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馨的小院內,蘇正迴憶著和薑月的點點滴滴,相濡以沫,郎情妾意,如今被算計分離,且還麵臨生命的最大危機。蘇正並沒有沉湎下去,不久便來到偏院,這是蘇府府兵和家丁的住所。因為蘇豫的耿直和忠心,蘇府隻有府兵百人,家丁三十人,但蘇正並不擔心,成敗並不緊要,隻要心無愧疚就不枉此生。
蘇正找到府兵統領蘇護,讓其派一心腹天亮出城,於城外雞鳴山找到或等待文和先生,告知文和先生可以動手了。蘇護在蘇正被召進宮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決圍禁為蘇府的禁軍,然而迅速控製並堅守住京城東門,等文和先生帶大軍來到時打開城門讓大軍進入京城。
京城禁軍雖然有八萬之眾,但真正守護在皇城的不足三萬,有五萬在京西營地。巡防營隻有一萬人馬,巡視京城各地和守護京城八門,守護京城東門的不足一百人。文和帶來的是範陽城跟隨蘇正征戰的八千鐵騎和兩千弓弩兵,蘇正相信這一萬兵馬可以踏平奢靡享受慣了的禁軍和巡防營。唯一有難度的是,自己能不能挺到文和的到來。以文和的陰險和孟德的狠辣,蘇正相信他們攻入皇城不是問題。隻是自己進入皇宮後,必然是孤立無援,一個人麵對皇宮內三萬兵馬,隻能智取,不可力敵。重要的是,要先找到薑月來,不然劉洋肯定會以薑月為條件,讓蘇正投鼠忌器。
果然不出蘇正所料,天還沒亮,宮中的太監就到蘇府宣旨,皇帝召蘇豫蘇正父子進宮麵聖。這是劉洋撕開麵具,打算徹底清除蘇家的存在了。昨日邊關功臣剛剛迴城,恩賞都沒有,今日便要徹底鏟除了。看來昨日劉洋也是徹夜未眠,蘇家父子給他的壓迫感很強,讓他夜不能寐。當然,不僅僅是劉洋一個人的想法,京城和各地世家,同樣對蘇家恨之入骨。比如魯東的孔家就是,蘇豫是直臣,主戰派,孔家是曲臣,主和派。隻要有利益,孔家甚至是第一個選擇投降的,這在曆史上不止發生過一次。因此,蘇豫非常瞧不起孔家,蘇正也是如此。即便是禦史薑皓,同樣也是瞧不起孔家。如今蘇家聲望正隆,孔家心裏很不樂意。然而皇帝劉洋同樣也不高興,孔家在朝堂貶低蘇正在漠南草原部落和東北漁獵部落是毫無人性,喪盡天良,必須殺之才能以儆效尤,不然大漢如何與鄰邦正常往來。其他一些世家跟進表示孔家說的在理,許多朝臣同樣支持孔家。作為禮部尚書的孔家家主,自然有一群擁躉。兵部尚書雖然據理力爭,奈何勢單力薄,最終不能鬱鬱寡歡,稱病不上朝。於是,才有了五天十二道金牌召蘇豫蘇正迴京城。
蘇府雖然被封禁人往來,但蘇正還是在迴府後知道了事情的大概。如今皇帝劉洋召他和父親入宮,隻怕是已經接受的孔家的建議,進宮是兇多吉少,蘇家可能麵臨滅頂之災。其實,在範陽城蘇正沒有收到薑月的信件之後,蘇正就有不祥的預感,後來友人的來信更讓蘇正證實了自己的猜測。隻不過需要先把外族的禍患解除,然後再對付這群貪婪無度、不知羞恥的畜牲。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可以置國家和民族於不顧。
蘇正自然明白劉洋的意思,母親和妹妹隻是軟禁在蘇府,因為劉洋知道父親那種愚忠的性格是不會反抗的,而把薑月扣押在皇宮是因為薑月懷有蘇家的骨肉,蘇正不能以常理揣度,很有可能反抗。所以召見蘇豫蘇正父子倆,讓蘇豫能壓製蘇正,同時以薑月為籌碼,讓蘇正有所顧忌。隻是,劉洋低估了蘇正的決心,也高估了自己在邊軍將士心中的地位。
孟德和文和帶領的邊軍隻比蘇正後一步到達京畿之地,孟德和文和把邊軍駐紮在雞鳴山,等待蘇正的信號。蘇府的心腹府兵見到了文和和孟德,帶給他們就一句話,可以行動了。孟德和文和明白蘇正已經下定決心與朝廷決裂。如今朝廷昏聵,邊軍將士拚死拚活,而皇帝不僅好大喜功,經常出來指導東建議西的顯擺他的無知,邊疆將士的生活物資總是得不到保障,更何況那些遭遇天災人禍的普通百姓,他們隻能流離失所,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孟德有著改造大漢的強烈意願,隻不過邊關一直飽受異族欺淩,隻能苦苦掙紮,苟延殘喘。如今在蘇正的計謀下,邊關的禍患已經解除,大漢內部該有一個清明了。如果沒有,那麽就讓這些有誌之士來改變它。蘇正的一句話,表明了他的態度,也讓孟德和文和可以毫無顧忌的動手。如果說大漢還有讓孟德和文和懼怕的將領,那蘇正無疑是其中最可怕的。
孟德自認為狠辣、文和自以為陰險,可當他們見識過蘇正天馬行空的作為後,他們明白,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蘇正不會留任何底線,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把對方徹底毀滅,任何手段都在所不惜。至少之前對草原部落和漁獵部落的滅絕政策,孟德和文和就不曾使用過。蘇正不僅是出其不意,而且是考慮到各方的實際情況和可能的決定,包括聯絡柔然和契丹等部落夾擊孛兒隻斤部落和覺羅部落,怎麽能說服他們出兵。一直以來,大漢都是被動防禦,突然之間就能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這不僅需要能言善辯之士的口才,更需要環環相扣的事實推理。
如今不是對外,需要仁慈,但同樣不能太仁慈。劉洋坐上那個寶座已經十來年,可大漢不僅沒變好,反而被他霍霍的日落西山了,與鄰邦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為了鞏固權力和樹立權威,無所不用其極,到處頌歌一遍,實際水深火熱。如此之人,怎麽能帶領大漢走向輝煌呢?蘇正乃大漢功臣,劉洋卻聽信讒言,說蘇正對異族使用的手段滅絕人寰、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不敬皇權,如此行為,乃欺君大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京城有八萬禁軍和一萬巡防營兵馬,雖然他們享受慣了沒有戰鬥力,但畢竟數量眾多,蟻多咬死象。孟德與文和商量,範陽軍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奪皇宮,斬殺劉洋後,宣布其罪狀,同時另一部騎兵攻擊沒有防備的京西營地的禁軍,收服他們。
蘇正找到府兵統領蘇護,讓其派一心腹天亮出城,於城外雞鳴山找到或等待文和先生,告知文和先生可以動手了。蘇護在蘇正被召進宮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決圍禁為蘇府的禁軍,然而迅速控製並堅守住京城東門,等文和先生帶大軍來到時打開城門讓大軍進入京城。
京城禁軍雖然有八萬之眾,但真正守護在皇城的不足三萬,有五萬在京西營地。巡防營隻有一萬人馬,巡視京城各地和守護京城八門,守護京城東門的不足一百人。文和帶來的是範陽城跟隨蘇正征戰的八千鐵騎和兩千弓弩兵,蘇正相信這一萬兵馬可以踏平奢靡享受慣了的禁軍和巡防營。唯一有難度的是,自己能不能挺到文和的到來。以文和的陰險和孟德的狠辣,蘇正相信他們攻入皇城不是問題。隻是自己進入皇宮後,必然是孤立無援,一個人麵對皇宮內三萬兵馬,隻能智取,不可力敵。重要的是,要先找到薑月來,不然劉洋肯定會以薑月為條件,讓蘇正投鼠忌器。
果然不出蘇正所料,天還沒亮,宮中的太監就到蘇府宣旨,皇帝召蘇豫蘇正父子進宮麵聖。這是劉洋撕開麵具,打算徹底清除蘇家的存在了。昨日邊關功臣剛剛迴城,恩賞都沒有,今日便要徹底鏟除了。看來昨日劉洋也是徹夜未眠,蘇家父子給他的壓迫感很強,讓他夜不能寐。當然,不僅僅是劉洋一個人的想法,京城和各地世家,同樣對蘇家恨之入骨。比如魯東的孔家就是,蘇豫是直臣,主戰派,孔家是曲臣,主和派。隻要有利益,孔家甚至是第一個選擇投降的,這在曆史上不止發生過一次。因此,蘇豫非常瞧不起孔家,蘇正也是如此。即便是禦史薑皓,同樣也是瞧不起孔家。如今蘇家聲望正隆,孔家心裏很不樂意。然而皇帝劉洋同樣也不高興,孔家在朝堂貶低蘇正在漠南草原部落和東北漁獵部落是毫無人性,喪盡天良,必須殺之才能以儆效尤,不然大漢如何與鄰邦正常往來。其他一些世家跟進表示孔家說的在理,許多朝臣同樣支持孔家。作為禮部尚書的孔家家主,自然有一群擁躉。兵部尚書雖然據理力爭,奈何勢單力薄,最終不能鬱鬱寡歡,稱病不上朝。於是,才有了五天十二道金牌召蘇豫蘇正迴京城。
蘇府雖然被封禁人往來,但蘇正還是在迴府後知道了事情的大概。如今皇帝劉洋召他和父親入宮,隻怕是已經接受的孔家的建議,進宮是兇多吉少,蘇家可能麵臨滅頂之災。其實,在範陽城蘇正沒有收到薑月的信件之後,蘇正就有不祥的預感,後來友人的來信更讓蘇正證實了自己的猜測。隻不過需要先把外族的禍患解除,然後再對付這群貪婪無度、不知羞恥的畜牲。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可以置國家和民族於不顧。
蘇正自然明白劉洋的意思,母親和妹妹隻是軟禁在蘇府,因為劉洋知道父親那種愚忠的性格是不會反抗的,而把薑月扣押在皇宮是因為薑月懷有蘇家的骨肉,蘇正不能以常理揣度,很有可能反抗。所以召見蘇豫蘇正父子倆,讓蘇豫能壓製蘇正,同時以薑月為籌碼,讓蘇正有所顧忌。隻是,劉洋低估了蘇正的決心,也高估了自己在邊軍將士心中的地位。
孟德和文和帶領的邊軍隻比蘇正後一步到達京畿之地,孟德和文和把邊軍駐紮在雞鳴山,等待蘇正的信號。蘇府的心腹府兵見到了文和和孟德,帶給他們就一句話,可以行動了。孟德和文和明白蘇正已經下定決心與朝廷決裂。如今朝廷昏聵,邊軍將士拚死拚活,而皇帝不僅好大喜功,經常出來指導東建議西的顯擺他的無知,邊疆將士的生活物資總是得不到保障,更何況那些遭遇天災人禍的普通百姓,他們隻能流離失所,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孟德有著改造大漢的強烈意願,隻不過邊關一直飽受異族欺淩,隻能苦苦掙紮,苟延殘喘。如今在蘇正的計謀下,邊關的禍患已經解除,大漢內部該有一個清明了。如果沒有,那麽就讓這些有誌之士來改變它。蘇正的一句話,表明了他的態度,也讓孟德和文和可以毫無顧忌的動手。如果說大漢還有讓孟德和文和懼怕的將領,那蘇正無疑是其中最可怕的。
孟德自認為狠辣、文和自以為陰險,可當他們見識過蘇正天馬行空的作為後,他們明白,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蘇正不會留任何底線,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把對方徹底毀滅,任何手段都在所不惜。至少之前對草原部落和漁獵部落的滅絕政策,孟德和文和就不曾使用過。蘇正不僅是出其不意,而且是考慮到各方的實際情況和可能的決定,包括聯絡柔然和契丹等部落夾擊孛兒隻斤部落和覺羅部落,怎麽能說服他們出兵。一直以來,大漢都是被動防禦,突然之間就能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這不僅需要能言善辯之士的口才,更需要環環相扣的事實推理。
如今不是對外,需要仁慈,但同樣不能太仁慈。劉洋坐上那個寶座已經十來年,可大漢不僅沒變好,反而被他霍霍的日落西山了,與鄰邦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為了鞏固權力和樹立權威,無所不用其極,到處頌歌一遍,實際水深火熱。如此之人,怎麽能帶領大漢走向輝煌呢?蘇正乃大漢功臣,劉洋卻聽信讒言,說蘇正對異族使用的手段滅絕人寰、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不敬皇權,如此行為,乃欺君大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京城有八萬禁軍和一萬巡防營兵馬,雖然他們享受慣了沒有戰鬥力,但畢竟數量眾多,蟻多咬死象。孟德與文和商量,範陽軍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奪皇宮,斬殺劉洋後,宣布其罪狀,同時另一部騎兵攻擊沒有防備的京西營地的禁軍,收服他們。