狀,紛紛向新皇劉虔行三跪九叩大禮,高唿萬歲。那聲音中充滿了對新皇的祝賀和對未來的期許。
太後代表新皇劉虔宣布大赦天下,以示仁德。至此,登基大典才算完成。新皇劉虔正式即位,而太後蔣玲開始垂簾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