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趙信頓時啞然失笑道;“你倒是靈活運用呀,先是鋒芒畢露以壯聲勢,在想通過言語削弱敵方士氣,最後見識不妙則忍辱負重,看來倒是我多事了,反而壞了你的計劃。”
趙奢有些汗顏的說道;“都尉大人言過了,在下也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當時場麵那麽混亂,誰知道我還來不來及求饒就已經被亂劍分屍了。所以大人活命之恩,當時沒齒難忘。”[]
趙信聞言一笑,便也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趙奢卻麵色有些猶豫,想了想還是開口說道;“趙都尉,不知上次我所提之事?”
“主父已經像我問起空缺校尉一事,讓我推薦些人上去供他參考,我打算把你報上去央得主父肯接見你,至於能不能得到主父賞識,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趙奢聞之大喜,連忙道謝,心中委實有些激動,對趙信的感情之情更是無以加複。他卻不知道趙信直到剛剛才下決定把他推薦給主父,正是因為見他臨危不亂,進退有度,頗有大將之風,所以才決定信上他一迴的。”
趙信抬頭看了看天色,便道;“現在用晚膳又太早了些,迴府衙又太晚了些。不如我們尋家酒肆,邊喝邊聊,一醉方休如何?”
能有機會和趙信親近,趙奢自然是求之不得。正欲點頭,卻忽然想到什麽,不由麵露為難色的說道;“我倒是十分想和都尉大人一醉方休,隻是家中尚有老母在家等候,我若不迴家她必然會心生不安,實在抱歉,抱歉至極!”
趙信心中略微有些失望,嘴中卻是說道;“無妨,百善孝為先,趙兄如此也是人之常情。”
忽然心中一動,便又說道;“趙兄現在可是要迴家?”
趙奢忙說道:“正是。”
趙信笑道;“左右無事,不如我隨趙兄前去拜訪下老夫人,你看如何?”
趙奢一怔,沒想到趙信會有如此閑情雅致,猶豫了下還是點了點頭道;“這樣就麻煩都尉了。”
趙信哈哈一笑,上前摟住趙奢的肩膀,笑道;“這有什麽麻煩的,我也是閑著無趣。”
言罷又讓石單先迴宮中打個招唿,他自己則和趙奢有說有笑的朝著他家中走去。
趙奢雖然年長趙信幾歲,但趙信在同齡人中算是長的高大些的,所以兩人的個頭倒是相差無幾。趙信沒由來的親熱讓趙奢微微有些不適應,他本就是性情拘謹之人,平時也是不苟言笑,多半時候都是趙信在那插渾打渾,他隻是安靜的在一旁聽著,冷不丁再冒出幾句自己的看法。
一路下來,趙信已經將趙奢的性情摸透大半,知道他是那種麵冷心熱的人,隻是不知領軍的本領到底如何。於是便找話題問道;“聽趙兄說你自由熟讀兵法,不知讀的是何兵法?”
趙奢心知趙信是有心考他,要知道趙信以後極可能是自己的頂頭上司,自然不敢隨意迴答,便道;“我出身鄉野,並沒有機會接觸什麽兵法之書。隻是因為少年時候得遇了一奇人,他說我資質不錯,便親授我兵法十三篇,我方得以窺視兵法門檻。隻是慚愧至極,我一直都是書生泛泛之談,並未用過實踐中去。”
聽到趙奢口稱“奇人”,趙信腦海中不禁想起來師父王詡,心想不會這麽巧吧。當下也不聲張,隻是不露聲色的問道:“不知趙兄口中的奇人,可是一身長清瘦,麵如冠玉的中年文士?”
趙奢一愣,有些狐疑的看了趙信一眼,不知他為何突然問起這問題。又了搖頭道:“似乎並不是都尉口中說的那人,家師雖然身材高大,確實名年近古稀的老叟,想來不是都尉所說的人。”
趙信聽到不是王詡,心頭才一鬆,便笑道;“想來定是民間的隱士,說不定是哪位大有來頭人物厭倦了金戈鐵馬,老年歸隱山林。”
趙奢卻是搖了搖頭,“應該不是,家師因為年事已高,在五年前就已經去世,臨死前他告訴我他是魏國大梁人士,名為尉繚。家師壽終之言,自然不會欺騙於我,所以想來是名不見經傳的鄉野隱士。”
趙信聽著“尉繚”之名,依稀覺得有些耳熟,待仔細想了想才恍然拍頭道;“原來是那尉繚。”
趙奢一怔,急問道;“都尉可曾聽過家師名諱?”
趙信點了點頭,“我倒是在坊間雜談上見過尊師的名諱,魏惠王時期尊師曾經與孟軻、淳於髡等大賢共入魏宮朝拜惠王,向惠王提出了大量的治軍主張。卻因為當時的魏國上將軍龐涓嫉妒成性,將尊師逼走,從此再無音訊,想來是隱居山林之中,所以趙兄機緣巧合之下才碰見了。”
想到這裏趙信不由嘖嘖稱奇道;“我原本看到這段還以為尉繚隻是個誇誇其他的碌碌之徒,所以史書中才隻有淡淡的一筆。如今見趙兄如此人才,推算尊師必非非常之人,隻可惜賢才不得其用,白白浪費了一身才華。”
戰國大爭之世,各國權貴們多好禮賢下士之風,以富貴侍賢才。故而大批湧出的人才如同過江之鯉,數不勝數。士子們在各國之間更是川流不息,令君王們目不暇接,以至大批真正的賢才反而得到了埋沒,而這尉繚無疑就是其中之一。
尉繚本是大梁人士,出身晉國將門之後卻家道中衰。他的父親從軍時曾受過魏武侯的恩惠,所以尉繚從小便將魏國視為家國,立誌為魏王效命。
隻是當時魏國霸業正隆,朝內上將軍龐涓排賢驅能,妒忌成性,尉繚雖然憑著一番說辭成功獲取了魏惠王的賞識,卻因為龐涓相逼被迫亡命趙國。他自付魏國對他家有大恩,不忍背叛之,所以這才終身未曾侍奉任何一國的君王,最終中老山林。
因為尉繚活動的時間極為有限,很快就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所以天下人大多都未曾聽過他的名字,所以趙奢才會從未聽過他的名諱。至於趙信,也是從小博聞強記,對這些知之甚詳,所以才對這個尉繚有些印象的。
當年魏惠王問尉繚師說:聽聞黃帝出兵作戰可以百戰百勝,是因為有刑德上天庇佑,可有此事?尉繚立刻反駁答道;所謂刑德,是說用武力征伐敵人,用仁德安定天下,不是指天官、時日、陰陽、向背等而說的。黃帝所說的,不過是強調人的作用罷了。為什麽這樣說呢?譬如現在有座城,從東西兩方進攻,不能取勝;從南北兩方進攻,也不能取勝,難道四方麵都沒有適應吉利時辰的方位嗎?其所以攻不下來,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城壕深,武器裝備完善,資財糧食充足,豪傑之士同心協力的原故。如果它的城垣低,戰壕淺,守備弱,就能攻下來了。由此看來,相信天官時日,不如充分發揮人的作用。
按《天官》書上說:‘背水列陣是置軍隊子絕境,向坡列陣是把軍隊置於無用之地。’但武王伐紂的時候,卻背著濟水,向著山坡列陣,以二萬二千百人,擊敗眾多的紂軍,滅亡了商朝,難道是紂王所布的陣勢沒有得到天官之利嗎!楚將公子心與齊國作戰,當時出現彗星,彗星的柄搦向齊國方麵,有人認為柄所指的方向定會取得勝利,因而不能進攻。公子心說:‘彗星知道什麽呢,用掃帚打人的,本來就應當倒轉頭來用柄去打才能取勝’。第二天與齊國交戰,果然大破齊軍。黃立說:‘首先問神問鬼,不如首先問問自己的才智如何’。與其說是天文星象的應驗,不如說它是發揮了人的作用。
雖然關於尉繚的記載隻有這麽一段簡短的對話而已,但從中仍然不難看出尉繚言辭中閃爍的智慧,稱得上是當世奇人。
趙信頓時啞然失笑道;“你倒是靈活運用呀,先是鋒芒畢露以壯聲勢,在想通過言語削弱敵方士氣,最後見識不妙則忍辱負重,看來倒是我多事了,反而壞了你的計劃。”
趙奢有些汗顏的說道;“都尉大人言過了,在下也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當時場麵那麽混亂,誰知道我還來不來及求饒就已經被亂劍分屍了。所以大人活命之恩,當時沒齒難忘。”[]
趙信聞言一笑,便也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趙奢卻麵色有些猶豫,想了想還是開口說道;“趙都尉,不知上次我所提之事?”
“主父已經像我問起空缺校尉一事,讓我推薦些人上去供他參考,我打算把你報上去央得主父肯接見你,至於能不能得到主父賞識,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趙奢聞之大喜,連忙道謝,心中委實有些激動,對趙信的感情之情更是無以加複。他卻不知道趙信直到剛剛才下決定把他推薦給主父,正是因為見他臨危不亂,進退有度,頗有大將之風,所以才決定信上他一迴的。”
趙信抬頭看了看天色,便道;“現在用晚膳又太早了些,迴府衙又太晚了些。不如我們尋家酒肆,邊喝邊聊,一醉方休如何?”
能有機會和趙信親近,趙奢自然是求之不得。正欲點頭,卻忽然想到什麽,不由麵露為難色的說道;“我倒是十分想和都尉大人一醉方休,隻是家中尚有老母在家等候,我若不迴家她必然會心生不安,實在抱歉,抱歉至極!”
趙信心中略微有些失望,嘴中卻是說道;“無妨,百善孝為先,趙兄如此也是人之常情。”
忽然心中一動,便又說道;“趙兄現在可是要迴家?”
趙奢忙說道:“正是。”
趙信笑道;“左右無事,不如我隨趙兄前去拜訪下老夫人,你看如何?”
趙奢一怔,沒想到趙信會有如此閑情雅致,猶豫了下還是點了點頭道;“這樣就麻煩都尉了。”
趙信哈哈一笑,上前摟住趙奢的肩膀,笑道;“這有什麽麻煩的,我也是閑著無趣。”
言罷又讓石單先迴宮中打個招唿,他自己則和趙奢有說有笑的朝著他家中走去。
趙奢雖然年長趙信幾歲,但趙信在同齡人中算是長的高大些的,所以兩人的個頭倒是相差無幾。趙信沒由來的親熱讓趙奢微微有些不適應,他本就是性情拘謹之人,平時也是不苟言笑,多半時候都是趙信在那插渾打渾,他隻是安靜的在一旁聽著,冷不丁再冒出幾句自己的看法。
一路下來,趙信已經將趙奢的性情摸透大半,知道他是那種麵冷心熱的人,隻是不知領軍的本領到底如何。於是便找話題問道;“聽趙兄說你自由熟讀兵法,不知讀的是何兵法?”
趙奢心知趙信是有心考他,要知道趙信以後極可能是自己的頂頭上司,自然不敢隨意迴答,便道;“我出身鄉野,並沒有機會接觸什麽兵法之書。隻是因為少年時候得遇了一奇人,他說我資質不錯,便親授我兵法十三篇,我方得以窺視兵法門檻。隻是慚愧至極,我一直都是書生泛泛之談,並未用過實踐中去。”
聽到趙奢口稱“奇人”,趙信腦海中不禁想起來師父王詡,心想不會這麽巧吧。當下也不聲張,隻是不露聲色的問道:“不知趙兄口中的奇人,可是一身長清瘦,麵如冠玉的中年文士?”
趙奢一愣,有些狐疑的看了趙信一眼,不知他為何突然問起這問題。又了搖頭道:“似乎並不是都尉口中說的那人,家師雖然身材高大,確實名年近古稀的老叟,想來不是都尉所說的人。”
趙信聽到不是王詡,心頭才一鬆,便笑道;“想來定是民間的隱士,說不定是哪位大有來頭人物厭倦了金戈鐵馬,老年歸隱山林。”
趙奢卻是搖了搖頭,“應該不是,家師因為年事已高,在五年前就已經去世,臨死前他告訴我他是魏國大梁人士,名為尉繚。家師壽終之言,自然不會欺騙於我,所以想來是名不見經傳的鄉野隱士。”
趙信聽著“尉繚”之名,依稀覺得有些耳熟,待仔細想了想才恍然拍頭道;“原來是那尉繚。”
趙奢一怔,急問道;“都尉可曾聽過家師名諱?”
趙信點了點頭,“我倒是在坊間雜談上見過尊師的名諱,魏惠王時期尊師曾經與孟軻、淳於髡等大賢共入魏宮朝拜惠王,向惠王提出了大量的治軍主張。卻因為當時的魏國上將軍龐涓嫉妒成性,將尊師逼走,從此再無音訊,想來是隱居山林之中,所以趙兄機緣巧合之下才碰見了。”
想到這裏趙信不由嘖嘖稱奇道;“我原本看到這段還以為尉繚隻是個誇誇其他的碌碌之徒,所以史書中才隻有淡淡的一筆。如今見趙兄如此人才,推算尊師必非非常之人,隻可惜賢才不得其用,白白浪費了一身才華。”
戰國大爭之世,各國權貴們多好禮賢下士之風,以富貴侍賢才。故而大批湧出的人才如同過江之鯉,數不勝數。士子們在各國之間更是川流不息,令君王們目不暇接,以至大批真正的賢才反而得到了埋沒,而這尉繚無疑就是其中之一。
尉繚本是大梁人士,出身晉國將門之後卻家道中衰。他的父親從軍時曾受過魏武侯的恩惠,所以尉繚從小便將魏國視為家國,立誌為魏王效命。
隻是當時魏國霸業正隆,朝內上將軍龐涓排賢驅能,妒忌成性,尉繚雖然憑著一番說辭成功獲取了魏惠王的賞識,卻因為龐涓相逼被迫亡命趙國。他自付魏國對他家有大恩,不忍背叛之,所以這才終身未曾侍奉任何一國的君王,最終中老山林。
因為尉繚活動的時間極為有限,很快就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所以天下人大多都未曾聽過他的名字,所以趙奢才會從未聽過他的名諱。至於趙信,也是從小博聞強記,對這些知之甚詳,所以才對這個尉繚有些印象的。
當年魏惠王問尉繚師說:聽聞黃帝出兵作戰可以百戰百勝,是因為有刑德上天庇佑,可有此事?尉繚立刻反駁答道;所謂刑德,是說用武力征伐敵人,用仁德安定天下,不是指天官、時日、陰陽、向背等而說的。黃帝所說的,不過是強調人的作用罷了。為什麽這樣說呢?譬如現在有座城,從東西兩方進攻,不能取勝;從南北兩方進攻,也不能取勝,難道四方麵都沒有適應吉利時辰的方位嗎?其所以攻不下來,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城壕深,武器裝備完善,資財糧食充足,豪傑之士同心協力的原故。如果它的城垣低,戰壕淺,守備弱,就能攻下來了。由此看來,相信天官時日,不如充分發揮人的作用。
按《天官》書上說:‘背水列陣是置軍隊子絕境,向坡列陣是把軍隊置於無用之地。’但武王伐紂的時候,卻背著濟水,向著山坡列陣,以二萬二千百人,擊敗眾多的紂軍,滅亡了商朝,難道是紂王所布的陣勢沒有得到天官之利嗎!楚將公子心與齊國作戰,當時出現彗星,彗星的柄搦向齊國方麵,有人認為柄所指的方向定會取得勝利,因而不能進攻。公子心說:‘彗星知道什麽呢,用掃帚打人的,本來就應當倒轉頭來用柄去打才能取勝’。第二天與齊國交戰,果然大破齊軍。黃立說:‘首先問神問鬼,不如首先問問自己的才智如何’。與其說是天文星象的應驗,不如說它是發揮了人的作用。
雖然關於尉繚的記載隻有這麽一段簡短的對話而已,但從中仍然不難看出尉繚言辭中閃爍的智慧,稱得上是當世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